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的故事始于春秋时期的楚国平王年间。
楚平王二年(公元前527年),为联合秦国制约晋国,平王派太子少傅费无忌前往秦国,为太子建迎娶秦公主孟嬴。费无忌见孟嬴美貌,便想借此讨好平王。他先行返回楚国,在平王面前极力夸赞孟嬴的姿色,蛊惑平王自娶孟嬴,还提议让孟嬴的陪嫁丫鬟冒充秦女嫁给太子建。
此事逐渐传开,太子建也有所耳闻。为避免太子建与孟嬴相见,平王将其派往城父戍边。费无忌因怂恿平王抢占太子妃,担心太子建日后即位报复自己,便不断在平王面前诋毁太子,称其因秦女之事心怀怨恨,可能联合诸侯造反。平王听信谗言,先将太子建派往边关,后又召来太子太傅伍奢盘问。
伍奢是伍子胥(伍员)之父,深知费无忌在挑拨离间,便直言劝谏平王不应听信奸佞而疏远亲生骨肉。费无忌却反诬伍奢与太子建合谋造反,平王勃然大怒,将伍奢打入大牢。
费无忌担忧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子胥和伍尚会报仇,又向平王进谗言,建议以伍奢为诱饵,骗二人入宫一并除掉,以绝后患。平王依计派人告知伍家兄弟:若入宫可保全父命,否则便杀伍奢。最终,伍尚为救父入宫,与伍奢一同遇害,伍子胥则逃脱,前往吴国。
平王对伍子胥恨之入骨,派大量人手追捕。伍子胥一路隐姓埋名,多次险些被擒,始终在险境中周旋。
逃亡途中,伍子胥需经昭关(今安徽含山北)进入吴国。昭关守将早已接到悬赏捉拿他的命令,盘查极严。伍子胥因无法过关而焦虑万分,一夜之间须发全白——这便是“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的由来。白头的他与画像产生差异,才得以混在人群中蒙混过关。
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
抵达吴国梅里后,伍子胥举目无亲,在街市上吹箫乞食度日。
当时,吴公子姬光是吴王诸樊之子。诸樊去世后,姬光本应继位,却被王僚抢先自立为王,姬光心中不服,暗中谋划杀僚夺位,却苦于没有同谋。相面人被离发现伍子胥面相不凡,便推荐给了姬光。姬光接纳伍子胥,让他沐浴更衣后一同入朝。伍子胥帮助姬光铲除王僚,使其继位为吴王,即阖闾。
之后,伍子胥向阖闾举荐孙武。
孙武出身齐国贵族,自幼研习兵法,因躲避齐国权力斗争与内乱,隐居于吴国边邑,与伍子胥为邻,期间著成《孙子兵法》十三篇。经伍子胥推荐,阖闾同意聘用孙武,伍子胥亲自前往迎接。
苏州孙武纪念园
当时,楚国令尹囊瓦因贪图唐侯的骏马、蔡侯的裘佩,将二人扣留三年,直至他们同意献上宝物才放行。唐、蔡二侯对楚国恨之入骨,便请求吴国出兵伐楚报仇。阖闾应允,以孙武为军师,吴、唐、蔡组成联军进攻楚国,攻克楚都郢。此时楚平王已去世多年,其子楚昭王提前出逃。
伍子胥请求阖闾允许自己掘开楚平王的陵墓,开棺斩首,以泄心头之恨,阖闾欣然同意。
楚平王因自知积怨甚多,担心陵墓被掘,特意将墓建于湖中。伍子胥令军士各背一囊沙土,堆积在墓旁阻断流水,随后凿开石椁、毁掉棺木,拽出尸体,确认是楚平王无误。他一见尸体便怨气冲天,手持九节铜鞭鞭打三百下,直至尸体肉烂骨折。接着,他左脚踏住平王腹部,右手挖出其眼珠,怒斥道:“你生前虽有眼珠,却不辨忠奸,听信谗言杀害我父兄,难道不冤枉吗!”随后,他砍下平王的头颅,毁掉其衣衾棺木,将骸骨弃于原野。伍子胥感慨道:“十九年的仇恨,今日终于得报!”最终,他酣畅淋漓地宣泄了对父兄的遇害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