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慰问:抚恤(安慰和周济)。抚慰。安抚。抚爱。使归顺。孟子·梁惠王上》:莅中国而抚四夷也。《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薄赋敛,轻刑罚,内修制度,外抚戎夷。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②扶持,保护:抚养成人。《晋书 武帝纪》下令宽刑宥罪,抚众息役,国内行服三日。用手按住或握住。轻轻地按着:抚摩。抚摸。抚琴(弹琴)。抚今追昔。抚臆(以手按胸);抚手(拍手)。把握。战国楚 屈原《离骚》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明·魏学洢《核舟记》: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④同“”。⑤抵临;巡。《庄子·在宥》:“其疾俛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县而天。”嵇康《答难养生论》:“神驰于利害之端,心骛于荣辱之途,俯仰之间,已再抚宇宙之外者。”⑥巡抚,担任巡抚之职。王世贞《觚不觚录》:“及余以副都抚郧阳,所见主事以上,无不佥坐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忠贤)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⑦安定。《史记 孝文本纪》子孙继嗣,世世弗绝,天下之大义也,故高帝设之以抚海内。

抚按

fǔàn

①安抚。宋 范仲淹《谢授知邠州表》陟降秘殿,为宠甚隆;抚按边庭,所寄至重。②爱护提携。宋 王安石《谢提转启》遂以一身之贱,猥分千里之忧,荷覆露之生成,出隽贤之抚按,窃惟幸会,良用震惊。《清史稿卷四·世祖纪一故明建言罢谪诸臣及山林隐逸怀才抱德堪为世用者,抚按荐举,来京擢用。③明、清巡抚和巡按的合称。明 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修郄者以谋逆中之,抚按为之色变。公(袁可立)廉其无他,百口保焉。

抚案

fǔàn

①谓用手指按着节拍。《楚辞·招魂》二八齐容,起郑舞些。袵若交竿,抚案下些。朱熹集注:“抚案下者,以手抚案其节而徐行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八十一》夜分,(汪立信)起步庭中,慷慨悲歌,握拳抚案者三。以是失声三日,扼吭而卒。②拍案。《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七年》上奋身抚案曰:“朕不用兵决矣。”。

抚背

fǔbèi

①抚摩脊背。表示安慰、关切等。唐 韩愈《送区弘南归诗》:“出送抚背我涕挥,行行正直慎脂韦。”②比喻控制背面的要害。《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于时出军河外,直为抚背,未扼其喉。南朝陈 徐陵《为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西南当扼喉之势,东北承抚背之机。”

拊背扼喉

fǔbèièhóu

亦“扼喉拊背”。打击要害,控制要害。本军事术语,后世拳家亦用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于时出军河外,直为抚背,未扼其喉。《新唐书·吴武陵传》与吴元济书:“前锋扼喉,后阵抚背,左排右掖,其几何而不踣邪?”

抚髀

fǔbì

以手拍股,表示振奋或感叹。抚髀长叹。《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三》自(魏)元忠下狱,里巷汹汹。皆以为陛下(武则天)委信奸宄,斥逐贤良,忠臣烈士,皆抚髀于私室而箝口于公朝,畏(张)易之等意,徒取死而无益。《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三》(论恐热)乃复为书,勤厚答之。引兵归,(尚)婢婢闻之,抚髀笑曰:“我国无主,则归大唐,岂能事此犬鼠乎!”

抚缶

fǔfǒu

敲击瓦制乐器,作为歌唱时的节奏。杨恽《报孙会宗书》:“酒后耳热,仰天抚缶,而呼呜呜。”

抚躬

fǔgōng

谓反躬,反躬自问。唐 李白与韩荆州书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唐 李商隐《为安平公兖州谢上表》:“退省何人,合安兹地,抚躬而沾背汗下,仰恩而溢眥泪流。”宋 秦观《辞史官表》:“臣於二者,实无一堪,闻命若惊,抚躬增惧。”参见“抚躬自问”。

抚躬自问

fǔgōngzìwèn

反躬自问,指自我反省。清·昭梿《啸亭杂录·朱白泉狱中上百朱二公书》:“今以愚昧,于此获罪,所知为之流涕,路人为之叹息。抚躬自问,为幸多矣!”

抚和

fǔhé

安抚和辑。张衡《东京赋》:“宣重威以抚和,戎狄呼韩来享。”《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献馘万计,遂定边境,抚和戎狄,此又君之功也。晋 袁宏《后纪·献帝纪一》:“袁绍使臧洪领青州,抚和民众。”宋 曾巩《知河阳制》:“有生齿之众,属尔抚和;有连营之师,待尔绥辑。”

抚集

fǔjí

安抚聚集。《三国志·吴志·吕蒙传》:“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晋书·刘宣载记》:“观其性质,足能抚集本部。”《续资治通鉴·宋理宗淳佑二年》:“殿中侍御史濮斗南言浙四郡民生荡析,乞抚集流离,蠲减秋赋。”

抚辑

fǔjí

亦作“抚缉”。安抚辑和。《周书·寇洛等传论》:“洛抚缉散乱,抗御仇雠。”《资治通鉴 汉纪六十》初,鲁肃尝劝孙权以曹操尚存,宜且抚辑关羽,与之同仇,不可失也。《旧唐书·柳泽传》:“今尨眉鲐背,欢欣踊跃,望圣朝之抚辑,听圣朝之德音。”《明史·孝宗纪》:“夏四月戊寅,刑部侍郎 何鉴抚辑荆襄流民。”孙中山《和平统一之通电》:“文于抚辑将士及绥靖地方外,当尽心竭力以敦促和平统一之进行。”

抚剑

fǔjiàn

①按剑。《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遂超乘,右抚剑,左援带,命驱之出。”孟子·梁惠王下》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后汉书 吕布传》君(张邈)拥十万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受制,不以鄙乎!三国魏 曹植《求自试表》:“奋袂攘袵,抚剑东顾,而心已驰於吴会矣。” 唐 司空图《冯燕歌》:“冯君抚剑即迟疑,自顾平生心不欺。”清 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三》:“非贸贸然暴虎冯河、抚剑疾视者所可与议也。”②指从戎。南朝齐 谢朓《和江丞北戍琅琊城》:“岂不思抚剑,惜哉无轻舟。”

抚接

fǔjiē

①安抚接纳。《后汉书·邓训传》:“乌桓怨恨谋反,诏训将黎阳营兵屯狐奴,以防其变。 训抚接边民,为幽部所归。”《南齐书·州郡志上》:“十二年,刘义庆镇寿春,后常为州治。抚接遐荒,扞御疆埸。”《新唐书·李叔明传》:“初,东川承兵盗,乡邑雕破,叔明治之二十年,抚接有方,华裔遂安。”②爱抚结纳。《晋书·慕容翰载记》:“善抚接,爱儒学,自士大夫至于卒伍,莫不乐而从之。”《周书·令狐整传》:“整广布维恩,倾身抚接,数月之间,化洽州府。”宋 王安石《上宋相公书》:“阁下抚接顾待,久而加亲。” 

抚今悼昔

抚今痛昔

抚今思昔

抚今追昔

fǔjīndàoxī

fǔjīntòngxī

fǔjīnsīxī

fǔjīnzhuīxī

面对当前情景而追忆往事。明·陈子龙《张邵阳诔》:“抚今悼昔,怆然悲鸣。”明·陈汝元《金莲记·释愤》:“感惠忘仇,抚今痛昔。”清·孙枝蔚《甲申述忧》序:忧圣危明,天应有意;抚今悼昔,臣敢无言。《花月痕》往往抚今追昔,物是人非,不免怅然而返。秦牧《长街灯语一九七九年的晨钟》:“抚今思昔,心头掀起了思想的浪花。”孙犁《听朗诵》:“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

抚襟/抚

fǔjīn

亦作“抚衿”。抚摸衣襟。表示感叹。汉书·邹阳传》:“功义如此,尚见疑于上,胁肩低首,絫/累足抚衿,使有自悔不前之心。” 晋 潘岳 《悼亡诗》之二:“抚衿长叹息,不觉涕沾胸。” 南朝梁 江淹《杂体诗·效潘岳 悼亡》:“抚襟悼寂寞,怳然若有失。”

抚景伤情

fǔjǐngshāngqíng

接触到面前的景物而引起感情上的伤痛。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三折:“登高望远,人人怀故国之悲抚景伤情,处处洒穷途之泣。”

抚鞠

fǔjū

抚育。旧唐书·列女传·杨庆妻王氏》:“ 师仁 乳母 王氏 ,慈惠有闻,抚鞠无倦,提携遗幼。” 明 李东阳 《李氏墓志铭》:“公有庶女甫七岁,躬为抚鞠,厚嫁之。” 《懿行集》一种诚求心,日夜勤抚鞠。

抚局

fǔjú

指招抚的措置、安排。 清 李斗《扬州画舫录·桥西录》皆于南关开集,令百姓与降丁一例生理。谓之抚局。《清史稿·恭忠亲王奕欣传》上谕曰:“恭亲王办理抚局,本属不易。朕深谅苦衷,毋庸议处。”《清史稿卷二十 文宗本纪》命恭亲王奕为钦差大臣,办理抚局。

抚军

fǔjūn

官名。将军称号。三国魏文帝封司马懿为抚军将军。其后晋、南北朝皆有此称,省称抚军。明清时巡抚的别称。又称:抚院、抚台、抚宪。《晋书 宣帝纪》天子自广陵还洛阳,诏帝曰:“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清 赵吉士《寄园寄所寄》:“睢阳袁可立为抚军,时饮楼上。”《聊斋志异 促织》:“乃赏成(名),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抚临

fǔlín

据有,统治。《史记 孝文本纪》十四年于今,历日长,以不敏不明而久抚临天下,朕甚自愧。谓出镇;统领。管理。《后汉书 刘表传》将军命君抚临江夏,其任至重。今释众擅来,必见谴怒。《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彼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抚慰过问。

抚摩

fǔmó

①用手轻轻摩擦。指按摩。清 黄钧宰《金壶浪墨·薛执中》能以抚摩治病,历游江楚等省。②抚爱,照料。宋 苏洵《祭亡妻文》有子六人,今谁在堂?唯轼与辙,仅存不亡。咻呴抚摩,既冠既昏。元 刘祁《归潜志 卷一》教育抚摩,恩若亲戚。③安抚。宋 苏轼《策略五》昔之有天下者,日夜淬厉其百官,抚摩其人民,为之朝聘会同燕享,以交诸侯之欢。《宋史·理宗纪四》轻徭薄赋,一意抚摩,恤军劳民,庶底兴复。

抚纳

fǔnà

①安抚招纳。《三国志·吴志·步骘传》:“益州大姓雍闿等杀蜀所署太守正昂,与燮相闻,求欲内附。骘因承制遣使宣恩抚纳。” 宋 范仲淹《奏陕西河北攻守等策》:“彼不背盟,我则抚纳。”《明史·汪广洋传》:“以广洋廉明持重,命理行省,抚纳新附,民甚安之。”②抚慰结纳。《晋书·周访传》:“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周书·梁椿传》:“椿性果毅,善于抚纳,所获赏物,分赐麾下,故每践敌场,咸得其死力。”

抚念

fǔniàn

犹爱怜。《武帝内传》:“至三岁,景帝抱於膝上抚念之,知其心藏洞彻,试问‘儿乐为天子否?’”《魏书 孝文帝元宏纪》抚念诸弟,始终曾无纤介,惇睦九族,礼敬俱深。《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八年》:“先后抚念羣下,卿等哀慕,犹不忍除,奈何令朕独忍之於至亲乎?”唐 韦应物《送杨氏女诗》:“女子今有行,大江泝/轻舟。尔辈况无恃,抚念益慈柔。”

抚宁

fǔníng

安抚平定。西汉 韦孟《讽谏诗》:“彤弓斯征,抚寧遐荒,总齐羣邦,以翼太商。”《晋书 武帝纪》明达善谋,能断大事,故得抚宁万国,绥静四方。晋 刘琨《劝进表》:“陛下抚寧江左,奄有旧吴。”《旧唐书·陆贽传》:“择将吏以抚寧众庶,修纪律以训齐师徒。”明 文徵明《送崇明尹吴君赴召叙》:“其地有鱼盐之利,易争以扰,而与戍兵杂处,一失抚寧,輒梟獍以逆。”

抚柔

fǔróu

安抚。《左传·隐公十一年》:“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获也佐吾了。” 蔡邕《故太尉乔公庙碑》:“抚柔疆垂,戎狄率从。”《四游记·锺离不聿交兵》:“中国抚柔四夷,犹之赤子。”

抚时fǔshí把握时机。《孙膑兵法 月战》故抚时而战,不复使其众。

抚时感事

fǔshígǎnshì

谓感念时事,伤怀往事。清·朱仕琇《与林穆庵书》:“故尝读孔北海与魏武帝及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彼其抚时感事,慷慨自数其齿,其言激壮,有足悲者。”

抚世

fǔshì

①治理天下。《庄子·天道》:“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明 王世贞《净乐宫 诗》:“神农昔抚世,净乐已名都。”②盖世。抚,通“幠”。《荀子·宥坐》:“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杨倞注:“抚,掩也。犹言盖世矣。”

抚世酬物

fǔshìchóuwù

谓治政理事,待人接物。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五:“后之君子,穷而讲道明理,达而抚世酬物,谨无着一能读书之心横在胸中也哉!”明·宋濂《故天台朱府君霞坞阡表》自是抚世酬物,一出于正,而异端无实之说,了若不经意。

抚事


fǔshì

①追思往事;感念时事。南朝宋 傅亮《为宋公修张良庙教》:“灵庙荒顿,遗像陈昧。抚事怀人,永叹寔深。”唐 杜甫《羌村诗之二》:“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唐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宋 陆游《夜过鲁墟诗》:“百年几兴废,抚事一凄愴。” 明 高启《草书歌赠张宣》:“览时抚事每有感,胸次矹硉何由平?”②犹临事,遇事。宋 王安石《寄吴冲卿诗》:“物变极万殊,心通才一曲。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③招抚之事。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倘若抚事可成……国家即可无东顾忧。”

抚绥

fǔsuí

安抚,安定。《尚书·太甲上》天监厥德,用集大命,抚绥万方。宋 司马光《北京韩魏公祠堂记》梁公省彻战守之备,抚绥雕弊之民,民安而虏自退,魏人祠之,至今血食。《续资治通鉴 元纪六》豪、懿、东京等处人心未安,宜立省以抚绥之。

抚绥万方

fǔsuíwànfāng

抚绥:安定、安抚;万方:万邦,万族。指安定天下。《尚书·太甲上》:“天监厥德,用集大命,抚绥万方。”

抚慰

fǔwèi

安抚存恤。安慰。《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诏分遣使人,巡方抚慰,观风省俗。

抚问

fǔwèn

慰问。《旧唐书·玄宗纪下》:“上皇亲自抚问,人人感咽。”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类对》:“知祥巡行抚问,三军欣然。”明 沈德符《野获编补遗·列朝·里士社士》:“上下诏……特命有司抚问高年及笃废残疾者。”《聊斋志异 荷花三娘子》女每夕携佳果饵之,殷勤抚问,如夫妻之好。

抚宪fǔxiàn

下属对巡抚的尊称。《文明小史第三八回》:“放与不放,须得禀明抚宪,再作道理。”《官场现形记第七回》这事情须得同抚宪同来的翻译商量。

抚心自问

fǔxīnzìwèn

摸着自己的胸口问问自己。表示自我反省。鲁迅《华盖集 这回是“多数”的把戏》:“倘使我看了《闲话》之后,便抚心自问:‘要是二百人中有一百九十九人入了女大便怎样?’”

抚恤/抚卹fǔxù

抚慰救助。体恤爱护。慰问伤残人员或死者家属并给以物质帮助。指抚恤金。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邺下有一少年,出为襄国令,颇自勉笃,公事经怀,每加抚恤,以求声誉。

抚循

fǔxún

安抚存恤。《墨子·尚同中》:“助之言谈者众,则其德音之所抚循者博矣。”《梁书·康绚传》:“除振威将军、华山太守。推诚抚循,荒余悦服。”《资治通鉴 周纪四》燕昭王日夜抚循其人,益以富实,乃与乐毅谋伐齐。《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六》陛下以百姓为子,焉可不垂抚循之恩哉!《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二》贼众精悍,(曹)操兵寡弱,操抚循激励,明设赏罚,承间设奇,昼夜会战。《资治通鉴 梁纪十六》魏岐州久经丧乱,刺史郑穆初到,有户三千,穆抚循安集,数年之间,至四万余户,考绩为诸州之最。唐 颜真卿《谢浙西节度使表》:“即当缮修甲兵,抚循将士,观察要害,以备不虞。”章炳麟《山阴徐君歌》:“明明我君,夙夜劳勤。抚循士卒,莫不怀仁。”

抚养

fǔyǎng

供给衣、食 、住或其他生活必需品。由养父养母抚养一年。西晋·李密《陈情表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魏书 皇后列传 卷一》世祖左昭仪,后之姑也,雅有母德,抚养教训。

抚膺

fǔyīng

抚摩或捶拍胸口。表示惋惜、哀叹、悲愤等。拂膺愤怨。《列子·说符》:“昔人言有知不死之道者,燕君使人受之,不捷,而言者死……有齐子亦欲学其道,闻言者之死,乃抚膺而恨。”晋 潘岳《哀永逝文》:“嫂侄兮慞惶,慈姑兮垂矜,闻鸣鸡兮戒期,咸惊号兮抚膺。”唐 李白《蜀道难诗》:“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四年》:“明日,吏以郁死告,殷抚膺大恸。”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成立宣言》:“堂堂华下,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

抚有

fǔyǒu

据有,占有。《左传 子产却楚逆女以兵》谓围:‘将使丰氏抚有而室。’围布几筵,告于庄、共之庙而来。左传·襄公十三年》:“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三国志·蜀志·后主传》:“我太祖承运龙兴,弘济八极,是用应天顺民,抚有区夏。”《左传·成公十一年》“使诸侯抚封” 晋 杜预注:“各抚有其封内之地。”《三国演义 第七三回》:“今已抚有两川之地,可以应天顺人,即皇帝位,名正言顺,以讨国贼。”

抚育

fǔyù

照料培育。抚育烈士子女。《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朕临御区宇,抚育黔黎,方欲康济浇薄,蠲省繁费。

抚谕

抚喻

fǔyù

安抚晓喻。《三国演义 第十一回》:“(刘)玄德与关张引本部军来至小沛,修葺城垣,抚谕居民。”《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九》遣龙大渊抚谕两淮,措置屯田,督捕盗贼。《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七》蔡州攻围益急,金尽藉民丁防守,民丁不足,复括妇人壮健者假男子衣冠运木石,金主亲出抚谕之。

抚谕官

fǔyùguān

抚谕使。南宋官名。掌采访民间得病报告皇帝,并慰安存问。如不以使为名,即称抚谕官。不常置。

抚御

抚驭

fǔyù

安辑控驭。即安抚控制。《宋书·沉文秀传》:“文秀善于抚御,将士咸为尽力,每与虏战,辄摧破之。”《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五》李晟行且收兵,亦自蒲津济,军于东渭桥;其始有卒四千,晟善于抚御,与士卒同甘苦,人乐从之,旬月间至万余人。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三》:“王郢叛,赵相以抚御失宜致仕。”《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五》其后将帅失抚御,稍侵夺之,众怨怒,遂劫德胜寨主姚贵闭城叛。明 韩邦靖《关中诗》:“饥荒失抚御,盗贼遂纵横。” 

抚悦

fǔyuè

亲近友好。《资治通鉴 随纪六》(杨)玄感每战,身先士卒,所向摧陷,又善抚悦其下,皆乐为致死,由是每战多捷,众益盛,至十万人。

抚掌

fǔzhǎng

①拍手。多表示高兴、得意。《二刻拍案惊奇 卷二》:“诸王抚掌称快道:‘两个国手,原是天生一对。’”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第四十回》:“文公抚掌称善。”《聊斋志异 武技》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②犹言笑谈。《晋书·王羲之传》:“衣食之馀,欲与亲知时共欢讌,虽不能兴言高咏,衔杯引满,语田里所行,故以为抚掌之资,其为得意,可胜言邪!”

抚掌大笑

fǔzhǎngdàxiào

抚:拍。拍手大笑,形容非常高兴。他高兴得不得了,不由得抚掌大笑。唐·白行简《三梦记》 巫抚掌大笑,谓同辈曰:如所梦矣。”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回:“於是众官皆哭,坐中一人抚掌大笑。”

抚掌击节

fǔzhǎngjījié

抚掌:拍手。击节:打拍子。①拍手为乐曲打拍子。②拍手表示非常赞赏。《晋书·谢尚传》:“便着衣帻而舞。导令坐者抚掌击节。”《魏略》:“王朗答太祖曰:‘承旨之日,抚掌击节。’”

抚征

fǔzhēng

安抚和征伐。《左传·昭公十五年》:“文公受之,以有南阳之地,抚征东夏。”孔颖达疏:“服者抚之,叛者征之。”晋 刘琨《劝进表》陛下抚征江左,奄有旧吴,柔服以德,伐叛以刑,抗明威以摄不类,杖大顺以号宇内。亦作“抚正”。犹安定。《国语·楚语上》:“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征南海,训及诸夏。”韦昭注:“抚,安也。征,正也。”《后汉书·文苑传下·刘梁》:“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正南海,训及诸夏。”

抚字

fǔzì

①抚养。抚字有劳。《后汉书·列女传·陈文矩妻》:“四子以母非所生,憎毁日积,而穆姜慈爱温仁,抚字益隆,衣食资供皆兼倍所生。”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书痴》:“过八九月,果举一男,买媪抚字之。”②谓对百姓的安抚体恤。抚字不闻。善抚字。抚字军民。《北齐书·封隆之传》:“隆之素得乡里人情,频为本州岛,留心抚字,吏民追思,立碑颂德。”《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二》甲戌,立考察县令课绩法,以德义有闻、清慎明着、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为四善,又分治事之最、劝课之最、抚字之最为三最,仍通取善、最,分为三等。宋 陆游《戊申严州劝农文》:“虽诚心未格于丰穰,然拙政每存于抚字。”

fǔ I.

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表字后面。《诗·大雅》维师尚父,时维鹰扬。《春秋》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眜。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②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渔父、田父。《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父知之乎?③通“甫”。开始。教父。《老子·四十二章》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④天。古人以为天地生万物,故称天为“父”。《易·说卦》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呼母。⑤动词,通“捕”。捕捉,捉拿。《管子·侈靡》徒以而富(通福)之,父系而伏之。II.参见f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