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 | gē I. | 参见格登,格格。II参见gé。 |
格登 | gēdēng | ①象声词。同“咯噔”。《儒林外史第二三回》:“两个人牵了我的驴头,一路走上去,走到暖阁上,走的地板格登格登的一路响。”《老残游记第十回》:“一息工夫,只听回廊上格登格登,有许多脚步儿响。”曹禺《日出第二幕》:“(李石清)外面套上一件崭新的黑缎子马褂,格登格登地走进来。”②形容突然受惊而心脏猛地一跳。《小说月报》1981年第6期:“突然,我心里一格登,她去海边,会不会……后来简直就好象看到她就要往海里跳的情景。” |
格格 | gēgē | 同咯咯,象声词,格格/咯咯笑。 |
格 | gé I. | ①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格子纸。方格儿布。②法式,标准:格局。格律。格式。格言。合格。资格。③表现出来的品质:格调。风格。人格。国格。性格。规矩。作动词表示衡量。《论语·为政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梁书·武帝纪下》以经律之禁,格出家之辈,而独责无犯哉?④阻碍,隔阂:格格不入。《资治通鉴 汉纪十一》(刘)安壅阏奋击匈奴者,格明诏,当弃市。《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一》(彭)思永寻罢侍御史,以司封员外郎知宣州,而(张)尧佐、(王)守忠之议遂格。《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六》帝(宋高宗)又欲令(韩 )世忠守镇江府,刘光世守太平及池州,(吕)颐浩等以为然,防淮之议遂格。《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九》诸路格朝廷赈恤之令及发盗不即捕者,重罪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八十五》两淮转运使阿喇卜丹,坐盗官钞及和买马匹,格朝廷宣命,又以官员所佩符擅与家奴往来贸易,伏诛。⑤击,打:格斗。格杀。⑥推究,度量:格致。《孟子·离娄上》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⑦树的长枝。⑧至,来:格于上下。《晋书 武帝纪》仁济于宇宙,功格于上下。⑨感通:格于皇天。《晋书 文帝纪》忠格皇天,功济六合。晋 刘琨《劝进表》况茂勋格于皇天,清晖光于四海。《晋书 元帝纪》功格天地,仁济宇宙。⑩变革,纠正;感化:格非。《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一》古之命大臣,使之朝夕纳诲以辅德,绳愆纠缪以格非,欲其正君之过于未形。宋 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明 王守仁《象祠记》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11.条例;制度。如:格目(表册);格制(格局体制);格例(规则条例)《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外可为格班下,称朕意焉。 |
格不相入 | gébùxiāngrù | 犹言格格不入。鲁迅《而已集·读书杂谈》:“如果专是请教别人,则各人的嗜好不同,总是格不相入的。”鲁迅《扣丝杂感》从格不相入,而成为视之懵然,结果即不免有些弄得乱七八糟,谁也莫明其妙。 |
格调 | gédiào | ①诗歌的格律声调。亦泛指作品的艺术风格。先定格调。格调豪放。这部影片低级庸俗,格调不高。格调高雅。②人的风格或品格。唐·秦韬玉《贫女》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③格式,式样。《雨中登泰山》山势和水势在这里别是一种格调,变化而又和谐。 |
格法 | géfǎ | 成法,法度。宋 叶适《送刘茂实序》故其既得改官也,反以为格法之咎。元 刘祁《归潜志卷六》(高汝砺)知守格法,循默避事,不肯强谏。 |
格范 | géfàn | ①规范,榜样。南朝宋 谢庄《奏改定刑狱》:“罪疑从轻,既前王之格范;寧失弗经,亦列圣之恒训。”元 刘壎《隐居通议·诗歌二》:“以上皆少陵句法……皆可为万世格范者。”《水浒传第八二回》:“依院本填腔调曲,按格范打諢发科。”②格调风范。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朱昼》:“(朱昼)慕孟郊之名,为诗格范相似,曾不远千里而访之,不厌勤苦。”《水浒传第五一回》轻重疾徐,依格范铿金戛玉。明 许潮《同甲会》:“近访得西京有一个会演传奇的子弟,殊有梨园格范,唤他来演一桩故事,侑酒解酲何如!” |
格格不纳 格格不入 | gégébùnà gégébúrù | 形容彼此思想不协调,想法不相容。谓难以接受。他们身上的装束,显然是农村集贸市场上的流行款,与时尚明亮的大厅显得格格不入。《礼记·学记》:“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清·昭槤《啸亭杂录·诗文涩体》:“其《新唐书》好用僻字涩句,以矜其博,使人读之,胸臆间格格不纳,殊不爽朗。” |
格格不吐 | gégébùtǔ | 谓有所格碍,不能尽情论述。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元丰类稿》:“《上欧阳舍人书》文弱而碎,其论事又格格不吐,此少作故也。”鲁迅《花边文学·做文章》因为要推倒旧东西,就要着力,太着力,就要‘做’,太‘做’,便不但‘生涩’,有时简直是‘格格不吐’了。 |
格古通今 | gégǔtōngjīn | 穷究古代,通晓当代。谓学富识广。明·无名氏《东篱赏菊》第四折:“贤才抱德隐田园,格古通今众所传。今番诏取为官后,保祚皇图亿万年。” |
格奸 | géjiān | 至于奸恶。《尚书·尧》:“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姦。”孔传:“言能以至孝和谐顽嚚昬傲,使进进以善自治,不至於姦恶。”一说,犹扞格。刘师培曰:“格姦二字为双声,即扞格二字之倒文也。《礼记·学记云》:则扞格不胜。注云:扞格,坚不可入之貌。释文曰:扞格不入也。扞格二字,倒文则为格姦。扞从干声,干格亦一声之转。不格姦者,犹言不扞格,言舜处家庭之间,无所障塞。即论语所谓在家必达也。若解为不至于姦,则失古语形容之旨矣。” |
格沮 | ɡéjǔ | 阻止,阻挡。《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四年》:田季安大呼曰“壮哉!兵决出,格沮者斩!” 宋苏轼 《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行下状》:“右臣今年六月九日辄具朝廷至仁,宽贷宿逋,已行之命,为有司格沮,使王泽不得下流者四事。” |
格拒 | géjù | 抵抗格斗。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厍将军》:“(厍)后觉大势既去,潜以兵乘祖(述舜),祖格拒伤手,因就缚之。”《聊斋志异 武技》李(超)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罗正纬《滦州革命先烈事略·吴禄贞》:“禄贞离座格拒,同谋马蕙田持枪入,击中禄贞要害,取其元而去。” |
格杀 | géshā | 击杀。格斗拚杀。《汉书 霍光传》自是桀等不敢复言,乃谋令长公主置酒请光,伏兵格杀之,因废帝,迎立燕王为天子。 |
格杀不论 格杀勿论 格杀无论 | géshābùlùn géshāwùlùn | 格:打;格杀:打死;勿论:不论罪。指把拒捕、行凶或违反禁令的人当场打死而不以杀人论罪。殷人仍沉湎于酒,先教育他们,如果不听劝告的,格杀勿论。《后汉书·刘盆子传》:“诸卿皆老佣也。今日设君臣之礼,反更肴乱,儿戏尚不如此,皆可格杀。”《负曝闲谈第三回》如有白拒捕等事,格杀勿论。《唐律疏议》卷十八《贼盗 凡九条》:诸夜无故入人家者,笞四十。主人登时杀者,勿论。若知非侵犯而杀伤者,减斗杀伤二等。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王履谦便下令包围活捉,格杀不论。”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三章第三节:“清政府以‘格杀无论’对付人民,人民也以‘格杀无论’对待卖国贼。” |
格术 | géshù | 格物之术。研究自然现象的学问。相当于现代数学术语。宋 沉括《梦溪笔谈·辩证一》:“阳燧照物皆倒,中间有碍故也。算家谓之‘格术’。” |
格思 | gésī | 来,到。思,语助词。《诗·大雅·抑》:“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毛传:“格,至也。”南朝宋 何承天《答宗居士书》:“三灵格思,百神咸秩。” |
格天 | ɡétiān | 感通上天。《尚书.君奭》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九》然而修德行政者本也,禬祷祈请者末也,举其末而遗其本,恐终不足以格天。 |
格物 | géwù | ①穷究事物的道理,充分认识客观世界。善于识别好坏。《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笑林广记 品茶》亲翁以为彼能格物,因问曰:“亲家说好,是茶叶好,还是水好?”②纠正人的行为。《资治通鉴 唐纪九》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五》(吴)奎进言:“陛下(宋神宗)宜推诚以应天,天意无它,合人心而已。若至诚格物,物莫不以至诚应于上,自然感召和气。”宋德富《简明大众中国通史第138》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 |
格物穷理 | géwùqiónglǐ | 穷究事物的道理。明·方孝孺《答郑仲辩》:“其无待于外,近之于复性正心,广之于格物穷理。”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偶阅近人《夜谈丛录》,见所载焚旱魃一事、狐避二事,因存记所疑,俟格物穷理者详之。 |
格物致知 | géwùzhìzhī | ①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②使知道事物风格的能力,然后能使你知道人生百态。 |
格限 | géxiàn | 指规定的资格。唐 牛肃《纪闻·吴保安》:“以保安之不才,厄选曹之格限,更思微禄,岂有望焉。”《资治通鉴·唐高宗总章二年》:“大略唐之选法,取人以身、言、书、判,计资量劳而拟官……人有格限未至,而能试文三篇,谓之宏词;试判三条,谓之拔萃;入等者得不限而授。”明·冯梦龙《喻世明言 第八卷》况此官己满,后任难期,恐厄选营之格限也。 |
格于成例 | géyúchénglì | 为传统的惯例所限制。表示不能达到目的。《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内中只有安公子此时不但自知旗人格于成例,向来没个点鼎甲的,便是他在前十名也早密密的得了信儿了。”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6回:“内中只有安公子此时自知旗人格于成例,向来没有个点鼎甲的。” |
格磔 | gézhé | 鸟鸣声。宋 曾巩《李节推亭子》诗:“时花笑婀娜,山鸟吟格磔。”《聊斋志异 冥宁》北向一家,门前皆绿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儿女英雄传 第十七回》安老爷心中有事,天还没亮,一觉醒在枕上,听得远寺钟敲,沿村鸡唱,林鸦檐雀,格磔弄晴。 |
格致 | gézhì | ①“格物致知”的略语,考察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②清朝末年讲西学的人用它做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总称。鲁迅《呐喊 自序》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 |
格致科 | gézhìkē | 即理科。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是近代教育第一个新学制的政府法规(“癸卯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制,大学堂制3~4年,分8科,化学是必修课。格致科(即理科)设有化学门,工科设有应用化学门,农科设有农艺化学门,各门设有相应的化学课程。《清史稿卷二十五 宣统皇帝本纪》赏游学专门詹天佑等工科、文科、法科进士,工科、格致科举人。 |
胳 | gé I. | ①胳肢:在别人身上抓挠,使人由发痒而笑(“肢”读轻声)。②同“骼”。II.参见 gē。 |
搿 | gé | 方言,两手合抱,引申为结交:鱼搿鱼,虾搿虾,王八搿合蟹亲家。手里搿个包裹。搿朋友;搿不拢。小孩子搿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