绂 | fú | ①古代系印纽的丝绳,亦指官印:印绂。玺绂。《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五》梁氏一门,宦者微孽,并带无功之绂,裂劳臣之土,其为乖滥,胡可胜言!《资治通鉴 宋纪二》又称皇太后令,奉还玺绂;并废皇后为营阳王妃,迁营阳王于吴。②同黼,帝王的章服。《聊斋志异 王者》见有王者,珠冠绣绂,南面坐。 |
祓 | fú | 古代用斋戒沐浴等方法除灾求福,亦泛指扫除:祓濯(洗濯)。祓除(古代除凶去垢的仪式)。祓禊(古代民俗,到水滨洗濯,洗去宿垢)。《史记 吕太后本纪》三月中,吕后祓,还过轵道,见物如苍犬,据高后掖,忽弗复见。《史记 孝武本纪》天子祓,然后入。《孽海花第五回》金樽檀板,花销英气,酒祓清愁… |
祓除 | fúchú | ①除灾去邪之祭。《周礼·春官·女巫》:“掌岁时祓除衅俗。”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贾公彦疏:“一月有三巳,据上旬之巳而为祓除之事,见今三月三日水上戒浴是也。”刘昭注:“韩诗曰:‘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祓除不祥。’”《资治通鉴 唐纪三》(王世充)遣诸将引兵入清宫城,又遣术人以桃汤苇火祓除禁省。鲁迅《呐喊·阿Q正传》:“赵府上请道士祓除缢鬼,费用由阿Q负担。”《资治通鉴 汉纪九》上祓霸上,还,过上姊平阳公主,悦讴者卫子夫。②清除;消除。《明史 卷二十 神宗一》诸臣宜祓除前愆,共维新政。李大钊 战争与人口问题:“欲有以救之,惟在祓除此等根性。”③使纯洁。国语·周语上:“是故祓除其心,以和惠民。”韦昭注:“祓,犹拂也。”《国语·周语上》:“祓除其心,精也。” 韦昭 注:“精,洁也。” |
韨 | fú | ①亦作“芾”。汉以后又称“蔽膝”。商周至元明的一种祭服。形似围裙,系在腰间,其长蔽膝,为跪拜时所用。以皮革涂朱或彩绘称韦韡,以丝绸绘织绣图称黻。汉以前用皮革,魏晋以来用丝罗。韨冕(敝膝和帽子)《汉书 王莽传》臣请安汉公居摄践祚,服天子韨冕,背斧依于户牖之间,南面朝群臣,听政事。参见“②古代系玺印的丝绳。《汉书 王莽传》太后诏曰:“可。韨如相国,朕亲临授焉。” |
黻 | fú I. | 通“韨”,古代用做祭服的熟皮制蔽膝。古代礼服上黑与青相间的花纹:黼黻。晋 葛洪《抱朴子·广譬》:“寸裂之锦黻,未若坚完之韦布。” II. fù。 |
黻冕 | fúmiǎn | 古代祭服。古制大夫以上,冕服皆有黻,故称"黻冕"。《论语·泰伯》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朱熹注:黻,蔽膝也,以韦为之;冕,冠也。皆祭服也。《汉书 王莽传》车服黻冕,各有差品。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第五十六回》定王赐士会以黻冕之服,位为上卿。参见“韠冕bìmiǎn”。 |
黼 | fǔ | 古代礼服上绣的半黑半白的花纹:黼座(帝王的宝座)。黼黻(a.古代礼服所绣的花纹;b.喻华丽的辞藻)。黼藻(指华美的辞藻)。 |
黼黻 | fǔfú | ①泛指礼服上所绣的华美花纹。《晏子春秋·谏下十五》:“公衣黼黻之衣,素绣之裳,一衣而王采具焉。”《庄子·大宗师》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宋 叶适《故宝谟阁赵公墓志铭》:“黼黻为章,宫徵成音,经综纬错,其行钦钦。”清 黄鷟来《杂诗之二》:“灿灿黼黻裳,乃出寒女治。”②绣有华美花纹的礼服。《淮南子·说林训》:“黼黻之美,在於杼轴。” 高诱注:“白与黑为黼,青与赤为黻,皆文衣也。”多指帝王和高官所穿之服。 荀悦《纪·武帝纪六》:“天子负黼黻,袭翠被。”《后汉书·张衡传》:“士或解短褐而袭黼黻,或委臿筑而据文轩者,度德拜爵,量绩受禄也。”③借指爵禄。唐 崔湜《故吏部侍郎元公碑》:“雅尚冲漠,脱落人事,鼎鐘黼黻,罔汩其志。” 唐 钱起《寄任山人诗》:“天阶崇黼黻,世路有趋竞。”茗荪《地方自治博议》:“天子无独断之力,民间有参政之权,衮冕黼黻,悉不足以炫燿。”④使华美。 唐 柳宗元《非国语 跋》:“以彼庸蔽奇怪之语,而黼黻之,金石之,用震曜后世之耳目。” 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九月桃花记》:“桃李不借力於东风,而春色必叨荣於桃李,籍以增辉万物,黼黻河山也。”姚华《曲海一勺·骈史上》:“亦復黼黻河,藻饰川岳。”⑤借指辞藻,华美的文辞。《北齐书·文苑传序》:“其有帝资悬解,天纵多能,摛黼黻於生知,问珪璋於先觉。”⑥指修饰文辞。唐 杨炯《崇文馆宴集诗序》:“黼黻其辞,云蒸而电激。” 明 宋濂《郭考功文集 序》:“文学侍从之臣,亦皆博习经艺,彰露文綵,足以……攄其献替赞襄之益,致其黼黻藻会之盛。”⑦谓辅佐。 唐 柳宗元《乞巧文》:“黼黻帝躬,以临下民。” 宋 周煇《清波别志卷上》:“(米芾)困於资格,不幸一旦死,不得润色帝猷,黼黻王度。”清 黄遵宪《述怀再呈霭人樵野丈诗》:“黼黻承平时,无贤幸无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