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初期,周公旦(第七篇说到的文王的四子。武王的弟弟)就开始在洛邑(今洛阳)建都,并实行封邦建国的方针。他先后建置七十一个封国,把武王十五个兄弟和十六个功臣,封到封国去做诸侯,以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另外在封国内普遍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巩固和加强了周王朝的经济基础。除去上述国家之外,周公还分封了大量的同姓国和异姓国。据不完全记载,周公“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建立了东周王朝。但此时周已衰弱到了极点,统治范围方圆不足六百里,各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不再朝见周王,其统率诸侯的权利也是名存实亡。此间,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相对实力较强,存活时间较长的国家见下表:
国名 | 国都所在地 | 国名 | 国都所在地 |
燕 | 天津蓟县 | 中山 | 河北正定 |
齐 | 山东淄博 | 晋 | 山西临汾曲沃县 |
卫 | 河南鹤壁淇县 | 秦 | 陕西咸阳 |
郑 | 河南新郑 | 宋 | 河南商丘 |
曹 | 山东菏泽定陶县 | 鲁 | 山东曲阜 |
莒 | 山东莒县 | 郯 | 山东郯城 |
徐 | 江苏泗洪 | 陈 | 河南柘城 |
蔡 | 河南驻马店 | 蜀 | 四川成都 |
楚 | 郢,湖北江陵 | 吴 | 江苏苏州吴中 |
越 | 会稽,浙江绍兴 | 周 | 河南洛阳 |
其中晋国的三个诸侯做大,在公元前453年分成了三个国家:赵国(河北邯郸)、韩国(河南新郑)和魏国(大梁,河南开封),前376年,三家把晋静公废为庶人,延续了394年的晋国灭亡,详见第十八篇。
吴国建国较晚,公元前586年,当时众多国家已经存在了180多年,它是后起之秀。前473年,越王勾践带领军队围困吴国都城,吴王夫差自尽殉国,越军破城,吴国灭亡。吴国存活了113年。详见第16篇。
下表显示了春秋时期主要小国分别是被哪国兼并的,其灭亡的时间及存活时间长度是多少年:
国名 | 被灭亡的时间(公元前) | 被何国消灭 | 存活的时间(从东周起始公元前770计算) |
郑国 | 375 | 韩国 | 395年 |
中山国 | 296 | 赵国 | 474年 |
卫国 | 254 | 魏国 | 516年 |
曹国 | 487 | 宋国 | 283年 |
宋国 | 375 | 齐、楚和魏 | 484年 |
鲁国 | 256 | 楚国 | 514年 |
莒国 | 431 | 楚国 | 339年 |
郯国 | 414 | 越国 | 356年 |
徐国 | 512 | 吴国 | 258年 |
陈国 | 479 | 楚国 | 291年 |
蔡国 | 447 | 楚国 | 323年 |
蜀国 | 316 | 秦国 | 454年 |
孔子《春秋》记事,从周平王49年,至周敬王39年(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计242年,史称春秋时代。历史学家们多以周平王东迁,至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共295年,为春秋时代。春秋时代小国林立,大鱼吃小鱼,小鱼吃米虾,给人的印象就是连年战争,民不聊生,其实并不完全如此。上表中所列出的12个小国至少存活了258年,说明大部分时间还是和平年代,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时间还是很长的。
孔子的《春秋》一书记事242年,史称春秋时代
让世世代代传为佳话的是“秦晋之好”。秦国地处今天的陕西、甘肃和四川的一部分地区,晋国地处今天的山西南部,是两个相邻的强国。两国既相争夺,又相利用。在那个时期,两个诸侯国或者两个大家族通婚联姻是表示友好联合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婚姻是带有政治性质的。秦晋两国的统治者之间,就出现过多次通婚联姻的事情。后来,“秦晋之好”逐渐发展为成语,但仅指两家结亲,不一定包含什么政治内容了。
张正立评议: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及周围地区水草肥沃富庶,经千年战乱旱涝兴衰逐渐贫弱。偶见一帖,说的似乎将有恢复活力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