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 | guāi | ①不顺,不和谐;违背。乖舛chuǎn(谬误)。乖谬。乖戾guāilì(急躁,易怒为性情乖戾;性情、言语、行为别扭,不合情理)。乖僻(怪僻)。乖张(怪僻,不讲情理)。出乖露丑。乖材辟典。乖劣guāiliè。《晋书 景帝纪》内乖外叛,自知必败,困兽思斗,速战更合其志。《晋书 武帝纪》虽则善始于初,而乖令终于末,所以殷勤史策,不能无慷慨焉。唐 元稹《三遣悲怀》诗:“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二》(狄)仁杰上疏以为:“其所以然者,皆以争蛮貊不毛之地,乖子养苍生之道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九》天地之气,宣通则和,壅遏则乖。《聊斋志异 胡四娘》愿乖气结,难于旋里,幸囊资小泰,携卷入都。②分离;离别。魏·曹植《朔风》昔我同袍,今永乖别。《聊斋志异 凤阳士人》丽人酌曰:“鸾凤久乖,圆在今夕;浊醒一觞,敬以为贺。”③机灵,伶俐(多指小孩听话):乖乖。乖巧。卖乖。乖觉(jué)。乖顺。参见“眼乖”。 |
乖悖 | guāibèi | ①悖逆不驯。北史·僭伪附庸传·沮渠牧犍:“帝(拓跋焘)以牧犍 虽称藩致贡,而内多乖悖,于是亲征之。”②违背情理。《明史·席书传》:“今陛下生于孝宗崩后二年,乃不继武宗大统,超越十有六年上考孝宗,天伦大义,固已乖悖。” |
乖常 | guāicháng | 反常。《魏书·太祖纪》归咎羣下,喜怒乖常。《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一》(金主完颜雍)赐(夏主)仁孝诏曰:“失业所传,自当固守,今兹请命,事颇乖常,未知措意之由来,续当遣使以询。”(任)得敬惧。仁孝乃谋诛之。《歧路灯 第四三回》酒是迷魂汤,醉了便乖常。 |
乖舛 | guāichuǎn | 差异。谬误;差错。矛盾。不顺利,反常。李善 注:“人,谓武王与桀 jié也,安危异情,故曰乖舛。乖舛,不齐也。”《朱子治家格言》:伦常乖舛,立见消亡。马南邨 《燕山夜话·他讽刺了你吗》:“大概因为他平日饮酒过度,酒精中毒,神经有些不正常,所以性情乖舛,疑心忒大。” |
乖唇蜜舌 | guāichúnmìshé | 形容口齿伶俐,惯于说讨人喜欢的甜言蜜语。你不要相信她的乖唇蜜舌。《醒世姻缘传》第一百回:“素姐那乖唇蜜舌,又拿着没疼热的东西交结童奶奶这伙子人,不惟把他可恶,且都说起他的好处。” |
乖错 | guāicuò | ①谬误。 王充《论衡·薄葬》:“术用乖错,首尾相违,故以为非。”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刘向叙列子》:“余以中垒博极群书,不应乖错至是。”②混乱;错乱。《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夫威柄不专,则其事乖错,如昔张耳 陈余,非不敦睦,至于秉势,自还相贼,乃事理使然也。”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谷水》:“平王东迁,文字乖错。” 《资治通鉴 汉纪十》上下相冒,万事乖错,是以言论者计薄原而吐辞,选举者度亲疏而举笔,善恶谬于众声,功罪乱于王法。③违背。《晋书·乐志上》:“光禄大夫荀勖以杜夔 所制律吕,校太乐、总章、鼓吹八音,与律吕乖错。” 宋 王安石《冲卿席上得作字诗》:“君恩忽推徙,所望颇乖错。” |
乖度 | guāidù | 失当;违度。《资治通鉴 陈纪八》天元(北周宣帝宇文赟)昏暴滋甚,喜怒乖度,尝谴后,欲加之罪。唐 赵璘《因话录·羽》:“张昙为汾阳王从事,家尝有怪……其后昙言语乖度,公颇衔之。”唐 张说《谏内宴至夜表》:“夫月者至阴之气,臣下之象……若过盛踰时,盈缩乖度,得非臣下之咎,而上天之诫耶!” |
乖方 | guāifāng | ①违背法度;失当。制置乖方。乖方偾事。南朝梁 陆倕《新刻漏铭》:“世道交丧,礼术销亡……击刀舛次,聚木乖方。”《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陆贽上奏论备边六失,以为:“措置乖方,课责亏度,财匮于兵众,力分于将多,怨生于不均,机失于遥制。”宋 苏轼《论高丽买书利害札子》:“其乖方作弊官吏,并不蒙都省略取问。”《明史·李中传》:“异言日沃,忠言日远,用舍颠倒,举错乖方。”《清史稿·德宗纪一》:“以旅顺失守,责李鸿章调度乖方,褫职chǐzhí留任。”②反常。《醒世姻缘传 第三九回》:“肝火胜了的人,那性气日甚一日的乖方,真是千人唾骂,骨肉畔离。” |
乖和 | guāihé | ①反常;不和谐。《资治通鉴 晋纪四十》今入岁已来,阴阳失序,风雨乖和;是宜减膳彻悬,侧身修道,而更繁刑峻法,缮筑不止,殆非所以致兴隆也。《周书·武帝纪 上》:“乖和爽序,违失先志。”《醒世姻缘传 第三一回》:“众生丛业,天心仁爱无穷;诸理乖和,帝德戒惩有警。”②犹违和。指有病。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 卷二十》:“上圣体乖和,冯道对寝膳之间,动思调卫。” |
乖滑 | guāihuá | ①伶俐。《红楼梦第二三回》:“凤姐因见他素日嘴头儿乖滑,便依允了。”②敏锐。《西游记第三十回》:“不知孙大圣坐得高,眼又乖滑,看得他明白。”③狡狯。《红楼梦第七一回》:“(周瑞家的)心性乖滑,专惯各处献勤讨好。” |
乖蹇 | guāijiǎn | 不顺遂;不走运。命运之乖蹇。 |
乖将 | guāijiàng | 乖:离异。意谓将帅不和。《孙膑兵法·篡卒》乖将,不胜。 |
乖节 | guāijié | 失常;过度。《魏书·太祖纪》:“或以喘息不调,或以行步乖节,或以言辞失措,帝皆以为怀恶在心,变见于外。”《宋书 卷九 后废帝纪》年渐长,喜怒乖节,左右有失旨者,辄手加扑打。南朝梁 简文帝《劝医论》:“寒暑反常,嗜欲乖节。”《资治通鉴 宋纪十六》喜怒乖节,主帅不能禁。 |
乖沮 | guāijǔ | 犹乖违。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天宫》:“一夜,女入曰:‘期以永好,不意人情乖沮,今将粪除天宫,不能复相容矣。请以巵酒为别。’” 《聊斋志异 宦娘》而温(如春)以姻事不谐,志乖意沮,绝迹于葛氏之门矣。一本作“乖阻”。 |
乖觉 | guāijué | 机警灵敏。松鼠乖觉得很,听见声音就溜跑了。《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那刘安住年方三岁,张员外见他生得眉清目秀,乖觉聪明,满心欢喜。《红楼梦》他生的也还干净,嘴儿也倒乖觉。 |
乖阔 | guāikuò | 离别;疏远。唐 韦应物《酬李儋》诗:“人生所各务,乖阔累朝昏。”宋 王安石《答熊伯通书》:“幸得会晤,岂胜欣慰。遽復乖阔,实深悵恋。”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老身鐘漏并歇,残年向尽,骨肉之间,殊所乖阔。” |
乖剌 | guāilà | ①违忤;不和谐。《楚辞·东方朔 七谏·怨世》:“吾独乖剌而无当兮,心悼怵而耄思。” 洪兴祖补注:“剌,戾也。”《汉书·刘向传》:“朝臣舛午,胶戾乖剌。” 颜师古注:“言意志不和,各相违背。” 唐 白居易《桐花诗》:“风候一参差,荣枯遂乖剌。” 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倘如旧说,抹煞了‘爱’一味说‘恩’,又因此责望报偿,那便不但败坏了父子间的道德,而且也……播下乖剌的种子。” ②悖谬失当。 唐 刘知几《史通·探赜》:“进奸雄而退处士,此之乖剌,复何为乎?” 宋 陆游《南唐书·欧阳广传》:“措置乖剌,大失人心。” |
乖滥 | guāilàn | 错杂不当。《后汉书·杜乔传》:“今梁氏一门,宦者微孽,并带无功之绂,裂劳臣之土,其为乖滥,胡可胜言!” 晋 葛洪《抱朴子·名实》:“灵献之时,品藻乖滥,英逸穷滞。” 唐 刘知几《史通·核才》:“然向之数子所撰者,盖不过偏记杂说,小卷短书而已,犹且乖滥踳驳,一至于斯。” |
乖离 | guāilí | ①背离。《荀子·天论》:“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后汉书·冯异传》:“今长安坏乱,赤眉临郊,王侯构难,大臣乖离,纲纪已絶。”唐 释道世《法苑珠林 卷九七》:“妻儿角目,兄弟阋墙,眷属乖离,亲朋隔絶。”鲁迅《准风月谈·聪明之道》:“虽属骨肉至亲,乖离冲突,背道而驰。”《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四》然(张)绣以游军仰食于(刘)表,表不能供也,势必乖离。②离别;分离。骨肉乖离。晋 孙楚《征西官属送于陟阳候作诗》:“乖离即长衢,惆怅盈怀抱。”《宋书 本纪武帝上》父子乖离,室家分散。宋 欧阳修《哭曼卿诗》:“乖离四五载,人事忽焉殊。” 明 陆采《明珠记·授计》:“小生伉俪乖离,此生无复相见之理。”《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八》上性笃爱,不忍与诸王乖离,遂皆留京师。《聊斋志异 章阿端》妻忽泣曰:“明日将赴山东,乖离苦长,奈何!” |
乖戾 | guāilì | ①抵触;不一致。《懿行集》:和睦祯祥来,乖戾灾祸应。《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七》翰林学士张洎草制,言:“(李)昉任在燮调,阴阳乖戾,宜加黜削以儆具臣。”② 悖谬;不合情理。 唐 杜牧 《上宰相求湖州第一启》:“即是本末重轻,颠倒乖戾,莫过于此。” |
乖乱 | guāiluàn | ①变乱;动乱。《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诸侯乖乱,楚必大奔。” 贾谊《治安策》:“秦灭四维而不张,故君臣乖乱。”《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石虎极其残暴,死未瞑目,子孙争国,上下乖乱。《隋书·天文志中》:“狼弧张,害及胡,天下乖乱。”②反常。《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四年》:“魏太史屡奏天文乖乱。” 清 戴震《原善 卷中》:“当其气无乖乱,莫不冲虚自然也。”③谓不守礼法,胡作非为。《清史稿·傅喇塔传》:“谕责富善乖乱,夺爵。” |
乖谬 | guāimiù | 亦作“乖缪”。①抵触违背。《鹖冠子·天则》:“使而不往,禁而不止,上下乖谬者,其道不相得也。”《汉书·韦玄成传》:“违离祖统,乖缪本义。”②荒谬背理。《汉书·王莽传上》:“将令正乖缪,壹异说云。”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事类》:“引事乖谬,虽千载而为瑕。”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蕙芳》:“如有乖谬,咎在老身。”王西彦《古屋第五部 二》:“在别人--例如你--看来,我的行动一定很多乖谬难解的地方。” |
乖僻 | guāipì | 性情乖张偏执。性情乖僻。清 朱柏庐《朱子家训》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五》帝(宋哲宗)曰:“章惇亦云(陈)瓘当作馆阁。但议论乖僻,故止。”《红楼梦 第九十回》林丫头的乖僻,虽也是他的好处,我的心里不把林丫头配他,也是为这点子。巴金 《和读者谈 家》:“她成了一个性情乖僻的老处女。”《朱子治家格言》:乖僻自是,悔误必多。 |
乖僻邪谬 | guāipìxiémiù | 乖:乖张,不顺;僻:孤僻。指性格古怪孤僻,不近人情。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千万人之下。” |
乖其所之 | guāiqísuǒzhī | 乖:古之本义,背离、违背、不和谐。之:去向,往。《孙子兵法.虚实第六》“我不欲战者,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意思是“把敌军引到别的方向,与他预定的企图相反”。 |
乖气 | guāiqì | 邪恶之气;不祥之气。《汉书·刘向传》:“和气致祥,乖气致异。”《晋书·五行志上》:“君违其道,小人在位,众庶失常,则乖气应,咎征效,国以亡。” 清 杜甫《前殿中侍御史柳公紫微仙阁画太一天尊图文》:“自黄帝已下,干戈峥嵘,流血不干,骨蔽平原,乖气横放,湻风不返。”宋 苏轼《贺时宰启》:“欢声格于九天,乖气消于万汇。” |
乖失 | guāishī | ①违逆;违背。《宋书·袁淑传》:“刘湛,淑从母兄也,欲其附己,而淑不以为意,由是大相乖失。”《北史·魏收传》:“其后镇将刺史,乖失人和,羣氐作梗,遂为边患。”②差错;过失。《宋书·律历志下》:“分至乖失,则节闰非正;宿度违天,则伺察无准。”唐 刘知几《史通·品藻》:“爰及近代,史臣所书,求其乖失,亦往往而有。”《旧唐书·忠义传下·贾直言》:“悟纤微乖失,直言必尽理箴规,以是美誉日闻于朝。”《资治通鉴 后晋纪六》苟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虽得之,犹将失之。 |
乖实 | guāishí | 名不副实;失实。《后汉书·章帝纪》:“选举乖实,俗吏伤人,官职耗乱,刑罚不中,可不忧与!”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世人覩其颓基崇广,因谓之汉庙堆,传呼乖实,又名之为汉武堆,非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三》而比年以来,率多缪滥,或人才庸下而褒引乖实,或宿负丑愆而亟请湔洗,或职任疏远而推授过重,考其心迹,非衒鬻崇私,何以臻此! |
乖疎 乖疏 | guāishū | ①疏远。唐 白居易《喜照密闲实四上人见过》诗:"紫衫朝士白髯翁,与俗乖疎与道通。"②孤僻。唐 司空图 《争名》诗:"穷辱未甘英气阻,乖疎还有正人知。"元 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出来的越顽愚,忒乖疎。"③差错疏漏。《旧唐书·杜佑传》:"图籍实多,事目非少,将事功毕,罔愧乖疏。"《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五》况文辞纰缪,政术乖疏,岂可冒居禁苑!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八:"泳乃自陈乖疎,公亦逊谢,恕其不相识也。" |
乖违 | guāiwéi | ①错乱反常:寒暑乖违。②违反,分离:南朝梁·何逊《赠江长史别》中岁多乖违,由来难具叙。《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宣皇帝宇文赟》小有乖违,辄加其罪。《聊斋志异 钟生》生谢曰:“娘子仙人,相耦为幸。但有祸患,恐致乖违。” |
乖忤 乖迕 | guāiwǔ | 抵触;违逆。《汉书·食货志上》:“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颜师古注:“迕,违也。”《资治通鉴 晋纪三》乖忤贵臣,祸在不测。宋 沉辽《杭州吴山英烈王碑》:“然其出不一,颇相乖迕。”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纤》:“夫妻即有乖迕,何遂远遁至此?”王充《论衡·逢遇》:“君不欲为治,臣以忠行佐之,操志乖忤,不遇固宜。”《北史·儒林传上·李兴业》:“与其好合,倾身无吝;有乖忤,便即疵毁。”清 姚鼐《复汪进士辉祖书》:“鼐性鲁知闇……与物乖忤,坐守穷约。”《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七》(孔)融恃其才望,数戏侮曹操,发辞偏宕,多致乖忤。《聊斋志异 阿纤》夫妻即有乖迕,何遂远遁至此? |
乖宜 | guāiyí | 失当。唐 刘知几《史通·论赞》:“至若与夺乖宜,是非失中,如班固之深排贾谊,范晔之虚美隗嚣 ……或言伤其实,或拟非其伦。”《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陆贽上言,以边储不赡,由措置失当,蓄敛乖宜。《明史·潘荣传》:“政令乖宜,下民失所。”《后汉书·殇帝纪》:“署用非次,选举乖宜。” |
乖异 | guāiyì | ①不一致;背离。《史记·三代世表》:“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 宋 梅尧臣《述酿赋》:“君臣乖异,法不施矣。”《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二年》:“前所遣者,疑其乖异;后所遣者,又安知其能尽腹心邪!”《资治通鉴 秦纪二》议各乖异。②反常。 宋 沉作喆《寓简 卷九》:“宣和间,执政邓子常 家有一女子絶色,然其理性乖异,多独处,寡笑言。”③指暴戾。郭沫若《祭李闻》:“誓当毁独裁而民主,代乖异以慈祥,化干戈为玉帛,作和平之桥梁。” |
乖越 | guāiyuè | ①错过。南朝宋 伍缉之《劳歌之一》:“吉辰既乖越,来期眇未央。”②不相称。《魏书·刘腾传》:“吏部尝望腾意,奏其弟为郡带戍,人资乖越,清河王(元)怿抑而不与。”③差错。唐 刘知几《史通·书志》:“此昔人所以言有乖越,后进所以事反精审也。”《通·选举五》:“书者非理人之具,但字体不至乖越,既为知书。” |
乖张 | guāizhāng | 不正常;不对劲儿。性情执拗怪僻。性格乖张。语言无逊让,情意两乖张。《西游记》性情执拗怪僻,行为偏僻性乖张。 |
乖争 | guāizhēng | 纷争。息乖争以召和气。《晋书·刘毅传》:“归正于所不服,决事于所不职,以长谗构之源,以生乖争之兆。”《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九》会其兄弟乖争,魏长史张兖言于魏王曰:“显志在并吞,今不乘其内溃而取之,必为后患。然吾不能独克,请与燕共攻之。”金 王若虚《送彭子升之任冀州序》:“有虞之时,众贤和于其朝,而无乖争之患。” 元 郑太和《郑氏规范》:“各房用度杂物,公堂总买而均给之,不可私托邻族,越分竞买鲜华之物,以起乖争。” |
乖衷 | guāizhōng | 失当;违理。《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军国之宜,委之於卿,无使筹略乖衷,失成败之要。”《南齐书·礼志上》:“今皇王冠毕,一酌而已,即可拟古设醴,而犹用醮辞,寔为乖衷。”《周书·武帝纪上》:“岂狱犴失理,刑罚乖衷歟?”《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奢僭乖衷,实宜防断。 |
乖阻 | guāizǔ | ①犹乖违。《晋书·桓玄传》:“玄不从,欲出川,投梁州刺史桓希,而人情乖阻,制令不行。” 《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四》故(桓)温之得志,众所不愿也,必将乖阻以败其事。宋 叶适《上孝宗皇帝札子》:“陛下循守旧模,而欲驱一世之人以报君仇,则形势乖阻,诚无展力之地。”②违隔;隔绝。 南朝梁 吴均《赠摇郎诗》:“宿昔暂乖阻,何异远分离。” 唐 李翱《祭独孤中丞文》:“呜呼!昔我与君,自少而欢,中暂乖阻,周荆眇绵。” 清 黄景仁《怀方中介闽中诗》:“欢爱复乖阻,抚景怀百忧。” |
乖嘴蜜舌 | guāizuǐmìshé | 形容口齿伶俐,惯于说讨好人的甜言蜜语。你不要被她的乖嘴蜜舌所迷惑。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100回:“素姐那乖嘴蜜舌,又拿着没疼热的东西交结童奶奶这伙子人,不惟不把他可恶。” |
掴 | guāi I. | 用巴掌打:掴了他一记耳光。II.guō“掴”guāi的又音。 |
拐 | guǎi | ①转折:拐弯。②骗:拐骗。拐卖。③走路不稳,跛:他走路一拐一拐的。④走路时帮助支持身体的棍:拐棍。双拐。 |
拐帶 | guǎidài | 用欺骗手段把妇女小孩儿或贵重物品携带远走。《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他因拐带儿童,被判刑五年。汪锡拐带惯了的,那里想出银钱去讨? |
拐弯抹角 | guǎiwānmòjiǎo | 指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写文章绕弯,不直截了当。古代,江南建筑物密集,为了方便和安全,墙角都不是直的,而是被抹掉。这是拐弯抹角的另一个说法。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转弯抹角,可早来到李家门首。”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八十八回》拐弯抹角,记的土地庙儿,照走过的小巷口,径上碧草轩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