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 | fǔ | ①砍东西用的工具,多用来砍木头。古代亦用来作兵器:斧子。斧头。斧钺。斧柯(a.斧子的柄;b.喻政权、权柄)。②用斧砍:斧正(敬辞,请人修正文句,亦作“斧政”)。斧凿(a.斧子或凿子;b.指文艺作品等矫揉造作)。斧藻(雕饰、修饰)。③《诗·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斧可作媒人解。《老残游记 第二十》其人颇有良心,人瑞客中也颇寂寞,不如老哥竟一不做二不休,将此两款替人瑞再挥一斧罢。 |
斧斤 | fǔjīn | 各种斧子《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告子上》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庄子·人间世》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劝学篇 第一》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柳宗元《梓人传》“梓人不执斧斤刀锯之技,专以寻引、规矩、绳墨度群木之材,视栋宇之制,相高深、圆方、短长之宜,指麾众工,各趋其事,不胜任者退之。”宋·苏轼《石钟山记》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不需梁柱之材,故斧斤不至。”以斧子修削。亦喻指过分雕琢。 《资治通鉴 梁纪二》斧斤不平,斫削不密,非屋之病也。明 李东阳《桂岩书院为戴给事铣题》诗:“妙质归陶冶,良材谢斧斤。” 清 唐孙华《闲居写怀 诗之七》:“大巧谢雕琢,神运非斧斤。” |
斧柯烂尽 | fǔkēlànjìn | 《水经注》云:晋时有民王质,伐木至石室山,见童子四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其归乎!”循声而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质去家已数十年,亲情凋落,无复向时比矣。以此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参见“烂柯”。 |
斧破斨缺 | fǔpòqiāngquē | 指武器破损残缺。《诗·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第一章第二节:结果是怎样呢?他一去便打了三年,弄得来斧破斨缺,一般的士兵都怨望起来了。 |
斧遂 | fǔsuì | 上古部落名。 银雀山 墓竹简《孙膑兵法·见威王》:“昔者,神戎战斧遂; 黄帝战蜀禄。” |
斧钺 | fǔyuè | 亦作“斧戉”。斧与钺。泛指兵器。亦泛指刑罚、杀戮。近形近义词:斧铖。参见“铖”。《左传·昭公四年》:“王弗听,负之斧钺,以徇于诸侯。”《汉书·天文志》:“梁王恐惧,布车入关,伏斧戉谢罪,然后得免。”《庄子·胠箧》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资治通鉴 汉纪十五》今得杀身自效,虽斧钺、汤镬,诚甘乐之!《后汉书 董卓列传》卓迁太尉,领前将军事,加节传斧钺虎贲,更封郿侯。《资治通鉴 齐纪三》(萧)子响临死,启上(南齐武帝)曰:“臣罪逾山海,分甘斧钺。…”宋 岳飞《乞褒赠张所札子》:“张所以忠许国,义不顾身,虽斧钺在前,凛然不易其色。”清 沉受宏《衢州书事 诗》:“已见降王归斧钺,徒闻战鬼逐弓刀。”谢觉哉《哭凌波同志》:“劳苦、饥饿、金钱、斧钺,在他看来,若无其事。” |
斧钺汤镬 | fǔyuètānghuò | 指各种酷刑。《汉书·苏武传》:“今将杀身自効,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
斧钺之诛 | fǔyuèzhīzhū | 钺:古代兵器,像大斧;诛:杀戮,杀死。用斧、钺杀人的刑罚。泛指死刑。《庄子 至乐》:“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此乎?'”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2卷:“台臣复交章劾奏,请加斧钺之诛。” |
斧凿 | fǔzáo | ①斧子和凿子。②指文艺作品等矫揉造作。斧凿痕。毫无斧凿痕迹。北宋文学家李格非说:“《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③在石面凿棱用的凿子。 |
斧质 斧锧 | fǔzhì | ①古代一种酷刑。杀人时,置人于铁砧上,以斧斫之。质:铁砧。通假:通"锧",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愿请玺,复以治邺。不当,请伏斧质之罪。"《战国策·乐毅报燕王书》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汉书·项籍传》:"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后汉书·袁谭传》:“若乃天启尊心,革图易虑,则我将军匍匐悲号於将军股掌之上,(审)配等亦当敷躬布体以听斧鑕之刑。”《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六》(宋)太祖始制军法,使以阶级相承,小有违犯,咸伏斧质。《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一》(耶律)良曰:“臣若妄言,甘伏斧锧。陛下(辽主)不早备,恐堕贼计。如召尼噜古不来,可卜其事。”《聊斋志异 陆判》意吾殆将死矣!前夕冒渎,今来加斧锧耶? 《聊斋志异 西湖主》点污芳中,得免斧锧,幸矣;反赐姻好,实非所望。②泛指罪名。田北湖《与某生论韩文书》:“未有左证,竟以己意为信谳,鞭笞斧锧,横加其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