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品种很多,翅膀短,不能高飞;雄性能报晓,雌性能生蛋:公。母雏。

鸡卜

jībǔ

古代占卜法之一。以鸡骨或鸡卵占吉凶祸福。《史记·孝武本纪》:“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臺无坛,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鸡卜。上信之,越祠鸡卜始用焉。”张守节《正义》:“鸡卜法,用鸡一,狗一,生,祝愿讫,即杀鸡狗煮熟,又祭,独取鸡两眼,骨上自有孔裂,似人物形则吉,不足则凶。今岭南犹此法也。”唐 张说《宋公遗爱碑颂》:“犦牛牲兮菌鸡卜,神降福兮公寿考。”宋 周去非《岭外代答·鸡卜》:“南人以鸡卜。其法以小雄鸡未孳尾者,执其两足,焚香祷所占而扑杀之,取腿骨洗浄,以麻线束两骨之中,以竹梃插所束之处,俾两腿骨相背於竹梃之端。执梃再祷。左骨为儂,儂者,我也。右骨为人。人者,所占之事也。乃视两骨之侧所有细窍,以细竹梃长寸餘者徧插之,或斜或直或正或偏,各随其斜直正偏而定吉凶。其法有一十八变。大抵直而正或附骨者多吉,曲而斜或远骨者多凶。亦有用鸡卵卜者:焚香祷祝,书墨於卵,记其四维而煑之。熟乃横截,视当墨之处,辨其白之厚薄,而定儂人吉凶焉。”宋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犦牲鸡卜羞我觞,於粲荔丹与蕉黄。

鸡不及凤

jībùjífèng

鸡赶不上凤凰。比喻儿子不如父亲。谁说鸡不及凤,要从不同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南齐书·王慈传》:“谢超宗尝谓慈曰:‘卿书何当及虔公?’慈曰:‘我之不得仰及,犹鸡之不及凤也。’”

鸡肠狗肚

jīchánggǒudù

比喻狭窄的度量,狠毒的心肠。《天雨花》第二回:“据你这淫妇的鸡肠狗肚,容不得人,把儿媳都逼了出门。”熊召政《张居正》第四卷第24回:“咱这个当皇帝的,焉能鸡肠狗肚,做些小里小气的事情。”

鸡肠鼠腹

jīchángshǔfù

小鸡的肠子,老鼠的肚子。比喻人的气量狭小,只考虑小事,不顾大体。

鸡肠小肚

jīchángxiǎodù

比喻器量狭小,只考虑小事,不照顾大局。刘绍棠《鱼菱风景》二:“‘正大,不要小肚鸡肠……’吴钩轻声低语。”

鸡虫得失

jīchóngdéshī

指像鸡啄虫,人缚鸡那样的得失;比喻微小的得失,无关紧要。唐·杜甫《缚鸡行》诗:“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宋·周紫芝《渔家傲·遇坎乘流随分了》词:“遇坎乘流随分了,鸡虫得失能多少?”近代·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二章:“鸡虫得失何须管,莫忘前生有慧根。”

鸡窗

鸡牕

jīchuāng

《艺文类聚卷九一》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晋兖州刺史沛国宋处宗尝买得一长鸣鸡,爱养甚至,恒笼著窗间。鸡遂作人语,与处宗谈论,极有言智,终日不輟。处宗因此言巧大进。”后以“鸡窗”指书斋。唐 罗隐《题袁溪张逸人所居诗》:“鸡窗夜静开书卷,鱼槛春深展钓丝。”宋 范成大《嘲蚊四十韵》:“鸡窗夜可诵,蛩机晓犹织。”宋 柳永《定风波词》:“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清 孙道乾《小螺庵病榻忆语》:“还期他日,鸡牕映雪,早作和羹。”

鸡旦jīdàn

指天明之前。《孽海花第二七回》:“天帷昵就,搅留仙似龙拏;鈿盒承恩,寓脱簪於鸡旦。”参见“鸡鸣戒旦 ”。

鸡蛋里挑骨头

jīdànlǐtiāogǔtóu

比喻故意挑刺、找毛病。王汶石《黑凤》五章:你成天这儿找毛病,那儿寻不是,鸡蛋里挑骨头。

鸡蛋碰石头

jīdànpèngshítóu

比喻自不量力,一定失败。参见“以卵击石”。

鸡飞蛋打

jīfēidàndǎ

鸡飞走了,蛋打破了。比喻两头落空,一无所得。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霞》:“人之无良,舍其旧而新是谋,卒之卵覆鸟亦飞,天之所报亦惨矣。”周骥良《吉鸿昌》只要他一进关抄了咱们的后路,那就鸡飞蛋打,不可收拾了。

鸡飞狗叫

jīfēigǒujiào

把鸡吓得飞起来,把狗吓得直叫唤。形容乱成一团。这里让你搞得鸡飞狗叫,永不安宁。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 反“扫荡”》:“忽然,邻庄鸡飞狗叫,老乡们拖着孩子向庄外奔跑。”

鸡飞狗跳墙

jīfēigǒutiàoqiáng

俗语,意思是比喻秩序混乱或瞎折腾。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二章四:“我才不羡慕这个头衔。你看这工地里,整天鸡飞狗跳墙,乌烟瘴气。泥里滚水里爬,经常还得提防石头掉到头上!”梁斌《播火记》三四:“宋洛曙摇头大笑说:‘甭提了!闹得地主家里鸡飞狗跳墙。我首先得做检讨,我们的秘密技术太差劲了。’”

鸡飞狗走

jīfēigǒuzǒu

走:跑,鸡乱飞,狗乱跑。亦鸡飞狗跳。形容因极端惊恐而混乱不堪。清·吴趼人《痛史》第十三回:“你看前两天那种搜索的样子,只就我们歇宿的那一家客寓,已经是闹得鸡飞狗走,鬼哭神号。”

鸡骨支床

jīgǔzhīchuáng

是因亲丧悲痛过度而消瘦疲惫在床席之上。后用来比喻在父母丧中能尽孝道。也形容十分消瘦。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寄生》积数日,鸡骨支床,较前尤甚。

鸡口

jīkǒu

①鸡喙。《史记·苏秦列传》:“臣闻鄙谚曰:‘寧为鸡口,无为牛后。’今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异於牛后乎?” 张守节《正义》:“鸡口虽小,犹进食;牛后虽大,乃出粪也。”《资治通鉴 周纪二》鄙谚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韩王从其言。②常以喻低微而安宁之地位。 唐 陆龟蒙《奉和袭美二游诗·任诗》:“甘閒在鸡口,不贵封龙额。” 明杨慎《丹铅杂录·黄滔律赋》:“无名氏作孟尝君夜度函谷赋:‘嘆秦关之百二,难骋狼心;笑齐客之三千,不如鸡口。’亦可喜也。”

鸡口牛后

jīkǒuniúhòu

原义是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也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可在小范围内自主,而不愿在大范围内听命于人。西汉·刘向《战国策·韩策》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后人据此提炼为成语“鸡口牛后”。宋·刘宰《代侄用辰谢乡举》:“久冥心于虫臂鼠肝,岂过计于鸡口牛后。”清·素庵主人《第一美女传》:“愚闻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大丈夫当南面称孤,扬威四海,何能抑久居人下?”

鸡零狗碎

jīlínggǒusuì

形容事物零零碎碎,不成片段。也比喻无关紧要的琐碎事务。茅盾《雨天杂写》:“则此一特点不能不有一佳名,故拟题曰:'鸡零狗碎'云尔。”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那鸡零狗碎的事,恕不细说,但值得大书特书的奇迹,放过未免可惜。

鸡毛蒜皮

jīmáosuànpí

比喻无关紧要的琐碎事情。那天晚上,他们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拌嘴。孙犁《石猴——平分杂记》他们是为了报答你的恩情,才送给你;你倒说是鸡毛蒜皮。

鸡鸣

jīmíng

①鸡叫。常指天明之前。《诗·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南朝宋 鲍照《行药至城东桥诗》:“鸡鸣关吏起,伐鼓早通晨。”南朝 沈约《夜夜曲》:“孤灯暧不明,寒机晓犹织。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唐 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宋 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清 魏禧《大铁椎传》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清 顾炎武《燕中赠钱编修秉镫诗》:“燕市鸡鸣动客轮,九门驰道足黄尘。”鲁迅《秋夜有感诗》:“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然烟卷觉新凉。”②《世说新语·赏誉》“刘琨称祖车骑为朗诣”刘孝标注引晋孙盛晋阳秋:“逖(祖逖)与司空刘琨俱以雄豪著名。年二十四,与琨同辟司州主簿,情好绸繆,共被而寝。中夜闻鸡鸣,俱起,曰:‘此非恶声也。’每语世事,则中宵起坐,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共起,吾与足下相避中原耳。’”后以“鸡鸣”为身逢乱世当及时奋起之。唐 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诗》:“虎啸俟腾跃,鸡鸣遭乱离。”③说明有百姓居住。三国魏 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无鸡鸣即无人烟)参见“鸡鸣/狗犬吠”

鸡鸣而起

jīmíngérqǐ

鸡叫时就起床。形容勤奋不怠。《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唐·韩愈《上宰相书》鸡鸣而起,孜孜焉,亦不为利。近义词:闻鸡起舞。

鸡鸣狗盗

jīmínggǒudào

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薛公田文)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宋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鸡鸣狗吠

jīmínggǒufèi

亦作“鸡鸣犬吠”。①形容百姓安居乐业。语出《孟子·公孙丑上》:“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焦循正义:“此必时俗语。故老子亦云:‘乐其俗,安其居,邻里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后汉书·吴良传》“举觴上寿,諂称太守功德”李贤注引东观记:“齐郡败乱,遭离盗贼,不闻鸡鸣犬吠之音。”一本作“鸡鸣狗吠 ”。《三国志·魏志·王朗传》:“鸡鸣狗吠,达於四境。”②形容战乱,变乱。 宋 曾巩《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二百五十餘年, 契丹始讲和好, 德明亦受约束,而天下销锋灌燧,无鸡鸣犬吠之惊,以迄于今。” 清梅曾亮《上方尚书书》:“窃念国家炽昌熙洽,无鸡鸣狗吠之警。”

鸡鸣戒旦

jīmíngjièdàn

怕失晓而耽误正事,天没亮就起身。《诗经 齐风 鸡鸣序》:“《鸡鸣》,思贤妃也。哀公荒淫怠慢,故陈贤妃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晋书·文苑传·赵至》:“鸡鸣戒旦,则飘尔晨征;日薄西山,则马首靡托。”

鸡声茅店

鸡鸣茅店

jīshēngmáodiàn

jīmíngmáodiàn

在简陋的客舍里听鸡声报晓。形容异乡作客者早行的凄清。唐·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鸡皮疙瘩

jīpígēdā

受到惊吓或寒冷在人的皮肤上出现的类似鸡皮上的小疙瘩。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0回:“你这个令收起来罢,把我麻烦的一身鸡皮疙瘩了!”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海风吹来,凉意侵人,裸露的肌肤起了鸡皮疙瘩。”

鸡皮鹤发

jīpíhèfà

皮肤发皱,头发苍白;指老人。北周·庾信《竹杖赋》:“子老矣,鹤发鸡皮,蓬头历齿。唐玄宗《傀儡吟》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清·王韬 《淞隐漫录·仙人岛》:“询旧时之戚族友朋,尽已物故;即有一二存者,亦已潦倒龙钟,鸡皮鹤发,觌面不复可辨。

鸡栖于埘jīqīyúshí

出自《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字面意思是鸡进窝了。“埘”指的是古代在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窝。描绘了傍晚时分,鸡回到窝中休息的场景,常用来表现乡村生活的宁静与自然规律。

鸡犬

jīquǎn

鸡狗。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天下并闻,当时并见,儒书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鸡犬升天者。”唐 王维《桃源行》:“月明松下房櫳静,日出云中鷄犬喧。”宋·梅尧臣《送张山甫秘校归缑氏》诗:“蓬巷闹鸡犬,藤花荫井臼。”

鸡犬不惊

鸡犬无惊

jīquǎnbùjīng

jīquǎnwújīng

形容行军纪律严明,连鸡狗都没有受到惊动;也指平安无事。李根源《记云南起义》:“事定,文光被举为滇西都督,市井晏然,鸡犬无惊。”

鸡犬不留

jīquǎnbùliú

形容屠杀残酷,连鸡狗都不能幸免。《三国志·荀彧传》:“(曹操)引军从泗南攻取虑、睢陵、夏丘诸县,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老舍《吐了一口气》这是一笔永远算不清的债!以言杀戮,确是鸡犬不留。

鸡犬不宁

jīquǎnbùníng

形容声音嘈杂或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后人据此提炼出成语“鸡犬不宁”。 清·曾朴孽海花》第五回:“朝一个封奏,晚一个密折,闹得鸡犬不宁。”

鸡犬皆仙

jīquǎnjiēxiān

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把剩下的药撒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了。后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天下并闻,当时并见,儒书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鸡犬升天者。”

鸡犬桑麻

jīquǎnsāngmá

形容乡村的安静生活。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53回:“又走了一里多路,是一个乡镇了,田里种着菜,篱笆里栽着花,大有‘鸡犬桑麻’光景。”

鸡犬升天

jīquǎnshēngtiān

指一个人做了大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他当了县长以后,他全家都神气活现起来,大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势。东汉王充《论衡 道虚》:“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天下并闻,当时并见,儒书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鸡犬升天者。”

鸡犬相闻

jīquǎnxiāngwén

语出《老子·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谚语,意思是说每个人都生活在富足、祥和、宁静、喜乐、满足的世界中,交流或者不交流,来往或者不来往,对他们的生活均没有丝毫影响,唯恐有任何不速之客打破这一美好时刻。晋 陶潜《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宋 陆游《感事诗》:“鸡犬相闻三万里,迁都岂不有关中 。”郑文光《夜渔记》:“现在,这儿已是鸡犬相闻的村落了。”

鸡人

jīrén

亦作“鷄人”。周官名。掌供办鸡牲。凡举行大,则报时以警夜。《周礼·春官·鸡人》:“鸡人掌共鸡牲,辨其物。大祭祀,夜嘑旦以嘂百官。凡国之大宾客、会同、军旅、丧纪,亦如之。凡国事为期,则告之时。凡祭祀,面禳衅,共其鸡牲。”孙诒让正义:“‘鸡人’者,叶钞释文作‘鷄人’。阮元云:‘从佳者小篆,从鸟者籀文。’”后指宫廷中专管更漏之人。南朝梁 陆倕《新刻漏铭》:“坐朝晏罢,每旦晨兴,属传漏之音,听鸡人之响。”唐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絳幘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宋 王安石《和祖择之登紫微阁之一》:“宫楼唱罢鷄人远,门闕朝归虎士闲。”《花月痕第四八回》:“晨光隐约上檐端,絳幘鸡人促晓餐。”

鸡塞

jīsāi

可作鸡鹿塞;鸡禄山可泛指边塞。南唐 李璟《摊破浣溪沙》:“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鸡声鹅斗

jīshēng’édòu

比喻吵吵闹闹,彼此不和。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1回:“从今咱们两个丢开手,省得鸡声鹅斗,叫别人笑话。”

鸡尸牛从

jīshīniúcóng

西汉·刘向《战国策·韩策》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后人据此提炼为成语“鸡尸牛从”。即“鸡口牛后”: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也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可在小范围内自主,而不愿在大范围内听命于人。延笃《战国策音义》曰:‘尸,鸡中之王。从,牛子。’然则,‘口’当为‘尸’,‘后'当为‘从’,俗写误也。” 

鸡黍

jīshǔ

亦作“鷄黍”。指饷客的饭菜。语本《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北史·卢道虔传》:“(卢道虔)为尚书同僚於草屋之下设鸡黍之膳,谈者以为高。”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十六范巨卿鸡黍死生交张劭曰:“但村落无可为款,倘蒙兄长不弃,当设鸡黍以持,幸勿失信。”《聊斋志异 宫梦弼》年既暮,日益落,尚割亩得直,以备鸡黍。借指深厚的情谊。

鸡黍之交jīshǔzhījiāo

亦鸡黍之约。《后汉书-独行列传》范式和张劭的事迹,两人因此留下了鸡黍之交的美名。形容守信之交。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十六 范巨卿鸡黍死生交(张)劭曰:“巨卿以鸡黍之约,己死于非命矣。”

鸡头鱼刺

jītóuyúcì

比喻轻微而不被重视的的事物。

鸡豚

jītún

鸡和猪。古时农家所养禽畜。《礼记·大学》:“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唐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唐 刘禹锡《武陵书怀五十韵》:“来忧御魑魅,归愿牧鸡豚。”宋 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足够的鸡肉和猪肉)明 谢谠《四喜记·寻乐江村》:“鸡豚早秋敛,盆醪自酣。”指平民之家的微贱琐事。《礼记·大学》:“畜马乘,不察於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郑玄注:“畜马乘,谓以士初试为大夫也。伐冰之家,卿大夫以上……鸡豚牛羊,民之所畜养以为利者也。”明唐寅《上吴天官书》:“寅夙遭哀閔,室无强亲,计盐米,图婚嫁,察鸡豚,持门户。”清 龚自珍《明良论一》:“其讲官学士,左经右史,鲜有志温饱,察鸡豚。”

鸡豚狗彘

jītúngǒuzhì

豚:小猪。彘:猪。鸡狗和猪。泛指家畜。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鸡鹜

jīwù

鸡和鸭。比喻小人或平庸的人。屈原《楚辞·卜居》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楚辞·九章·怀沙》:“凤皇在笯兮,鸡鶩翔舞。” 王逸注:“言贤人困厄,小人得志也。”《陈书·蔡景历传》:“欲以鸡鶩厕鸳鸿於池沼,将移瓦砾参金碧之声价。”唐 李白《送崔度还吴诗》:“胡为杂凡禽,鸡鶩轻贱君。”古代以之为赠送礼品。宋 曾巩《应举启》:“仰遵旧礼,敢忘桑梓之恭;輒进曼辞,庶当鸡鶩之贄。”

鸡鹜相争

jīwùxiāngzhēng

鸡鹜:比喻平庸的人。旧指小人互争名利。战国楚·屈原《卜居》:“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零二回:鸡鹜相争,终无了期,虽有文治派之徐世昌,亦奚补乎?

鸡鹜争食

jīwùzhēngshí

鸡鹜:比喻平庸的人。旧指小人互争名利。战国楚·屈原《卜居》:“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

鸡胸龟背

jīxiōngguībèi

凸胸驼背。鸡胸龟背的外貌实在难看。章炳麟《新方言·释形体》:“《说文》:‘奚,大腹也。’今人谓匈(胸)腹间大者为奚匈,呼如鸡匈,遂有‘鸡胸龟背’之语。”

鸡一嘴,鸭一嘴

Jīyījuǐyayījuǐ

这个一句,那个一句,七嘴八舌。比喻人多嘴杂,意见不一致。也比喻别人说话时乱插话,也说“鸡一嘴,鸭一嘴”、“鸡一嘴,鸭一舌”。

鸡雍

jīyōng

亦名鸡头菜、菜能止烦渴,除虚热。生食熟食均可。芡根,切片煮熟,盐醋调食,能治偏坠气块。《庄子·徐无鬼》药也。其实堇也,桔梗也,鸡雍也,豕零也,是时为帝者也,何可胜言!

鸡争鹅斗

jīzhēng’édòu

比喻吵吵闹闹,彼此不和。我们何必这样鸡争鹅斗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1回:“从今咱们两个丢开手,省得鸡争鹅斗,叫别人笑。”

鸡子jīzǐ

①鸡蛋。《西游记第三十一回》却从口中吐出一件宝贝,有鸡子大小,是一颗舍利子玲珑内丹。②鸡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