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兄,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或同族同辈而年龄比自己大的男子:哥哥。②称呼年龄跟自己差不多的男子:李二。③古同“”。

哥舒

gēshū

复姓。唐突骑施有哥舒部,世居安西,亦以部落名为姓氏。唐有名将哥舒翰。唐 西鄙人《哥舒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①唱,歌唱,放歌:歌唱。歌咏。歌颂。歌坛。歌台舞榭。歌舞。能歌善舞。三国魏 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幸甚至哉,歌以咏志。”②能唱的文词:唱歌。歌谱。歌词。歌诀。民歌。诗歌。歌行(xíng)(旧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诗言志,歌咏言。

歌板

gēbǎn

即拍板。乐器。歌唱时用以打拍子,故名。宋 黄庭坚《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宋 刘过《唐多令 序》安远楼小集,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唐多令》。

歌儿

gēér

①歌童。歌妓。《史记·孝武本纪》:“于是塞南越,祷祠泰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桓宽《盐铁论·散不足》:“今富者鐘鼓五乐,歌儿数曹。”宋 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序》: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水浒传第七八回》:“高俅先发御营马出城,又选教坊司歌儿舞女三十餘人,随军消遣。”②歌曲。如:唱一支歌儿。

歌功颂德

gēgōngsòngdé

颂扬功绩和德行。《史记·周本纪》:“民皆歌乐之,颂其德。”宋 王灼《再次韵晁子兴》之三:“歌功颂德今时事,侧听诸公出正音。”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醒世文》:“歌功颂德敬上帝,小心翼翼报天恩。”

歌管

gēguǎn

谓唱歌奏乐。宋 苏轼《春宵》:“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歌呼

gēhū

歌唱;高吟呼号。秦 李斯《谏逐客书》:“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史记·曹相国世家》:“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 宋 苏轼《再和黄鲁直之一》:“且復歌呼相和,隔墙知是曹参。”明 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坚苦的进击者向前进行,遗下广大的已经革命的地方,使我们可以放心歌呼。”

歌姬

gējī

宫廷、官府或私家蓄养的歌女。南朝梁 吴均《行路难诗之三》:“尽是昔日帝王处,歌姬舞女达天曙。”后蜀 何光远《鉴诫录·蜀才妇》:“宋产歌姬,蜀出才妇。”清 袁枚《随园诗话 卷一》:“李尚书雍熙学道,散遣歌姬。”

歌伎

gējì

以歌舞为业的女子。《资治通鉴 魏纪七》汉后主经常外出游乐观览,增加乐工歌伎的人数。清 顾炎武《子德李子闻余在难特走燕中诗》:“诗从歌伎采,辩使坐宾惊。”

歌楼

gēlóu

表演歌舞的楼。亦指妓院。唐 郑谷《雪中偶题诗》:“乱飘僧舍茶烟溼,密洒歌楼酒力微。”宋 王禹偁《寄砀山主簿朱九龄诗》:“歌楼夜宴停银烛,柳巷春泥污锦韀。”宋 蒋捷《虞美人 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元 王恽《铜雀台怀古诗》:“歌楼暖响春风细,綺陌香销寳气空。”清 孔尚任《桃花扇·孤吟》:“谁家賸有閒金粉,撒与歌楼照镜人?”

歌楼舞榭

歌台舞榭

gēlóuwǔxiè

gētáiwǔxiè

榭:建筑在高台上的房屋。为歌舞娱乐而设立的堂或楼台。泛指歌舞场所。唐·吕令问《云中古城赋》:“歌台舞榭,月殿云堂。”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三回:“西安本系痴珠旧游之地,是日同华农走访各处歌楼舞榭。”高阳《胡雪岩全传·灯火楼台》:“自从慈安太后暴崩,歌台舞榭,弦索不闻。”

歌讴

gēōu

①讴歌,歌颂。《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或躬自鼓舞,歌讴不息,从旦通宵,以夜继昼。②歌唱。③指歌声。

歌扇舞衫

舞衫歌扇

gēshànwǔshān

wǔshāngēshàn

歌扇:唱歌的人所拿的扇子;舞衫:跳舞的人所穿的衣服。歌舞的装束、用具,即指歌舞。也指能歌善舞的人。南朝陈·徐陵《杂曲》:“舞衫回袖胜春风,歌扇当窗似秋月。”

歌声绕梁

gēshēngràoliáng

绕:回旋;梁:房屋的大梁。歌声回旋于房梁之间。形容歌声优美动听。《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洞冥记》:“谒乃闻王母歌声,而不见其形,歌声歌声绕梁三匝,乃上旁梁。”

歌诗

gēshī

①咏唱诗篇。《左传·襄公十六年》:“晋侯与诸侯宴于温,使诸大夫舞,曰:‘歌诗必类。’”杜预注:“歌古诗,当使各从义类。”《墨子·公孟》:“君与父母、妻、后子死,三年丧服……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孙诒让间诂:“周礼·小师注云:歌,依咏诗也。”《庄子·大宗师》子之歌诗,何故若是?②配有乐谱可以歌唱的乐府诗。章炳麟《国故论衡·辨诗》:“世所谓歌诗者,有声音曲折,可以弦歌,如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周謡歌诗声曲折七十五篇是也。故三侯、天马诸篇,太史公悉称诗。盖乐府外无称歌诗者。” 朱自清《中国歌谣三》:“这些歌诗决不是徒歌,一因其中有‘曲折’(即乐谱),二因它们都在乐府。”③泛指诗歌。晋 崔豹《古今注·音乐》:“明帝为太子,乐人作歌诗四章,以赞太子之德。”前蜀 韦庄《乞彩笺歌》:“我有歌诗一千首,磨礱山岳罗星斗。”宋 范仲淹《即席呈太傅相公诗》:“白傅歌诗传海外,晋公桃李满人间。”清 莫友芝《巢经巢诗抄 序》:“论吾子平生著述,经训第一,文笔第二,歌诗第三。”

歌台舞榭

gētáiwǔxiè

演奏乐曲、表演歌舞的场所。榭:建筑在高台上的房屋。唐·吕令问《云中古城赋》:“歌台舞榭,月殿云堂。”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田汉《影事追怀录》歌台舞榭之间常常可以看到他们的足迹。

歌童

歌僮

gētóng

以歌唱为生的儿童。《后汉书·宦者传序》:“嬙媛、侍儿、歌童、舞女之玩,充备綺室。”《晋书·贾充传》:“歌僮舞女,选极一时。”北周 庾信《高祖置酒沛宫赞》:“还迎故老,更召歌童。”《说岳全传 第十八回》钦宗道:“既如此,可差官往民间去买歌童美女,再备礼物。”

歌舞

歌儛

gēwǔ

合称歌唱与舞蹈。歌舞晚会。《列子·周穆王》:“将阴梦火,将疾梦食。饮酒者忧,歌儛者哭。”《史记·乐书》:“高祖过沛诗三侯之章,令小儿歌之。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儛宗庙。”《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歌儛衢路,酣醉宫阃。宋 林升题临安邸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宋 文及翁《贺新郎 西湖》:“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


歌舞升平

gēwǔshēngpíng

形容太平盛世,既歌且舞以为庆祝颂扬。《孽海花》一班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却又个个兴高采烈,歌舞升平起来。元 陆文圭《词源跋》淳佑景定间,王邸侯馆,歌舞升平,居生处乐,不知老之将至。

歌行

gēxíng

我国古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歌行体诗往往转韵。

歌筵

gēyán

有歌者唱歌劝酒的宴席。南朝梁 何逊《拟 青青河畔草 诗》:“歌筵掩团扇,何时一相见?”唐 王勃《九成宫颂序》:“风闺夕敞,携少女於歌筵。”宋 周邦彦《满庭芳 词》:“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索解人既不易得,又何必奏之歌筵,俾雅人俗子,同闻而共见乎?”

歌吟

gēyín

歌唱吟咏。宋 欧阳修《祭石曼卿文但见牧童樵叟,歌吟上下,与夫惊禽骇兽,悲鸣踯躅而咿嘤。鲁迅《论睁了眼看》到处听不见歌吟花月的声音了,代之而起的是铁和血的赞颂。

歌莺舞燕

gēyíngwǔyàn

歌声宛转如黄莺,舞姿轻盈如飞燕。亦形容景色宜人,形势大好。宋·苏轼《锦被亭》词:“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元 曾瑞《青杏子 骋怀》明眸皓齿,歌莺舞燕,各逞温柔,人俊惜风流。

歌钟

gēzhōng

编钟,古代铜制打击乐器。宋 苏轼《石钟山记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鸟,品种很多,翅膀大,常成群飞翔。有的经人工驯化后能够传递书信、常用做和平的象征:鸽子。和平鸽。信鸽。原鸽(鸽的一种,亦称“野鸽”)。鹁鸽(鸽的一种,亦称“家鸽”)。鸽哨。

①古代的一种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干(gān。倒(dǎo。枕待旦。《聊斋志异 荞中怪》俟其装载归,而自留逻守,遂枕戈露卧。②姓。

戈船

gēchuán

古代战船的一种。《汉书·武帝纪》:"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出桂阳,下湟水;楼船将军杨仆出豫章,下浈水;归义越侯严为戈船将军,出零陵,下离水。"颜师古注引臣瓒曰:"《伍子胥书》有戈船,以载干戈,因谓之戈船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九》望造戈船,修楼橹,依登、莱例,屯兵二三千以备缓急。明 夏完淳《即事三首》:“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西京杂记》卷六:"昆明池中有戈船、楼船各数百艘。楼船上建楼橹,戈船上建戈矛,四角悉垂幡毦。旍葆麾盖,照灼涯涘,余少时犹忆见之。"

戈戟gējǐ戈和戟。亦泛指兵器。《西游记第四十四回》那城中又无旌旗闪灼,戈戟光明,又不是炮声响振,何以若人马喧哗?借指战争。

戈矛

gēmáo

①戈和矛。亦泛指兵器。《诗·秦风·无衣》:“王于兴师,脩我戈矛,与子同仇。”汉 张衡《东京赋》:“戈矛若林,牙旗缤纷。”《后汉书·孔融传》:“建安元年,为袁谭所攻,自春至夏,战士所馀裁数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内接。融隐几读书,谈笑自若。”唐 李商隐《韩碑》:“不据山河据平地,长戈利矛日可麾。”清 顾炎武 《广昌道中》诗之一:“出车日辚辚,戈矛接江裔。”②武士;军队。唐 韩愈 《赴江陵途中寄赠翰林三学士》诗:“此府雄且大,腾凌尽戈矛。”元 尚仲贤《气英布》第三折:“喒嘱付您箇张子房莫愁。看英布统戈矛,今番不是强夸口。”③战争;冲突。唐 王昌龄《箜篌引》:“便令海内休戈矛,何用班超定远侯 。”《金瓶梅词话 第一回》:“雨意云情不遂谋,心中谁信起戈矛。”清 孙枝蔚 《讥老翁》诗:“岂无贫亲戚,视之若赘瘤。还闻骨肉间,往往生戈矛。”《负曝闲谈第二十五回》:“就是有天在吴侍郎席上他请教我我没有理他那个人,这真是杯酒戈矛了!”

戈什哈

戈什

ɡēshíhā

满语,意思是清代高级官员的侍从护卫。《官场现形记》第六回:“后面方是钦差阅兵大臣的执事,什么冲锋旗、帅字旗……亲兵、戈什哈、巡捕,一对一对的过完,才见那抚院坐着八人抬的一顶绿呢大轿子,缓缓而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七回:“走到了大堂以外,看见两个戈什哈,正押着那裁缝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