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汪洋 | yīpiànwāngyáng | 形容水面辽阔,水势浩大。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2回:“郑州底下黄河开了口子,漫延十余州县,一片汪洋,尽成泽国。”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
一品 | yīpǐn | ①封建社会中官品的最高一级。自三国魏以后,官分九品,最高者为一品。《晋书·惠帝纪》:“乃发王公奴婢手舂给兵廪,一品以下不从征者,男子十三以上皆从役。”唐 贾岛《上杜驸马诗》:“妻是九重天子女,身为一品令公孙。”宋 吴潜《江城子 示表侄刘国华》:“一品高官人道好,多少事,碎心田。”清 龚自珍《明良论三》:“而凡满洲、人之仕宦者,大抵由其始宦之日,凡三十五年而至一品,极速者亦三十年。”②借指位居一品的高官。唐 裴铏《传奇·昆仑奴》:“大歷中有崔生者,其父为显僚,与盖代之勋臣一品者熟。生时为千牛,其父使往省一品疾。”③犹言一等;第一等。《南齐书·萧惠基传》:“当时能棊人琅邪王抗第一品,吴郡褚思庄、会稽夏赤松竝第二品。”宋 王明清《摭言杂说》:“京师樊楼畔有一小茶肆,甚瀟洒清洁,皆一品。”明 汤显祖《牡丹亭·冥誓》:“(生)姐姐费心。因何错爱小生至此?(旦)爱的你一品人才。”老舍《正红旗下三》:“他比客人高着一品,须拿出为官多年,经验丰富,从容不迫的神态来。”④一种。周礼·天官·外府“外府掌邦布之入出”唐 贾公彦疏:“泉始盖一品,周景王铸大钱,而有二品。”宋 张载《经学理窟·祭祀》:“羞无他物,则虽羞一品足矣。”宋 沉括《梦溪补笔谈·异事》:“当时 扬州芍药,未有此一品,今谓之‘金缠腰’者是也。” |
一贫如洗 | yīpínrúxǐ | 穷得像用水洗过似的;什么都没有。形容十分贫穷。元 关汉卿《窦娥冤》楔子:“小生一贫如洗,流落在这楚州居住。”邹韬奋《我的母亲》当时父亲赤手空拳出来做官,家里一贫如洗。 |
一抔黄土 | yīpóuhuángtǔ | 一抔:一捧。一捧黄土。借指坟墓。现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反动势力。司马迁《史记 张释之冯唐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六卷第33章:“留下的只是一抔黄土和一片瓦砾……” |
一暴十寒 | yīpùshíhán | 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用于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清·宣鼎《夜雨秋灯录·珠妓情殉》而一暴十寒,终归无益。 |
一栖两雄 | yīqīliǎngxióng | 比喻两雄对峙,势不并存。《韩非子·扬权》:“毋弛而弓,一栖两雄。一栖两雄,其斗(喭页)(喭页)。” |
一气呵成 | yīqìhēchéng | 呵:呼气。一口气做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文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明 胡应麟《诗薮 近体中》:“若‘风急天高’,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清 李渔《闲情偶寄 宾白第四》北曲之介白者每折不过数言,即抹去宾白而止阅填词,亦皆一气呵成,无有断续。 |
一契 | yīqì | 符契相合为一,后即借指全部相合。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怀。”《南齐书·沉驎士传》:“鱼县兽槛,天下一契。”宋 黄庭坚《大沩喆禅师语录序》:“十方一契,尽为祖业,驴负麟角,羊蒙虎皮,来者峥嵘,皆纳败阙。” |
一谦四益 | yīqiānsìyì | 谦虚能使人得到好些益处。东汉 班固《汉书 艺文志》:“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宋·苏轼《赐皇叔改封徐王颢上表辞免册礼许诏》:“过形抑畏,一谦四益,当克永年。” |
一钱不值 | yīqiánbùzhí | 一个铜钱都不值。比喻毫无价值。西汉 司马迁《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今日长者为寿,乃效女儿咕嗫耳语。”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回:其中更生出无数谣言,添了无数假话,竟把个瞿耐庵说得一钱不值,恨不得早叫这个瘟官离任才好。 |
一钱如命 | yīqiánrúmìng | 一个钱看得象性命那样重。比喻极端吝啬。清 钱泳《履园丛话 报应 刻薄》:“其治家也,事事亲裁,不经奴婢,而一钱如命,恐人侵蚀,不利于己也。”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他们所抢的人也大概是乡下的所谓‘土老肥’——一钱如命的恶地主。” |
一钱太守 | yīqiántàishǒu | 比喻值得称赞的廉洁的官吏。或讥讽那些贪官污吏贪财。他为官清廉,被人们称赞为一钱太守。清·李渔《无声戏》第二回:“成都有个知府,做官极其清正,有一钱太守之名。” |
一腔热血 | yīqiāngrèxuè | 腔:身体中空的部分。全身的热血,指生命。明·吾丘瑞《运甓记·问卜决疑》:“胡骑猖狂,中原无主,一腔热血,无以自效。”梁启超《新罗马·楔子》:“老夫生当数百年前,抱此一腔热血,楚囚对泣。” |
一窍不通 | yīqiàobùtōng | 窍:洞;这里指心窍。一窍都不是贯通的。比喻什么都不懂;闭塞、愚钝。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茅盾《子夜》六:虽然他是一窍不通的浑虫,可是双桥镇上并无“镇长”之流的官儿,他也还明白。 |
一切 | yīqiè | ①权宜;临时。《汉书 王莽传中》续用冯茂,苟施一切之政。②副词。一概;一律。③全部,所有。④泛指全部事物。⑤一般的;普通的。 |
一切众生 | yīqièzhòngshēng | 佛教指人类和一切生物。《大智度论》第27卷:“如佛所说,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一切众生中佛最第一。”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誓欲剿除天下妖邪鬼怪,救度一切众生。” |
一琴一鹤 | yīqínyīhè | 原指宋朝赵抃去四川做官,随身携带的东西仅有一张琴和一只鹤。形容行装简少,也比喻为官清廉。《宋史 赵抃传》:“帝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元 无名氏《冯玉兰夜月泣江舟》第一折:你把那行装整顿,无过是一琴一鹤紧随身。 |
一芹之微 | yīqínzhīwēi | 一棵芹菜那样微小的东西。常自谦礼物微薄之词。清·陆陇其《与郑堂邑书》:“一芹之微,聊中鄙忱,并祈哂纳。” |
一清二白 | yīqīngèrbái |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指非常清白;没有污点。他的历史一清二白,没有任何污点。清 李绿园《歧路灯》:“贾李魁道:‘王紫泥,张绳祖他俩个,现在二门外看审官司哩。老爷只叫这二个到案,便一清二白。” |
一清二楚 | yīqīngèrchǔ | 十分明白、清楚。她把我这个嘴硬心软的小妹摸得一清二楚。老舍《四世同堂》:“小顺儿样样事情都要闹个一清二楚,不然怎幺能当好妈妈的保镖呢。” |
一清如水 | yīqīngrúshuǐ | 形容为官廉洁,不贪污、不受贿。也形容十分清洁。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苏知县罗衫再合》:“船头上一清如水,郑氏不知利害,径跄上船。”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回:“谁不知道戴二太爷一向是一清如水,谁见你受过人家的谢礼?” |
一穷二白 | yīqióngèrbái | 穷:物质基础差;经济水平低。白:文化、科学落后。形容经济、文化科学水平低;不发达。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我曾经说过,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陶铸《松树的风格》:“在他们的意念中,一切都是为了迅速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面貌。 |
一邱之貉 一丘之貉 | yīqiūzhīhé | 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汉书·杨恽传》:“若秦时但任小臣,诛杀忠良,竟以灭亡,令亲任大臣,即至今耳,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
一趋一步 | yīqūyībù | 紧跟着人家走,也比喻模仿或追随别人。明·汤显祖《复俞淳初侍御书》:“舍亲易瑞之一趋一步,自是孔门卓尔。”陈毅《崖县看京剧,有小丑表演绝佳》随伴舞蹈群傀儡,一趋一步真奇特。 |
一曲之士 | yīqǔzhīshì | 仅会一首歌曲的人。比喻只精通一种技艺的人。也指孤陋寡闻的人。《庄子·天下》:“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 |
一去不返 | yīqùbùfǎn | 返:回来。一去就不再回来了。梁遇春《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二)》:“看着青春的易逝,才觉得青春的可贵,因此也更想能够在这一去不返的瞬间里得到无穷的快乐。”《啼笑姻缘续集》第十回:“沈国英先生,李永胜先生……你们果然一去不返了。” |
一阕 | yīquè | ①犹言一任(官职)。王符《潜夫论·边议》:“且凡四海之内者,圣人之所以遗子孙也;官位职事者,羣臣之所以寄其身也。传子孙者,思安万世;寄其身者,各取一闋。”汪继培笺:“一闋,犹今言一任。”②一度乐终,亦谓一曲。宋 欧阳修《晚泊岳阳诗》:“一闋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元史·礼乐志五》:“齐声舞前曲一闋,乐止。” |
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 | yīréndédào jīquǎnshēngtiān | 一个人得道成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
一人飞升 仙及鸡犬 | yīrénfēishēng xiānjíjīquǎn | 用以比喻一人得势,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多含讽刺意。语出汉·淮南王刘安举家升天的传说。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
一人之交 | yīrénzhījiāo | 亲密得象一个人。形容交情深。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54回:“那时我家先父就和娄氏弟兄是一人之交。”曾朴《孽海花》第29回:“姓陆,名崇溎,号皓冬,是个意志坚强的志士,和云衢是一人之交。” |
一任 | yīrèn | ①担任官职期满为一任。宋 苏轼《东坡志林·致仕》:“士人历官一任,得外无官谤,中无所愧于心。《宋史·孝宗纪一》:“乾清二年六月戊戌,诏:改官人实历知县一任,方许关升,著为定式。”元 杨显之《潇湘雨第一折》:“幼习儒业,颇看诗书,受十年苦苦孜孜,博一任欢欢喜喜,小生今上朝取应去。”②听凭。唐 杜甫《鸥》诗:“雪暗还须浴,风生一任飘。”仇兆鳌注引罗大经云:“虽风雪凌厉,亦不暇顾。”宋 陆游《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宋 蒋捷《虞美人 听雨》:“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元 无名氏《度柳翠 第一折》:“一任你漫天飞柳絮;尽着你满地落风尘。”《儿女英雄传 第十回》:“他早已猜透十三妹要把他两家合成一家、一举三得的用意,所以一任十三妹调度,更不过问。”鲁迅《书信集·致李霁野》:“这种东西,我本无用,她也无用,一任罗太太抛入字纸篓去罢!”参见“一”第12义项。 |
一日九回 | yīrìjiǔhuí | 心里不安,其中,九回指多次回转。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相思》君知否?星桥别后,一日九回肠。 |
一日九迁 | yīrìjiǔqiān | 九:形容多次;迁:升职。一日之内多次升迁。比喻官职升得极快。汉·焦延寿《易林》卷九:“安上宜官,一日九迁,升擢超等,牧养常山。”南朝梁·任昉《为范云让散骑常侍吏部尚书表》:“虽千秋之一日九迁,荀爽之十旬远至,方之微臣,未为速达。” |
一日千里 | yírìqiānlǐ | 一天前进一千里。形容发展极快。先秦 庄周《庄子 秋水》:“骐骥骅骝,—日而驰千里。”邹韬奋《患难余生记 进步文化的遭难》由于负责干部的艰苦奋斗,业务更一日千里,异常发达,不到一年,全国分店已达五十余处。 |
一日三秋 | yīrìsānqiū | 一天不见面;就像过了三年。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形容思念殷切。第一次一个人出门在外,非常想家,真是一日三秋,恨不得插翅而归。南朝梁 何逊《为衡山侯与妇书》:“路迩人遐,音尘寂绝,一日三秋,不足为喻。” |
一日万机 | yīrìwànjī | 一天要处理成千上万件事(用在国家领导人)。《尚书 皋陶谟》:“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唐·韩愈《顺宗实录五》:“八月庚子诏曰:‘一日万机,不可以久旷。’” |
一日万里 | yīrìwànlǐ | 比喻行动非常迅速。唐 苏鹗《杜阳杂编》中卷:“且安天下用将帅,如造大舟以越沧海,其功则多,其成则大,一日万里,无所不屈。”黄焯《记先从父季刚先生师事余杭仪征两先生事》:“章君曰:‘人言一日千里,汝殆一日万里也。’” |
一日之长 | yīrìzhīzhǎng | 表示判断或处理事情有相当能力。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品藻》:“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 白莽作〈孩儿塔序〉》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 |
一日之雅 | yīrìzhīyǎ | 雅:交往。指短暂的交往。指交情不深。东汉 班固《汉书 谷永传》:“永斗筲之才,质薄学朽,无一日之雅,左右之介。”明·邹奕《谢沈诚庄》:“交游中有一日之雅者,率不计直,必为善药。” |
一戎衣 壹戎衣 | yīróngyī | ①谓一穿上戎装。或云,“衣”当作“殷”,谓一用兵而胜殷。《尚书·武成》:“一戎衣,天下大定。” 孔传:“衣,服也;一著戎服而灭纣 。”《礼记·中庸》:“ 武王纘大王、 王季、 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 郑玄注:“戎,兵也。衣读如殷,声之误也, 齐言殷声如衣……壹戎殷者,壹用兵伐殷也。” 孔颖达疏:“郑必以衣为殷者,以十一年观兵于孟津,十三年灭纣,是再著戎服,不得称一戎衣,故以衣为殷 。”后泛称用兵作战为“一戎衣”。 唐 杜甫 《重经昭陵》诗:“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朕欲候江南平复,取一戎衣大定之义以纪元,是子乃先我乎?” 郭沫若 《归国杂吟》:“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②泛指战袍。北周 庾信 《周宗庙歌 之六》:“终封三尺剑,长卷一戎衣。” |
一如 壹如 | yīrú | ①完全相同;全像。一如既往。《晋书·郑冲传》:“禄赐所供,策命仪制,一如旧典而有加焉。”《宋书 卷十 顺帝纪》进世子为太子,王子、王女、 王孙爵命之号,壹如旧仪。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狄武襄不知体》:“狄欲奬此一军,乞于讲武殿閲武试,冀仁宗亲睹其驍勇。俄而奋击号呼,一如临敌,飞矢至殿陛。”《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三》尚敢驱率其众,复侵关陕,有能并杀擒献者,推赏一如前约。明 蒋一葵《长安客话·香山寺》:“香山寺制一如碧云而饶古色。”②佛家语。不二曰一,不异曰如,不二不异,谓之“一如”,即真如之理,犹言“永恒真理”或本体。《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昙无竭品》:“是诸法如,诸如来如,皆是一如,无二无别,菩萨以是如入诸法实相。”唐 李邕《国清寺碑》:“以一如正受之力,致三朝大事之因。” |
一如既往 | yīrújìwǎng | 指态度没有变化;完全像从前一样。一:完全;如:像;既往:从前。中国人民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世界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张老师虽身患重病,但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坚持给学生上课。《第二次握手 六》:“清末以来,到海外求学的中国人何止千百,在学业上有成就的也大有人在,可是,中国又穷又弱的现状一如既往,丝毫无所改变。” |
一扫而空 | yīsǎoérkōng | 一下子便扫除干净;全部没有了。宋 苏轼《题王逸少帖》诗:“出林飞鸟一扫空。”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你们所设想的美国的仁义首选,已被艾奇逊一扫而空。 |
一觞一咏 | yīshāngyīyǒng | 旧指文人喝酒吟诗的聚会。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虽无丝竹管絃之盛,一觴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清 曾朴《孽海花第二十回》偶然兴到,随地谈宴,一觞一咏,恒亘昏旦… |
一晌 | yīshǎng | ①指短时间。南唐 李煜《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②指较长的时间。③清八旗田亩单位之一种,每六亩为一晌。 |
一蛇两头 | yīshéliǎngtóu | 比喻阴险凶恶的人。唐·韩愈《永贞行》诗:“一蛇两头见未曾,怪鸟鸣唤令人憎。” |
一身两役 | yīshēnliǎngyì | 一个人做两件事。他一身两役,整天忙得不亦乐乎。《梁书 张充传》:“一身两役,无乃劳乎?” |
一身五心 | yīshēnwǔxīn | 比喻杂念很多。汉·焦延寿《易林》卷一:“三人异趋,反复迷惑。一身五心,乱无所得。” |
一生一世 | yīshēngyīshì | 一辈子。明 阮大铖《燕子笺 试窘》:“这样一撞,就撞着了,才使得。不然一生一世也只是这样嘴巴骨。”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要是有了生活做,我一生一世也忘不了你的恩。” |
一眚 | yīshěng | 一时的或一小点过失。眚本指目病生翳,引申为过错。《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吾不以一眚掩大德。《续资治通鉴 汉纪十二》帝(宋真宗赵恒)谓辅臣曰:“群臣中有谤言达于朕听者,询之似得其实。然人谁无过,能迁革则善矣,朕固不以一眚废终身之用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一》念才行难于兼全,一眚不可终废,当宏大度,咸俾图新。 |
一石二鸟 | yīshíèrniǎo | 一块石头投出去;打中两只鸟;比喻一举两得。张敏做了一笔生意,而且还交了一个朋友,真是一石二鸟。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24章:“这是个一石二鸟的好办法。” |
一时 | yīshí | ①一个时期。此一时彼一时。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时多少豪杰。②短时间。一时半刻。《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紫骝马歌辞》:“羹饭一时熟,不知飴阿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时纫。清·邵长蘅《青门剩稿》一时从者千人。③同一时候。《后汉书·张衡传》一时收禽(一时:同时。禽:通“擒”。收禽:逮捕奸党)。唐·李朝威《柳毅传》一时皆下。《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④一些时候。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攻一时。⑤即时,立刻。突然;偶然。同时,一齐。宋 朱熹《春日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
一时半刻 | yīshíbànkè | 指很短的时间。元 范居中《金殿喜重重 货郎儿》:“才离了一时半刻,恰便似三暑十霜。”丁玲《杜晚香·作媳妇》:“晚香一时半刻是不能深刻体会老人们的心意的。” |
一时俊彦 | yīshíjùnyàn | 指一个时代的优秀人才。俊彦:杰出之士。 |
一时三刻 | yīshísānkè | 解释同“一时半刻”。清·李渔《凰求凤·夥媒》:“机缘凑,把愁肠暂丢,便难成,也一时三刻展眉头。”孔厥《新儿女英雄传》第四回:你出来不出来?一时三刻就把你烧成黑炭了! |
一时无两 | yīshíwúliǎng | 无两:没有第二个。即没有可以相比的。蔡东藩《唐史演义 第53回》:“况且良娣姿色,也是一时无两,更兼与肃宗患难相依,事事能先意承旨,无怪肃宗格外钟情。”《花月痕第七回》:“扇影歌喉,一时无两,以此家颇饶足。” |
一时一刻 | yīshíyīkè | 指非常短暂的时间。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2卷:“可怜今日我无钱,一时一刻如长年。”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17回:“一到大来,或是求名,或者觅利,将一个身子,弄得忙忙碌碌,那里去偷得一时一刻的闲?” |
一时之冠 | yīshízhīguàn | 冠:位居第一。一个时期里的首领。《晋书·王献之传》:“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怠,风流为一时之冠。” |
一世 | yīshì | ①犹一代。宋·苏轼《前赤壁赋》:“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②三十年。③一生;一辈子。④举世;全天下。 |
一世龙门 | yīshìlóngmén | 一世:一代;龙门:后汉时李膺有重名,后起的文人有登门拜访的,称之登龙门。称文人所崇仰的人物。《世说新语·德行》:“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晋书·王衍传》:“朝野翕然,谓之‘一世龙门’矣。” |
一世之雄 | yīshìzhīxióng | 雄:英雄豪杰。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宋 苏轼《赤壁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冰心《再寄小读者》:“有许多感想,真不知从哪里说起——先从‘一世之雄’的‘大英帝国’说起吧!” |
一视之仁 一视同仁 | yīshìzhīrén yīshìtóngrén | 原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后多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亦“仁同一视”。唐·韩愈《原人 卷十一》:“是故圣人一视同仁,笃近而举远。”《明史·西域传》凡在幅员之内,咸推一视之仁。 |
一事无成 | yīshìwúchéng | 连一样事情都没有做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唐 白居易《除夜寄微之》:“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员乃投镜于地,痛哭曰:“一事无成,双鬓已斑,天乎,天乎!” |
一室生春 | yīshìshēngchūn | 整个房间里充满了愉快欢乐的气氛。我们的会议室真是一室生春、欢歌笑语。 |
一手包办 | yīshǒubāobàn | 操纵一切;独自办理;不须别人插手。清 李绿园《歧路灯》:“你一手包揽,我只晴我的手头钱。” 例子 封建社会里,由父母一手包办的婚姻,造成了无数悲剧。 |
一手托天 | yīshǒutuōtiān | 比喻无法办到的事。你想一手托天,太可笑了。 |
一手一足 | yīshǒuyīzú | 一个人的手足。指单薄的力量。西汉 戴圣《礼记 表记》:“后稷天下之为烈也,岂一手一足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需要动员人民群众,不是一手一足的力量所能收效。” |
一手遮天 | yìshǒuzhētiān | 一只手把天遮住。形容依仗权势;玩弄手段;蒙蔽群众。如今人民已当家做主,地主老财一手遮天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唐 曹邺《读李斯传》诗:“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
一树百获 | yīshùbǎihuò | 树:种植。种一次收获一百次。比喻培植人才能长期获益。先秦 管仲《管子 权修》:“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
一双两好 | yīshuāngliǎnghǎo | 比喻夫妇美好相称。明 李唐宾《梧桐叶》第三折:“只要得女貌郎才,不枉了一双两好。”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这样因缘时会,两下凑成了一双两好的局面。” |
一丝半粟 | yīsībànsù | 比喻极微小的东西。他为官清廉,不沾群众的一丝半粟。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0回:“儿子不能挣得一丝半粟孝敬父亲,到要破费了父亲的产业,实在不可自比于人。” |
一丝不苟 | yīsībùgǒu | 苟:马虎,随便。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第四回》:“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
一丝不挂 | yīsībùguà | 原是佛教用来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后指人裸体。《五灯会元》卷十二:“诸上座终日著衣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未曾挂着一缕丝。”佛教禅宗语,本作“寸丝不挂”。原指鱼类不受钓丝的纠缠、挂碍。参见“寸丝不挂”。 |
一丝不紊 | yīsībùwěn | 一点儿也不乱。形容极有条理。他把事情处理得一丝不紊。老舍《神拳》第二幕:“我服了,万没想到你会这么细心,井井有条,一丝不紊。” |
一丝两气 | yīsīliǎngqì | 形容人呼吸微弱,将要断气的样子。元 岳伯川《铁拐李》第三折:“我才离了三朝五日,儿也这其间哭的你一丝两气。”洪深《赵阎王》第六幕:“那妇人被鞭的一丝两气。” |
一丝一毫 | yīsīyīháo | 形容极少或极小的一点儿。毫:一厘的十分之一;丝:一毫的十分之一。宋 欧阳修《会圣宫颂》:“而往惟寅,一毫一丝,给以县官,无取于民。”老舍《四世同堂》:“老二没有一丝一毫的悔悟。” |
一岁九迁 | yīsuìjiǔqiān | 岁:年;迁:官职升迁。一年之内升迁九次。比喻官职升得极快。《南史·到撝传》:“上又数游撝家,怀其旧德,至是一岁三迁。”唐·韩愈《上张仆射书》:“虽日受千金之赐,一岁九迁其官,感恩则有之矣;将以称于天下曰知己,知己则未也。” |
一索得男 | yīsuǒdénán | 旧时指头胎生子。《周易 说卦》:“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清·许奉恩《里乘》第二卷:“兹以正月初吉,一索得男。” |
一塌刮子 | yītāguāzǐ | 总共加在一起。我整个就一塌刮子都属于你的了。毛泽东《评国民党对战争责任问题的几种咎案》:“他不是如同蒋介石那样,将战争责任一塌刮子推到共产党身上。” |
一榻横陈 | yītàhéngchén | 形容人在床上横躺着。唐·李商隐《北齐》诗之一:“小莲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16回:“一日之中,除去干事游玩的时候,无法一榻横陈。” |
一塌糊涂 一塌胡涂 | yītāhútú | 形容混乱或败坏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清 曾朴《孽海花》:“与其顾惜场面,硬充好汉,到临了弄的一塌糊涂,还不如一老一实,揭破真情,自寻生路。”曹禺《北京人》第二幕:“我的运气不好,处处倒楣,碰钉子,事业一到我手里就莫名其妙地弄得一塌胡涂。”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文坛上的鬼魅》:“上海的艺华影片公司突然被一群人们所袭击,捣毁得一塌胡涂了。”郭沫若《革命春秋 学生时代》新开设的中学,更是一塌糊涂,笑话百出。 |
一弹指顷 | yītánzhǐqǐng | 手指一弹的时间。比喻时间极短暂。《翻译名义集 时分》:“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五刹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一弹指顷,已抵东岩。” |
一潭死水 | yītánsǐshuǐ | 一池子死水。比喻停滞不前的沉闷局面。潭:深水池。“五四”运动打破了旧中国一潭死水的局面,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新阶段。元 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我正忒坎坷,自怨咨,九重天忽有君恩至,正是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 |
一体同心 | yītǐtóngxīn | 一体:一个整体;同心:齐心。比喻关系密切,共同一心。《仪礼·丧服》:“父子一体也,夫妻一体也,昆弟一体也。”《周易·系辞上》:“二人凡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
一天星斗 | yītiānxīngdǒu | 比喻事情多而杂乱。唐 杜牧《华清宫三十韵》:“雷霆驰号令,星斗焕文章。”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2回:“怎么叫丈人签字,怎样叫丈人帮忙,闹得一天星斗。” |
一通百通 | yītōngbǎitōng | 一个主要的弄通了;其他的自然也都会弄通。通:通晓;懂得。她学会了小电站全套设备的绘图、安装,事故检修,线路设计,还一通百通,能修理各种柴油、汽油发动的农用机器。明 吴承恩《西游记》:“这猴王也是他一窍通时百窍通,当时习了口诀,自习自练,将七十二般变化,都学成了。” |
一同 | yītóng | 全同;一样。《荀子·荣辱》:“凡人有所一同,饿而欲食,寒而欲煖。” |
一统天下 | yītǒngtiānxià | 原指统一的国家。现常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机关单位不贯彻上级意图而形成的独立王国;也可泛指少数人霸占的某一领域。《公羊传 成公十五年》:“王者欲一乎天下。”又,《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 |
一吐为快 | yītǔwéikuài | 尽情说出要说的话而感到畅快。谌容《真真假假》:“仿佛全是他积郁在胸中多时的由衷之言,今日终于得以一吐为快。”季羡林《爱情》:“但有时又如骨鲠在喉不得不一吐为快耳。” |
一团和气 | yītuánhéqì | 本指态度和蔼可亲;现也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宋 朱熹《伊洛渊源录》引《上蔡语录》:“明道终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浑是一团和气。”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九回:王头领待人接物,一团和气,如何心地倒恁窄狭? |
一团漆黑 | yītuánqīhēi | 全部都是黑的。比喻没有一点好的地方。窗外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清。陈登科《破壁记》:“这时候,突然狂风大作,一片乌云飞也似地扑来,把月亮吞没了,山冲里顿时一团漆黑。” |
一往情深 | yīwǎngqíngshēn | 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的感情;十分向往而不能克制。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任诞》:“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第四章:“他对佛教已经一往情深,肯定会抱守着这些陈旧的信条去颐养天年的。” |
一往无前 | yīwǎngwúqián | 形容勇猛地、无畏地一直向前进(一往:一直向前进;无前:前面没有东西能阻挡)。明 孙传庭《官兵苦战斩获疏》:“曹变蛟遵臣指画,与北兵转战冲突,臣之步兵莫不一往无前。”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 |
一网打尽 | yīwǎngdǎjìn | 比喻一个不漏地全部抓住或彻底肃清。宋 魏泰《东轩笔录》第四卷:“聊为相公一网打尽。”闻一多《谨防汉奸合法化》人民也会想到:使汉奸合法化的,自己就是汉奸,人民的决心是要一网打尽的。 |
一望而知 | yīwàngérzhī | 一看就明白。清 李绿园《歧路灯》:“又说了一回话,大约言语甜俗,意味粗浅,中藏早是一望而知的。”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而且一望而知情商也没用,因为客堂里都搭起床铺。” |
一望无边 一望无际 | yīwàngwúbiān yīwàngwújì | 一眼看不到边(际:边)。形容极其辽阔。蒙古族骑士们像雄鹰一样,翱翔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宋 秦观《蝶恋花》:“舟泊浔阳城下住,杳霭昏鸦,点点云边树。九派江分从此去,烟浓一望空无际。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在鄱阳湖旁边的一座大山上,太阳刚刚出来,把一望无边的湖水照得金光闪闪。” |
一望无垠 | yīwàngwúyín | 辽远广阔,看不到边际。一望无垠的蓝色大海,令人心旷神怡。冯德英《苦菜花》第十章:“一轮火红的太阳升起来,普照着一望无垠的原野。” |
一苇 | yīwěi | 小船。《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孔颖达疏:“言一苇者,谓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栰然,非一根苇也。”后以“一苇”为小船的代称。《三国志·吴志·贺邵传》:“臣闻否泰无常,吉凶由人,长江之限不可久恃,苟我不守,一苇可航也。” 宋 苏轼《游武昌寒溪西山寺诗》:“今朝横江来,一苇寄衰朽。”宋 苏轼《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明 刘基《旅兴诗之一》:“那无一苇航,繁念空悠悠。”清 林则徐《中秋炮台眺月诗》:“日午潮回擢东指,顺流一苇如轻鸥。” |
一味 | yīwèi | ①盲目,不顾客观条件。一味蛮干。②单纯地。先生何故一味推脱。③感觉。宋 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
一文不名 | yīwénbùmíng | 一文钱都没有(名:占有)。形容非常贫困。他这个人变得一文不名了。西汉 司马迁《史记 佞幸列传》:“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
一无长物 | yīwúchángwù | 一无:全无;长物:多余的东西。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原指生活俭朴。现形容贫穷。《晋书·王恭传》:“吾平生无长物。”清 曾朴《孽海花》第二十回:吾倒替筱亭做了一句“绿毛乌龟玛瑙泉”。倒是自己一无长物怎好? |
一无可取 | yīwúkěqǔ | 没有一点有用的或值得肯定的地方。他虽然有许多缺点,但并不是一无可取,他也有许多长处值得大家学习。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卢太学诗酒傲王侯》:“心中大怒道:‘原来这俗物,一无可取,都只管来缠帐,几乎错认了。” |
一无是处 | yīwúshìchù | 指没有一点儿对的或好的地方,比喻一个人或物没有一点用处。同“全无是处”、“无一是处”。我们看问题要全面、要一分为二,不要因为人家有缺点,就认为人家一无是处。明·张岱《与胡季望》:是犹三家村子,使之治山珍海错,烹饪燔炙,一无是处。明眼观之,只发一粲。 |
一无所长 | yīwúsuǒcháng | 没有一点专长。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99回:“今先生处胜门下三年,胜未有所闻,是先生于文武一无所长也。”鲁迅《书信集 致曹聚仁》:“现在当局之手段,除摧毁一切,不问新旧外,已一无所长。” |
一无所得 | yīwúsuǒdé | 什么东西也没有得到。汉 焦赣《易林》:“步走逐鹿,空无所得。”鲁迅《南腔北调集 为了忘却的记念》但现在寻起来,一无所得,想必是十七那夜统统烧掉了,那里我还没有知道被捕的也有白莽。 |
一无所能 | yīwúsuǒnéng | 一点没有能耐(能:能力;本领)。清 钱泳《履园丛话》:“又苏州叶某者,性迂拙,一无所能,其父死,既无产业,且有逋负。”鲁迅《朝花夕拾·琐记》:“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 |
一无所取 | yīwúsuǒqǔ | 原指一点都没拿。后也形容什么都未得到。《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裴松之注:“会前后赐钱帛数百万计,悉送供公家之用,一无所取。”清 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四出:可笑一班小人,奉承权贵,费千金盛设,十分丑态,一无所取,徒传笑柄。 |
一无所有 | yīwúsuǒyǒu | 什么都没有(一:一概;完全)。《敦煌变文集 庐山远公话》:“如水中之月,空里之风,万法皆无,一无所有。”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六回:如今凤姐儿一无所有,贾琏外头债务满身。 |
一无所知 | yīwúsuǒzhī | 一:都;全。什么都不知道;不懂。唐 白居易《悲哉行》:“朝从博徒饮,暮有娼楼期……声色狗马外,其余一无知。”巴金《随想录 纪念雪峰》:“可是二十二年已经过去,雪峰早已一无所知了。” |
一五一十 | yīwǔyīshí | 五个;十个地计数。指原原本本;清清楚楚;毫无遗漏。他把事情发生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向大家讲了一遍。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25回:“这妇人听了这话,也不回言,却踅过来,一五一十,都对王婆和西门庆说了。” |
一物不知 | yīwùbùzhī | 对某一事物有所不知。比喻知识尚有欠缺。汉·扬雄《法言·君子》:“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清 曾朴《孽海花》第二回:论起“一物不知,儒者之耻”的道理,这是正当办法。 |
一息 | yīxī | ①一呼一吸。比喻极短的时间。 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追奔电,逐遗风,周流八极,万里一息。”晋 陆云《岁暮赋》:“百年迅於分嘘兮,千岁疾於一息。” 宋 陈亮《勉强行道大有功》:“盖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出此入彼,间不容髮,是不可一息而但已也。”《老残游记第十回》:“一息工夫,只听迴廊上格登格登,有许多脚步儿响,顷刻已经到了面前。”方光焘《疟疾》:“过了一息,她面上露着微笑,跑回房来。”②暂停;稍歇。《穀梁传·昭公四年》:“庆封曰:‘子一息,我亦且一言。’” 南朝梁 沉约《丽人赋》:“中步檐而一息,顺长廊而迴归。”③一口气息。《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打起火来看时,却是十五六岁一个小厮,生得眉清目秀,浑身绑缚,微微止有一息。” 清 钱谦益《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何士晋继母吴氏加赠淑人制》:“出遗孤於刀俎之中,再世而一息。” 巴金《衷心感谢他》:“他的确是带着年轻人的热情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到最后一息,战斗到最后一息的。”④一个子嗣。《晋书·良吏传·邓攸传》:“吾弟早亡,唯有一息,理不可絶。”《新唐书·张嘉贞传》:“张嘉贞晚一息宝符,独未官。”⑤犹一丝。 闻一多《晴朝诗》:“再没有一息声音--和平布满了大自然。” |
一息千里 | yīxīqiānlǐ | 喘一口气的工夫就一千里路。形容速度极快。亦“千里一息”。宋·范成大《韩无咎检详出示所赋……次韵和呈,以资抚掌》:“峡船一息且千里,五两竿头见旛尾。” 《聊斋志异 张鸿渐》卿既仙人,当千里一息耳。小生离家三年,念妻孥不去心,能携我一归乎? |
一息尚存 | yīxīshàngcún | 还有一口气。指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先秦 孔子《论语 泰伯》:“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宋 朱熹集注:“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张茜《陈毅诗词选集 序言》我下定决心,象陈毅同志病中表现的那样,一息尚存,努力不懈! |
一夕 | yīxī | ①一夜。一夕而九兴/升(难以入眠)。《东周列国志 第一百〇四回》:"忽一夕,甘罗梦紫衣吏持天符来,言:'奉上帝命,召归天上。'遂无疾而卒。高才不寿,惜哉!太子丹遂留于秦矣。"②指极短的时间。 |
一夕一朝 | yīxīyīzhāo | 一个晚上或一个早晨,形容很短的时间。同"一朝一夕"。《朱子语类》卷十三:"所以圣人垂戎谓:臣弑父,非一夕一朝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
一席之地 | yīxízhīdì | 放一个席位的地方。比喻应有的一个位置。《旧唐书 后妃传上》:“妇人智识不远,有忤盛情,然贵妃久承恩顾,何惜宫中一席之地,使其京戮,安忍取辱于外哉!”邓炬云《漫步南京路》:“那占着玻璃柜一席之地的彩塑泥人,却比什么都吸引我。” |
一系相承 | yīxìxiāngchéng | 一系:一个血统;相承:继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批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宋·钱时《两汉笔记 卷十一》:“是故言必称尧舜,而非尧舜之道则不敢陈于王前,一脉相承,如薪传火,无他道也。”周建人《达尔文主义》但他要驳斥激变论,就得强调各种生物先后代的一系相承,结果把质变一面放在一边了。 |
一洗空 | yīxǐkōng | 洗:洗刷,清洗。清洗得一干二净。唐·杜甫《寄柏学士林居》:“青山万里静散地,白雨一洗空垂萝。”唐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宋·范成大《鹧鸪天 词》万山秀色浑钟尽,六月炎光一洗空。清 李守仁《九马画山》:淋漓大笔出天工,万古丹青一洗空。我泛轻舟山下过,也应添在画图中。宋朝白琫说: 京洛多风尘,到此一洗空。 |
一线生机 | yīxiànshēngjī | 还有一点儿生存的希望(一线:极其细微;微少;生机:生存的机能;指生存)。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若借温太真之事,为小人开一线生路,借范尧夫之言,为君子忧后来之祸,则失之矣。”茅盾《林家铺子》:“眼前分明有一线生机。” |
一厢情愿 一相情愿 | yīxiāngqíngyuàn | 指单方面的愿望或不考虑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意愿。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有人说:‘你这一厢情愿,石敢同意去吗?’”高阳《胡雪岩全传·萧瑟洋场》:“这是他一厢情愿的想法,胡雪岩只能替他办到不出关票。” |
一饷 | yīxiǎng | 片刻。唐·白居易《对酒》诗:“无如饮此销愁物,一饷愁消直万金。”《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若道一时一饷,犹可安排;岁久月深,如何可度。”蒋礼鸿通释:“一饷,就是吃一餐饭的时间。”宋·柳永《鹤冲天》词:“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 欧阳修《渔家傲 花底忽闻敲两桨》:“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阁在沙滩上。”清·曹寅《纳凉过杏园食笋》诗:“一饷竹风吹盹醒,不知深处睡流莺。” |
一向 | yīxiàng | ①向来,从来。②表示行为、情况从上次到现在的一段时间。老陈一向好哇! ③过去的某一段时期。你这一向进步不小吧。《二刻拍案惊奇卷七》他是好人家女儿,一向堕落,那不得意是怪他不得的。④一晌,片刻,一会儿。宋 晏殊《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⑤指向同一目标。选定恰当的主攻方向。《孙子兵法·九地篇》: “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參見“并”。 |
一笑了之 | yīxiàoliǎozhī | 意为笑一笑就算了事,指不予重视。这样的事情我们一笑了之,不必太在意。宋 辛弃疾《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沙汀《淘金记》:“那显然是幺长子对白酱丹的毒辣的讽刺;纵然他本人仅仅一笑了之。” |
一笑千金 | yīxiàoqiānjīn | 美女一笑,价值千金。形容美人一笑很难得。汉·崔骃《七依》:“回顾百万,一笑千金。”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二回: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翠袖围香,绛绡笼雪,一笑千金值。 |
一笑倾城 | yīxiàoqīngchéng | 《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后因以“一笑倾城”形容女子的绝色。《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唐·李白《古风》:“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 |
一笑置之 | yīxiàozhìzhī | 笑了一笑就放在旁边了;表示不当一回事。宋 陆游《书梦》诗:“一笑俱置之,浮生故多难。”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六回:漕台见他如此说法,晓得他牛性发作,也只好一笑置之。 |
一解不如一解 一蟹不如一蟹 | yīxièbùrúyīxiè | 解:通"蟹"。比喻一个不如一个,越来越差。明·沈德符《野获编·释道·禅林诸名宿》至近日,宗门诸名下,争以坛坫自高,相驳相嘲,以至相妒相詈,真一解不如一解矣。 |
一泻千里 | yīxièqiānlǐ | 江河奔流直下;迅达千里。比喻文笔或曲调气势奔放、流畅。今又喻急剧持续地下降。宋 陈亮《与辛幼安殿撰书》:“大江在河,一泻千里。”明 王世贞《文评》方希直如奔流滔滔,一泻千里,而潆洄滉瀁之状颇少。 |
一心百君 | yīxīnbǎijūn | 忠臣虽经历几个君主还是始终如一。《晏子春秋·内篇·问下》:“一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以事一君。” |
一心一计 | yīxīnyījì | 一心一意。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16回:“他怎的就知我和你一心一计?想必你叫他话来。”柳青《创业史》第二部第21章:“你再甭三心二意,一心一计在屋里等着吧。” |
一心一意 | yīxīnyīyì | 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杜恕传》:“免为庶人,徙章武郡,是岁嘉平元年。”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清 张春帆《宦海》第四回:所以彭官保便一心一意的料理防守事宜,庄制军便一心一意料理军需器械。 |
一星 | yīxīng | ①一颗星。②一点儿,旧时用银为货币时,常称一钱为一星等。《醒世姻缘传》第七九回:“你使我八两银子,空吃我这许多时草豆,一星活儿不肯替做,我该白养活你不成?”《笑林广记 醵金》有人遇喜事,一友封分金一星往贺。 |
一星半点 | yīxīngbàndiǎn | 形容极少。她是个干净利索的人,家里让她收拾得连一星半点的灰尘都没有。老舍《四世同堂》:“他以为也许言语之间得罪了她,而她以为即使有一星半点的顶撞也犯不着这么客气。” |
一行作吏 | yīxíngzuòlì | 一经做了官。三国魏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废。”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云梦公主》夫人犹诃遣之。耿曰:“今一行作吏,何得复尔?” |
一言半语 | yīyánbànyǔ | 指很少的一两句话。西汉 司马迁《史记 魏公子列传》:“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元 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一折:为一言半语,受千辛万苦。 |
一言不发 | yīyánbùfā | 一句话也不说。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一:“三巧儿听说丈夫把她休了,一言不发,啼哭起来。”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七回:只见她一言不发,回手拔出那把刀来。 |
一言而尽 | yīyánérjìn | 一句话就说完了全部意思。《礼记·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指一个“诚”字)。 |
一言九鼎 | yīyánjiǔdǐng |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明 史玄《旧京遗事》:而上止严旨谪官,薄示天罚,一言九鼎,皇心甚钦瞩焉。刘公在京惟有一妾,慧而有操。公之上书,密切深隐,笑言无虑,而姬已慨然叹之矣。《歧路灯第五回》:李瞻岱来学中备了一分礼,央前任寅兄与我说:“二位老师,一言九鼎。”谁知娄昭不肯去也罢了,他还推到他哥身上。” |
一言难尽 | yīyánnánjìn | 一句话难以把意思说尽。表示事情相当曲折复杂。说起这件事,真是一言难尽,等有时间我们再详谈。《京本通俗小说 志诚张主管》:“张主管道:‘小夫人如何在这里?’夫人道:‘一言难尽’。” |
一言丧邦 | yīyánsàngbāng | 一句话可以亡国。《论语·子路篇》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
一言为定 | yīyánwéidìng | 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清 曹雪芹《红楼梦》:“贾琏笑道:‘你我一言为定。只是我信不过二弟,你是萍踪浪迹,倘然去了不来,岂不误了人家一辈子的大事。’”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六回:你我一言为定。只是我信不过二弟,你是萍踪浪迹,倘然去了不来,岂不误了人家一辈子的大事? |
一言兴邦 | yīyánxīngbāng | 一句话可以兴国。《论语·子路篇》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
一言一行 | yīyányīxíng | 每句话,每个行动。清 冯景《今世说序》:“则夫一言一行,传其人之神,何以异是。”钱钟书《猫》:“从此他一言一行都求跟自己眼睛的风度调和一贯。” |
一叶 | yīyè | ①一片叶子。《列子·说符》:“宋人有为其君以玉为楮叶者,三年而成…… 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唐 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诗》:“梧桐落金井,一叶飞银牀。”唐 许浑《早秋三首·其一》:“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元 耶律楚材《乞茶诗之三》:“玉屑三甌烹嫩蕊,青旗一叶碾新芽。”参见“一叶知秋”。②比喻小船。唐 司空图《自河西归山诗之一》:“一水悠悠一叶危,往来长恨阻归期。”前蜀 韦庄《酬吴秀才霅川相送诗》:“一叶南浮去似飞,楚乡云水本无依。”宋 苏轼《赠邵道士诗》:“相将乘一叶,夜下苍梧滩。”宋 杨万里《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宋 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明 宋濂《龙眠居士画十八应真相赞》:“未入水时,一叶已渡。”③一页。 |
一叶障目 | yīyèzhàngmù | 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毛泽东《论持久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凌力《少年天子》第四章:“尊兄不可一叶障目,失却良机啊!” |
一叶知秋 | yīyèzhīqiū | 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宋·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
一一 | yīyī | ①逐一;一个一个地。宋 戴复古《淮村兵后》:“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②完全。③旧时书信常用语。谓详细叙述。④扬雄太玄用语。 |
一衣带水 | yīyīdàishuǐ | 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南史·陈纪下》:“隋文帝谓仆射高熲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指隋文帝渡长江灭南陈)而宋史中也出现过,宋史中,潘美对大军说道:“我接到皇上的诏书,提骁果数万人,期于必胜,岂限此一衣带水而不径度乎?”参见“衣带之水”。 |
一以贯之 | yīyǐguànzhī | 指做人做事,按照一个道理,从一而终不会改变。惯:一直,习惯。《论语·里仁》:子曰:"(曾)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卫灵公篇》子曰:“赐(子贡)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汉书 王莽传》此皆上世之所鲜,禹、稷之所难,而公包其终始,一以贯之,可谓备矣!刘征泰《苏步青》据谷超豪等人回忆,凡遇应当参加的讨论会,苏先生向来是风雨无阻,几十年间一以贯之。 |
一意孤行 | yīyìgūxíng | 不接受人家的劝告;顽固地坚持自己的主观意见去做(行:行动;做)。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禹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无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三章:皇上和杨文弱、高起潜虽有意与虏议和,但迫于臣民清议,尚不敢公然一意孤行,与虏订城下之盟。 |
一吟一咏 | yīyínyīyǒng | 指吟诗作赋。《晋书·孙绰传》:“高情远致,弟子早已伏膺;然一吟一咏,许将北面矣。” |
一应俱全 | yīyīngjùquán | 应该有的都齐备了。(一应:所有一切;俱:都)。厨房里的各种调味作料,一应俱全。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那案子上调和作料,一应俱全。” |
一拥而上 | yīyōngérshàng | 形容周围的人同时向一个目标猛挤过去。众人一拥而上,把小偷团团围住揪送派出所。钱钟书《围城》:“每人手提只小箱子,在人堆里等车,时时刻刻鼓励自己,不要畏缩,第一辆新车来了,大家一拥而上。” |
一游一豫 | yīyóuyīyù | 指古代帝王春秋出巡。豫:游乐。常指帝王的游乐生活。《孟子·梁惠王下》:“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清史稿·乐志五》共庆天田成礼后,圣主一游一豫。 |
一隅 | yīyú | 指一个地方。《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吕氏春秋·士容》故火烛一隅,则室偏无光。晋 葛洪《抱朴子内篇 序》:“盖麤言较略,以示一隅。”《北齐书·酷吏传·宋游道》虽赃污未露,而奸诈如是。举此一隅,馀诈可验。《明史·太祖纪三》盖扩廓帖木儿、李思齐、张思道皆百战之余,未肯遽下,急之则并力一隅,猝未易定,故出其不意,反旆而北。明·归有光《项脊轩志》:“方二人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 |
一隅三反 | yīyúsānfǎn | 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清·沈起凤《谐铎·垂帘论曲》:“感叹悲戚则用南吕,一隅三反,诸可类推。” |
一隅之地 | yīyúzhīdì | 隅:角落。形容地域狭小。《南史·王弘传论》:“晋自中原沸腾,介居江左,以一隅之地,抗衡上国。”清·汪琬《<袭紫楼文集>序》:“余尝叹长水一隅之地,居人仅数千家。” |
一隅之见 | yīyúzhījiàn | 隅:角落。在很狭小的角度里所看见的。比喻片面的见解和主张。明 王守仁《传习录》上卷:“人但各以其一隅之见,认定以为道止如此。” |
一隅之说 | yīyúzhīshuō | 片面的说法;偏见。《后汉书·王充等传论》数子之言当世失得皆究矣,然多谬通方之训,好申一隅之说。李贤注:“一隅谓一方偏见也。” |
一语成谶 | yìyǔchéngchèn | 谶: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一般指一些“凶”事,不吉利的预言。一语成谶,就是一句(不好的)话说中了,就是“不幸而言中”(不吉利的事情,诅咒别人似的)。《纽约时报》女记者梅纳德曾在2003年出版的《底特律终结》(The End of Detroit)一书中预言:“到2010年,美国三大汽车厂之一将不能以现在的规模存在。”现在看来,这简直是一语成谶。是什么使通用从世界最大的汽车厂一步步走向了破产的结局? |
一语道破 | yīyǔdàopò | 一句话就说穿(语:话;道:说)。比喻话说到了本质上或击中要害。老王是个爽快人,他不顾旁人眼色,一语道破玄机。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但这位姑娘,可不是一句话了事的人,此刻要一语道破,必弄到满盘皆空。” |
一语破的 一语中的 | yīyǔpòdì yīyǔzhōngde | 一句话就说中要害。指说话简洁精练;能抓住本质切中要害(破的:射中箭靶)。唐 李欣《放歌行答从弟墨卿》:“吾家令弟才不羁,五言破的人共推。”闻一多《家庭主义与民族主义》倒是“忠孝不能两全”真正一语破的了。马南邨《燕山夜话·交友待客之道》:“这是把虚心看做交友待客的根本态度,真可谓一语中的,抓住了要害。”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还得属冯先生,一语中的。’丁小鲁笑问美萍:‘还走的动道么?’” |
一元大武 | yīyuándàwǔ | 指古时祭祀用的牛。《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唐·陆贽《告谢肃宗庙文》:“谨以一元大武,柔毛刚鬎。” |
一元复始 | yīyuánfùshǐ | 指新的一年的开始。并常以下句“万象更新”合成春联。《公羊传 隐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75回:“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快奉一巨觞与殿下。” |
一再行 | yīzàixíng | 谓奏乐一、二曲。《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酒酣,临邛令前奏琴,曰:‘窃闻长卿好之,愿以自娱。’相如辞谢,为鼓一再行。”司马贞索隐:“行者,曲也。此言‘鼓一再行’,谓一两曲。” |
一宅 | yīzhái | ①谓安心于至一之道。《庄子·人间世》:“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成玄英疏:“宅,居处也。处心至一之道,不得已而应之,机感冥会,非预谋也。”德清注:“一宅者,谓安心於一,了无二念。”②一处住所。汉 王充《论衡·辩祟》:“使食口十人居一宅之中,不动钁锤,不更居处。”晋 陶潜《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诗:“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新唐书·辛替否传》:“今弃一宅,造一宅,忘前悔,忽后祸。臣窃谓陛下乃憎之,非爱之也。” 清·李渔《风筝误·闺哄》:“叫几个泥水匠来,将这宅子中间,筑起一座高墙,把一宅分为两院。” |
一张一弛 | yīzhāngyīchí | 张,拉紧弓弦;弛,放松弓弦。古时常以喻施政宽严相济;现多比喻生活、工作要合理安排,有紧有松,劳逸结合。《礼记·杂记下》:“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郑玄注:“张弛,以弓弩喻人也。弓弩久张之则絶其力,久弛之则失其体。”明 李贤《赐游西苑记》:“夫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赐游西苑,有弛之意焉。然张可久而弛不可多。” 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你们的缺点主要是把弓弦拉得太紧了。拉得太紧,弓弦就会断。古人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现在‘弛’一下,同志们会清醒起来。”汉 王充《论衡·儒增》:“故张而不弛,文王不为。弛而不张,文王不行。一弛一张,文王以为当。” |
一张一翕 | yīzhāngyīxī | 形容呼吸时一张一合。 |
一丈青 | yīzhàngqīng | 兼带挖耳杓的细长首饰,一头尖细,一头较粗,顶端作小杓。人物绰号。《红楼梦第五二回》 坠儿 只得往前凑了几步, 晴雯 便冷不防欠身一把将他的手抓住,向枕边拿起一丈青来,向他手上乱戳。《水浒传》演为一丈青扈三娘,后为矮脚虎王英之妻。 |
一朝 | yīzhāo I. | ①一个早晨。《诗·小雅·彤弓》:“鐘鼓既设,一朝饗之。”《汉书·贾谊传》:“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王充《论衡·状留》:“不崇一朝,輒成贾者,菜果之物也。”②一时,没过多久;一旦。《淮南子·道应训》:“使者謁之,襄子方将食而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忧色,何也?’”《资治通鉴 梁纪二》临汝侯(萧)渊猷登城谓曰:“百万之师,一朝鸟散,国之存亡,未可知也。恐奸人乘间为变,城不可夜开。”《魏书·艺术传·刘灵助》:“灵助本寒微,一朝至此,自谓方术堪能动众。”唐·白居易《长恨歌》:“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宋 苏轼《贾谊论》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二刻拍案惊奇 卷十一》:“原料一朝事露,不能到底,惟有一死而已。”周立波《参军这一天》:“一朝有事,连队上点我的名时,说是给婶婶买海味去了,那要得吗?”参见“一朝之忿”。 II.参见yīcháo |
一朝一夕 | yīzhāoyīxī | 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很短的时间。 同"一夕一朝"。《周易·坤》:"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
一朝之忿 | yīzhāozhīfèn | 朝:早晨;忿:气忿。一时的气忿。《论语·颜渊》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二程全书·粹言二》小人一朝之忿,曾身之不遑恤,非其性之尽也。 |
一针见血 | yīzhēnjiànxiě | 一针刺下去就见到血。常用来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能抓住本质;切中要害。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 郭玉传》:“一针即瘥。”毛泽东《反对党八股》这不是把我们的毛病讲得一针见血么?不错,党八股中中国有,外国也有,可见是通病。 |
一枕槐安 | yīzhěnhuáiān | 泛指梦境。也比喻一场空欢喜。元 范康《竹叶舟》第二折:“分明是一枕槐安,怎么的倒做了两下离愁。” |
一枕黄粱 | yīzhěnhuángliáng | 比喻梦幻的不现实的好事;也比喻想要实现的美好理想不能实现;落得一场空。他虽有宏图大志,美妙辉煌的规划,但现在看他所作所为,无非是一枕黄粱罢了。唐·沉既济《枕中记》载,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贵荣华,一觉醒来,主人黄粱尚未熟。 |
一之谓甚 | yīzhīwèishèn | 甚:过分。做了一次,已经过分。比喻错误不能重犯。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五年》:“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
一知半解 | yīzhībànjiě | 很贫乏的知识;很肤浅的理解。形容知道得不多;理解得不深。宋 严羽《沧浪诗话 诗辨》:“有分限之悟,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清 颐琐《黄绣球》第八回:我也只得一知半解,不懂什么。 |
一枝 | Yīzhī | ①一根枝杈。《庄子·逍遥游》:“鷦鷯巢於深林,不过一枝。”晋 张华《鹪鹩赋》:“其居易容,其求易给,巢林不过一枝,每食不过数粒。”后用以比喻栖身之地。唐 杜甫 《宿府》诗:“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宋 曾巩《次道子中书问归期》:“一枝数粒身安稳,不羡云鹏九万飞。”清 方文《庐山·玉帘泉》诗:“小楼暖可居,他日借一枝。”②一支。一根。用于细长的东西。《儿女英雄 第十一回》:“等到望见过往的客商到了,一枝响箭便算个号令,大家纔不约而同的下山。”老舍《赵子曰 第二》:“主席的虎项微俯,拿了一枝香烟。”③一支。一个支派。《景德传灯录·元安禅师》:“石头一枝,看看师灭矣。”宋 秦观《次韵邢敦夫秋怀 之二》:“暮有二客至,俱以能禅闻。一枝惠林出,一派智海分。”清 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刹院寺祖坟,是东门一枝大家公共的,我因葬父母无地,遂葬其傍。”④通假字,‘枝’通‘支’,一支,犹言一队。《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正遇着范贼一枝游兵,劫夺行李财帛,将人口追得三零四散。”《东周列国志 第六回》:“臣当引一枝兵,为蔡乡导。”⑤喻举第登科。唐·韦庄《下第题青龙寺僧房》:“千蹄万毂一枝芳,要路无媒果自伤。”唐·司空曙《送乔广下第归淮南》:“东堂一枝在,为子惜年华。”唐·罗隐《送秦州从事》:“一枝何足解人愁,抛却还随定远侯。” |
一枝春 | yīzhīchūn | 指梅花。北魏 陆凯《赠范晔 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折花 一作:折梅)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宋 贺铸《绿头鸭》“风城远,楚梅香嫩,先寄一枝春。” |
一枝之栖 | yīzhīzhīqī | 栖:鸟停留在树上。泛指一个工作位置。他只图一枝之栖而已。《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
一纸空文 | yīzhǐkōngwén | 一张没有用处的空头公文;指没有用处不能兑现的文件。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近来又有了什么外销名目,说是筹了款项,只能办理本省之事;将来不过一纸空文咨部塞责。”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回:活佛喇嘛毫无见识,一任外人播弄,徒凭袁总统一纸空文,岂即肯拱手听命,就此安静么? |
一致百虑 | yīzhìbǎilǜ | 趋向虽然相同,却有各种考虑。追求相同,而具体谋虑却多种多样。儒家指虑虽种种,理归于一。《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孔颖达疏:“一致而百虑者,所致虽一,虑必有百,言虑虽百种,必归於一致也。” |
一掷百万 | yīzhìbǎiwàn | 指用钱满不在乎,一花就是一大笔。《晋书·何无忌传》:“刘毅家无儋石之储,樗蒱一掷百万。”明 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七回:到那赌,刘毅一掷百万,是顷刻间可以破家的。 |
一掷千金 | yīzhìqiānjīn | 原指赌徒拿千金当作一注投掷;借以形容挥霍无度。他仅用几句话,就把那种奢侈豪华,一掷千金的情景描绘出来了。唐 吴象之《少年行》:“一掷千金浑是胆,家无四壁不知贫。” |
一柱擎天 | yīzhùqíngtiān | 擎:托起。一根柱托住天。比喻人能担当天下重任。《唐大诏令集 中和三年赐陈敬瑄铁券文》:“卿五山镇地,一柱擎天;气压乾坤,量含宇宙。” |
一字 | yīzì | ①一个字。王充《论衡·须颂》:“夫一字之謚,尚犹明主;况千言之论,万文之颂哉!”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练字》:“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唐 杜甫《同元使君春陵行》:“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②谓同一个字。左传·僖公十五年“千乘三去”清 阮元〈校勘记〉:“惠士奇云:上林赋‘江河为阹’ 注云:‘遮禽兽为阹。’‘阹’即‘去’,实一字。”③指一种字体。熹平刊石之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论语七部经书,系蔡邕以隶书书写。后因取别于魏正始之三体石经,称“一字石经”,或“鸿都石经”、“今字石经”。清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馀录·一字三字石经》:“蔡中郎所书,祇有隶体。魏刻乃有古文、篆、隶三体。刻本无一字之名,魏晋而下,称刻为一字,取别于魏之三字耳。”④另一个别名。 明 黄宗羲《宋元学案·紫薇学案》:“(紫薇门人)林之奇,字少颖,一字拙斋。”⑤指简短的信札。唐 杜甫《登岳阳楼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宋 陈师道《送李奉议亳州判官诗之三》:“因声问何如?胡不枉一字。”明 李贽《感事二绝寄焦弱侯之一》:“昨夜山前雷雨作,传君一字到黄州。”⑥谓物形如一字者。唐 白居易《二月二日诗》:“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唐 吴融《新雁诗》:“数声飘去和秋色,一字横来背晚暉。”⑦京剧髯口之一种。苏少卿《平剧手册·髯口》:“一字,满口之须而短只寸许者。白一字,五台山老僧等用;黑一字, 鲁智深等用;红一字,韦等用。”⑧中药量名。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撮口:“撮风散:亦脚蜈蚣(炙)半条……麝香一字,上为末,每服一字,竹沥调下。” |
一字不苟 | yīzìbùgǒu | 形容写文章不随便下笔,每一个字都要斟酌。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第16卷:“杜子美改罢长吟,一字不苟。”朱自清《公园》:“说到后来,嗓子沙了,还是一字不苟的喊下去。” |
一字不易 | yīzìbùyi | 文字精醇,一个字也不能更改。也用于指抄袭者一字不改地照抄别人的文章。《新唐书 文艺传中 孙逖》:“而逖尤精密,张九龄视其草,欲易一字,卒不能也。”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3回:“特等第一名的文章,贴出堂来,是和拾来的稿子一字不易。” |
一字连城 | yīzìliánchéng | 极言文辞的精妙。《魏书·彭城王勰传》:“黄门侍郎崔光读暮春群臣应诏诗。至勰诗,高祖仍为之改一字……勰曰:‘臣闻《诗》三百,一言可蔽。今陛下赐刊一字,足以价等连城。’” |
一字千金 | yīzìqiānjīn | 一个字值一千金,原指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见《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后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南朝梁《钟嵘诗品》: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魂,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
一字一板 | yīzìyībǎn | 形容说话从容清楚。老舍《二马》:“温都太太把房钱,吃饭的时间,晚上锁门的时候,和一切的规矩,都当着伊牧师一字一板的交待明白了。”王朔《橡皮人》:“我盯着老头的眼睛一字一板地说:‘就在刚才我在路上随便问了个小贩,他出的价……’” |
一字一句 | yīzìyījù | ①每字每句。②形容说话清楚从容。林兰《红棉袄》:“三婶子一点一点撕着那发了黑的棉花,一字一句地说:‘老三那孩子言不出语不进的,写不上,算不上,工作团咋派上他这个老实疙瘩。’”钱钟书《围城》:“他把今天和她谈话时一字一句,一举一动都将心熨贴着,迷迷糊糊地睡去。” |
一字之师 | yīzìzhīshī | 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指改正别人诗文中的一个字或纠正一个误读、误写的字。李明是我的同学,又是我的一字之师,我的好多作文都是经他手改的。明 张岱《与周伯戬之书》:“张乖崖以萧楚才为一字之师。” |
一卒之田 | yīzúzhītián | 百顷田地。春秋鲁·左丘明《国语·晋语》:“无一卒之田。” |
一昨 | yīzuó | 前些日子。《淳化阁帖·晋王羲之帖》:“多日不知君闻,得一昨书,知君安善为慰。”《北史·循吏传·孟业》:“卿识河间王郎中孟业不?一昨见其国司文案,似是好人。”《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一昨驻跸金墉,备尝游览。唐 颜真卿《与蔡明远帖》:“一昨缘受替归北,中止金陵,阖门百口,几至餬口。”金元好问《出京》诗:“一昨随牒来,六月阻归省。” |
一坐 | yīzuò | ①犹今一跪。古人“坐”如今跪,惟不直伸。②指全部在座的人。《后汉书 刘表传》一坐为(韩)珩失色。③一个座位。 |
一座皆惊 | yīzuòjiējīng | 在座的人都感到惊奇。《三国志·魏志·王粲传》:“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明 李贽《初潭集 君臣六》顷之,长史诸贤来清言,客主有不通处,张乃遥于末坐判之,言约旨远,足畅彼我之怀,一座皆惊。 |
一坐之间 | yīzuòzhījiān | 一坐:刚一坐下;间:间隙。刚一坐下的短暂时刻。时间很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因吟啸良久,随而下笔。一坐之间,诔以之成。” |
壹 | yī | ① “一”的大写。专一:《孟子·公孙丑上》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东汉·许慎《说文》壹,专一也。②一定。东汉 班固《苏武传》“子卿壹听(李)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
壹是 | yīshì | 一概,一律。《礼记·大学》:“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朱熹集注:“壹是,一切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