赍齎 | jī | ①怀抱着,带着:赍恨。赍持(拿着)。赍志而没(mò)(志未遂而死去)。赍钞千锭。《庄子·列御寇》夫内诚不解,形谍成光,以外镇人心,使人轻乎贵老,而赍其所患。《晋书 惠帝纪》(司马)颖舆帝单车走洛阳,服御分散,仓卒上下无赍,侍中黄门被囊中赍私钱三千,诏贷用。《南史 本纪卷四高帝纪上》齎首,使左右陈奉伯藏衣袖中,依常行法称敕开承明门,出囊贮之,以与(王)敬则。②把东西送给别人:赍发(资助)。赍赏。《资治通鉴 周纪二》苏秦阴遣其舍人赍金币资仪,仪得见秦王。秦 李斯《谏逐客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汉 佚名《古诗 孔雀东南飞》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指彩礼,聘金)《聊斋志异 尸变》宰与之牒,赍送以归。③通“齑”。“捣碎”、“杀灭”。《庄子·大宗师》赍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 形而不为巧。此所游已! |
赍操 | jīcāo | 携带。《史记·大宛列传》:“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於道。诸使外国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餘人。人所齎操,大放博望侯时。” |
赍敕 鞿羈/齎勑 | jīchì | 携持诏书。《南史》景宗虑城中危惧,乃募军士言文达、洪骐驎等赍敕入城。唐 元稹《代谕淮西书》:“某月日遣使齎勑送付界首布告讫。”(司马)光五辞而后受(修起居注),(王)安石终辞之。最后有旨,令閤门吏赍敕就三司授之,安石避于厕,吏置敕于案而去,安石遣人追还之,上章至八九,乃受。 |
赍盗粮 | jīdàoliáng | 送粮食给盗贼。比喻做危害自己的蠢事。《荀子·大略》:“非其人而教之,齎盗粮,借贼兵也。” 《资治通鉴 秦纪一》今乃弃黔崐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藉寇兵赍盗粮者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故齐所以大破者,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借贼兵而齎盗粮者也。”司马贞索隐:“言为盗齎粮也。” |
赍发 | jīfā | ①资助;打发。《水浒传第二回》收拾些人事盘缠,赍发高俅回东京,投奔董将士家过活。②发送。③指资助的钱物。 |
赍恨 | jīhèn | 抱憾。抱恨。《花月痕第一回》不幸而为分飞之燕,受谗谤,遭挫折,生离死别,咫尺天涯,赍恨千秋,黄泉相见。 |
赍赉 | jīlài | 赠送。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锦瑟》:“娘子察其廉谨,特赐儒巾鲜衣。凡有齎赉,皆遣春燕 。” |
赍粮藉寇 | jīliángjièkòu | 赍:资助;藉:同“借”;寇:贼寇。借给敌寇兵器,送给盗贼粮食。比喻做有利于敌人、坏人的事。《荀子·大略》:“非其人而教之,赍盗粮,借贼兵也。”清·夏燮《中西纪事》第十六卷:“是国家正供之人,适足为赍粮藉寇之资。” |
赍捧 | jīpěng | 指捧持。捧着。《水浒传第八九回》柴进、萧让赍捧行军公文,先去省院下了。 |
赍擎 | jīqíng | 捧持。持送;携带。《水浒传 第一回》说太尉洪信赍擎御书丹诏,一行人从上了路途。 |
赍赏 | jīshǎng | 指赏赐。《水浒传第八十四回》特差下官前来军前监督,就赍赏赐金银段匹二十五车 |
赍书 | jīshū | 送信、携带信函。赍:携带;书:信。《三国演义 第十一回》:"陶谦先打发陈元龙往青州去讫,然后命糜竺赍书赴北海,自己率众守城,以备攻击。"《东周列国志》第三回:"申侯曰:'此言甚当。'遂备下金缯一车,遣人赍书与犬戎借兵,许以破镐之日,府库金帛,任凭搬取。" |
赍送 賷送 齎送 | jīsòng | ①赠送。持送;遣送。《商君书·垦令》:“农逸则良田不荒,商劳则去来賫送之礼,无通於百县。”书·匈奴传上:“而俗屯戍从军当发者,其亲岂不自夺温厚肥美,齎送饮食行者乎?”蔡东藩《两晋通俗演义 第六四回》:“即遣从事中郎韩博,賷送盟文,直达 江南,约为声援。”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卷二》:“题纸发出,率同提调监试两道暨任差官吏、文武员弁约百餘人,賫送此项题纸到至公堂。”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秋社》:“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賷送。”《说唐 第十一回》:“并指出今奉唐节度差遣賷送礼物,赶正月十五日,到长安杨越公府中贺寿。”《水浒传第一一二回》:“次日,中军从耿二参谋賫送赏赐到丹徒县,宋江祗受,给赐众将。”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尸变》:“宰与之牒,齎送以归。”曹亚伯《武昌起义·谕湖北各府州县政务及自治公所电》:“准该自治公所具禀详叙情由,速同伪印賷送来辕。”②殉葬品。《庄子·列御寇》:“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槨,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璣,万物为齎送,吾葬具岂不备邪?’” |
赍议/齎议 | jīyì | 携持奏议。《后汉书·刘虞传》:“二年,冀州刺史韩馥,勃海太守袁绍及山东诸将议,以朝廷幼冲,逼於董卓,远隔关塞,不知存否,以虞宗室长者,欲立为王。乃遣故乐浪太守张岐等齎议,上虞尊号。” |
赍志以殁 赍志而殁 赍志以没 | jīzhìyǐmò | 赍:怀抱着,带着;殁:死。怀抱着未遂的志愿而死去。南朝梁·江淹《恨赋》:“赍志没地,长怀无已。”高阳《玉座珠帘》上册:林文忠公经世之才,可惜鞠躬尽瘁,赍志而没。 |
赍助 | jīzhù | 亦作“賷助”。资助。《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老却是看你们不过,今日賷助你些少本钱,胡乱去开个柴米店,撰得些利息过日子。”《水浒传第十四回》:“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庄上住,若要去时,又将银两賫助他起身。”《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我在京时,有个教坊妓女苏盼奴,与我最厚,他賷助我读书成名,得有今日。” |
赍装 | jīzhuāng | 资装;行装。携带行装。《宋史·食货志下八》:“行旅齎装,非有货币当算者,无得发箧搜索。宋 欧阳修《送方希则序》:“后数日,齎装具舟,泛然东下。” |
齑齏䪠虀 | jī | ①捣碎的姜、蒜、韭菜等;细,碎:齑粉。齑音(细碎的声音)。齑盐布帛(普通百姓的日子)。可作动词。“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也引申为“细碎”。“齑”有时也写做“虀”,音“jī”,原意是细碎的菜末。《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今日天其或者遣使送死,虽齑醢之,不足以快陛下无穷之冤。《红楼梦 第18回》:又隔帘含泪谓其父曰:“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脍酢也。《周礼·天官·醢人注》凡醯酱所和细切为齏。一曰擣辛物为之。辛物,姜蒜之类。又碎也,和也,乱也,制也。亦作䪠。参见“吃虀宰相”。②“䪠”是借作“击” (音同通假),攻击义。《庄子·知北游》君子之人,若儒墨者师,故以是非相䪠也,而况今之人乎! |
齑粉 | jīfěn | 比喻粉碎的东西,也指使东西粉碎。《庄子·列御寇》宋王之猛,非直骊龙也;子能得车者,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寤,子为齑粉夫!唐 杜甫《青丝》:殿前兵马破汝时,十月即为齑粉期。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五回:又妄杀大国之使,楚兵一到,汝君臣为齑粉矣!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佳兵》:(火药)人物膺之,魂散惊而魄齏粉。 |
齑身粉骨 | jīshēnfěn’gǔ | 齑:碎。指粉身碎骨。明 王守仁《辞封爵普恩赏以彰国典疏》:“臣世受国恩,齑身粉骨,亦无以报。” |
虀盐 | jīyán | 腌菜和盐。借指素食。指清贫生活。《封神演义 第二十四回》避处深林,虀盐蔬食,怡乐林泉,以终天年,平生之愿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