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ǐ

①欺诈,奸滑:称。道。诈。辩(a.无理强辩;b.逻辑学上指似是而非的论证,如“辩论”)。《聊斋志异 骂鸭》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甚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聊斋志异 阿绣》家君以道里赊远,不愿附公子婚,此或托舅氏诡词,以绝君望耳。②怪异,出乎寻常:异。怪。秘(隐秘难测)。谲。③责成:求(责求,索讨,如“求无已”)。④违反:言行相。《汉书 王莽传中》今丹、熊惧于自诡期会,调发诸郡兵、谷,复訾民取其十四,空破梁州,功终不遂。《资治通鉴 魏纪三》(陆)逊呵之曰:“礼之长于刑久矣;以细辩而诡先圣之教,…”

诡辩

guǐbiàn


颠倒是非黑白的议论。《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张仪)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明 王守仁《稽山书院尊经阁记侈淫辞,竞诡辩,饰奸心盗行,逐世垄断,而犹自以为通经,是谓贼经。

诡变

guǐbiàn

诡诈善变。《晋书 景帝纪》且(文)俭等欺诳将士,诡变万端,小与持久,诈情自露,此不战而克之也。明 归有光《朱钦甫字说》:“兵之诡变,君子恶之。”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折狱》:“及詰之,又云无旧,词貌诡变,是以确知其真兇也。”②奇异多变。宋 曾巩《类要 序》:“旁及九州之外,蛮夷荒忽诡变奇跡之序録,皆披寻紬绎。”清 吴锡麒《归寻太仆洞诗》:“出入神屡误,诡变言难详。”夏衍《懒寻旧梦录二》:“1917年,是一个风云诡变的年头。”

诡变多端

guǐbiànduōduān

诡变:狡诈多变;端:项目,点。形容坏主意很多。宋 苏辙《论吕惠卿》:“怀张汤之辩诈,兼卢杞之奸凶,诡变多端。”

诡词/诡辞guǐcí

不透露谈话的真实内容;密谈,秘密交谈;说假话;妄下断语;诡异的言论,异端邪说。《新唐书·徐有功传》:“大理,人命所系,不可阿旨诡辞,以求苟免。”《笑林广记 卖肉忌赊三子默喻父意,乃诡词。 

诡诞

guǐdàn

①怪异荒诞。《资治通鉴 唐纪十四》上(李世民)自高丽还,盖苏文益骄恣,虽遣使奉表,其言率皆诡诞;②怪僻放纵。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九》:“与余同荐鸿词者,有户部主事 尚庭枫,号茶洋,陕西人。为人诡诞不覊,忽而结驷连骑,忽而布衣蓝缕。”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三》:“郑板桥大令,通率诡诞,书画多奇气,世咸以才人目之。” 

诡诞不经

guǐdànbùjīng

怪异荒诞,不合常理。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四:“且神仙、方技,秘怪之事,书传所记,从古有之。然诡诞不经,无补世教。”清·昭槤《啸亭杂录·朱文正》时对空设位,谈笑酬倡,作诡诞不经之语,有李邺侯之风。

诡道

guǐdào

①诡诈之术。《孙子·计》:“兵者,诡道也。”曹操注:“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三国志·蜀志·郄正传》:“或饰真以雠伪,或挟邪以干荣,或诡道以要上,或鬻技以自矜。”《晋书 宣帝纪》夫兵者诡道,善因事变。明 钱琦《钱公良测语·淳风》:“若以成败论,则世之诡道成功者,岂皆足称者邪!”章炳麟《訄书·弭兵难》:“至于明季,士大夫多喜言兵事,其说不务训练,而好崇诡道。”②间道;捷径。《后汉书·卢植传》:“植以老病求归,惧不免祸,乃诡道从轘辕出。”《资治通鉴 晋纪十六》卷甲衔枚,诡道兼行,出于巩、訾之间。《新唐书·高祖十九女传》:“绍(柴绍)诡道走并州。”元 李冶《敬斋古今黈 卷四》:“石勒救洛阳,诡道兼行出于巩訾之间。诡,不正也。诡道,犹言斜径也,此盖由捷径而往。”《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六》遂诡道从津渡。

诡激

guǐjī

怪异偏激,异于常情。《六韬·选将》有诡激而有功効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新唐书·刘栖楚传》然其性诡激,敢为怪行,乘险抵巇,若无顾藉,内实恃权怙宠以干进。《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六十三》夫文辞浮靡者,必非伟厚之器;议论诡激者,必无正平之用。

诡计多端

guǐjìduōduān

欺诈的计谋层出不穷。宋·苏辙《论吕惠卿》:“怀张汤之辩诈,兼卢杞之奸凶,诡变多端。”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七回:“绪曰:‘维诡计多端,诈取雍州。’”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二回只为他诡计多端,生相凶恶,大家送他绰号,叫做李“鬼子”。

诡谲

guǐjué

①奇异,奇怪,变化多端,令人捉摸不透。文选·王褒《洞箫赋》:"趣从容其勿述兮,骛合沓以诡谲。"李善注:"诡谲,犹奇怪也。" 李周翰注:"诡谲,奇异。" ②怪诞;虚妄。狡诈;狡黠。阴谋诡计。《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十年》:"延龄每奏对,恣为诡谲,皆众所不敢言。"《北史·隋纪下·炀帝》:"性多诡谲,所幸之处,不欲人知,每幸之所,辄数道置顿。"《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贾)易凡五状劾(吕)陶,谓诡谲奸人,托朋附以自安,故陶、(上官)均皆罢言职,而陶独外补。

诡谲多变

guǐjuéduōbiàn

谲:欺诈;诡谲:怪异。形容人的性情怪异多变。晋·张协《玄武馆赋》:“于是崇墉四匝,丰厦诡谲,烂若丹霞,皎如素雪。”

诡谲怪诞

guǐjuéguàidàn

怪诞:奇异古怪。形容十分古怪离奇。宋·陆九渊《书与包洋道》:“一旦骇于荒唐缪悠之说,惊于诡谲怪诞之辞,则其颠顿狼狈之状,可胜方哉?”

诡滥

guǐlàn

虚夸失实。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夸饰》自宋玉、景差,夸饰始盛,相如凭风,诡滥愈甚。《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六》贵臣或言其诡滥,蒙古主诘之,对曰:“譬则金也。金色有浅深,谓之非金不可;才艺有浅深,谓之非士不可。”

诡丽

guǐlì

奇异华丽。王符《潜夫论·务本》:“辞语者,以信顺为本,以诡丽为末。”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书记》:“及七国献书,诡丽辐輳。”宋 苏轼《凌虚台记》:“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於臺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髣髴,而破瓦頽垣无復存者。清 胡承诺《绎志·庸行》:“临乎臣民,不二其服,新造之制,诡丽之组,不可服也。”

诡秘莫测

guǐmìmòcè

指人的行为态度神秘难以揣测。

诡名

guǐmíng

捏造假名;化名。《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七》今当革诡名挟户,侵耕冒佃,使差有常籍,田有定税,则差役无争诉之烦,催科免代纳之弊。宋 朱熹《与留丞相札子》公私田土,皆为豪宗大姓诡名冒占。《初刻拍案惊奇 卷二》即便买出人来,诡名纳价,赎了月娥,改了姓氏。"梁启超《外资输入问题》:"此其为奸商诡名卖国产以饱私囊之伎俩,至易见也。"

诡辟

诡僻

guǐpì

①违反,歪曲。《汉书·王莽传上》:“诡辟制度,遂成篡号。”颜师古注:“诡,违也。辟读曰僻。”②荒谬邪僻。宋 刘敞《上仁宗论龙昌期学术乖僻》:“前日朝廷以龙昌期所著书下两制,臣等观其穿凿臆説,诡僻不经。”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一》:“柳宗元爱国语,爱其文也;非国语,非其义也。义诡僻则非,文杰异则爱。”③新奇险怪。 金 王若虚《新唐书 辨》:“宋子京不识文章正理,而惟异之求,肆意雕鐫,无所顾忌,以至字语诡僻,殆不可读。”明 方孝孺《赠郭士渊序》:“欧阳修、苏軾亦以是变诡僻险恠之文。”清 顾嗣立《寒厅诗话》:“钟谭诗归,尖新诡僻,又似鬼窟中作活计。”④乖张怪僻。明 归有光《六言六蔽》:“盖以其聪明絶异之资,而自信其不该不偏之见,以成其偏奇诡僻之行,则将何所不至!”《红楼梦第六三回》:“岫烟笑道:‘他这脾气竟不能改,竟是生成这等放诞诡僻了。’”《大马扁第五回》:“他参老师性情诡僻,行为荒谬,如明朝魏阉一般。”

诡说

guǐshuō

①辩说之辞。《史记·太史公自序》:“能设诡説解患於围城,轻爵禄,乐肆志。作鲁仲连邹阳列传。”②虚妄之辞。宋 苏舜钦《上集贤文相书》:“始者,御史府与杜少师、范南阳有语言之隙,其势相轧,内不自平,遂煽造诡説,上惑天听。”《清史稿·选举志三》:“时文徒空言,不适於用,墨卷房行,辗转抄袭,肤词诡説,蔓衍支离,苟可以取科第而止。”③谎骗;假说。《后汉书·逸民传·井丹》:“信阳侯阴就,光烈皇后弟也,以外戚贵盛,乃诡説五王,求钱千万,约能致丹,而别使人要劫之。”《陈书·高祖纪上》:“是时萧勃为定州刺史,於西江相会,勃知军士惮远役,阴购诱之,因诡说蒨(喜)。”《新唐书·藩镇传·朱滔》:“戍还,乃谋夺泚兵,诡説曰:‘天下诸侯未有朝者,先至,可以得天子意,子孙安矣。’”《东周列国志第五四回》:“魏錡还营,诡説‘楚王不准讲和,定要交锋,决一胜负’。”

诡随

guisui

欺诈虚伪。妄随他人。坐诡随。《左传 子产论政宽猛》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张说《齐黄门侍郎卢思道碑》:“言不诡随,行不苟合。”《资治通鉴 后晋纪一》宣徽使李专美、河中节度使韩昭胤等,虽居重位,不务诡随,并释罪除名。《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八》金主(完颜雍)曰:臣下诡随委顺,相习成风。南人劲挺,敢言直谏者多,前一人见杀,后复一人继之,真可尚也。

诡衔窃辔

guǐxiánqièpèi

马吐出嚼子,咬断缰绳,比喻不受束缚。庄子·马蹄》:“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介倪、闉扼、鷙曼、诡衔窃轡。”

诡雅异俗

guǐyǎyìsú

和雅正相背,与常俗相违。谓异端邪说。章炳麟《与人论文书》:“使奇耦之言,文章之议,日竞于世,失其所以(木敬),而诡雅异俗者据之,斯亦非足下之所惧邪!”

诡言

guǐyán

假称;谎称。诡诈不正之言;怪诞不实之言。《汉书·苏武传》:"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二》有僧讼富民逋钱数万缗,通事受贿,诡言久旱不雨,僧欲焚身动天以苏百姓,尼楚赫许之。《清史稿卷二 本纪二 太宗本纪一》今已和矣,而尔(袁崇焕)诡言修好,仍遣哨卒侦视,修葺城堡。

诡言浮说

guǐyánfúshuō

虚假不实的话。《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元年》:“(侯景)衅暴恶盈,侧首无托,以金陵逋逃之薮,江南流寓之地,甘辞卑礼,进孰图身,诡言浮说,抑可知矣。”

诡遇

guiyu

①不按规矩射猎禽兽。《孟子.滕文公下》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②比喻不以正道猎取名利。白居易《适意》诗:“直道速我尤,诡遇非吾志。”《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七》欲收奇功,取幸胜,为诡遇之举,不亦误乎?

guǐ

①乖戾;背离。《诗·大雅·皇矣》四方以无拂。郑玄笺:“拂,犹佹也。言无复佹戾文王者。”②累积;重叠。③依。④古通“诡”。 天下不治,请陈佹诗。《荀子·赋篇》又如:佹异(奇异,与平常不一样);佹诗(辞意诡异、语调激切的诗);佹诞(怪异荒诞);佹形(奇形怪状)⑤出于偶然,参见“佹得佹失”。

佹得佹失

guǐdéguǐshī

佹:出于偶然的。指得失出于偶然,也指有得有失。《列子·力命》:“佹佹成者,俏成者也,初非成也。佹佹败者,俏败者也,初非败也。”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二》慨然各以平贼自任,而乃百计仰攻,佹得佹失

guǐ

倒塌;倒塌的;高而危险的地方。

垝垣

guǐyuán

坏墙。毛传:“垝,毁也。”《诗经·卫风·氓》: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南唐 刘崇远《金华子杂编 卷下》承乏丹阳,因得追寻往迹,而祜之故居垝垣废址,依然东郭长河之隅。宋 郭彖《睽车志 卷五》褰衣揭水,攀垝垣以入。”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画皮》(王生)心疑所作,乃逾垝垣,则室门亦闭。《聊斋志异 张鸿渐》逾垝垣入,见室中灯火犹荧。

guǐ

姽婳guǐhuà:形容女子娴雅,美好,如“既姽婳于幽静兮,又婆娑乎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