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án

①冷,与“”相对:寒冬。寒色。寒衣。寒冽。寒带。寒战。寒噤。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不生火做饭,也有的地区把清明当作“寒食”)。寒喧。寒来暑往。唇亡齿寒。南北朝 佚名《陇头歌辞 三首》:“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②害怕:寒心。③穷困,有时用作谦辞:寒门。寒伧。寒舍。寒窗(喻艰苦的学习环境)。寒酸。寒士(旧指贫穷的读书人)。④可比喻奸臣。《孟子·告子上》吾退而寒之者至矣。⑤沟渠堵塞。《孙膑兵法·威王问》故曰,患兵者地也,困敌者险也,壁延不得者渠寒也,……

寒薄hánbáo寒气逼阻于皮肤。对人冷淡;薄情。命相不好,福分浅薄。贫寒,不富裕。《西游记第八十六回》八戒道:“樵哥,我,见你府上也寒薄,只可将就一饭,切莫费心大摆布。”微薄;不丰厚。微寒。

寒碧

hánbì

①给人以清冷感觉的碧色。指代寒凉的碧空。唐 陆龟蒙《吴俞儿舞歌·剑俞》:“技月喉,擢霜脊,北斗离离在寒碧。”②给人以清冷感觉的碧色。指代丛丛浓密的绿荫。宋 陆游《东湖新竹诗》:“插竹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沦漪。”明 胡其毅《孔庙柏歌》:“大成殿前多古柏,树树参天堕寒碧。”③给人以清冷感觉的碧色。指代清冷的湖水。宋 姜夔《暗香词》:“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明 文徵明《斋前小山秽翳久关家兄召工治之诗之二》:“微风一以摇,波光乱寒碧。”

寒蝉

hánchán

①蝉的一种。又称寒螿、寒蜩。较一般蝉为小,青赤色。②寒天的蝉。秋深天寒,蝉即不鸣,故常以遇事不敢讲话比作寒蝉。宋 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参见“噤若寒蝉”。③古代妇女的面饰。因状如蝉,故称。

寒蝉僵鸟

hánchánjiāngniǎo

寒天的蝉和冻僵的鸟。比喻默不作声的人。他这会儿变成寒蝉僵鸟了。清·李渔《慎鸾交·心归》:“诗朋同游胜景,怎做得寒蝉僵鸟,反舌无声!”

寒蝉凄切

hánchánqīqiè

寒蝉:冷天里的知了。天冷时,知了发出凄惨而低沉的声音。文艺作品中多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晋·陆云《陆清河集·寒蝉赋》:“于是贫居之士,喟尔相与而俱叹曰:‘寒蝉哀鸣,其声也悲;四时去暮,临河徘徊。’”

寒蝉仗马

hánchánzhàngmǎ

仗马:皇宫仪仗中的立马。象皇宫门外的立仗马和寒天的知了一样。比喻一句话也不敢说。《新唐书·李林甫传》:“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郭沫若《反正前后》:“大家都在讲堂上埋头受着试验,真是寒蝉仗马,悄然无声。”

hánchen

难看;不体面;丢脸。老舍《龙须沟 第二幕第三场:“她爱吃喝玩乐,她长得不寒伧--那时候我也怪体面--我挣的不够她花的。”曹禺《北京人 第一幕:“这间屋子的陈设尽量保持当年的气派,一点也不觉寒伧。” 张天翼《包氏父子》一:“你去缴,你去缴!我不高兴去说情--人家看起来多寒伧!”参见“寒碜”。

寒碜

hánchěn

丢人,有失体面;形象差,不好看。碜:丑,难看(寒亦作“寒伧”。“碜”、“”均读轻声)。

寒窗

hánchuāng

①指冬日寒冷的窗前。宋 周邦彦《夜游宫 叶下斜阳照水》:“古屋寒窗底。听几片、井桐飞坠。”②常比喻艰苦的学习环境。十年寒窗。寒窗苦读。

寒灯

hándēng

寒夜里的孤灯。多以形容孤寂、凄凉的环境。南朝齐 谢朓《冬绪羁怀示萧谘议虞田曹刘江二常侍诗》:“寒灯耿宵梦,清镜悲晓髮。”唐 杜牧《旅宿》“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宋 柳永《浪淘沙词》:“梦觉、透窗风一綫,寒灯吹息。”宋 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明 李昌祺《乡人至夜话》:“形容不识识乡音,挑尽寒灯到夜深。”清 昭槤《啸亭杂录·洪文襄款客》:“士人返舍,依然寒灯如豆,破壁頽垣犹如故也。”

寒冬腊月

hándōnglàyuè

寒月指农历十月,冬月指代农历十一月。腊月指代农历十二月。指的是一年天气最冷的时候,泛指寒冷的冬季。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漫山遍野一片白色。

寒风刺骨

hánfēngcìgǔ

指天气寒冷,寒冷的风似乎能吹进入皮肤,直达骨头,并带来阵阵刺痛。阳光充足,照在身上简直有小阳春的感觉,不像三九天日日寒风刺骨,吹得人不敢出门。唐代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意思是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寒风侵肌

hánfēngqīnjī

形容天气寒冷。冷锋过境,寒风侵肌,人们尽量不出门,致使娱乐场所生意清淡。

寒腹短识

hánfùduǎnshí

形容人知识贫乏,见识短浅。请原谅我的寒腹短识。清·周亮工《书影》卷五:“今人寒腹短识,辄不自量造语,余耻之。”

寒耕热耘

hángēngrèyún

泛指农作辛苦。《孔子家语 屈节解》:“民寒耕热耘曾不得食,岂不衰哉!”

寒耕暑耘

hángēngshǔyún

冬耕地,夏锄草。泛指做各种农活。《管子·乘马数》:“使农夫寒耕暑耘,力归于上,女勤于纤微,而织归于府。”

寒光

hán’guāng

①惨白令人心寒的光。寒光一闪,刀已出鞘。②寒气。唐 马戴《楚江怀古三首》:“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宋 黄庭坚《念奴娇 断虹霁雨》:“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

寒花晚节

hánhuāwǎnjié

寒花:寒天的花;晚节:晚年的节操。我们要注意自己的寒花晚节。比喻人晚节高尚。宋·韩琦《重阳》诗:“不羞老圃秋容淡,且看寒花晚节香。”

寒灰更然

hánhuīgèngrán

比喻重获生机。然,同“燃”。《隋书·于仲文传》:“伏愿垂泣辜之恩,降云雨之施,追草昧之始,录涓滴之功,则寒灰更然,枯骨生肉,不胜区区之至,谨冒死以闻。”

寒机

hánjī

寒夜的织布机。南朝宋 鲍照《和王羲兴七夕诗》:“寒机思孀妇,秋堂泣征客。”南朝 沈约《夜夜曲》:“孤灯暧不明,寒机晓犹织。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宋 曾巩《山水屏诗》:“吴縑落寒机,舒卷光乱目。”

寒疾

hánjí

指因感受寒邪所致的疾病。《左传·昭公元年》:“阴淫寒疾,阳淫热疾。”《孟子·公孙丑下》:“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宋史·岳飞传》:“卿苦寒疾,乃为朕行,国尔忘身,谁如卿者?”清 刘大櫆《方桤林墓表》:“安人於其时有寒疾。”

寒家

hánjiā

为寒微的家庭或谦称自己的家庭。汉 王粲《英雄记·丁原》:“丁原字建阳,本出自寒家。 李心田《永不忘记》:“自古英雄出在寒家。” 《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你今到寒家,清茶淡饭,暂住几日。” 《聊斋志异 陆押官》适某友至,见兰惊曰:“何酷肖寒家物!” 

寒俭

hánjiǎn

贫寒,谓寒酸俭啬,不体面,形容诗文等浅露、单薄。《平山冷燕 第十回》:“我看你年虽少,只怕出身寒俭,纵能挥写,也不免郊寒岛瘦。” 《官场现形记 第三八回》:“他们是阔人,眼眶子是大的,请他们不能过於寒俭,须得稍为体面些。”清 赵翼《瓯北诗话·查初白诗》:“初白诗又嫌其白描太多,稍觉寒俭;一遇使典处,即清切深稳,词意兼工。”《聊斋志异 棋鬼》忽有一人来,逡巡局侧,耽玩不去。视之,面目寒俭,悬鹑结焉。

寒贱

hánjiàn

①微贱。谓门第卑下。晋 袁宏《后纪·灵帝纪下》:“初,进寒贱,依诸中官得贵幸。”《梁书·文学传上·吴均》:“家世寒贱,至均好学有俊才。”《平山冷燕第九回》:“(冷絳雪)既系寒贱,暂赐女中书之号,以备顾问。” 唐 李白与韩荆州书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范文澜 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一节》:“他家世寒贱,不列在士族。” ②犹下贱。不严肃,不庄重。元 曾瑞《留鞋记第四折》:“断不了轻狂寒贱,还只待痴迷留恋。” ③古代方言。谦称己身。 宋 周去非《岭外代答·方言》:“方言,古人有之。乃若广西之蔞语,如称官为沟主……自称曰寒贱。”

寒江

hánjiāng

称秋冬季节的江河水面。南朝梁 何逊《夕望江桥示萧咨议杨建康江主簿诗》:“旅人多忧思,寒江復寂寥。”唐 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宋 黄机《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宋 朱熹菩萨蛮·次圭父回文韵词》:“暮江寒碧縈长路,路长縈碧寒江暮。”清 黄鷟来冬日送程与山归新安 诗》:“此时独乘艇,心接寒江月。”

寒荆hánjīng

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说岳全传第一回》岳和开言道:“师父,非是弟子推托,只因寒荆产了一子,恐不洁净触污了师父。”参见“拙荆”。

寒俊

寒畯

hánjùn

出身寒微而才能杰出的人。寒微。《世说新语·贤媛》“陶公少有大志” 刘孝标 注引晋孟盛《晋阳秋》:“时豫章顾荣或责羊晫曰:‘君奈何与小人同舆?’晫曰:‘此寒俊也。’”按,此指陶侃。唐 刘禹锡《子刘子自传》:“时有寒俊王叔文,以善弈棊,得通籍待诏。”《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翰林学士杨砺等受诏知贡举,请对,帝(宋真宗赵恒)召坐,语之曰:“贡举当选擢寒俊,精求艺实,以副朕心。”《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六》寇准在中书,喜用寒俊,每御史缺,辄取敢言之士,它举措多自任。宋 苏辙《送王恪郎中知襄州》诗:“逃亡已觉依刘表,寒俊应须礼浩然 。”《正字通》:“鄙野人曰寒畯,唐郑光禄熏举引寒畯,士类多之。俗读寒酸,误。” 《聊斋志异 瑞云》窃恐其阅人既多,不以寒畯在意;及至相见一谈,而款接殊殷。

寒来暑往

hánláishǔwǎng

指寒冷的冬季来临了,暑热的夏日过去了;形容时间的不停流逝。《周易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元 武汉臣《生金阁第二折》则他这兔走乌飞,寒来暑往,春日花开,可又早秋天月朗。

寒林

hánlín

①称秋冬的林木。晋 陆机《叹逝赋》:“步寒林以悽惻,翫春翘而有思。”唐 王维《过李揖宅诗》:“客来深巷中,犬吠寒林下。”唐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宋 范仲淹《和提刑赵学士探梅诗之二》:“静映寒林晚未芳,人人欲看寿阳粧。”瞿秋白《饿乡纪程六》:“车站前一片大旷场,四围寒林萧瑟,晓霜犹凝,飕颼的西北风吹着落叶扫地作响,告诉我们已经到了北国寒乡了。”②梵语音译。弃尸之处。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 卷七》:“尸陀林,正言尸多婆那,此名寒林。其林幽邃而寒,因以名也。在王舍城侧,死人多送其中。今总指弃尸之处名‘尸陀林’者,取彼名之也。”

寒流

hánliú

①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洋流。寒流的水温比它所到区域的水温低,能使经过的地方气温下降,少雨。②寒潮。③秋冬季的江水。唐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寒露hánlù

①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十月八日或九日。②严寒和露水;寒凉的露水。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止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饥乏耳。

寒毛hánmáo

①指除头发、胡子外人体其余部分优质柔软的毛发,晒黑的手臂上薄薄地覆盖着一层白色寒毛。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只要他发点好心,拔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壮呢。”②毛发因害怕而竖起。形容畏惧。《新唐书·崔湜传》:“湜阴附主,时人危之,为寒毛。”
附:寒毛与汗毛。“汗毛hànmáo”就是“寒毛”;但是“汗毛”不是规范说法,应予以纠正。

寒毛卓竖

hánmáozhuóshù

汗毛都竖立起来。形容非常恐怖,或心情特别紧张害怕。《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见者寒毛卓竖,舍利佛独自安然。”

寒门

hánmén

①古代传说中北方极寒冷的地方。《楚辞·远游》:“舒并节以驰骛兮,逴絶垠乎寒门。”王逸注:“寒门,北极之门也。”《淮南子·墬形训》:“北方曰北极之山,曰寒门。” 高诱注:“积寒所在,故曰寒门。”②即谷口。古代地名。在今陕西礼泉县东北。《汉书·郊祀志上》:“所谓寒门者,谷口也。”颜师古注:“谷口,仲山之谷口也,时为县,今呼之治谷是也。以仲山之北寒凉,故谓此谷为寒门也。”③寒微的门第。《三国志·吴志·周泰传》“(孙权)遣使者授以御盖”裴松之注引晋虞溥江表传:“卿吴之功臣,孤当与卿同荣辱、等休戚。幼平意快为之,勿以寒门自退也。” 唐 李白《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粲粲贞女,孤生寒门。”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是以不考实行,专采虚望,末流所届,乃至寒门贵族,划若鸿沟。”《资治通鉴 汉纪六十》朱然、徐盛等皆在所部,以(周)泰寒门,不服。④谦称自己的家。《二刻拍案惊奇卷三》:“贤壻既非姓白,为何假称舍侄,光降寒门?”《西游记第二十回》:“那老者一骨鲁跳将起来,忙敛衣襟,出门还礼道:‘长老,失迎。你自哪方来的?到我寒门何故?’” 欧阳予倩《人面桃花第三场》:“博陵崔护是何人?不该题句到寒门。”

寒盟hánméng《左传·哀公十二年》:“公会吴于橐皋,吴子使大宰嚭请寻盟。公不欲,使子贡对曰:‘盟,所以周信也,故心以制之,玉帛以奉之,言以结之,明神以要之。寡君以为苟有盟焉,弗可改也已。若犹可改,日盟何益?今吾子曰“必寻盟”,若可寻也,亦可寒也。’乃不寻盟。”后以“寒盟”指背弃或忘却盟约。《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兹金声愿还聘礼,韩生愿退婚姻,庶不致寒盟于程氏

寒民

hánmín

贫民,受冻之民。《汉书·王莽传下》:“乃二月癸巳之夜,甲午之辰,火烧霸桥,从东方西行,至甲午夕,桥尽火灭。大司空行视考问,或云寒民舍居桥下,疑以火自燎,为此灾也。”汉 荀悦《申鉴·政体》:“下有饥民,则上不备膳;下有寒民,则上不具服。”

寒鸣hánmíng

指悲鸣。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湿馀水》:“晓禽暮兽,寒鸣相和,羇官游子,聆之者莫不伤思矣。”南朝梁 江淹《别赋》:“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

寒木春华

hánmùchūnhuá

寒木不凋,春华吐艳。比喻各具特色。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刘应之曰:‘既有寒木,又发春华,何如也?’”

寒馁

hánněi

犹饥寒。晋 陶潜《杂诗之八》:“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时神武家徒壁立,后与亲姻相对,共忧寒馁。唐 沉既济《枕中记》:“吾家山东,有良田五顷,足以御寒馁,何苦求禄?”唐 陆龟蒙《送小鸡山樵人序》:“不忍见儿孙寒馁之色。”

寒乞

hánqǐ

①小家子气,不大方;寒酸。《资治通鉴 宋纪十四》上(刘宋明帝)宫中大宴,裸妇人而观之,王后以扇障面。上怒曰:“外舍寒乞!今共为乐,何独不视!”宋 叶适超然堂诗:“宅舍空荒转颓漏,驺仆蓝褛常寒乞。” 明 瞿佑《归田诗话·竹雪斋》:“曳履先生太寒乞,煮茶学士真儒酸。”②谓艺术作品风神不足、浅薄等。 唐 张彦远《法书要录·袁昂 古今书评》:“徐淮南书如南冈士大夫,徒好尚风范,终不免寒乞。”

寒气

hánqì

低温状况,寒性。寒气太重。寒冷的气,冷的气流。寒气透心凉。宋 张炎《八声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

寒磬

hánqìng

凄清的磬声。唐 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寺即陈将吴明彻战场诗》:“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唐 杨巨源《题清凉寺诗》:“一声寒磬空心晓,花雨知从第几天。”唐 许浑《送吴梦道人先归甘露寺 诗》:“夜灯江北见,寒磬水西闻。”

寒蛩

hánqióng

深秋的蟋蟀。唐 戴叔伦《客夜与故人偶集 诗》:“风枝惊暗鹊,霜草覆寒蛩。”宋 岳飞《小重山 词》:“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寒泉之思

hánquánzhīsī

指子女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诗经 邶风 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晋·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凯风》寒泉之思,实钟厥心。”

寒日

hánrì

①寒冷的天气。《后汉书·郑兴传》:“今年正月繁霜,自尔以来,率多寒日,此亦急咎之罚。”唐 陆龟蒙《书带草赋》:“几临寒日,幸到青春。”五代 徐昌图《临江仙 饮散离亭西去》:“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②寒冬的太阳。晋 陶潜《答庞参军诗》:“惨惨寒日,肃肃其风。”唐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餘姿映寒日。”唐 李百药《登叶县故城谒沉诸梁庙诗》:“总轡临秋原,登城望寒日。”唐 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宋 李清照《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琐窗》:“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明 何景明《渡泸赋》:“晨瞻崇丘,鬱乎相袤,扃以水峡,隐以大洲,沙莽寒日,江深夕流。”清 陈梦雷《西郊杂咏之一》:“寒日惨无光,朔风何凛厉。”

寒沙

hánshā

称寒冷季节的沙滩。南朝梁 丘迟《旦发鱼浦潭诗》:“森森荒树齐,析析寒沙涨。”唐太宗《饮马长城窟行》:“寒沙连骑跡,朔吹断边声。”宋 刘过《唐多令词》:“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

寒山

hánshān

①传说中北方常寒之山。《楚辞·大招》:“魂乎无北!北有寒山,逴龙赩只。”王逸注:“言北方有常寒之山,阴不见日,名曰逴龙。”晋 张协《七命》:“大夫曰:‘寒山之桐,出自太冥。’”②冷落寂静的山;寒天的山。深秋季节的山。南朝宋 谢灵运《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诗》:“南州实炎德,桂树凌寒山。”南朝 阴铿《晚出新亭》:“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唐 韩翃《送齐山人归长白山诗》:“柴门流水依然在,一路寒山万木中。”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唐 王维《老将行》:“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唐 李白《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唐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清 陆以湉《冷庐杂识·秋畦公取士》:“秋风几树天香动,吹向寒山老桂林。”③指浙江省天台县的寒岩。唐诗僧寒山子曾居此。唐 寒山《诗之三》:“可笑寒山道,而无车马踪。”唐 寒山《诗之二○三》:“我家本住在寒山,石巖栖息离烦缘。”④即寒山子。唐 寒山《诗之二二○》:“时人见寒山,各谓是风颠。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宋 陆游《醉中题民家壁诗》:“吾诗戯用寒山例,小市人家到处题。”⑤地名。在江苏省吴县西,本支硎山之支峰,明处士赵宧光曾隐居于此。⑥地名。在江苏省徐州市东南。《晋书·刘遐传》:“詔遐领彭城内史,与徐州刺史蔡豹、太山太守徐龕共讨抚,战於寒山,抚败走。”⑦地名。在广西玉林县西北三十里。

寒山寺

hánshānsì

寺名。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枫桥镇。相传唐诗僧寒山子曾居于此,故名。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宋嘉祐中曾改名普明禅院。唐 张继《枫桥夜泊 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鐘声到客船。”唐 韦应物《寄恒璨诗》:“独寻秋草径,夜宿寒山寺。”清 叶廷琯《寒山寺王郇公书张继诗石刻》:“然则寒山寺中,旧当有此石刻,不知何时失去。”

寒声

hánshēng

①寒冬的声响,如风声、雨声、鸟鸣声等。唐 朱邺《扶桑赋》:“巨影倒空而漠漠,寒声吹夜以颾颾。”宋 杨万里《霰诗》:“寒声带雨山难白,冷气侵人火失红。”宋 张镃《满庭芳 促织儿》:“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沉。”(指蟋蟀声)宋 叶绍翁《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清 袁枚《赤壁诗》:“我来不共吹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②凄凉的声音。唐 皎然《陇头水诗之一》:“陇头水欲絶,陇水不堪闻。碎影摇枪垒,寒声咽幔军。”唐 高适《燕歌行》:“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寒食

hánshí

①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传春秋时晋文公负其功臣介之推。介愤而隐于绵山。文公悔悟,烧山逼令出仕,之推抱树焚死。人民同情介之推的遭遇,相约于其忌日禁火冷食,以为悼念。以后相沿成俗,谓之寒食。按,周礼·秋官·司烜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国中”,则禁火为周的旧制。刘向别录有“寒食蹋蹴”的记述,与介之推死事无关;晋 陆翽邺中记、后汉书·周举传等始附会为介之推事。寒食日有在春、在冬、在夏诸说,惟在春之说为后世所沿袭。南朝梁 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麦粥。”唐 韩翃《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唐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诗》:“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宋 周邦彦《兰陵王·柳词》:“又酒趁哀絃,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宋 赵长卿《临江仙 暮春》:“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元 仙村人《春日田园杂兴诗》:“村村寒食近,插柳遍檐牙。”清 吴兰修《黄竹子传》:“临行,(竹子)执生手曰:‘此归又罹虎口!若得了儂业债,则寒食梨花,求麦饭一盂、纸钱一束,上真孃墓一弔;薄命人死无恨耳!’”又,有的地区亦称清明为寒食。明 张煌言《舟次清明拈得青字诗》:“欲隐尚违惭介子,年年寒食卧江汀。”清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清明》:“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戴柳祭扫坟塋而已。”郁达夫《钓台的春昼》:“绕了一个大弯,赶到故乡,却正好还在清明寒食的节前。”②吃冷的食物。《后汉书·周举传》:“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晋 陆翽《邺中记》:“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煑粳米及麦为酪,杏仁煮作粥。”《北堂书钞卷一四三》引晋 孙楚《祭介子推文》:“太原咸奉介君之灵,至三月清明,断火寒食,甚若先后一月。”南唐 冯延巳《几日行云何处去》:“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③犹冷食。指寒食节吃的冷的食物。《岁时广记·寒食上·冻薑豉》引宋 吕原明《岁时杂记》:“寒食:煑豚肉并汁露顿,候其冻取之,谓之薑豉,以荐饼而食之。或剜以匕,或裁以刀,调以薑豉,故名焉。”《岁时广记·寒食上·冻薑豉》引宋 吕原明《岁时杂记》:“寒食以糯米合采蒻叶裹以蒸之。或加以鱼鹅肉鸭卵等。又有置艾一叶于其下者。”清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时品》:“香椿芽拌麪筋,嫩柳叶拌豆腐,乃寒食之佳品。”

寒士

hánshì

①指衣单身寒的士兵。文选·潘岳《马汧督诔》:“沾恩抚循,塞士挟纩。”李善注:“左氏传曰: 楚子伐萧,申公巫臣曰:‘师人多寒。’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知挟纩。”②魏、晋、南北朝时称出身寒微的读书人。《晋书·儒林传·范弘之》:“下官轻微寒士,谬得厕在俎豆,实惧辱累清流,惟尘圣世。”《南史·袁粲传》:“袁濯儿不逢朕,员外郎未可得也,而敢以寒士遇物!”《资治通鉴 宋纪二》徐羡之中才寒士,傅亮布衣诸生,非有晋宣帝、王大将军之心明矣;③多指贫苦的读书人。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明史·海瑞传》:“瑞无子。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籯,有寒士所不堪者。”丁玲《母亲 四》:“我呢,虽说可以自主些,我又是个寒士。我们想为国家尽一分力,说钱是没有希望的。”

寒暑

hánshǔ

①气候的冷和热。寒暑表。②冬天和夏天,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经历了几十个寒暑。《汉书·王莽传上》:“晨夜屑屑,寒暑勤勤,无时休息,孳孳不已者,凡以为天下,厚刘氏也。”《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晦明寒暑,不惮劬劳,匪曰朕躬,盖为百姓故也。

寒树

hánshù

常绿而生寒的树。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寒水

hánshuǐ

①凉水。《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意即以寒水拊其头,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病旋已。”南朝梁 沉约《游沉道士馆 诗》:“开衿濯寒水,解带临清风。”②常指清冷的河水。唐 杜牧《泊秦淮 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宋 姜夔《扬州慢 淮左名都 序》: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明 马銮《冬日偕树岩听散步芦渡桥书感》:“桥边秋已去,到此客愁生。寒水难为色,枯荷但有声。”

寒素

hánsù

①门第寒微,地位卑下。《魏书·文苑传·温子升》:“(恭之)家世寒素。”《晋书 武帝纪》令内外群官举清能,拔寒素。《资治通鉴 齐纪二》(高)允仁恕简静,虽处贵重,情同寒素。《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二年》:“深知公功能,然门地寒素,不敢相用,恐为名流所嗤。”《红楼梦 第六三回》:“我家原来寒素,赁房居住。”叶圣陶《倪焕之二》:“那时还行着科举,出身寒素,不多时便飞黄腾达的,城里就有好几个。”②指家世寒素之人。寒素之士。东汉《桓灵时童谣》:“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初学记卷十一》引晋王隐《晋书》:“王戎为左仆射,领吏部尚书。自戎居选,未尝进一寒素,退一虚名。”金 王若虚《臣事实辨》:“自古由寒素为名臣者,何可胜数;膏粱纨绮子焯焯者几人?”清 黄景仁《杂诗》:“后门别寒素,前门揖贵游。”③清苦俭朴。宋 叶适《宋故孟夫人墓志铭》:“信安王以恭俭律家,夫人尤勤苦敬顺,事夫训子,率用寒素。”《儒林外史 第八回》:“两公子坐着一只小船,萧然行李,仍是寒素。”鲁迅《朝花夕拾·范爱农》:“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④晋选拔士人的科目名。⑤指寒衣。

寒酸落魄

hánsuānluòpò

落魄:沮丧失意。形容不得志时穷困、狼狈颓丧的样子。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七回:“(范睢)遂换去鲜服,妆作寒酸落魄之状,潜出府门,来到驿馆,徐步而行,谒见须贾。”

寒潭

hántán

寒凉的水潭。南朝宋 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凄凄阳卉腓,皎皎寒潭絜。”唐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许地山《鬼赞》:“有一次,我独自在空山里走,除远处寒潭的鱼跃出水声略可听见以外,其余种种,都被月下的冷露幽闭住。”

寒塘

hántáng

寒冷的池塘。唐 王维《奉寄韦太守陟诗》:“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唐 韦应物《三台诗之二》:“冰泮寒塘始緑,雨餘百草皆生。”唐 崔涂《孤雁二首》:“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宋 朱熹《苧溪道中诗》:“更有寒塘水,应将此处同。”

寒兔

hántù

①寒冬的野兔。南朝梁 沉约《宿东园诗》:“茅栋啸愁鴟,平冈走寒兔。”唐 孟浩然《南归阻雪诗》:“积雪覆平皋,饥鹰捉寒兔。”唐 杜牧《洛阳诗》:“侯门草满宜寒兔,洛浦沙深下寒鸿。”②指秋月。传说月中有玉兔,故称。唐 李贺《李凭箜篌引》:“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王琦汇解:“寒兔谓秋月。”

寒微

hánwēi

指身世贫贱。社会地位低下的人。《晋书·吾彦传》(吾彦)出自寒微,有文武才干唐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明史·太祖纪三》(朱元璋)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

寒温

hánwēn

①冷暖。②指问候冷暖起居。《晋书 王献之传》尝与兄徽之、操之俱诣谢安,二兄多言俗事,献之寒温而已。《三国演义第四三回》(周)瑜接入堂中坐定,叙寒温毕。③中医指两种药性,寒性或温性。

寒溪

hánxī

寒冷的溪流。唐 卢纶《送万巨诗》:“人愁荒村路细,马怯寒溪水深。”唐 杜牧《访许颜诗》:“门近寒溪窗近山,枕山流水日潺潺。”宋 郑刚中《山斋赋》:“或无饵而钓寒溪,或带经而锄晚日。”宋 杨无咎《柳梢青 词》:“茅舍疏篱。半飘残雪,斜卧低枝。可更相宜,烟笼修竹,月在寒溪。”

寒霄/寒宵

hánxiāo

寒夜。唐 杜甫《阁夜诗》:“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唐 于武陵《客中诗》:“异国久为客,寒宵频梦归。”

寒心

hánxīn

因失望而痛心。令人寒心。东汉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今社稷之难,急于陇、蜀,(曹)操外吞天子,内残群寮,朝廷有萧墙之危而御侮未建,可为寒心。”晋 王羲之《又遗殷浩书》:“知安西败丧,公私惋怛,不能须臾去怀,以区区江左,所营综如此,天下寒心,固已久矣。”因恐而惊心。《汉书》天下寒心,莫安其处。《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时复雅舞,折旋中节;傍人见者,莫不寒心。

寒心酸鼻

hánxīnsuānbí

寒心:心中战粟;酸鼻:鼻子辛酸。形容心里害怕而又悲痛。这事让我寒心酸鼻。战国楚 宋玉《高唐赋》:“感心动耳,回肠伤气。孤子寡妇,寒心酸鼻。”

寒心消志

寒心销志

hánxīnxiāozhì

形容担心忧虑。汉·邹阳《上书吴王》:“始孝文皇帝据关入立,寒心销志,不明求衣。”《梁书·武帝纪下》:“联寒心消志,为日久矣,每当食投箸,方眠彻枕,独坐怀忧,愤慨申旦,非为一人,百姓故耳。”唐·刘禹锡《上杜司徒书》常恐恩义两乖,家国同负,寒心销志,以生为惭。

寒暄

hánxuān

冷暖。 汉 荀悦《申鉴·俗嫌》:“故喜怒哀乐,思虑必得其中,所以养神也;寒暄虚盈,消息必得其中,所以养体也。” 明 刘基《初夏即景》诗:“前日大热释我裘,昨日一雨凉如秋。寒暄倐忽反复手,冰炭着体何由瘳。”犹冬夏。指岁月。 南朝 陈 徐陵《为贞阳侯答王太尉书》:“自皇家祸乱,亟积寒暄,九州岛万国之人、蟠木流沙之地,莫不行号卧泣,想望休平。” 唐 李商隐《为贺拔员外上李相公启》:“葭灰檀火,屡变于寒暄。”旧唐书·张浚传》:“经历寒暄,耗费百万。” 明 李东阳《重游西涯次韵方石》:“流水平堤柳绕垣,重来又隔几寒暄。”谓问候起居寒暖。《汉武帝内传》:“(王母)下车登床,帝跪拜,问寒暄毕,立。因呼帝共坐。” 唐 裴铏《传奇·裴航》:“后更不复见,但使袅烟达寒暄而已。”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狐谐》:“忽有数人来,狐从容与语,备极寒暄。” 郭小川《西出阳关》诗:“不用介绍呀,不用寒暄,听见呼吸声就知道你过去在哪团。”

寒雪

hánxuě

天冷下雪。《晋书·陶侃传》:“夔妻有疾,将迎医於数百里。时正寒雪,诸纲纪皆难之。”《南齐书·张冲传》:“永征彭城,遇寒雪,军人足脛冻断者十七八。”寒冷的雪。南北朝 刘义庆《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宋 许顗《彦周诗话》:“(李少云)病中作梅花诗云:‘素艷明寒雪,清香任晓风。’”瞿秋白《饿乡纪程十四》:“一干一枝拥着寒雪,只觉得凄冷。”

寒鸦

hányā

寒天的乌鸦;受冻的乌鸦。宋 张舜民《村居》:“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宋 秦观《满庭芳 山抹微云》:“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乌鸦的一种。也称慈鸦、慈乌、孝乌、小山老鸹。形体比普通乌鸦小,叫声较尖。颈、腹、胸呈灰白色,其余部分黑色。旧传能反哺其母。

寒烟

hányān

寒冷的烟雾。宋 范仲淹《苏幕遮 怀旧》:“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宋 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寒夜

hányè

寒冷的夜晚。艺文类聚卷四二引南朝宋孝武帝夜听妓诗:“寒夜起声管,促席引灵寄。”南朝 梁武帝《织妇诗》:“调梭輟寒夜,鸣机罢秋日。”唐 刘禹锡《酬乐天小亭寒夜有怀诗》:“寒夜阴云起,疎林宿鸟惊。”宋 杜耒《寒夜》:“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寒衣

hányī

冬天御寒的衣服,如棉衣,棉裤等。《资治通鉴·唐纪》就居求寒衣。清 蒋士铨《岁暮到家》:“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寒漪

hányī

清凉的水波。宋 雷震《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明 何景明《淇门诗》:“秖餘淇上竹,緑色映寒漪。”

寒燠

hányù

冷热。指问候冷暖的应酬话。《后汉书 张衡列传》或观星辰逆顺,寒燠所由,或察龟策之占,巫觋之言,其所因者,非一术也。②借指时间。一寒一燠,代表一年。③犹苦乐。

寒月

hányuè

清冷的月亮。亦指清寒的月光。唐 李白《望月有怀诗》:“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元 吴澄《送国子伴读倪行简赴京诗》:“不怕狂风妨去鷁,偏愁寒月照栖鸦。”明 何景明《竹枝词》:“十二峯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瞿秋白《饿乡纪程十四》:“偶尔掠过林木的缺处,就突然放出晶光雪亮的寒月,寒芒直射,扑入车窗。”②寒冷的月令,指冬天。明 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三》:“园有餘地,不能种蔬,竞拔草根醃藏,以为寒月之用。”清 陈梦雷《西郊杂咏之七》:“寒月富桑麻,酒酣歌相续。”

寒云

hányún

寒天的云。要下雨雪的云。晋 陶潜《岁暮和张常侍诗》:“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唐 郎士元盩厔县郑礒宅送钱大诗》:“荒城背流水,远雁入寒云。”唐 韦庄《金陵城》“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唐 李商隐《北青萝》“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唐 卢纶《送李端》: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谁知早作西行讖,老木寒云秀野亭。”

寒砧

hánzhēn

砧即捣衣石。意为“寒风中的捣衣声”;亦作“寒碪”。指寒秋的捣衣声。一般是用来烘托一种萧瑟、残败、凄凉的气氛。多与战争相联系,体现军人远征在外,家人绵绵的离恨和思念之情。唐 沉佺期《古意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南唐 李煜《捣练子令》词:“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水浒传 第二一回》:“谯楼禁鼓,一更未尽一更催;别院寒砧,千捣将残千捣起。” 《聊斋志异 爱才》寒砧之杵可掬,不擣夜月之霜。

寒族

hánzú

指素士、农、工、商、兵、其他半自由民,及非自由民如奴婢门客等。基本上由地位低下的平民百姓构成,他们的祖父辈基本上没有参与统治阶层的迹象。有句古话说得好: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反映的就是那个历史时期社会等级的风貌。《资治通鉴唐纪六十四》王才人宠冠后庭,上(武宗李炎)欲立以为后;李德裕以才人寒族,且无子,恐不厌天下之望,乃止。

hán I.

可汗,古代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广韵》汗,可汗。蕃王称。②蒙古等族对其统治者的称号。咸丰四年,土谢图汗、车臣汗两部汗、王、公、台吉等请捐助军需。II.参见hàn。III.gān汉置馀汗县。在今江西省·余干县境。《旧唐书·地理志三》:“汉·馀干县属豫章郡,古所谓汗越也。”汗音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