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 | jì | ①把麻搓捻成线或绳:纺绩。绩麻。绩火(古代夜间纺织时照明的灯火)。《周文 敬姜论劳逸》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孟母断织》: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宋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聊斋志异 胡四娘》四娘方绩,不怒亦不言,绩自若。《聊斋志异 绩女》绍兴有寡媪夜绩,忽一少女推扉入,笑曰:“老姥无乃劳乎?”《聊斋志异 云萝公主》夫人每以绩火佐读:绩者不辍,读者不敢息也。 参见“纫绩”。② 成果,功业:成绩。功绩。战绩。 |
绩绪 | jìxù | 缉麻。绩麻。明·王冕《江南妇》诗:“日间力田随夫郎,夜间缉麻不上牀。”《水浒传第二四回》却好正见王婆坐在小凳儿上绩绪。 |
绩学之士 | jìxuézhīshì | 学者,学问渊博的人。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华阳博议下》:“古今绩学之士,靡弗以勤致者。” 《儒林外史第七回》周司业不胜叹息,说道:“贤契绩学有素,虽然耽迟几年,这次南宫一定入选。徐特立《国文教授之研究第一章 |
绩用 | jìyòng | 犹功用。《尚书·尧》:“九载,绩用弗成。”孔传:“三考九年,功用不成,则放退之。”《后汉书·循吏传序》:“若杜诗守南阳,号为‘杜母’,任延、锡光移变边俗,斯其绩用之最章章者也。” 宋 岳飞《辞两镇节度第二札子》:“自惟智术短浅,坐麋岁月,攷其绩用,初无丝毫。” |
既 | jì | ①动作已经完了:既往不咎。既而。结束。《史记 屈原列传》: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既往照咎)参见“既咎”。西汉 杨恽《报孙会宗书》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既。唐 韩愈《进学解》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②已经:既成事实。既定。《孟子·万章上》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既长,读兵书,多武艺,明达果断,为当时所推服。《资治通鉴 随纪三》上(隋文帝)既数闻谮毁,疑朝臣悉知之,故于众中发问,冀闻太子之过。唐 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宋 苏轼《前赤壁赋》:"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③常与“且”、“又”连用,表示两者并列:既快又好。④吃罢,吃过。《说文》既,小食也。食尽。指日全食或月全食。《春秋·桓公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杜预注:"既,尽也。"《续资治通鉴 元纪八》春,正月,甲午朔,日食。有物渐侵入其中,不能既,日休如金环然,左右有珥。免朝贺。⑤至,及,尽力;穷尽。(文言)尽;终尽。《博雅》:尽也。《易·既济疏》:既者,皆尽之称。《尚书·舜典》:既月。《老子·第三十五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老子·第八十一章》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左传·桓元年》:日有食之既。《老子·八十一章》“既已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庄子·应帝王》:“吾与汝既其文,未既其实。”《庄子·田子方》若然者,其神经乎大山而无介,入乎渊泉而不濡,处卑细而不惫,充满天地,既以与人己愈有。韩愈《进学解》:“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李纲《理财论中》:“取之不竭,用之不既。”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既去,问父曰:‘刘尹语何如尊?’”《聊斋志异 狐梦》既夕,自来,曰:“姊妹辈将为我贺新郎,明日即屈同去。” |
既成 | jìchéng | 已经完成;已经成为。《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高祖陈霸先)援旗北迈,义在勤王,扫侯景于既成,拯梁室于已坠。 |
既成事实 | jìchéngshìshí | 既成:已成。已经形成的事实。对于既成事实的婚姻,我们要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杜甫《雨不绝》诗:“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扬如丝飞。” |
既而 | jì’ér | 时间副词。犹不久。《左传·僖公十五年》:“晋侯许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晋书 陶潜传》潜称疾不见,既而语人云:…南朝宋 鲍照《舞鹤赋》:“既而氛昏夜歇,景物澄廓,星翻迴,晓月将落。”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余德》:“既而鼓歇,渊然一声,蒂鬚顿落,即为一蝶,飞落尹衣。”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既而又愤怒地想定:这幽灵似的门庭必须步出,一个女人,该谋寻自己的生路。” |
既咎 | jìjiù | 既:已经。咎:过失,罪过,怪罪,处分。责备,追究罪过。责备追究已经的过失。司马迁《屈原列传》“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
既来之 则安之 | jìláizhī zéānzhī | 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被误读为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既:连词;已经。来之:使动用法,使之来。安之:使动用法,使之安。《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一〇二回》但既来之,则安之,姑且住下再说。 |
既廪 | jìlǐn | 古代官府发给的给养。既,通“饩”。《礼记·中庸》:“日省月试,既廪称事,所以劝百工也。” 郑玄注:“既,读为饩。饩廪,稍食也。”孔颖达疏:“既廪谓饮食粮廪也。”《孔子家语·哀公问政》:“既廪称事,所以来百工也。” |
既然 | jìrán | ①本来如此;已经如此。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②连词。用在上半句话里,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
既往不咎 | jìwǎngbùjiù | 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清·吴趼人《痛史 第十三回》既往不咎,以后再办起事来,审慎点就是了。参见“不咎既往”。 |
既望 | jìwàng | 周历以每月十五、十六日至廿二、廿三日为既望。后称农历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既”表示“过了”,过了望便是十六。《尚书·召诰》:“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丰 。”孔颖达疏:“周公摄政七年二月十六日,其日为庚寅,既日月相望矣。於已望后六日乙未,为二月二十一日。”《释名·释天》:“望,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也。”南朝梁 沉约《为文惠太子解讲疏》:“暨七月既望,乃敬捨宝躯,爰及舆冕,自缨已降,凡九十九物。”唐 刘禹锡《奉和中书崔舍人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二十韵》:“暮景中秋爽,阴灵既望圆。”宋 苏轼《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王国维《观堂集林·生霸死霸考》:“既望,谓十五六日以后至二十二三日。” |
既有今日 何必当初 | jìyǒujīnrì hébìdāngchū | 既然现在后悔,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五灯会元·天衣怀禅师法嗣·惠林宗本禅师》:“曰:‘中下之流,如何领会?’师曰:‘伏尸万里。’曰:‘早知今日事,悔不慎当初。’”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宝玉在身后面叹道:“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
既月 | jìyuè | 既:尽也。整月;一个月。宋 姜夔《暗香 旧时月色 序》: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
穊 | jì | ①密植谷物:深耕穊种。②稠密。 |
塈 | jì | ①抹涂屋顶。②取。③休息。④憎恨。《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一》非不欲塈谗说殄行,而未免误听 |
暨 | jì | ①和,及,与。“暨”的意思跟“和”、“及”差不多。但是,它用在更庄重、正式的场合。而且,它跟“和”“及”并不通用。在一些专用的名称中,则更是非它不可。②到,至:暨今。声暨四远。暨今年。《庄子·列御寇》宾者以告列子,列子提屦,跣而走,暨于门,曰:“先生既来,曾不发药乎?”《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然性多嫌忌,果於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晋书 文帝纪》“暨(毌丘)俭、(文)钦之乱,公绥援有众,分命兴师,统纪有方,用缉宁淮浦。”“暨诸葛诞,滔天作逆,称兵扬楚,钦、咨逋罪,同恶相济,帅其蝥贼,以入寿春,凭阻淮山,敢距王命。”《晋书 武帝纪》暨汉德既衰,太祖武皇帝(魏武帝曹操)拨乱济时,扶翼刘氏,又用受命于汉。《晋书 元帝纪》爰暨世祖(司马炎),应天顺时,受兹明命。《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一》暨战所,(韩世忠)遣卒疾驰,入其中军望楼,植麾张盖,贼回顾惊溃,大败遁去。明 宋濂《阅江楼记》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聊斋志异 章阿端》(戚)生喜,禁女勿去,留与连床,暮以暨晓,惟恐欢尽。③姓。 |
暨暨 | jìjì | 果断刚毅貌。《礼记·玉藻》:“戎容暨暨,言容詻詻。”郑玄注:“暨暨,果毅貌也。”唐 韩愈《魏博节度观察使沂国公先庙碑铭》:“暨暨田侯 ,两有文武。”宋 苏洵《张益州画像记》谓公(张方平)暨暨,公来于于。明 方孝孺《许士修墓铭》:“士修志篤行邵,惟正之趋,非义弗蹈,暨暨其守,汲汲其求。” |
旡 | jì | 通炁(qì)胃里的气体从嘴里出来,并发出声音,即打嗝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