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 | guǐ | ①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其宽度为古制八尺,后引申为车辙。《说文》轨,车辙也。《孟子·尽心下》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 ②一定的路线:轨迹。轨辙(车轮行过留下来的痕迹,喻已往有人走过的道路或做过的事情)。③应遵循的规则:轨度(dù)(法度)。轨范(规范,楷模)。步入正轨。 |
轨道 | guǐdào | ①原先用木条,现在通常用轧钢条制成的车辆轨道,车轮在轨槽内转动(如电车轨道)或在轨顶面转动。② 一天体环绕另一天体运行所描绘的路径。③飞机的盘旋飞行路线。 ④指电子在原子核周围运动的状态。⑤比喻应遵循的规则、程序或发展的方向、范围。生产逐步走上轨道。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汉书 礼乐志》兴至今二十余年,宜定制度兴礼乐,然后诸侯轨道,百姓素朴,狱讼衰息。西汉·贾谊《治安策》乐与今同,而加之诸侯轨道,兵革不动,民保首领,匈叙宾服,四荒乡风,百姓素朴,狱讼衰息。 |
轨度 | guǐdù | ①使之合于轨范法度。《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轨度其信,可明征也。”杨伯峻注:“轨度作动词,纳之于轨范也。”②规范法度。《吕氏春秋·古乐》:“不用轨度,天下患之。”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恂恂德心,汪汪轨度。”《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四》时(孙)盛年老家居,性方严,有轨度,子孙虽斑白,待之愈峻。《魏书 孝文帝元宏纪》若乃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 民咸受耳目之赐。明 唐顺之请皇太子受朝疏:“太子既立,则有临莅之位,有朝会之仪,所以萃人心,昭轨度也。”章炳麟《说物》:“君子言不过辞,动不过则,谓有轨度,不可逾也。”③指天体运行的轨道和角度。《史记·太史公自序》:“比集论其行事,验于轨度以次,作天官书第五。”清 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二·星变奇验》:“西人则谓星行有一定之轨度,与人事毫不相涉。以是习西法者,但精测算,而不言占验。” |
轨量 | guǐliàng | 轨则,法度。《左传·隐公五年》:“君,将纳民於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 杨伯峻注:“度轨量,度,动词,旧读入声,音鐸,正也;轨量为其宾语。度轨量犹言揆正法度。”扬雄《剧秦美新》:“改制度轨量,咸稽之於秦纪。” |
轨物 | guǐwù | ①轨范;准则。《左传·隐公五年》:“君将纳民轨物者也。”杜预注:“言器用众物不入法度,则为不轨不物。”《魏书·羊深传》:“将以纳民轨物,莫始于经礼。”宋 叶梦得《石林燕语 卷七》:“今风示四夷,示以轨物,当正前日适然之失,尽循旧制。”②指规范事物。南朝梁 陆倕《新刻漏铭》:“宁可以轨物字民,作范垂训者乎?”《新唐书·李景伯传》:“使授非其人,则权重衅生,非强干弱枝,经邦轨物之谊。”《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八》无益之费,无名之赏,无甚于此,非所以轨物训俭也。明 王廷相《栗应宏道甫字说》:“又能于穷通得丧、生死祸福之际,安于义命而不乱,则人道尽而足以轨物矣。” |
轨物范世 | guǐwùfànshì | 指作事物的规范、世人的榜样。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序致》:“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 |
轨仪 | guǐyí | 法则,仪制。《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以君经纬礼律,为民轨仪,使安职业。 |
轨则 | guǐzé | 规则;准则。《史记·律书》:“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於六律。”《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然经历久远,传习多失其真,故令文体错谬,会义不惬,非所以示轨则于来世也。唐 杨炯《隰川县令李公墓志铭》:“诸侯取其轨则,四海瞻其仪表。”《清史稿·礼志一》:“顺治三年,詔礼臣参酌往制,勒成礼书,为民轨则。”郭沫若《十批判书·庄子的批判》:“言谈合乎轨则,行为揆乎正义,好恶是非都得其正。” |
轨躅 | guǐzhú | ①车轮辗过之痕迹。指旧轨故迹。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凡为文章,犹人乘骐骥,虽有逸气,当以衔勒制之,勿使流乱轨躅,放意填坑岸也。②喻法则,规范。 |
宄 | guǐ | ①奸邪、作乱。《说文解字》:“宄,奸也。外为盗,内为宄。”②泛指坏人、歹徒。《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书·吴主权传》:“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参见“奸宄” |
氿 | guǐ I. | 泉水从旁流出。氿,泉穴出,仄出也。《尔雅·释水》注:“从旁出也。”《列子·黄帝》氿水之潘为渊。释文:“泉从旁出。”有冽冽(冽冽:清澈的样子)又如:氿泉;氿滥(小泉)“有洌氿泉,无浸获薪。”II. jiǔ中国湖名。在江苏省宜兴市,有东氿、西氿之分。 |
匦 | guǐ | (簋的古字)匣子,小箱子。如:匦函,匦匣(朝廷接受臣民投书的匣子);匦牍(盛放物品的匣子);票匦。参见“投匦 tóuguǐ”。 |
匦函 | guǐhán | 朝廷接受臣民投书的匣子。始置于唐。唐 韩愈《赠唐衢》诗:"当今天子急贤良,匦函朝出开明光。"《资治通鉴 后汉纪三》后蜀主孟昶以张业、王处回执政,事多壅蔽,己未,始置匦函,后改为献纳函。《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七》帝(宋神宗)日阅匦函,小臣所言利害,无不详览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