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羈羇 | jī | ①马笼头:无羁之马。羁绁(a.马笼头和缰绳;b.喻束缚)。南北朝 佚名《折杨柳歌辞五首》:“放马两泉泽,忘不著连羁。担鞍逐马走,何见得马骑。”②束缚,拘束:羁押。羁绊。羁缚。羁囚。放荡不羁。《晋纪总论》怀帝承乱得位,羁于强臣。《晋书·文苑传·张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覊/羈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③停留,使停留:羁旅(长久寄居他乡)。羁留。羁泊。羁滞。唐 崔涂《除夜》:“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明 袁宏道《徐文长传》一知县以他羁后至,至期方谒公,偶忘属,卷适在其房,遂不偶。清 方苞《狱中杂记》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 |
羁绊 | jībàn | 犹言束缚牵制。元 关汉卿《望江亭 第一折》:“俺也曾把世味亲尝,人情识破,怕甚么尘缘羈绊?” |
羁泊 | jībó | 羁旅飘泊。隋 卢思道《为高仆射与司马消难书》:“羈泊水乡,无乃勤悴?” 唐 李商隐《风雨 诗》:“凄凉宝剑篇,羈泊欲穷年。” |
羁臣 | jīchén | 亦作“羇臣”。羁旅流窜之臣。《左传·昭公七年》:“君之羈臣,苟得容以逃死,何位之敢择?”唐 大易《湘夫人祠诗》:“妙鼓形云瑟,羈臣不可闻。”宋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宋 黄庭坚《听宋宗儒摘阮歌》:“楚国羇臣放十年,宫佳人嫁千里。”明 高启《哭周记室诗》:“万里一羈臣,悲歌楚水深。” |
羁迟 | jīchí | 淹留耽搁。明 汤显祖《南柯记·卧辙》:“公主久行,本爵难以羈迟,告辞了。”《西游记第三六回》:“他若留你,我就出来奉请;若不留你,我却不敢羈迟。” |
羁愁 | jīchóu | 亦作“羇愁”。旅人的愁思。南朝齐 江孝嗣《北戍琅琊城诗》:“薄暮苦羈愁,终朝伤旅食。”宋 欧阳修《宛陵先生诗集 序》:“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迺徒发於虫鱼物类羇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而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行色一鞭催去马,羈愁万斛引新诗。”清 纳兰性德《木兰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词》:“从此羈愁万叠,梦回分付啼螿。” |
羇官 | jīguān | 久宦异乡的人。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湿馀水》晓禽暮兽,寒鸣相和,羇官游子,聆之者莫不伤思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宋理宗)诏:“杜霆追毁出身文字,羁官南雄州。”以通州士庶诉其误民弃土之罪也。 |
羁管 | jīguǎn | 亦作“羇管”。拘禁管束。《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九》(石)介妻子初羁管它州,事既辨明,乃得还。《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五》(宋哲宗)诏诛(陈)衍于崖州,徙(张)士良羁管白州。《宋史·高宗纪四》:“丁酉,左朝奉郎孙觌坐前知临安府赃污,贷死除名,象州羁管。”明 王錂《寻亲记·贿押》:“周羽杀人构祸胎,违条犯法临边界,他妻羁管方正家。”《明史·刘基传》:“责基擅威福,羇管绍兴 。” |
羁候 | jīhòu | 拘留候审。清 孔尚任《桃花扇·归山》:“这件机密重案,不可丝毫洩漏。暂将蔡益所羁候园中,待我回衙,细细审问。”清 方苞《狱中杂记》故例:谪戍者移顺天府羁候。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冤狱》:“且非重大之情,不必羁候;若无疑难之事,何用徘徊?” |
羁客 羇客 | jīkè | 旅客;旅人。《资治通鉴 晋纪十八》昔公孙述在蜀,羁客用事,刘备在蜀,楚士多贵。南朝宋 鲍照《代櫂歌行》:“羇客离婴时,飘颻无定所。”《资治通鉴 唐纪十六》且今以一城之地居敌中央,苟或动足,即为擒虏,纵入新罗,亦为羁客,脱不如意,悔不可追。宋 王安石《次韵再游城西李园》:“残红已落香犹在,羈客多伤涕自挥。”明 梁辰鱼《浣纱记·见王》:“奔走风尘心未老,当年羈客来朝。”清 姚鼐《于朱子颍郡斋值仁和申改翁见示所作诗题赠诗》:“一朝解印归不得,西南飘泊猿獶愁。是时朱君亦羇客,携子登阁观江涪。” |
羁虏 | jīlǔ | 谓俘虏而羁留。《汉书·金日磾传赞》:“金日磾夷狄亡国,羈虏汉庭。” |
羁旅 羇旅 | jīlǚ | ①长久寄居异乡。羁旅异乡,他乡。羁旅怀乡。同寄旅。《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齐侯使敬仲为卿,辞曰:‘羇旅之臣……敢辱高位?’”杜预注:“羇,寄;旅,客也。”《史记·陈杞世家》:“羈旅之臣,幸得免负担,君之惠也。”《资治通鉴 周纪三》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子、公孙挟韩而议之,王必听之,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资治通鉴 晋纪五》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唐 韩愈《又与柳中丞书》:“夫远徵军士,行者有羇旅离别之思,居者有怨旷骚动之忧。”唐 戴叔伦《客夜与故人偶集 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宋 陆游《六言诗 之四》:“壮岁京华羈旅,暮年湖海清狂。”《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三》羁旅危国以求万全,此循覆车之轨者也。唐 白居易《望月有感诗》:“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羈旅各西东。”宋 柳永《安公子词 远岸收残雨》:“游宦成羁旅。短樯吟倚闲凝伫。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明 夏完淳《别云间》:“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聊斋志异 娇娜》(孔)生叹曰:“羁旅之人,谁作曹丘者?”②指客居异乡的人。郑玄注:“羇旅,过行寄止者。”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羈旅。” |
羁旅之臣 | jīlǚzhīchén | 羁旅:寄居在外。指寄居在外的官员。《左传·庄公二十二年》:“羁旅之臣,幸若获宥。”《战国策·秦策·范睢说秦王》今臣,羇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史记·陈杞世家》:“羁旅之臣,幸得免负担。”《聊斋志异 西湖主》(陈)生曰:”羁旅之臣,生平不省拜侍。点污芳中,得免斧锧,幸矣;反赐姻好,实非所望。“ |
羁縻 羈靡 | jīmí | ①《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解释说:"羁,马络头也;縻,牛蚓也"。《汉宫仪》云:"马云羁、牛云縻,言制四夷如牛马之受羁縻也"。所谓"羁縻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②系联。《汉书·郊祀志下》:“方士之候神入海求蓬莱者终无验……天子犹羈縻不絶,几遇其真。”颜师古注:“羈縻,繫联之意。马络头曰羈也。牛靷yǐn曰縻。”《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一》自长江以外,羁縻而已。《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八》时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而(史)朝义所部节度使皆安禄山旧将,与(史)思明等夷,朝义召之,多不至,略相羁縻而已,不能得其用。③笼络;怀柔。羁縻不绝。《史记 孝武本纪》天子益怠厌方士之怪迂语矣,然终羁縻弗绝,冀遇其真。司马相如难蜀父老:“盖闻天子之牧夷狄也,其义羈縻勿絶而已。”《汉书·匈奴传下》:“其慕义而贡献,则接之以礼让,羈靡不絶。”《资治通鉴 汉纪十五》然其侵盗益希,遇汉使愈厚,欲以渐致和亲。汉亦羁縻之。《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四》汉为其新通,重致远人,终羁縻不绝。《晋书 武帝纪》昔汉文、光武怀抚尉佗、公孙述,皆未正君臣之仪,所以羁糜未宾也。《晋书 王羲之传》保淮之志非复所及,莫过还保长江,都督将各复旧镇,自长江以外,羁縻而已。《资治通鉴 陈纪二》其余南江酋帅,私署令长,多不受召,朝廷(陈朝)未暇致讨,但羁縻之。《旧唐书·徐坚传》:“坚以蛮夷生梗,可以羈縻属之,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远涉。”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 卷一》:“喇嘛效顺最早,而其术盛行东土,又夙为蒙古 诸部落所崇信,故优礼彼教政,以羈縻外藩。”清 龚自珍《对策》:“臣考三代之于荒服,羇縻之而已。”④束缚;控制。 三国蜀 诸葛亮《答法正书》:“文法羈縻,互相承奉。” 唐 高适《奉和鹘赋》:“嗟日月之云迈,犹羈縻而见婴。”清 恽敬《三代因革论二》:“古者洪荒之世……政刑未备。羈縻所及,大者百里而已。”⑤拘禁。宋 文天祥《指南录 后序》:“予羈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清 李渔《蜃中楼·授诀》:“朕见他是个有用之才,不忍加之屠戮,羈縻在洞庭东海之间。”⑥指羁縻州。唐 皮日休《忧赋》:“是以先王谓之荒服,后嗣谓之羈縻。”《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一》是时(天宝元年),天下声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羁縻之州八百,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 |
羁鸟 | jī’niǎo | 犹笼鸟。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一》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羁贫 | jīpín | ①客居贫困。唐 白居易《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诗:“馀杭邑客多羁贫,其间甚者萧与殷。”《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八》翼城人郑注,眇小,目下视,而巧谲倾谄,善揣人意,以医游四方,羁贫甚。清 黄遵宪《别张简唐并示陈宰尚》诗:“试思科第定何物,长此羁贫却恼公。”②指羁旅贫困的人。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羯若鞠闍国》:“储饮食,止医药,施诸羁贫,周给不殆。” |
羁情 | jīqíng | 旅居的情怀。南朝梁 何逊《至大雷联句》:“高谈会良夕,满酒对羈情。”宋 吴文英《莺啼序 春晚感怀》:“画船载、清明过却,晴烟冉冉吴宫树。念羁情、游荡随风,化为轻絮。”明 戴缙《楚江旅怀诗》:“羈情谁与晤,劳者若为伤。” |
羁人 | jīrén | 亦作“羇人”。旅客。南朝宋 鲍照《代悲哉行》:“羇人感淑景,缘感欲回辙。”宋 王安石《长干寺诗》:“羇人乐此忘归志,忍向西风学越吟。”明 袁宏道《徐文长传》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清 陈学洙《阅省试录见璋儿名喜而作此诗》:“羈人百忧集,烦乱不能理。”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别诸弟三首 跋》:“深秋明月,照游子而更明;寒夜悲笳,遇羈人而增怨。” |
羁身 | jīshēn | 因故不能分身。犹言困身,受困。《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小人羁身在乡,三日后方去。那日只见得岳母,并不曾见小姐之面。”《西湖佳话·白堤政迹》:“我与他相处的情分,尚未十分亲切,今突然撒来,又因官守羁身,再不能够重与他一见,真可谓之负心人矣!”《古今小说·羊角哀舍命全交》:“行不两日,又值雨,羁身旅店中,盘费罄尽。” |
羁束 | jīshù | ①犹拘束。受约束,拘束。羁绊束缚。羁旅困顿。《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三》种放言:“主上虚怀待士如此,放固不敢以羁束为念。”唐·白居易《知足吟》官闲离忧责,身泰无羁束。②法律意义上的羁束。是指法律规范对其范围,条件,标准,形式,程序等作较详细,具体,明确规定的行为。 |
羁属 | jīshǔ | 羁縻从属。《史记·大宛列传》:“国众分为三,而其大总取羈属昆莫,昆莫亦以此不敢专约於騫。”《汉书·匈奴传》上:“又重以饿死,人民死者什三,畜产什五,匈奴大虚弱,诸国羈属者皆瓦解,攻盗不能理。”《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三年》:“曹旦,建德之妻兄也,在河南,多所侵扰,诸贼羈属者皆怨之。”《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二》初,奚、契丹羁属回鹘,各有监使,岁督其贡赋,且唐事。 |
羁绁 | jīxiè | ①羁:马笼头;绁:绳索,系牲口的缰绳。②拘禁;系缚。③控制,束缚。《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羁绁藩臣,干凌宰辅,隳裂王度,汩乱朝经。"明 张煌言《三过三关》诗:"天阔水沉浮,鸿鹄难羁绁。" |
羁絷 | jīzhí | 亦作“羇縶”。 ①马络头和马缰绳。《公羊传·襄公二十七年》:“夫负羈縶,执鈇鑕,从君东南西北,则是臣僕庶孽之事也。”《庄子·马蹄》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韩诗外传 卷七》:“如皆守社稷,则孰负羇縶而从?”②束缚;拘禁。晋 葛洪《抱朴子·逸民》:“夫言不降者,明隐逸之为高也;不辱者,知羈縶之为洿也。”唐 韩愈《寄三学士诗》:“果然又羈縶,不得归耡耰。”清 吴伟业《松鼠诗》:“本是居崭巖,无端被羈縶。” |
羁馽 | jīzhí | ①马络头和绊马索。《庄子·马蹄》:“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皂栈。”宋 曾巩《代人祭李白文》:“飞黄駃騠,轶羣绝类,摆弃羁馽,脱遗辙轨。”《聊斋志异 三生》不然,且将负盐车,受羁馽,与之为马。②引申为拘束。明 李东阳《春园杂诗》之八:“为怜野意厌羁馽,放着林间高树枝。”清 钱谦益《特进光禄大夫中极殿大学士孙公行状》:“文更泥拗,好用小见解,沾沾将吏之上,能令将吏羁馽而不得展。” |
羁滞 | jīzhì | 亦作“羇滞”,意思为客居淹留。《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鲁某羁滞乡间,今早纔回。”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二卷》答道:“前蒙老园公传语呼唤,因鲁某羁滞乡司,今早才回,特来参谒,望恕迟误之罪。”鲁迅《坟·摩罗诗力说》:“因羁滞於克茀洛尼亚岛者五月,始向密淑伦其。”《国语·周语中》:“岁饫不倦,时宴不淫。”韦昭注:“一时之闲必有宴礼,不至於淫湎也。” |
姬 | jī | ①古代对妇女的美称。②中国汉代宫中的女官。③旧时称妾:姬人。姬妾。姬侍。④旧时称以歌舞为业的女子:歌姬。宋 刘过《唐多令 序》安远楼小集,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唐多令》。⑤姓。春秋时,周王室姓姬,可代表周朝。《后汉书 袁绍传》杨雄有言:‘六国蚩蚩,为嬴弱姬。’注意和“姫zhěn姖jù”的区别。 |
姬伯 | jībó | 即周文王姬昌。文选·张衡《东京赋》:“仪姬伯之渭阳,失熊羆而获人。”薛综注:“姬伯, 文王为西伯也。”《封神演义 第三回》且姬伯未至,我兄弟何苦任其咎。 |
姬发 | jīfā | 周武王姬发(?―约公元前1043年),姬姓,名发(西周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珷[wǔ]王),周文王姬昌与太姒sì的嫡次子,岐周(今陕西岐山)人,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封神演义 第十九回》(伯邑)考曰:“内事托与兄弟姬发,外事托付散宜生,军务托付南宫适 |
姬姜 | jījiāng | ①春秋时,周王室姓姬,齐国姓姜,二姓常通婚姻,因以“姬姜”为贵族妇女之称。《左传·成公九年》:“虽有姬姜,无弃蕉萃qiáocuì。”杜预注:“姬姜,大国之女。蕉萃,陋贱之人。”班固《西都赋》:“游士拟於公侯,列肆侈於姬姜 。”②泛指美女。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室无姬姜,门多长者。”李周翰注:“姬姜,美女也。”《诗·陈风·东门之池》“彼美淑姬,可与晤歌”唐 孔颖达疏:“而谓之姬者,以黄帝姓姬,炎帝姓姜 ,二姓之后,子孙昌盛,其家之女,美者尤多,遂以姬姜为妇人之美称。”《旧唐书·宦官传序》:“饰姬姜狗马之玩,外言不入,惟欲是从。”宋 叶适《怀远堂诗》:“盘筵化蒲莧,歌舞讳姬姜。” |
姬人 | jīrén | 妾。《花月痕第十三回》:“苏东坡远謫惠州,朝云也曾随侍,我如今决计买一姬人,以消客况罢。” |
姬侍 | jīshi | 旧时称妾:姬人。姬妾。姬侍。《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四》(岳)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 |
姬周 | jīzhōu | 周朝。《后汉书 袁绍传》杨雄有言:‘六国蚩蚩,为嬴弱姬。’《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未若姬周之树国,五等之品制也。”章炳麟《文学说例》:“皇世语言简朴,或徒有义训,未造正文。逮及姬周,则有一训而数文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