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托付:寄托。寄存。寄情。寄怀。寄意。人生如寄。《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晋书 宣帝纪》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晋书 孝武帝纪》冀孤弱之躬有寄,皇极之基不坠。晋 徐干《室思》:“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词。飘摇不可寄,徙倚徒相思。”宋 苏轼《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宋 苏轼《临江仙词》:“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餘生。”宋 刘克庄《玉楼春 戏林推》:“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元 萨都剌《木兰花慢·彭城怀古》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元 虞集《院中独坐》:“何处它年寄此生,山中江上总关情。”②依靠,依附:寄居。寄食。寄生虫。③托人传送,特指由邮局传递:寄信。寄钱。④认的亲属:寄父。寄母。寄子。

寄傲

jì’ào

寄托旷放高傲的情怀。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孽海花第二四回》倒有两个潇潇洒洒的出奇人物,冒了炎风烈日,带了砚匣笔床,特地跑到后载门外的十剎海荷花荡畔一座酒楼上,凭栏寄傲,把盏论文。

寄打jìdǎ

暂缓应受的责打。《水浒传第九回》:“小人於路感冒风寒,未曾痊可,告寄打。”

寄顿

jìdùn

犹积存,积压。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伍秋月》:“王入,见房舍颇繁,寄顿囚犯甚多,并无秋月 。” ②犹寄存。明 施耐庵《水浒传 第四一回》:“间壁大官人家失火,有箱笼什物搬来寄顿。”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第四十四回》:“一面打点犒军之礼,选下肥牛二十头随身,余牛俱寄顿客舍。”

寄父jìfù

同义词:义父,干爹,养父。《镜花缘 第四十三回》妹子当日若非寄父带来医治,久已性命不保。张天翼《大林和小林第十九章》:“小林和乔乔是没有家的,只有一个寄父,叫做中麦。”

寄籍

jìjí

谓离原籍,而在寄居地落户。宋 王洋《赠向扬州》诗:“野人本住蓬莱侧,寄籍淮甸老阡陌。” 章炳麟 《艾如张董逃歌序》:“是时青岛、旅顺既割,天下土崩,过计者欲违难异域,寄籍为流民。”②犹寄名。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六·老僧》:“昔侍御与贫道为方外交,其公子方在襁褓,寄籍释氏,为我弟子。曾几何时,皆成古人!”参见“寄名”。

寄居官

jìjūguān

指本为朝廷官员,而今返里家居的人。亦称"寄居官员"。宋 赵升《朝野类要·称谓》:"寄居官,又名私居官。不以客居及本贯土著,皆谓之私居、寄居。其义盖有官者,本朝廷仕宦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八》(张)棣即奏(胡)铨不自省循,与见任寄居官往来唱和,怨望朝廷,鼓唱前说,殊无忌惮,于是送过海编管。《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潭州也有几个寄居官员,见崔宁是行在待诏,日逐也有生活得做。"

寄禄官

寄禄

jìlùguān

官阶名。宋制,官分阶官和职事官,如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吏部尚书是阶官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职事官名。阶官有名衔而无职事,只作为铨叙、升迁的依据,称为寄禄官。元丰三年改行新官制,又以尚书、侍郎等为职事官,而以旧时所置散官为寄禄官。凡职事官,自尚书至给舍谏议,其职俸以寄禄官高下分行、守、试三等,以禄令为准。如苏轼以工部屯田员外郎知湖州,罢官后又以朝奉郎知惠州,知湖州、惠州为职事,而员外郎、朝奉郎为其寄禄。宋 陆游《尚书王公墓志铭》:“寄禄官,自承事郎积迁至正奉大夫。”元 黄溍《日损斋笔记·辩史》:“宋制,必寄禄官高於所任之职事,乃为行也。”

寄名

jìmíng

指幼童认他人为义父母或僧尼的俗家弟子以求长寿之举。清 黄生 《义府·寄名》:“今俗有生子不利,而寄名於他人者。其事已起汉世。按《后汉·何后纪》:后生辩,养於史道人家,号曰史侯。注云:‘灵帝数失子,不敢正名,寄养道人史子眇家’,即其事也。按‘道人’二字亦如此,注谓‘道术之人’。今俗亦有寄名於僧道者。”

寄命

jìmìng

①以重任相委托。《论语·泰伯》:“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晋书 王羲之传》往事岂复可追,顾思弘将来,令天下寄命有所, 自隆中兴之业。晋 葛洪《抱朴子·行品》:“劳谦冲退,救危全信,寄命不疑,託孤可保。”《梁书·侯景传》:“夫敌国相伐,闻丧则止,匹夫之交,託孤寄命;岂有万乘之主,见利忘义者哉。”清 钱谦益《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李淑元祖母庄氏赠淑人制》:“矢志立孤,童稚伶仃,有託孤寄命之节;尊章衰老,有送往事居之忠。”②犹寄身,托身。《艺文类聚卷七》引杜笃《首阳山赋》:“闻西伯昌之善教,育年艾於胡耉,遂相携而随之,冀寄命乎餘寿。”《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终餘年。”唐 张九龄《和黄门卢监望秦始皇陵》:“黔首无寄命,赭衣相追逐。”宋 曾巩《邪溪祈雨文》:“今麦苗将槁,稻种未布,而春既尽矣,若又不雨至於十日,则麦必尽死,稻不可种,民将安所寄命乎?”清 黄景仁《洞庭行赠王大归包川诗》:“蛮烟瘴雨土卑湿,留我寄命於此乡。”③寄存之命。喻短暂的生命。《晋书·皇甫谧传》:“人之死也,精歇形散,魂无不之,故气属于天;寄命终尽,穷体反真,故尸藏于地。”

寄奴

jìnú

南朝宋高祖刘裕的乳名。《宋书·武帝纪上》:“高祖武皇帝讳裕,字德舆,小字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高帝弟楚元王交之后也。”《资治通鉴 晋纪四十》(刘)裕曰:“(刘)义真(流域之子)虽为刺史,事无大小,悉由寄奴。(刘)道怜年长,不亲其事,于听望不足。”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元 吴师道《戏马台诗》:“寄奴千载心争雄,登高把酒临秋风。”章炳麟《革命道德说》:“雪中原之涂炭,光先人之令闻,寄奴、元璋之绩,知其不远。”

寄情

jìqíng

寄托情怀。寄情山水。《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宾礼诸公,唯寄情于文酒,昵近群小,皆委之以衡轴。

寄人篱下

jìrénlíxià

寄:依附,依靠。篱:篱笆。像鸟雀似的寄居在人家的篱笆下面生活。原指写诗、作文因袭他人,没有创新。后形容完全依靠别人来过日子,不能独立。《南齐书·张融传》:“丈夫当删诗书;制礼乐;何至因循寄人篱下?”同“傍人门户”。

寄身

jìshēn

犹托身。生活。三国魏 曹丕《论·论文》:“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见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託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於后。”三国魏 曹植《梁甫行》:“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魏晋 徐干《室思》:“寄身虽在远,岂忘君须臾。”晋 卢谌《答魏子悌诗》:“寄身荫四岳,託好凭三益。”唐 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地阔天长,不知归路;寄身锋刃,腷臆谁愬?”徐特立《与姜济寰先生书》:“近日寄身工厂,心有所寄,一切都忘。”

寄生

jìshēng

①依附他人而生活;亦指自己不劳动靠剥削别人而生活。②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外。亦指依附于他物而生长的生物。③寄居生存。④犹托生。旧时迷信。指人或家畜家禽死后转生世间。⑤古代战马身上的一种装备,其形如扇如帚,树于马尻具装之上,以障蔽骑乘者的背部。《南史 本纪卷四高帝纪上》时朝廷器甲皆充南讨,帝军容寡阙,乃编棕皮爲马具装,折竹爲寄生,夜举火进军。⑥引申为戎装。

寄食

jìshí

依赖别人过日子。寄食阶层。《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史记 淮阴侯列传》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寄书

jìshū

传递书信。南朝齐 释宝月《估客乐四首》:“有信数寄书,无信心相忆。”北周 庾信《竹杖赋》:“亲友离絶,妻孥流转;玉关寄书,章臺留釧。”唐 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六》:“寄书龙城守,君驥何时秣?”唐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宋 陆游《箜篌谣寄季长少卿之二》:“寄书何时到,江春茫茫。”《水浒传 第三一回》:“他知道我杀了阎婆惜,每每寄书来与我,千万教我去寨里住几时。”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黄英》:“忽有客自东粤来,寄陶生函信。发之,则嘱姊归焉。考其寄书之日,即妻死之日。”

寄托

jìtuō

寄托侍者。寄理想、情感于某人或某事物上。寄托哀思。精神寄托。宗教信仰即是一种建立在虚幻之境的特殊心灵寄托。相对而言,有精神寄托的人更少会对生存状态感到迷茫,心底更踏实,因而更有利于人们获得相对高效率高品质的生活。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③托身,安身。荀子《劝学》“蟹六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寄谢

jìxiè

①传告,告知。唐 白居易《读史》诗之二:“山林少羁鞅,世路多艰阻。寄谢伐檀人,慎勿嗟穷处。”《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缘道人相聚号呼曰:“寄谢司马(光)相公,毋去朝廷,厚自爱,以活我。”宋 陆游《醉眠》诗:“寄谢敲门人,予方有公事。”②犹答谢;报答。《警世通言·崔衙内白鹞招妖》:“妾一身所有,皆出皇上所赐。只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以此寄谢圣恩,愿勿忘七夕夜半之约。”

寄兴寓情

jìxìngyùqíng

寄:寄托;寓:含;兴:兴致。指作品中寄托饱含了作者的兴致与情怀。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或情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寄与

jìyǔ

①传送给。南朝宋 陆凯《赠范晔诗》:“折花逢驛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唐 贾岛《送韩湘诗》:“欲凭将一札,寄与沃洲人。”宋 姜夔《暗香词 旧时月色》:“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②犹致送,赠送。郭沫若《把精神武装起来》:“中国人能够养成到这种的程度,我相信,日本的法西斯军阀一定不够我们消灭,而全世界的文化,一定要着我们的第二次的寄与的。”洪深《电影戏剧表演术 序》:“在他赴青岛之前将发表他那倾注着半生蕴蓄的大著表演术,这对于我们这些爱好戏剧艺术的学徒们是非常宝贵的寄与。”

寄语

jìyǔ

传话给某人。宋 朱服《渔家傲 小雨纤纤风细细》:“寄语东阳沽酒市,拚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南宋 陆游《渔家傲·寄仲高寄语故人》:“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

寄寓

jìyù

①旅舍。②没有正式户籍而客居的人。③谓失国之君羁留在外。④借住,暂居。《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⑤指暂居的地方。⑥谓文艺作品寄情托兴。

寄治

jìzhì

谓假托公义之名。《汉书·刘向传》:“大将军秉事用权,五侯骄奢僭盛,并作威福,击断自恣,行污而寄治,身私而託公,依东宫之尊,假甥舅之亲,以为威重。”颜师古注:“寄,託也。内为污私之行,外託治公之道也。”(杨)妙真许(姚)翀入城,翀乃入,寄治僧寺中,极意娱之。

寄资

jìzī

宋代近臣预支俸禄的一种名目。宋 司马光《王中正第一札子》:“近岁以来,左右之臣既恋权势,又贪禄位,遂求闇理资序,豫支俸给,名曰寄资,以欺诳外人,此岂祖宗之意邪?”

寄坐

jìzuò

谓居客位。比喻地位不稳且无实权。《三国志·魏志·曹爽传》:“天下汹汹,人怀危惧,陛下但为寄坐,岂得久安!”《北史·魏纪五论》:“自兹之后,魏室土崩,始则制屈强胡,终乃权归霸政。主祭祀者不殊於寄坐,遇黜辱者有甚於弈棊。”《资治通鉴·晋怀帝永嘉四年》:“大司马拥十万众屯於近郊,陛下便为寄坐耳。” 胡三省注:“言大权非己出,託位於臣民之上,势同寄寓也。”宋 洪迈《容斋随笔·小贞大贞》:“人君居尊位,倒持太阿,政令有所不行,德泽有所不下,身为寄坐,受人指麾,危亡之形,且立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