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ì I.

①渡,过河:同舟共济。《左传 子鱼论战》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左传·僖公三十年》:“且君尝为晋君 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参见“设版”。汉 刘彻《秋风辞》:“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一》候吏还白“河水流澌,无船,不可济”。《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五》冀部令长闻穆济河,解印绶去者四十余人。《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二》(公孙)瓒因其半济薄之,贼复大破,死者数万,…威名大震。《资治通鉴 齐纪四》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是日,隋总管贺若弼自北道广陵济京口,总管韩擒虎趋横江,济采石,自南道将会弼军。唐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②对困苦的人加以帮助:济世。救济。赈济。周济。接济。拯救。《庄子·德充符》: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无聚禄以望人之腹。参见“望⑥“。《晋书 文帝纪》公有济六合之勋,加以茂德,实总百揆,允厘庶政。《晋书 武帝纪》仁济于宇宙,功格于上下。《晋书 元帝纪》功格天地,仁济宇宙。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源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六》肱曰:“弟年幼,父母所怜,又未聘娶,愿杀身济弟。”唐 韩愈原道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宋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③补益;助长。无济于事。得济。有忍乃其有济。济恶而宣淫。《尚书》有忍乃有济,无爱即无忧。《左传·成公二年》:“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汉书 王莽传中》以故作金刀之利,几以济之。《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三》夫袁绍有并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济也。唐 韩愈进学解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④成功。成;可以。孟子·公孙丑上》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五》(曹)操闻(许)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卿远来,吾事济矣!”《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六》(袁)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六》(焦)触曰:“夫举大事,当立大义,事之济否,不待一人,可卒(韩)珩志,以厉事君。”《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一》(姚)苌曰:“但令兄济,竖子必不敢害苌!”《晋书 王羲之传》济否所由,实在积小以致高大,君其存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六》帝(宋神宗)曰:“大抵威克厥爱,乃能有济。”《警世通言》所言之事济否?⑤ 停;止。《淮南子·时则》三月春风不济。《庄子·齐物论》:“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II.参见jǐ。

济拔jìbá

帮助提拔;拯救。《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虽与仲翔从未识面,然素知其为人义气深重,肯扶持济拔人的。”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二三章:“至梁武帝时, 志公智者,提斯悲惨之事,用警独夫好杀之心,并示所以济拔之方。”

济办jìbàn

谓能成功地把事办妥。《宋书·恩倖传·阮佃夫》:“幼,泰始初为外监,配张永诸军征讨,有济办之能,遂官涉三品。”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竝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

济渡

jìdù

①渡过水面。《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六》》凡出兵深入贼境,其济渡之备,军中血有过索、浑脱之类,未闻千里运木随军。②引申为救助、拯救。汉·王符《潜夫论·务本》:"今多务交游以结党助,偷世窃名,以取济渡。"晋·袁宏《后汉纪·质帝纪》:"宰相当济渡万民於难,不可长念乐身务游戏而已。"③佛教谓救度众生脱离苦海。宋·无名氏《异闻总录》卷一:"一日,有髽角道人,身长九尺,抚郭背曰:'千万人观此鬼傀儡。'郭悟,挽之僻处,拜求济渡。"

济恶jìè

相助作恶。唐·元稹《蛒蜂》诗之一:“可怜相济恶,勿谓祸无馀。” 宋·张载《西铭》:“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古今小说·沉小霞相会出师表》:“他父子济恶,招权纳贿,卖官鬻爵。”

济寒赈贫

jìhánzhènpín

济:救济;赈:赈济。救助寒苦,赈济贫穷。《全相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养老尊贤,教其术,畜其能,吊死问孤,济寒赈贫,与百姓同甘共苦。”

济河焚舟

jìhéfénzhōu

渡过了河,把船烧掉。比喻有进无退,决一死战。《左传·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若文度来,我以偏师待之;康伯来,济河焚舟。

济济

jìjì

①众多貌。《诗·大雅·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济济。”毛传:“济济,众多也。”唐 卢纶《元日早朝呈故省诸公诗》:“济济延多士,躚躚舞百蛮。” 郑观应《盛世危言·西学》:“数年之后有不人才济济者,吾不信也。” 李劼人《大波第三部 第九章》:“偌大的广场,已是人众济济。”②整齐美好貌。《诗·齐风·载驱》:“四驪济济,垂轡濔濔。”《隋书·音乐志中》:“昭昭车服,济济衣簪。”元 戴善夫《风光好第二折》:“空那般衣冠济济,状貌堂堂,却为甚偏嫌俺妓女,怕见婆娘?”③庄敬貌。济,通“齐”。《诗·大雅·公刘》:“蹌蹌济济,俾筵俾几。”郑玄笺:“济济,士大夫之威仪也。”《管子·形势解》:“济济者,诚庄事断也。”《汉书·刘向传》:“臣闻舜命九官,济济相让,和之至也。”《隋书·音乐志上》:“其容穆穆,其仪济济。” 宋 司马光《乞罢详定押班札子》:“朝廷不闻肃雍济济之风,数有变色分争之丑,臣窃为陛下惜之。” 孙中山《香港兴中会章程》:“堂堂华国,不齿於列邦;济济衣冠,被轻於异族,有志之士,能不痛心!”

济困扶危

jìkùnfúwēi

救济贫困的人,扶助有危难的人。元·郑廷玉《楚昭公》第三折:“一个报冤仇称了子胥,一个打赌赛去了包胥,何处也济困扶危重复楚。”元·王实甫《西厢记》:“则为那善文能武人千里;凭着这济困扶危书一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三二回:“小弟在江湖上绿林丛中,走了十数年,闻得贤兄仗义疏财,济困扶危的大名。”

济理

jìlǐ

犹济治。协助治理。唐 陆贽《姜公辅左庶子制》:“此朕三事大夫,济理图全之意也。”《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仙者凭虚之论,朕所不取;贤者济理之具,朕今与卿曹合宴,宜更名曰‘集贤殿’。”

济弱扶倾jìruòfúqīng

同义词:扶危济困。救助弱小危难者。《水浒传第十八回》济弱扶倾心慷慨,高名冰月双清。明 刘基《沁园春·和郑德章暮春感怀呈石末元帅词》:“江左夷吾,关中宰相,济弱扶倾计甚长。”《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但学生自想,生平虽无大德,济弱扶倾,矢志已久。”孙中山《民族主义第六讲》:“所以,我们要先决定一种政策,要‘济弱扶倾’,才是尽我们民族的天职。”

济身

jìshēn

谓使有益于自己。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谐隐》:“大者兴治济身,其次弼违晓惑。”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先王所以观德择贤,亦济身之急务也。”晋 张华《游侠篇 诗》:“孟尝东出关,济身由鸡鸣。”

济时

jìshí

犹济世,救时。《国语·周语 中》:“宽,所以保本也;肃,所以济时也。”《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五》且济时拯世之术,在于补决坏,枝拄邪倾,随形裁割。《晋书 陶潜传》出则允釐庶政,以道济时;处则振拔嚣埃,以卑自牧。《旧唐书·隐逸传序》:“退无肥遁之贞,进乏济时之具。”宋 吴潜《满江红 送李御带珙》:“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七》(郭)守敬历数、仪象之学,并为时用,其尤济时者为水利之学。明 高明《琵琶记·高堂称寿》:“经世手,济时英,玉堂金马岂难登。”周咏《感怀诗之三》:“举目新亭挥掬泪,刦餘谁是济时才?”

济世

jìshì

救世;济助世人。《庄子·庚桑楚》:“简髮而櫛,数米而炊,窃窃乎又何足以济世哉?”成玄英疏:“此盖小道,何足救世。”《后汉书·卢植传》:“性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晋书 景帝纪》公有济世宁国之勋,克定祸乱之功,重之以死王事,宜加殊礼。《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五》虽神识恬畅,然无济世大略,谢安以为惠帝之流,但清淡差胜耳。唐 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起义旗至发引凡四十八日》:“帝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宋 陆游《梦回诗》:“老抱忧时志,狂非济世材。”欧阳山《三家巷 一》:“他的儿子杨志朴已经继承他的衣钵,行医济世,而且人缘不错,名望一天天往上长。”

济世安邦

jìshìānbāng

济:拯救。邦:国家。拯救时世,安定国家。元·无名氏《九世同堂》第一折:“你学济世安邦策,按六韬三略书。”

济世安人

济世救人

jìshìānrén

jìshìjiùrén

济:拯救。拯治时世救济人民。唐·刘禹锡《哭吕衡州》:“一夜霜风雕玉芝,苍生望绝士林悲,空怀济世安人略,不见男婚女嫁时。”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一百一十三卷:“乃命其子命龙宫药方三十首与先生,此真道者,可以济世救人。”

济世匡时

jìshìkuāngshí

济:拯救;匡:匡正。拯救人世,匡正时政。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5回:“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清 黄宗羲《黎眉郭公传》错综今古,尝怀济世匡时之略,运会不偶。

济世之才

jìshìzhīcái

能够拯救时世,治理国家的人才。他虽貌不惊人;却有济世之才唐·杜甫《待严大夫诗》:“殊方又喜故人来,重镇还须济世才。”清·刘鹗《老残游记 第六回》若真有点济世之才,竟自遯世,岂不辜负天地生才之心吗?  

济事

jìshì

①成事。《老子·第五十二章》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棘。《左传·庄公十四年》:“庄公之子犹有八人,若皆以官爵行赂,劝贰而可以济事,君其若之何!”《后汉书·袁绍传》:“若冀州有不弟之慠,无慙顺之节,仁君当降志辱身,以济事为务。”《宋书·庾悦传》:“夫设官分职,军国殊用,牧民以息务为大,武略以济事为先。”《三国演义 第七十回》:“飞见不济事,把军退二十里,却和魏延引数十骑,自来两边哨探小路。”②病重无救。《二刻拍案惊奇》卷六:“(金生)长叹一声道:‘妹妹,我不济事了,难得你出来见这一面!’”《儿女英雄传 第三回》:“(鲍老)向着刘住儿说道:‘你们老奶奶子不济事儿咧。’”

济物

jìwù

犹济人。三国魏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子文无欲卿相而三登令尹,是乃君子思济物之意也。”晋 葛洪《抱朴子·崇教》:“今圣明在上,稽古济物,坚隄防以杜决溢,明褒贬以彰劝沮。”《资治通鉴 随纪六》及举兵,(李)密适至,(杨)玄感大喜,以为谋主,谓密曰:“子常以济物为己任,今其时矣!计将安出?”清 姚鼐《湖上作诗之一》:“岂忘济物情,审见人与己。” 

济育

jìyù

救济抚育。《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古之建官,所以济育羣生,统理民物也,故为之君长以司牧之。”《晋书 景帝纪》臣闻天子者,所以济育群生,永安万国。晋 潘尼《火赋》:“济育羣生,则天地之惠也。”《晋书·元帝纪》:“朕以寡德,纂承洪绪,上不能调和阴阳,下不能济育羣生,灾异屡兴,咎徵仍见。”

济治

jìzhì

辅助治理。三国魏 阮籍《与晋文王荐卢播书》:“盖闻兴化济治,在于得人。”《艺文类聚 卷五四》引三国魏 曹羲《肉刑论》:“夫言肉刑之济治者, 荀卿所唱,班固所述。”《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八》帝(宋神宗)曰:“奈何不与大臣协心济治乎?”(刘)庠对曰:“臣事陛下,不敢附大臣。”

济众

jìzhòng

救助众人。《论语·雍也》:“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红楼梦 第七七回》:“这东西虽然值钱,总不过是药,原该济众散人才是。”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十二章》:“智以开物成务、利用、前民;仁以博施、济众、爱人、利物,自智仁以外无以为荣。”

jì I.

调剂: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药也。后作“剂”。药剂:处不过数种。后作“剂”。③界限;分际:百年,寿之大。④成功;成熟:事能得。后作“济”。参见II.qí。III.zī。IV.zhāi。

说文》哜,尝也。从口,齐声。清·徐珂《清稗类钞》蚁喜甜芽,可哜其甜汁也。哜哜嘈嘈。屋里面哜哜嘈嘈,不知他们在说些什么。

哜嘈

jìcáo

形容声音嘈杂。《西游记 第三一回》:“那些小怪,在里面,一个个哜哜嘈嘈,挨挨簇簇。”清 李渔《奈何天·改图》:“求婚次次相劳,耳边莫怪哜嘈。”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偷桃》:“但闻人语哜嘈,鼓吹聒耳。”

jì I.

菜,十字花科。草本植物。叶羽状分裂,花白色。嫩叶可食。全草入药。隋 薛道衡《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唐 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宋 严仁《玉楼春 春思》:“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胡蝶乱。”元 杨载《到京师》:“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II.qí,见“荸”。

荠麦

jìmài

①荠麦,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抗菌、消炎、止咳、平喘、祛痰的作用。②荠草和麦子。宋 姜夔《扬州慢 淮左名都 序》:“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宋 姜夔《扬州慢 淮左名都》:“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①配合而成的药:剂型。剂量(liáng)。药剂。清凉剂。②量词,用于若干味药配合起来的汤药,亦称“服(fù)”、“”:一剂药。③做馒头或饺子等面食时,从和好的面上分出来的小块儿:面儿。④契劵,字据。清·方苞《狱中杂记》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指作为要挟的根据。)

①雨雪停止。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也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雪霁。霁色(像雨后晴空那样的颜色)。天色晴霁,星月交辉,光风霁月:光风:雨后初晴时的风。唐 王勃《滕王阁序》云销雨霁(jì),彩彻区明(或作虹销雨霁,彩彻云衢qú)唐 杜甫《阁夜诗》:“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二》如有霖雨,旬日不霁,必盈溢。唐 杜牧阿房宫赋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宋 姜夔《扬州慢 淮左名都 序》:“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②怒气消除:霁颜。霁威。色霁。少霁威严。《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三》(范)纯仁曰:“辙所论,事与时也,非人也。”帝为之少霁。《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五》(刘安世)除谏官,在职累年,正色立朝,其面折廷诤,或逢盛怒,则执简却立,俟威少霁,复前抗辞。《雷峰塔奇传 第二回》:知县看见汉文人品端庄,似非匪类,内中必有缘故。乃霁颜问道:“你便是许仙么?”《聊斋志异 小谢》(陶)生奖慰之,颜始霁。

霁风朗月

jìfēnglǎngyuè

和风明月,比喻宽厚祥和的气氛。柯灵《<阿英散文选>序言》:“1962年春,曾有过一度愉快的促膝长谈。那时政治上正好有一段霁风朗月的日子。”

霁色

jìsè

一种蓝色,与雨后天晴的天空一样的颜色。唐 祖咏《终南望馀雪诗》:“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宋 张昪《离亭燕 一带江山如画》:“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

霁威

jìwēi

收敛威怒。《新唐书·魏徵传》:徵状貌不逾中人,有志胆,每犯颜进諫,虽逢帝甚怒,神色不徙,而天子亦为霽威。

霁雨

jìyǔ

雨止。宋 张元干《怨王孙词》:“霽雨天迥,平林烟暝。”宋 黄庭坚《念奴娇 断虹霁雨》:“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刘白羽《芳草集·昆仑山的太阳》:“霁雨初晴,西北高原阳光格外灿烂。”

霁月光风

jìyuèguāngfēng

指雨过天晴时的明净景象。用以比喻人的品格高尚,胸襟开阔。宋 陈亮《谢罗尚书启》:“霁月光风,终然洒落。”明 唐寅《忆秦娥王守谷寿词》春台玉烛,霁月光风,翘首堪长啸。

霁止

jìzhǐ

指雨雪停止,天气放晴。《后汉书·陈忠传》:“常雨大水,必当霽止。” 唐 沉瑱《贺雨赋》:“玄泽优而霽止,晴光炳兮澄涣。” 宋 欧阳修《祭苏子美文》:“须臾霽止,而回顾百里,山川草木,开发萌芽。”《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二》常雨大水必当霁止,四方众异不能为害。

鱼,体小侧扁,头小而尖,尾尖而细,银白色。生活在海洋中,有的春季或初夏到河中产卵。种类较多,常见的有凤鲚、刀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