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 | huò I. | ①开阔;宽敞:豁亮。宽豁。一豁心目。②开通;大度:豁达。《资治通鉴 秦纪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③显赫;通达:显豁。④排遣;消散:豁情散哀。《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四》(安)禄山喜曰:“阿浩,汝能豁我心事。”即召(高)尚、(严)庄,置酒酣宴,自为之歌以侑酒,待之如初。宋 陆游《感言六事》:“老去转无饱计,醉来暂豁忧端。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聊斋志异 褚生》今日李皇亲园中,游人甚夥,当往一豁积闷,相便送君归。⑤免除:豁免。《清史稿卷十三 高宗本纪四》豁甘肃节年民欠仓粮三百七十六万石有奇。II. 参见 huō。III. huá 豁拳:同“划拳”。 |
豁达大度 | huòdádàdù | 豁达:胸襟开阔;大度:试题大。形容人宽宏开通,能容人。晋·潘岳《西征赋》:“观夫汉高之兴也,非徒聪明神武,豁达大度而已也。”近义词:宽大为怀、恢宏大度、宽宏大量。 |
豁目 | huòmù | ①开扩视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八回》:“厅前面是一个极开辟的露臺,正对珠江,十分豁目。”《花月痕第二十九回》远望搴云楼,近瞰竹坞梅窝,令人豁目爽心。②醒目。清 张之洞《輶轩语·读古人文集》:“选本以御选唐宋诗醇、文醇为最精粹……能得殿本五色评点者尤豁目。” |
豁然 | huòrán | ①开悟貌。②开阔貌;开朗貌。《晋书 王羲之传》若豁然开怀,当知万物之情也。③目开貌。④坦荡。⑤无所拘束貌。⑥倏忽,顿然。⑦象声词。 |
豁然贯通 | huòrán’guàntōng | 顿时晓悟。《礼记·大学》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宋 朱熹《大学章句》:“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儿女英雄传 第十回》:“恰纔听了张家姑娘这番话,心中豁然贯通。”鲁迅《坟·文化偏至论》:“故如勗宾霍尔所张主,则以内省诸己,豁然贯通,因曰意力为世界之本体也。” |
豁然开朗 | huòránkāilǎng | 形容由狭窄幽暗一变为宽阔明亮。比喻顿时通达领悟。晋 陶潜《桃花源记》:初极窄,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祸 | huò | ①灾殃,苦难:祸殃。祸害。祸患。祸根。祸端。祸首。祸事。战祸。惹祸。祸从口出。祸起萧墙(“萧墙”是照壁,意思是祸事发生在家里,喻内部发生祸乱)。②危害,使受灾殃:祸国殃民。 |
祸败 | huòbài | 灾祸与失败。《左传·襄公九年》:“商人閲其祸败之衅,必始於火。”《国语·晋语八》:“民志不厌,祸败无已。”《后汉书·李固传》:“譬犹一门之内,一家之事,安则共其福庆,危则通其祸败。”东汉 班固《苏武传》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宋 苏舜钦《猎狐篇》:“久纵此凶妖,一旦果祸败。” |
祸不单行 | huòbùdānxíng | 指不幸的事往往接二连三而来。现常与“福无双至”连用。汉·刘向《说苑·权谋》:“此所谓福不重来,祸必重来者也。”叶圣陶《得失》祸不单行,那个私立中学因为吃了一家钱庄的倒帐,发不出薪水了。朱自清《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
祸不旋踵 | huòbùxuánzhǒng | 旋踵:旋转脚跟,比喻时间极短。祸害不久就将到来。《北齐书 袁聿修传》:“若违忤要势,即恐祸不旋踵,虽以清白自守,犹不免请谒之累。”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卷三:座内甚欣愧,然不测其来,仍虑事连宫禁,祸不旋踵。 |
祸从口出 | huòcóngkǒuchū | 灾祸从口里产生出来。指说话不谨慎容易惹祸。亦祸从口生。晋·傅玄《口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鲁迅《华盖集续编·再来一次》:在这样“祸从口出”之秋,给自己也辩护得周到一点罢。 |
祸从天降 | huòcóngtiānjiàng | 比喻意外的灾祸突然发生。近义词:飞来横祸、大祸临头、祸出不测。明·施耐庵《水浒全第四十六回》正是祸从天降,灾向地生。元 关汉卿《谢天香》第二折:“呀,想东坡一曲《满庭芳》,则道一个香霭雕盘,可又早祸从天降。” |
祸福 | huòfú | ①灾殃与幸福。《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祸福无门,唯人所召。”《庄子·庚桑楚》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若是者,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无有,恶有人灾也!《晋纪总论》谨好恶以示之,审祸福以喻之,求明察以官之,尊慈爱以固之。晋 葛洪《抱朴子·任命》:“祸福交错乎倚伏之间,兴亡缠绵乎盈虚之会。” 清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②指灾祸。晋 欧阳建《临终诗》:“潜图密已构,成此祸福端。” |
祸福相生 | huòfúxiāngshēng | 指祸害与幸福是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庄子·则阳》:“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
祸福相依 祸福相倚 | huòfúxiāngyī | 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老子 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祸福无常 | huòfúwúcháng | 祸与福没有固定不变的常规。近义词:祸福靡常。明·孙梅锡《琴心记·长门望月》:“祸福无常,忧喜难定,圣上一日心悔,娘娘便荣还,何苦悲凄。” |
祸福无门 | huòfúwúmén | 指祸福的到来并没有定数,都是人们自己造成的。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祸福无门,唯人所召。”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祸福无门”。东汉·陈琳《橄吴将校部曲文》:“盖闻祸福无门,惟人所召,夫见机而作,不处凶危。”后晋·刘昫《旧唐书·河间王孝恭传》:“祸福无门,唯人所召。自顾无负于物,诸公何见忧之深!” |
祸福倚伏 | huòfúyǐfú | 比喻坏事和好事互相依存。先秦 李耳《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宋 陈亮《问答上》心有亲疏,则祸福倚伏于无穷,虽圣智不得而防也。 |
祸福与共 | huòfúyǔɡònɡ | 犹言同甘共苦。 |
祸国殃民 | huòguóyāngmín | 使国家受害,百姓遭殃。《资治通鉴·唐纪·唐太宗贞观十年》:“道释异端之教,蠹国病民。”毛泽东《反对党八股》第八条罪状是:传播出去,祸国殃民。 |
祸患 | huòhuàn | 灾祸,祸害。叛乱是这个国家的祸患,叛军烧杀掠劫,简直无恶不作。欧阳修《新五代史 伶官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祸患常积于忽微。 |
祸机 | huòjī | 亦作“祸几”。指隐伏待发之祸患。文选·鲍照《苦热行》:“生躯蹈死地,昌志登祸机。”李善注:“庄子曰:‘其发若机栝guā,其司是非之谓也。’司马彪曰:‘言生以是非臧否交接,则祸败之来若机栝之发。’班固《汉书述曰》:‘祸如发机。’”《资治通鉴 唐纪七》行台考功郎中房玄龄谓比部郎中长孙无忌曰:“今嫌隙已成,一旦祸机窃发,岂惟府朝涂地,乃实社稷之忧;…”《聊斋志异 五通》(金)生曰:“卿深细如此,故仆惧有祸机。” |
祸积忽微 | huòjīhūwēi | 灾祸产生于疏忽大意。汉·刘向《说苑·谈丛》:“福生于微,祸生于忽,日夜恐惧,唯恐不卒。” |
祸结兵连 | huòjiébīnglián | 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元 无名氏《梧桐雨》第一折:一去故乡音耗绝,祸结兵连,娇凤雏鸾没信传。 |
祸绝福连 | huòjuéfúlián | 指灾祸消失,好运接连不断。想开点,别灰心。祸绝福连,会好起来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四十二卷:“万神即时倒,合会琼羽门。使令散祸,祸绝福连。上寝玉堂,世受名仙。” |
祸乱 | huòluàn | 灾祸和变乱。祸乱不断。荡平祸乱。《晋书 武帝纪》加之建立非所,委寄失才,志欲就于升平,行先迎于祸乱。 |
祸乱滔天 | huòluàntāotiān | 形容灾祸、战乱极其严重,天下动荡不安。《晋书·惠帝纪》:“(永安三月)戊申,诏曰:‘朕以不德,纂承鸿绪,于兹十有五载。祸乱滔天,奸逆仍起,至乃幽废重宫,宗庙圮绝。成都王颖温仁惠和,克平暴乱。其以颖为皇太弟、都督中外诸军事,承相如故。’” |
祸灭九族 | huòmièjiǔzú | 即灭九族的大祸。"九族"泛指亲属。但"九族"所指,诸说不同。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
祸谋 | huòmóu | 恶计。陈琳《为袁绍檄豫州》:“而(曹)操豺狼野心,潜包祸谋。” |
祸难 | huònán | 祸害,灾难。《左传·襄公三十年》:“国之祸难,谁知所敝。”《韩非子·奸劫弑臣》:“夫豫让为智伯臣也,上不能説人主使之明法术度数之理,以避祸难之患,下不能领御其众,以安其国。”《后汉书 刘表传》天降灾害,祸难殷流,初交殊族,卒成同盟,使王室震荡,彝伦攸斁。唐 郑棨《开天传信记:“上遂纳琚之谋,戡定祸难。”宋 司马光《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祸难之兴,未见其涯,不可不慎。” |
祸起飞语 | huòqǐfēiyǔ | 飞语:无根据的话。祸患从流言蜚语中来。唐·刘禹锡《上中书李相公启》:“祸起飞语,刑极论胥。心困病怯,气以愁耗。” |
祸起萧墙 | huòqǐxiāoqiáng |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秦并六国平话》卷下:“祖舜宗尧致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参见“萧墙”。 |
祸生不测 | huòshēngbùcè | 测:估计,猜度。灾祸的产生不可揣。《明史·刘蕀传》:“万一祸生不测,国无老成,谁与共事。”清·洪昇《长生殿·絮阁》若不早自引退,诚恐谣诼日加,祸生不测。 |
祸始 | huòshǐ | 灾祸的开端。《庄子·刻意》:“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成玄英疏:“夫善为福先,恶为祸始。”《三国志·魏志·袁绍传》:“出长子谭为青州,沮授諫绍必为祸始,绍不听。”明 夏完淳《大哀赋序》:“追原祸始,几及千言。” |
祸事 | huòshì | 有较大危害的事情。《西游记第四十一回》那些小妖闻有此言,慌忙急转身,各归洞里,关了两扇石门,到里边来报:“大王,祸事了!” |
祸首罪魁 | huòshǒuzuìkuí | 首:头目;魁:首领。犯罪作恶的首罪者。亦“罪魁祸首”。我们要把这事的祸首罪魁揪出来。明·郑若庸《玉玦记·索命》:“虽是虔婆杀我,娟奴是祸首罪魁,追了他去。” |
祸水 | huòshuǐ | ①比喻引起祸患的人或势力,旧指得宠而使国家丧乱的女人。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小翠》:“闻其故,惊颜如土,大哭曰:‘此祸水也!指日赤我族矣!’” 张怀奇《颐和园 诗》:“一条祸水出萧墙,十丈妖星流大地。” ②比喻祸害或恶势力。宋 庄季裕《鸡肋编 卷中》:“所谓天波溪者,由景龙门实箓宫 循城西南以至京(蔡京)第。其子绦上书其父,谓今日恩波,他年祸水。 |
祸祟 | huòsuì | 旧谓鬼神所兴作的灾祸。《墨子·天志上》:“我欲福禄,而恶祸祟。” 王充《论衡·辨祟》:“世俗信祸祟,以为人之疾病死亡,及更患被罪、戮辱欢笑,皆有所犯。”唐 韩愈《与孟尚书书》:“假如释氏能与人为祸祟,非守道君子之所惧也,况万万无此理。”唐 韩愈《论佛骨表》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鲁迅《呐喊·狂人日记》:“我晓得他们的方法,直捷杀了,是不肯的,而且也不敢,怕有祸祟。” |
祸胎 | huòtāi | 同义词:祸根,祸端。致祸的根源。闲居少祸胎。《水浒传第二回》高俅奸佞虽堪恨,洪信从今酿祸胎。 |
祸梯 | huòtī | 犹祸阶。谓祸之所由来。《史记·赵世家》:“毋为怨府,毋为祸梯。” 三国魏 刘劭《人物志·八观》:“贪悖之性胜,则强猛为祸梯。”唐 刘禹锡《上杜司徒书》:“萌牙始奋,枝叶俄茂,方谓语怪,终成祸梯。”《资治通鉴 周纪四》子何不称疾毋出而传政于公子成,毋为祸梯,不亦可乎! |
祸为福先 | huòwéifúxiān | 指受尽灾祸之后好运就会降临。多用于劝慰受难之人。祸为福先,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南朝·萧统《文选·贞谌(赠刘琨一首)》:“祸为福始,祸作福阶。”李善注引《越记》曰:“祸为福先,福为祸堂。 |
祸兮福所倚 福兮祸所伏 | huòxīfúsuǒyǐ fúxīhuòsuǒfú | 《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兮:文言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倚:依靠。伏:隐藏。指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结果。 |
祸衅 | huòxìn | 犹祸隙。三国魏 阮籍《咏怀之二三》:“萧索人所悲,祸衅不可辞。”《资治通鉴 晋纪七》而使奸凶滋蔓,祸衅不测,岂藩翰王室、镇静方夏之义乎!宋 范仲淹 润州谢上表:“若委于臣下,则威福集于私门,祸衅积于王室。”宋 曾巩《应举启》:“虽兼树立之心,岂适通变之用,矧罹祸衅,屡抱忧哀。” |
祸盈恶稔 | huòyíngèrěn | 盈:满;稔:成熟。为害作恶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周书·武帝纪下》:“既祸盈恶稔,众叛亲离,不有一戎,何以大定。” |
祸在旦夕 | huòzàidànxī | 灾难在很短时间内就要降临。形容处境非常危险。宋 周煇《清波杂志》第一卷:“舍人、观察亦保终吉,但资政气貌甚恶,祸只在旦夕。”清·颐琐《黄绣球》第四回:“你老是跑不掉,拖下去家破人亡,祸在旦夕。” |
祸枣灾梨 | huòzǎozāilí | 旧时印书,多用枣木梨木刻板。比喻滥刻无用的书。刻这些书无疑是祸枣灾梨。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滦阳消夏录六》:“至于交通声气,号召生徒,祸枣灾梨,递相神圣,不但有明未造标榜多诬,即月泉吟社诸人亦病未离乎客气。” |
祸至不惧 福至不喜 | huòzhìbùjù fùzhìbùxǐ | 《孔子家语》“祸至不惧,福至不喜。”灾祸来临不害怕,幸福来临不惊喜。祸患来临时,不要过于恐惧,心中的恐惧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和决策,我们无法预料它的到来,却可以选择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和解决,这样不至于造成太多的损失。幸福到来时,我们心中的喜悦肯定是难以言表的,但要记住,不要因为欣喜若狂而太得意忘形,到处去炫耀,这会给自己招来麻烦。 |
祸至无日 | huòzhìwúrì | 无日:没有多少日子。指灾祸很快就会来到。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