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 | jī | ①建筑物的根脚:基石。基础。奠基。②根本的,起始的:基本。基业。基层。基点。基准。《汉书 王莽传》揆公德行,为天下纪;观公功勋,为万世基。③根据:基于。④化学上化合物的分子中所含的一部分子原子被看作是一个单位时,称作“基”:基团。基态。氨基。羧基。 |
基构
| jīgòu | ①建筑物的基础和结构。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附会》:“若筑室之须基构,裁衣之待缝缉矣。”明 李东阳《岳州华容县学重修记》:“基构宏丽。”②犹基业。《晋书·桓彝传论》:“基构迭污隆,龙蛇俱山泽。”当。《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下》正位少阳,克荷基构。宋 苏舜钦《火疏》:“愿陛下悔过而追革之,罢再造之劳役,行古先之法,非惟大光基构,亦天下之幸甚也。” |
基宇 | jīyǔ | ①指气宇,度量。②犹基业。《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论》:“先主弘毅宽厚……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将齐之基宇,止在于斯。帝欲大之,天不许也? |
基兆 | jīzhào | 根本;基础。《汉书·匡衡传》:“故诗始国风,礼本冠婚。始乎国风,原情性而明人伦也;本乎冠婚,正基兆而防未然也。” 东汉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遂因鲁僖基兆而营焉。”《后汉书·臧洪传》:“昔高祖取彭越于鉅野,光武创基兆于緑林,卒能龙飞受命,中兴帝业。” |
基桢 | jīzhēn | 犹根基。基,建筑物的根脚;桢,筑墙时两端之柱。引申为准则;榜样。《汉书·匡衡传》:“愿陛下留神动静之节,使羣下得望盛德休光,以立基楨,天下幸甚!” |
基址 | jīzhǐ | ①基址,计算机专业术语,起到定位排布作用。②建筑物的基础。也作“基趾”。《朱子语类·卷八·总论为学之方》:如人要起屋,须是先筑教基址坚牢,上面方可架屋。③事物的根本。也作“基趾”。诚信是企业发展的基址。《北史·卷四二·刘芳传》:今大学故坊,基址宽旷。《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百王制度,基址尚存。今若因循,为功易立。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夫有子孙,自是天地间一苍生耳,何预身事,而乃爱护,遗其基址。 |
期 | jī i. | 一周年,一整月:期年。期月。期服(古代丧服名,要穿一年)。《礼记·中庸》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隋书·高祖纪下》:“尝遇关中饥,遣左右视百姓所食,有得豆屑杂糠而奏之者,上流涕以示羣臣,深自咎责,为之撤膳,不御酒肉者殆将一期。”II.参见期qī。 |
期服 | jīfú | 齐衰为期一年的丧服。旧制﹐凡服丧为长辈如祖父母﹑伯叔父母﹑未嫁的姑母等﹐平辈如兄弟﹑姐妹﹑妻﹐小辈如侄﹑嫡孙等﹐均服期服。 |
期功 | jīgōng | 古代丧服。期,服丧一年(辈长)。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月,小功服丧五月(辈小)。亦用以指五服之内的宗亲。晋 李密《陈情事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聊斋志异 曾友于》未几孝妻亡,友于招仁、义同往奔丧。二人曰:“‘期’且不论,‘功’于何有!”再劝之,哄然散去。 |
期年 | jī’nián | 亦作“朞年”,一年;上一年。《庄子·徐无鬼》及期年也,见似人者而喜矣。墨子《兼爱》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战国策 苏秦以连横说秦》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庄子·德充符》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庄子·外物》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资治通鉴 周纪二》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资治通鉴 周纪三》不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资治通鉴 周纪四》乐毅围二邑,期年不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六》初,朝廷既用李谘等贴射法,行之期年,豪商大贾不能轩轾为轻重。诸葛亮《后出师表》: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屯将七十余人。《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八》不如席卷岭西,砺兵积粟,然后东向与之争,不及期年,(吕)光可取也。《资治通鉴 唐纪一》陛下(唐高祖)龙飞晋阳,远近响应,未期年而登帝位。宋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况且孝未期年,于礼有碍。”《聊斋志异 崔猛》申为服役而去,未期年,援赦而归:皆赵力也。 |
期月 | jīyuè | ①一整月。《礼记·中庸》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孔颖达疏:“假令偶有中庸,亦不能期帀一月而守之。”《聊斋志异 梅女》继娶顾氏,深相爱好;期月夭殂,心甚悼之。②一整年。《论语·子路》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邢昺疏:“期月,周月也,谓周一年之十二月也。”《后汉书·左雄传》观政於亭传,责成於朞月。李贤注:“朞,匝也。谓一岁。”《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上推以赤心,各展其用,不逾期月,克定三边,未及十年,平一四海。《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一》皇曾孙梁王松山,出镇云南,廷议求旧臣可为辅行者,遂以陕西行台侍御史张立道为云南行省参政,视事期月,卒于官。③短时间。宋 苏轼《晁错论》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
朞 | jī | 同“期 jī”。指时间周而复始。朞日,即三百六十五日。《素问·天元纪大论》运气运行,各终朞日,非独主时也。 |
圾 | jī | ①垃圾:见“垃”。 ②《集韵》《韵会》𠀤同岌。危也。《庄子·天地篇》殆哉圾乎天下。《注》圾岌同。言为天下之危也。 |
笄 | jī | 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发笄。弁笄。古代特指女子十五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即成年:及笄。笄年。戴震《屈原赋注》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男二十岁)笄(女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七》初,(欧阳)修有妹适张龟正,卒而无子,有女实前妻所生,甫四岁,无所归,其母携养于外氏,及笄,修以嫁族兄之子晟。《红楼梦 第22回》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之年。参见“初笄”。 |
笄年 | jī’nián | 笄: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发笄。弁笄。笄年:古代特指女子十五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即成年,及笄未字。宋 柳永《迷仙引 才过笄年》:“才过笄年,初绾云鬟,便学歌舞。”《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三》福州陈氏,笄年守志,寿逾九邪,诏旌门闾。《聊斋志异 胡四娘》止有少女四娘,孽出,母早亡,笄年未字,遂赘程(孝思)。 |
枅 | jī | ①柱上方木。《说文》屋栌也。《徐曰》柱上横木承栋者,横之似筓也。②挂大秤的横木。 |
屐 | jī | 木头鞋,泛指鞋:木屐。屐履。《庄子·天下》:“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脚著谢公(谢灵运)屐,身登青云梯。” |
屐齿 | jīchǐ | ①屐底的齿。《晋书·王述传》:“鸡子圆转不止,便下牀以屐齿踏之,又不得。” 《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七》既罢,(谢安)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唐 独孤及《山中春思 诗》:“花落没屐齿,风动羣不香。”宋 司马光《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之二》:“缘苔躡蔓知多少,千里归来屐齿苍。”宋 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清 赵翼《哭王述庵侍郎 诗》:“蒲褐山房緑树阴,中有两人屐齿迹。”②指足迹;游踪。 宋 张孝祥《水龙吟·过浯溪词》:“漫郎宅里,中兴碑下,应留屐齿。” 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 卷四》:“国初常熟多画师。有黄鼎者,足跡半天下……故所作多离奇俶诡,为古人屐齿所不到。”③指履声,脚步声。明 王世《贞曾太学携酒见访作 诗》:“花宫寂无事,屐齿破高眠。”清 吴伟业《九峰草堂歌》:“屐齿俄闻到茂先,一坐倾靡再张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