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明显,显着,盛大:显赫。喧赫。赫奕。赫烜。②发怒:赫咤。赫怒。赫然。③红如火烧,泛指红色:“赫如渥赭”。

赫赫

hèhè

显着盛大的样子。《汉书 王莽传》蒙两宫厚骨肉之宠,被诸父赫赫之光。晋 常璩华阳国志·先贤士女》临州郡虽无赫赫之名,及去,民思之。亦作“赫赫有名”。唐 韩愈《与于襄阳书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七》满济勒噶台所至,不以察察为明,赫赫为威,僚属各效其勤,至于事功既成,未尝以为己出也。明 刘基《卖柑者言》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醲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三七回》还有一个胡公寿,是松江人,诗书画都好,也是赫赫有名的。形容炎热炽盛。《庄子·田子方》:“至阴肃肃,至阳赫赫。” 成玄英疏:“赫赫,阳气热也。”唐 丘为《省试夏日可畏》诗:“赫赫温风扇,炎炎夏日徂。”③形容声音洪大《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音赫赫,就似撞八荒之鼓,音闻天地。”④象声词。笑声。《全唐诗》卷八八○载《占年》:“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

赫赫巍巍

hèhèwēiwēi

显赫高大的样子。唐 韩愈《贺册尊号表》:“众美备具,名实相当,赫赫巍巍,超今冠古。”《宋史 乐志七》赫赫巍巍,及时纯熙。昊天成命,后则受之。

赫赫炎炎

hèhèyányán

形容势焰炽盛。《诗经 大雅 云汉》:“旱既大甚,则不可沮,赫赫炎炎,云我无所。”《汉书 叙传下》:“胜、广熛起,梁、籍扇烈,赫赫炎炎,遂焚咸阳。”赵朴初《蝶恋花 杨花》词:乍认是花终不是,跋扈飞扬,赫赫炎炎地。

赫赫扬扬

hèhèyángyáng

赫赫:显赫的样子。①光明盛大的样子。②形容兴旺显赫。明 汤显祖《牡丹亭 诊崇》:“赫赫扬扬,日出东方。”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

赫赫有名

hèhèyǒumíng

形容声名非常显赫。《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况且他罗家也是著名的盐商,不过近年稍为疲了点罢了,在外面还是赫赫有名的,怕没人知道么?

赫赫之功

hèhèzhīgōng

赫赫:盛大显著貌。显赫的业绩。形容功劳极大。《大戴礼·劝学》:“无绵绵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国赵·荀况《荀子·劝学》:“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赫赫之光

hèhèzhīguāng

赫赫:显著貌。原指太阳的光明亮清晰。后比喻人享有很高的威望和声势。汉 杨雄《法言 五百》:“赫赫乎日之光,群目之用也。”唐 韩愈《与于襄阳书》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

赫烈

hèliè

①显著盛多貌;显赫貌。《三国志·吴志·张温传》:“年纪尚少,镇重尚浅,而戴赫烈之宠。”唐 吴筠《览古诗之十四》:“楚穆肆巨逆,福柄奚赫烈。”②炽烈;猛烈。唐 储光羲《效古诗之一》:“曜灵何赫烈,四野无青草。”唐 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足下勤奉养,寧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乃今有焚煬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明 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三》:“吕氏几移祚,武瞾遂斩唐宗,其始不过以色举耳,而祸之赫烈,岂虞其至此!”

赫怒

hè’nù

盛怒。汉 王粲《从军》诗: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后汉书 袁绍传》故大将军何进忠国疾乱,义心赫怒,以臣颇有一介之节,可责以鹰犬之功,故授臣以督司,谘臣以方略。李白《古风其十四》: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鼙鼓。

赫然

hèrán

①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巨幅标语赫然在目。《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於季汉,参伊、周之巨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四》比至杭州,江下观潮,中官供帐,赫然遮道。《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一》近日陛下(宋孝宗)治徐考叔请托之罪,并及徐申罢之,英断赫然。②通红的子(赫:泛指红色)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明堂》:“顶上金火珠迥出空外,望之赫然。”③鲜明的意思。④奋发貌。《三国志·蜀志·先主传》:“睹其机兆,赫然愤发,与车骑将军董承同谋诛操。”《新唐书·吐蕃传下》:“宪宗常览天下图,见河湟旧封,赫然思经略之。”清龚自珍《明良论四》:“圣天子赫然有意千载一时之治。”⑤形容名声昭著。唐韩愈《与祠部陆员外书》:“其后一二年,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续资治通鉴·宋孝宗干道八年》:“于是说(张说)势赫然,无敢撄之者。”⑥发怒的样子。唐李群玉《洞庭风雨》诗之一:想赭君山日,秦皇怒赫然。《明史·李献可传》洮河失事,陛下赫然震怒。

赫然大怒

赫然而怒

hèrándà

hèránérnù

形容大怒、火冒三丈的样子。《汉书·枚乘传》:“汉知吴之有吞天下之心也,赫然加怒。”《后汉书·张皓传》:“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唐·皮日休《白门表》监戎者以闻。上赫然大怒,命大将职正其罪。

赫然在目

hèránzàimù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样子。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事物突然出现。

赫日

hèrì

红日。前蜀 韦庄《上春词》:“瞳矓赫日东方来,禁城烟暖蒸青苔。”宋 苏舜钦《吴越大旱诗》:“二年春及夏,不雨但赫日。”宋 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词》:“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赫斯

hèsī

语出《诗·大雅·皇矣》:“王赫斯怒,爰整其旅。”郑玄笺:“赫,怒意。”斯,语助。后因以“赫斯”指帝王盛怒貌。晋 葛洪《抱朴子·论仙》:“人君有赫斯之怒,芟夷之诛。”南朝梁 陆倕《石阙铭》:“帝赫斯怒,秣马训兵。”②引申指帝王威武奋发貌。《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光武西伐,及烈祖明皇帝躬征吴蜀,皆所以奋扬赫斯,震耀威武也。”《晋书·乐志下》:“我皇赫斯,致天诛。”《旧唐书·宪宗纪赞》:“贞元失驭,羣盗箕踞。章武赫斯,削平啸聚。”

赫斯之威

hèsīzhīwēi

赫:显耀。斯:语气助词。威:威严。指帝王或显耀人物威武奋发貌。《晋书·应詹传》:“陛下宜奋赫斯之威,臣等当得负戈前驱,庶凭宗庙之灵,有征无战。”

赫胥氏

hèxūshì

传说中的帝王名。《庄子·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成玄英疏:“赫胥,上古帝王也。亦言有赫然之德,使民胥附,故曰赫胥。盖炎帝也。”亦称“赫苏氏”。宋 罗泌《路史·前纪七·赫苏氏》:“赫苏氏,是为赫胥。”明 张萱《疑耀卷七》:“古有赫胥氏,一曰赫苏氏,古‘苏’、‘胥’通。”

赫咺

hèxuān

显赫貌;鲜明茂盛貌。亦作“赫烜”、“赫喧”。显赫貌。鲜明茂盛貌。《诗·卫风·淇奥》: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毛传:赫,有明德赫赫然。咺,威仪容止宣著也。《礼记·大学》: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朱熹集注:赫喧,宣著盛大之貌。汉 焦赣《易林·坤之巽》:白驹生刍,猗猗盛姝。赫咺君子,乐以忘忧。咺,一本作“喧”。

赫耀hèyào

明亮耀眼、显赫。.《三侠五义》第九回:“ 包公自奏明御刑之后,便吩咐公孙策 督工监造,务要威严赫耀。”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香云》:“女子前,以鞭鞭之曰:‘恣戾奴!平日赫耀之势,炰烋之态,今胡不肆耶?’”

赫奕

hèyì

①光辉炫耀貌。汉 陈琳《武军赋》:“声訇隐而动山,光赫奕以烛夜。”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故其华表则镐镐铄铄,赫奕章灼,若日月之丽天也。”李善注:“镐镐铄铄,赫奕章灼,皆谓光显昭明也。”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乌仗那国》:“上军王方游猎,远见宫中光明赫奕,疑有火灾。”②显赫貌;美盛貌。权门赫奕。冠盖赫奕。声名赫奕。后汉 应劭《风俗通·过誉·汝南陈茂》:“谨按春秋,王人之微,处于诸侯之上,坐则专席,止则专馆,朱轩驾驷,威烈赫奕。”《魏书·酷吏传·李洪之》:“(洪之)富贵赫奕,当舅戚之家。”唐 豆卢回《登乐游原怀古 诗》:“赫奕文物备,葳蕤休瑞繁。”明 王鏊《亲政篇然堂陛悬绝,威仪赫奕…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武孝廉》:“余金市鞍马,冠盖赫奕。” 

hè I.

害怕、使人害怕。II.xià害怕、使人害怕。惊吓、吓人、吓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