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 | jī | ①水受阻遏,震荡而涌或飞溅:冲激。激荡。激浊扬清(冲击污水,让清水上来,喻打击坏人坏事,奖励好人好事)。引水。《庄子·外物》“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南朝梁 吴均《与朱元思书》: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唐 韩愈《送孟东野序》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九》沙田者,乃江滨出没之地,水激于东则沙涨于西,水激于西则沙复涨于东,其田未可以为常也。②冷水突然浇淋或冲、泡食物:激酸菜。③鼓动,使人的感情冲动:刺激。激励。《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二》继自今时,严为守备,激将士捐躯效死之气,雪陛下不共戴天之仇。《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三》事闻,史弥远惧激它变,以徐晞稷尝倅楚守海,得(李)全欢心,乃授晞稷淮东制置使,令屈意抚全。④感情冲动:感激。激动。激昂慷慨。《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愿陛下视文武为一,勿令偏重,偏则必激,非国之福。⑤急剧的,强烈的:激烈。激进。⑥过分直率:激厉。激切。 |
激昂 | jī’áng | 指激励,奋发振作。言辞激昂。《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三》(王)继忠亦自激昂,为辽尽力。 |
激昂慷慨 | jīángkāngkǎi | 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清 归庄《顾天石诗序》:“太白《古风》,而寄托深远,激昂慷慨,前无古人。”刘斯奋《白门柳·夕阳芳草》第三章:“这一顿数落激昂慷慨,义正辞严。” |
激昂青云 | jī’ángqīngyún | 奋发意气于青云之上,指痛痛快快地做一番事业。唐·李白《与韩荆州书》:“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
激变 | jībiàn | ①又称陡转、突变。它是指剧情的急剧转折,引起人物命运、情绪和人物关系的突然变化,以激起观众的情感波澜。②由于激怒而激起哗变。《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二》浙西帅臣言金山水军统制陈霆,贪酷激变,诏追毁出身文字,拘锁沿江制司,籍其家。《清史稿卷十二 高宗本纪三》追论素诚贪淫激变罪,籍产,戍其子於伊犁。 |
激薄停浇 | jībótíngjiāo | 形容振作人心,挽回不良的社会风气。《梁书 明山宾传》:“此言足使还淳反朴,激薄停浇矣。” |
激楚 | jīchǔ | ①高亢凄清。悠扬激楚。《楚辞·招魂》:“宫庭震惊,发激楚些。”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章八元》:“少喜为诗,尝於邮亭偶题数语,盖激楚之音也。”清 顾炎武《赋得江介多悲风》:“哀音生地籟,激楚入天风。”②激愤悲痛。《明史·张居正传》:“事闻,时行等与六卿大臣合疏,请少缓之;刑部尚书潘季驯疏尤激楚。”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细侯》:“既闻细侯已嫁,心甚激楚。”鲁迅《文学史纲要第二篇》:“然此特后儒之言,实则激楚之言,奔放之词。”③曲名。《汉书·司马相如传上》:“鄢郢繽纷,激楚、结风。”颜师古注引郭璞曰:“激楚,歌曲也。”唐 独孤及《东平蓬莱驿置酒留宴诗》:“齐童如花解郢曲,起舞激楚歌採莲。”元 张宪《白苧舞词》:“轻云冉冉白胜雪,激楚一曲回风高。” |
激丹 | jīdān | 鲜亮的丹砂。《庄子·盗跖》:“脣如激丹,齿如齐贝。”成玄英疏:“激,明也。” |
激动人心 | jīdòngrénxīn | 使人兴奋感动。听到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大家都欢呼起来。 |
激发 | jīfā | ①激动奋发。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唐·李朝威《柳毅传》刚肠激发。清·梁启超《谭嗣同传》词极激发。②将原子核、原子、分子、电子或其他粒子提高到一个更高的能级(如通过加热、照射或轰击)。激发态。③矫揉造作。激发之行。《汉书 王莽传》敢为激发之行,处之不惭恧。 |
激忿填膺 | jīfèntiányīng | 膺:胸。强烈的忿怒填满胸中。形容气愤已极。明·陶宗仪《辍耕录》:“顾其母激忿填膺,寸晷是学,不迨于至,以超圣人之域,焕乎贤者之业。” |
激诡 | jīguǐ | ①矫情立异。《后汉书·独行传·范冉》:“冉好违时絶俗,为激诡之行。”《三国志·魏志·和洽传》:“古之大教,务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诡之行,则容隐伪矣。” 清 刘大櫆《潘在涧时文序》:“老聃、庄周,使为激诡;商鞅、李斯,使为变乱。”《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八》凡激诡之行,则容陷伪矣。②标新立异。金 王若虚《滹南诗话 卷中》:“东坡雁词云:‘拣尽寒枝不肯栖。’以其不栖木,故云尔;盖激诡之致,词人正贵如此。”③毁誉过当。《后汉书·班固传论》:“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 李贤注:“激,扬也;诡,毁也。” |
激聒 | jīguō | ①谓絮语,烦琐之言。《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八》:“引孙当不起激聒,刘员外也怕淘气,私下周给些钱钞,叫引孙自寻个住处。”清 侯方域《明都察院陈公墓志铭》:“今日倘避激聒,不一深言,为失职。失职且负国,老臣不敢。”②引申谓吵闹、烦扰。《醒世姻缘传引起》:“遇着个不贤之妇,今日要衣裳,明日要首饰,少柴没米,称酱打油,激聒得你眼花撩乱,意扰心烦。”③谓狂风呼啸。 清 褚人穫《佛印见东坡诗》:“猛虎出林风激聒,老龙入洞雨汀泙。” |
激激 | jījī | ①急疾貌。宋 苏轼《和苏州太守王规甫侍太夫人观灯之二》:“翻翻緹骑走香尘,激激飞涛射火轮。”宋 沉辽《白石烂望齐山诗》:“拏舟欲过白石烂,江风激激无纤埃。”②象声词。急流声。唐 韩愈《山石诗》:“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櫪皆十围。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宋 秦观《龙井题名记》:“草木深鬱,流水激激悲鸣。”锺动《归途见当离花有赋诗》:“众响时不忘,激激幽泉澌。”③水清澈貌。《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一·战城南》:“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
激讦 | jījié | ①激烈率直地揭发、斥责别人的隐私、过失。后汉 崔瑗《司隶校尉箴》:“是故履上位者,无云我贵,苟任激訐,平阳玄默,以式百辟。”《后汉书·杨震传》:“今赵腾所坐,激訐谤语为罪,与手刃犯法有差。”唐 孟棨《本事诗·怨愤》:“吴武陵有文笔才,而强悍激訐,为人所畏。”《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五年》:“自兹以进退大臣为己任,以激訐阴私为忠直,荐延轻薄,扇为朋比。”《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七》(马)遵性乐易,言时政得失,不为激讦,故多见推行,杜衍、范仲淹皆称道之。②激烈昂扬。唐 刘禹锡《竹枝词序》:“卒章激訐如吴声,虽傖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 |
激犒 | jīkào | ①奖励犒赏。《宋史·职官志二》若朝廷军期急速钱物金带,以备激犒。《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五》今次州郡起发禁军、土军极整肃,兹及时遣归,更加激犒,它时调发,必易集也。②指用以激励、慰劳将士的物资。《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舟约数百艘,有载粮往濠州者,有载激犒之楚州、扬州者,泝流牵挽,其势甚速。 |
激厉 | jīlì | ①勉励;刺激使奋发。《后汉书·阴识传》帝敬重之,常指识以勑戒贵戚,激厉左右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二》若更本官亦复推赏,尤见激厉。宋 叶适《胡崇礼墓志铭》启发颖鋭而守以凝固,激厉勇敢而行以和顺。②激烈率直。《南史·范云传》性颇激厉,少威重,有所是非,形於造次,士或以此少之。③激昂高亢。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李益》往往鞍马间为文,横槊赋诗,故多抑扬激厉悲离之作,高适、岑参之流也。 |
激灵 | jīling | 方言,受惊吓刺激猛然抖动;冷颤。亦作,激凌,激伶。宋 苏轼《定风波词》“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的春风吹醒了醉酒,作者感到冷,一个激凌,头脑清醒了,梦结束了,作者又回到现实之中。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 第一回》:“大水听了,心里一激灵,就问:‘这家姓什么呀?’”乃禾《红军强渡大渡河》:“也有的战士,特别的乏困,走着路就睡着了,等后边的同志碰到了自己,才又赶快打一个激令,迈步前进。” |
激烈 | jīliè | ①剧烈。激烈争辩。②声音高亢激昂,激越。激烈的演说。宋 岳飞《满江红·写怀词》:“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
激切 | jīqiè | ①激烈直率。《汉书·贾山传》:“其言多激切,善指事意,然终不加罚,所以广諫争之路也。” 唐 刘禹锡《上杜司徒书》:“昔称韩非善著书,而説难、孤愤尤为激切。”《儿女英雄传 第二七回》:“何小姐原是个性情中人,他怎肯矫同立异?只因他一生不得意,逼成一个激切行逕,所以寧饮盗泉之水,不受嗟来之食。”鲁迅《文学史纲要第七篇》:“为文皆疏直激切,尽所欲言。”②犹激励。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行不脩饰,名跡无愆;操不激切,素风愈鲜。”刘良注:“志操不待激劝切磋,自有纯素之风。”宋 苏辙《书论》:“则其所以告諭天下者,常丁寧激切,亹亹wěi而不倦。” 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一章》:“读书方有志於古今,学门更激切於时事。”③高亢凄切。 三国魏 曹丕《答繁钦书》:“梦与神通,寤而悲吟,哀声激切。”《南史·庾域传》:“初发蜀,有双鳩巢舟中,及至,又栖庐侧,每闻哭泣之声,必飞翔簷宇,悲鸣激切。”唐 范摅《云溪友议 卷二》:“李尚书訥夜登越城楼,闻歌曰:‘鴈/雁门山上鴈初飞’,其声激切。”④激动;感奋。唐 高适《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见赠之作诗》:“感时常激切,於己即忘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四一回》:“然而我以前也就过几次舘,也有人荐的;就是现在这个舘,是继翁荐的,虽是一般的感激,然而总没有这种激切。”冰心《去国·斯人独憔悴》:“说着觉得十分激切。”⑤急切,迫切。清 李渔《闲情偶寄·颐养·疗病》:“人无贵贱穷通,皆有激切所需之物。” |
激励 | jīlì | ①激发鼓励。《六韬·王翼》:“主扬威武,激励三军。”《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六》初,阳翟田昼,议论慷慨,与(邹)浩以气节相激厉。《英烈传》第十四回:“太祖又说:‘此举非独崇奖常将军,正以激励诸将。’”②犹斥责。《后汉书·袁安传》:“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司空第五伦皆恨之。弘因大言激励虞曰:‘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 |
激劝 | jīquàn | 激发鼓励。王充论衡·别通:“人好观图画者,图上所画,古之列人也。见列人之面,孰与观其言行?置之空壁,形容具存,人不激劝者,不见言行也。”唐 颜真卿怀素上人草书歌序:“某早岁尝接游居,屡蒙激劝,教以笔法。”《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三》魏徵玄孙稠贫甚,以故第质钱于人,平卢节度使李师道请以私财赎出之。上命白居易草诏,居易奏言:“事关激劝,宜出朝廷。师道何人,敢掠斯美!望敕有司以官钱赎还后嗣。”元 无名氏举案齐眉第四折:“若天朝不加褒赏,将何以激劝斯人。”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清方档案:“在事各员,踊跃争先。自应量予奬励,以资激劝。” |
激赏 | jīshǎng | 犹赞赏。非常赞赏。《世说新语·识鉴》车胤父作南平郡功曹。南朝宋 刘孝标注:胤既博学多闻,又善於激赏。唐 李白《温泉侍从归逢故人》诗:激赏摇天笔,承恩赐御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二》帝(宋孝宗)曰:“军中既有激赏,人人肯学事艺,何患军政不修!若更本官亦复推赏,尤见激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九》南库者,本御前桩管激赏库也。明 孙柚《琴心记·得意荐扬》因检阅梁王书籍,得《子虚赋》,深加激赏。 |
激水 | jīshuǐ | 湍急的水流。《孙子·势》:“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势也。”杜佑注:“言水性柔弱,石性刚重,至於漂转大石,投之洿下,皆由急疾之流,激得其势。”三国魏 曹植《七启》:“其居也,左激水,右高岑,背洞溪,对芳林。”南朝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譬激水不漪,槁木无阴,自然之势也。” |
激湍 | jītuān | 急流。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兰亭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晋 潘岳《西征赋》:“交渠引漕,激湍生风。”明 刘基《平西蜀颂序》:“是故冬寒之极,必有阳春;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陈去病《夜宿张家口独步通桥望月诗》:“依稀月有声,静探乃激湍。”陈毅《水调歌头·四游良口词》:“又看激湍隧引,地下厂房发电,轧轧奏鐃歌。” |
激扬清浊 | jīyángqīngzhuó | 解释见“激浊扬清”。北周·庾信《温汤碑》:“仁则涤荡埃氛,义则激扬清浊。” |
激越 | jīyuè | 高亢清远。激扬;激动。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其旁出堡坞(wù),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三国吴 杨泉《物理论》:“犹人之内气,因喜怒哀乐激越而发也。”秦牧《艺海拾贝·辩证规律在艺术创造上的运用》:“只有在感情激越的时候,才能够说出新鲜感人的语言。”叶圣陶《倪焕之》二六:“他说到末了,声音转为激越,神色也颇飞扬,正像一个在行的煽动家。” |
激浊扬清 | jīzhuóyángqīng | 语出《尸子·君治》:“水有四德……扬清激浊,荡去滓秽,义也。”本指冲去污水,浮起清水。后用以喻斥恶奖善。三国魏 刘劭《人物志·利害》:“其功足以激浊扬清,师范僚友。”《旧唐书·王珪/圭传》:“至如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於数子,亦有一日之长。”《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三》又,审官之任,本宰相之职,宜妙选英哲以委之,庶激浊扬清,渐得良牧、贤宰,则斯民之大幸也。《花月痕 第四六回》:“今日之事,必先激浊扬清,如医治疾,扶正气,始可御外邪。”洪深《抗战十年来中国的戏剧运动与教育》:“平剧为旧时代产物,不少教忠劝孝,激浊扬清之作。”亦作“激扬清浊”。“扬清激浊”。 |
缉 | jī I. | ①把麻析成缕连接起来:缉麻。②搜捕,捉拿:缉访。缉私。缉捕。通缉。侦缉。《聊斋志异 老龙船户》初告,有司尚发牒行缉;迫投状既多,竟置不问。③古同“辑”,收集。II.qī一种缝纫方法,一针对一针地缝:缉鞋口。缉边儿。 |
缉捕 | jībǔ | 同义词:捉拿,搜捕,访拿,追拿,踩缉。①谓搜查捉拿。《水浒传第三一回》各乡各保各都各村,尽要排家搜捉,缉捕凶首。②指主管缉捕的吏役。 |
缉访 | jīfǎng | 搜寻查访。《西游记·第五回》玉帝越发大惊道:“这厮假传旨意,赚哄贤卿,快着纠察灵官缉访这厮踪迹!” |
缉和 | jīhé | 谓和睦。晋 夏侯湛《昆弟诰》:“缉和我七子,训谐我五妹。”《宋书·萧惠开传》:“人间宜相缉和,甚如慈旨。”《资治通鉴 宋纪十一》或谓(张)岱曰:“主王既幼,执事多门,而每能缉和公私,云何致此?” |
缉宁 | jīníng | 安和。《三国志·吴志·陆抗传》“故得将士欢心”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曰:“思所以镇定民心,缉寧外内。”《晋书·文帝纪》:“暨(毌丘)俭(文)钦之乱,公绥援有众,分命兴师,统纪有方,用缉寧淮浦。”《宋书·武帝纪中》:“桓玄欲且缉寧东土,以(卢)循为永嘉太守。”《魏书 皇后列传 卷一》朕以虚寡,幼纂宝历,仰恃慈明,缉宁四海。 |
缉探 | jītàn | 侦缉探访。《杨家将 第三回》赵遂得令,即日部兵,来到潞州界下寨,遣人缉探宋兵动静。《元章·刑部十一·贼赃详审本物》:“贼盗之以赃物为先,承捕弓兵缉探未明,限期已到,却乃捉捕疑似之人。” 明 王錂《寻亲记·报捷》:“行医卖卜寻觅,参官贵也须缉探。”《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到了开河集上,王爵道:‘我们带了累堆物事,如何寻访?不若寻一大店安下了,住定了身子,然后分头缉探消息方好。’” |
缉熙 | jīxī | 毛传:“缉熙,光明也。”《周颂·敬之》:“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郑玄笺:“缉熙,光明也。”后因以“缉熙”指光明,又引申为光辉。缉熙之学。明道缉熙。《礼记·大学》《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晋书.武帝纪》:昔朕皇祖宣王,圣哲钦明,诞应期运,熙帝之载,肇启洪基。伯考景王,履道宣猷,缉熙诸夏。《晋书 元帝纪》景(司马师)、文皇帝(司马昭),奕世重光,缉熙诸夏。《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六》彪之曰:“凡任天下之重者,当保国宁家,缉熙政事,乃以修室屋为能邪!”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并文明自天,缉熙景祚。”《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非所以弘理至公,缉熙帝载者也。唐 李邕《赠安州都督王仁忠神道碑》:“缉熙远略,绳準嘉言。” |
缉缀 | jīzhuì | 编辑缀合。《梁书·胡僧祐传》:“(胡僧祐)性好读书,不解缉缀。”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书策落次,难以缉缀,后人假合,多差远意。”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但缉缀疏朴,未为密致耳。明 谢榛《四溟诗话卷一》:“晋 傅咸《集‘七经’语为诗》; 北齐刘昼缉缀一赋,名为六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