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黄楼一楼中央耸立着一尊沧桑巨石碑,三面镌刻着苏轼之弟苏辙的《黄楼赋》。赋的开篇为序,详实记录了四十岁的苏轼率领徐州军民战胜洪水的全过程,也交代了黄楼的由来。以下是白话文全序: 

《黄楼赋》开篇叙述了熙宁十年(宋神宗赵顼xū年号,公历1077年)的洪灾:七月十七日,黄河在澶渊chányuān(今河南濮阳附近)决口,洪水东入巨野,北溢济水,南浸泗水。八月二十一日,洪水直逼彭城(徐州古称)城下。我的兄长子瞻(苏轼字)当时正任彭城郡太守。洪水未至时,他已动员百姓备齐畚箕、铁锹,储备土石与干草,修补城墙洞穴,做好了万全准备,因此洪水到来时,民众并未惊慌。 

从八月二十一日到九月初一的十余天里,城外水位攀升至二丈八尺。为防洪水入城,东、西、北三门被严密封堵,城外一片汪洋,且昼夜大雨不停。危急时刻,子瞻脱去官服,身着布衣、脚蹬草鞋,在城墙上搭起庐棚驻守,紧急调拨民夫、说服禁军参与抢险,并下令禁止百姓私自出城。他誓言“吾在是,水绝不能败城”,身先士卒与军民共守,城中虽危不乱。 

彼时方圆千里皆为泽国,房屋漂没,坟墓冲毁,老弱妇孺多被淹死,尸身顺流而下;青壮者逃上山丘、爬上古树,却因无食而饿毙。子瞻立即安排善泳者驾船载粮赈救,救活的人不计其数。洪水退去后,朝廷正忙于封堵澶州曹村决口,无暇顾及徐州。子瞻坦言:“曹村决口若能堵住,徐州便无灾患,但此事难料,绝不能让百姓再受磨难。”他随即上书朝廷请求增筑城墙,并视察水势要冲,修筑木堤防御,为徐州筑牢长久防线,百姓也因此愈发亲近他。 

于是,子瞻在原城墙东门修建高楼,外墙涂抹黄土,取“土能胜水”之意。这座楼由军民协力建成。当时我正任应天府签判,应邀赴子瞻举办的重九黄楼之会,登楼览山河、凭吊洪灾遗迹,遂撰写此《黄楼赋》。

徐州黄楼.jpg

 

黄楼并非因坐落于故黄河之畔得名,其名核心在于镇服洪水。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在城东门(抗洪关键处)筑楼,以黄土涂壁,正是借鉴五行学说中“土能克水”的理念,寄托了震慑水患、祈求安澜的愿望。这座楼也成为苏轼“与民共存亡”担当精神的永恒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