洎 | jì | ①到,及:“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自古洎今。洎乎近世。《北史 本纪卷九北周明帝宇文毓》唯冀仁兄冢宰,洎朕先正先父公卿大臣等,协和为心,勉力相劝,勿忘太祖遗志,提挈后人。唐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诗序》:“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舞女,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二》苏冕论曰:洎奸臣广言利以邀恩,多立使以示宠,刻下民以厚敛,张虚数以献状;上心荡而益奢,人望怨而成祸;《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四》(陆贽上书)征师日滋,赋敛日重,内自京邑,外洎边陲,行者有锋刃之忧,居者有诛求之困。宋 苏洵《六国论》: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二》陈王元佑以下洎宰相近臣,号泣营救(元佐)。《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九》(王安石)洎复相,岁馀罢,终神宗世不复召。《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九》自赵鼎召归,(张)浚每以回銮为念,洎罢政登舟,诸人往饯,犹以此言之。《清史稿卷二十四 德宗本纪二》洎垂廉再出,韬晦瀛台。②往锅里添水。《说文》洎,灌釜也。《吕氏春秋·应言》市丘之鼎以烹鸡,多洎之则淡而不可食,少洎之则焦而不熟。③肉汁。④(水)浸润。《史记 孝武本纪》其牛色白,鹿居其中,彘在鹿中,水而洎之。⑤“洎亲”和“及亲”义同,都是“能同时侍奉父母”《庄子·寓言》吾及亲仕,三釜而心乐;后仕,三千锺而不洎,吾心悲。 |
洎乎 | jìhū | ①等到,待及。《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洎乎石头、姑孰,流髓履肠,一朝指捴,六合清晏。唐 骆宾王《代李敬业讨武氏檄》:“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②和,与。洎,通“暨”。《旧唐书·李怀光传》:“详考先王之道,洎乎烈祖之训,皆以刑佐德,俾人嚮方,则斧鉞之诛,甲兵之伐,盖不得已而用也。” |
垍 | jì | 坚硬的土或土质坚硬:“其土坚垍,其利悠久”。 |
觊 | jì | 希望得到:“自毁齿已上,父兄鬻卖,以觊其利”。以觊召用。觊觎(非分的希望或企图)。又如:觊幸(希望能侥幸得到);觊望(非分的希望);觊欲(非分的希求与贪欲);觊夺(希图攘夺);觊利(企求利益);专觊谬恩。觊成和议。《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一》自中国尚建关梁以制诸侯,所以绝臣下之觊欲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七》程颢上疏曰:“臣近累上言,乞罢预俵青苗钱利息及汰去提举官事,朝夕以觊,未蒙施行。”《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一》望圣恩再下有司,若利多害少,尚觊徐图;苟利少害多,尤宜安静。《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二》乃日媒孽竑之失于帝,觊帝废竑立贵诚,而帝(宋宁宗赵扩)懵然不悟。 |
觊望 | jìwàng | 希图,企望。汉 王符《潜夫论·实边》:"衣冠无所觊望,农夫无所贪利。"《隋书·杨素传》:"卿相之荣,无阶觊望。"《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觊望陛(宋仁宗)下发德音,寝前诏,勤于采纳,可常守隆平。明 李东阳《拟杨文懿公谥议》:"叙事写物,迭出层见,伟然成一家之言,尤晚生穉笔所觊望而不可及者。" |
觊幸 | jìxìnɡ | 希图侥幸。汉 郑玄笺:"无三年之恩於其父母而废其丧礼,故觊幸一见素冠。"《北史·房彦谦传》:"况乎蕞尔一隅,蜂扇蚁聚,杨谅之愚鄙,羣小之凶慝,而欲凭陵畿甸,觊幸非望者哉。"《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九》(张商英)逮崇宁初,交结中贵,潜通货赂,觊幸宰辅。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九:"每虑及此,肝胆摧落,是以不胜犬马之情,子私其父,日夜觊幸。" |
觊觎 觊觑 | jìyú | 非分的希望或企图:觊觎忍耐。觊觎已久。《左传·桓公二年》:“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覬覦。”杜预注:“下不冀望上位。”《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宗庙乏祀,社稷无位;羣凶覬覦,分裂诸夏。”参见“窥觎” |
觊觎之心 | jìyúzhīxīn | 觊觎:指非分的希望或企图。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二卷:“乞陛下精选有能者,与之一会,以消其觊觎之心。”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那么这十几船粮食摆在江面上,必启其觊觎之心。” |
紒 | jì | 意为发结或束发为髻。《仪礼·士冠礼》将冠者,采衣,紒。《注》紒,结发。古文紒为结。 |
茍 | jì | 和急、亟同源,赶快的意思。茍日新,曰日新,又日新。自急敕也。南朝宋 谢灵运《豫章行》:“茍无回戈术。坐观落崦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