鱼:体侧扁,头小,背脊隆起,生活在淡水中,是重要的食用鱼类。②(

古代一种粮食作物,指粟或黍属。可指代粮食。《魏书 孝文帝元宏纪》农惟政首,稷实民先,澍雨丰洽,所宜敦励。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因此帝王奉祀为谷神:社稷(指国家)。《周文 祭公谏征犬戎》及夏之衰也,弃稷弗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翟之间。

稷蜂社鼠

jìfēngshèshǔ

谷神庙里的马蜂,土地庙里的老鼠。比喻倚势作恶手的人。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八卷:“稷蜂不攻,而社鼠不熏,非以稷蜂社鼠之神,其所托者善也。”

稷门

jìmén

古地名。战国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稷下”即齐国都城临淄(今属山东淄博市)。稷门(西边南首门)附近地区。《聊斋志异 爱奴》叟曰:“敬业姓施。有舍甥延求明师,适托某至东疃聘吕子廉,渠已受贽稷门。君如苟就,束仪请倍于恩。”

稷契

jìqì

稷和契的并称。唐虞时代的贤臣。《晋书 王羲之传》羲之在坐,曰:“令巢许遇稷契,当无此言。”二人并有愧色。

jì I.

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丫。鬟。发。《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八》长安语曰:‘城中好高结/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却按下髻,求哀之路莫从,窃鈇逃责,容身之地无所。宋 苏轼《凌虚台记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七》辛谠逐之,揽得其髻,举剑击之,士卒共救之,曰:“千五百人判官,不可杀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一十》有力者即得其(桑仲)髻,即擒而杀之,囚其从者,而以反闻。参见“云髻”。

髻鬟

jìhuán

指环形发髻。古代中国妇女发式。即将头发环曲束于头顶。束发而结之於顶为,环发为谓之鬟,连用统指发形。唐·岑参《醉戏窦子美人》:“朱唇一点桃花殷,宿妆娇羞偏髻鬟。”宋 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以女子髻鬟喻在长江边相对而屹立的山。) 

髻云

jìyún

形容发髻浓黑如云。《聊斋志异 画壁》生视女,髻云高簇,鬟凤低垂,比垂髫时尤艳绝也。蔡东藩 《慈禧太后演义》第十三回:“莲英为西太后 梳成新式,较往时髻样尤高,髻云上拥,鬟凤低垂,越显出几分妩媚。”

髻髽

jìzhuā

梳在头两旁的发髻。《西游记第五十一回》眼光掣电睛珠暴,额阔凝霞发髻髽。参见“髽髻”。

jì .

偈陀:梵语“”,即佛经中的唱词。简作“偈”。和尚坐化时所作之偈,多是悟道之语。Ⅱ. jié  ① 勇武。②跑得快:偈偈(a.急驰的样子;b.用力的样子)。

偈言

jìyán

即偈颂。《水浒传第四回》长老念罢偈言,喝一声:“咄,尽皆剃去!”《水浒传第四回》我夜来看了,赠汝四句偈言,终身受用。

偈语

jìyǔ

佛经中的唱词,偈陀之省。如:偈颂(偈文,偈句,偈言,偈语,偈诵。均为梵语“偈佗”。即佛经中的唱颂词)。偈语是佛法之本,佛经是树干与青柯,偈语是果实与花朵。因为每首偈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成为僧人顿悟的美谈。

偈子

jìzǐ

又名偈颂,因为大多是诗的形式,又名偈诗。佛经中的唱词。

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色,可入药,亦称“大蓟”。②地名。在今北京城西南,曾为周朝燕国国都。县,地名,在天津。姓。

蓟北

jìběi

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蓟丘

jìqiū

亦作“蓟邱”。古地名。在北京城西德胜门外西北隅。《史记·乐毅列传》:“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蓟丘之植,植於汶篁。’” 张守节《正义》:“幽州蓟地西北隅,有蓟丘。”明 沉榜《宛署杂记·古迹》:“蓟丘,在县西德胜门外五里西北隅,即古蓟门也。旧有楼臺并废,止存二土阜,旁多林木,翳鬱苍翠,为京师八景之一,名曰‘蓟门烟树’。”明 蒋一葵《长安客话·古蓟门》:“今都城德胜门外有土城关,相传是古蓟门遗址,亦曰蓟邱。”

毒害:“管、蔡启商,间王室。” 憎恨:“赵襄子由是智伯。” 《左传 吴许越成》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③教导:“天启其心,人之谋。” ④意志;意向。⑤谋划。

同“”。《玉篇》功也。《集韵》通作绩。

用毛做成的毡子一类的东西:“狗马被缋。”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罽。《聊斋志异 西湖主》忽而笙管敖曹,阶上悉践花罽;门堂藩溷,处处皆笼烛。《聊斋志异 慧芳》饮已而寝,则花罽锦裀,温腻非常。参见“锦罽jǐnjì”猩红洋罽”

罽毯

jìtǎn

指毛毯。《宋史·礼志十六》:“凡大宴,宰相、使相坐以绣墩;参知政事以下用二蒲墩,加罽毯。”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莲香》:“及归,则自门达堂,悉以罽毯贴地,百千笼烛,灿列如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