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 | fèng | ①恭敬地用手捧着:奉觞(举杯祝酒)。奉献。奉祀。奉承(恭维,讨好。“承”读轻声)。汉 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居数月,赵奉燕王母及家属归之燕。(表示护送)西汉 杨恽《报孙会宗书》当此之时,自以夷灭不足以塞责,岂意得全首领,复奉先人之丘墓乎?《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唐 王维《酬郭给事诗》:“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闈。”②尊重,遵守:奉公守法。奉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奉行故事(按老规定办事)。《晋书 惠帝纪》犹欲长奉先皇之制。③敬辞,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奉告。奉还(huán)。奉陪。奉劝。奉迎(a.敬辞,迎接;b.奉承)。奉赠。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50篇》笔者只统计《本纪二》中“奉皇太后”(奉陪)字样就有六十六处,“奉皇太后启跸诣泰陵”、“奉皇太后驻跸保定府”、“奉皇太后驻避暑山庄”、“奉皇太后登岱”、“奉皇太后西巡五台”等等。④信仰:信奉。素奉佛教。⑤供养,伺候:奉养。供奉。侍奉。《孙子兵法 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晋书 惠帝纪》右仆射荀籓等奉帝北征,至安阳,众十余万。《清史稿卷十一 高宗本纪二》上奉皇太后还驻杭州府。⑥持,拿。《墨子·非攻中》奉甲执兵。《庄子·说剑》王乃校剑士七日,死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⑦古同“俸”,薪金。《战国策·赵策四 触詟说赵太后》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四》皆增奉如丞相,以备三公焉。《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六》正月,诏增百官奉。《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一》丙午,诏减百官及州郡县奉各有差。《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四》金主(金熙宗)诏以天水郡公赵桓(宋钦宗)乞本品俸,令有司赒济之。⑧安排,管理。《左传 郑庄公戒饬守臣》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获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⑨同拜。《宋书 本纪武帝上》四月,奉武陵王(司马)遵为大将军,承制,大赦天下。⑩姓。 |
奉安 | fèng’ān | 旧称安葬皇帝或父亲,后安置神像、神位等亦称奉安。今国家元首的灵柩举行葬礼,称为奉安。《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一》甲午,奉安太宗圣容于启圣院新殿,帝(宋真宗赵恒)拜而恸,左右皆掩泣。 |
奉表 | fèngbiǎo | 上表。进呈奏表。晋 刘琨《劝进表》臣奉表使还,乃承西朝以去年十一月不守,主上幽劫,复沈虏庭,神器流离,再辱荒逆。《资治通鉴 梁纪十一》广陵王(元恭)奉表三让,然后即位,大赦,改元普泰。《南史 本纪卷七梁武帝中》:“(太清元年夏四月)戊寅,百辟诣凤庄门奉表,三请三答,顿首,并如中大通元年故事。”“王侯朝臣皆奉表质疑,帝皆爲解释。”唐 韩愈《贺雨表》:“微臣幸蒙宠任,获覩殊祥……谨奉表陈贺以闻。”郭沫若《孔雀胆附录 孔雀胆的故事》:“(段宝)闻明太祖定鼎江南,便派遣他的叔父段真,由会川奉表归款。” |
奉朝请 | fèngcháoqǐng | 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古称春季的朝见为“朝”,秋季的朝见为“请”。奉朝请者,即有以加朝会的资格。东汉对罢省的三公、外戚、宗室、诸侯,给以此名。使得岁时朝见,以示优待。后在官名上加此字样,如晋宗室外戚为奉车、驸马、骑都尉得,皆奉朝请,表示有享此待遇的资格,实非官名。《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九》刘蕡又曰:“今夏官不知兵籍,止于奉朝请;六军不主兵事,止于养勋阶。” |
奉裳衣 | fèngchángyī | 犹奉巾栉。伺候梳洗。谓充当妻室。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宦娘》:“又恨以异物不能奉裳衣,阴为君胹合佳偶,以报眷顾之情。”《聊斋志异 莲花公主》谬以小女子奉裳衣,想不过嫌也。宋 张师正《括异志·高舜臣》:“我以君积善之家,故愿奉巾栉於子。” |
奉车都尉 | fèngchēdūwèi | 奉车都尉,官职名,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置,秩比二千石,掌御乘舆车。《汉书 霍光金日磾传》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汉书 霍光传》既葬,封(霍)山为乐平侯,以奉车都尉领尚书事。《晋书 元帝纪》诸参军拜奉车都尉,掾属驸马都尉。 |
奉承 | fèngchéng | ①承受;遵行。②继承。《汉书 霍光传》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庙,子万姓。《后汉书 光武帝纪上》更始(刘玄)因其资以据帝位,而不能奉承大统,败乱纲纪,盗贼日多,群生危蹙。《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统,兢兢业业,不敢康宁,思靖百姓,惧未能绥。《晋书 元帝纪》朕以寡德,奉承洪绪,不能祈天永命,绍隆中兴。③侍奉。《西游记第六九回》他倒有阁老陪侍,我们只得两个馆使奉承。④奉祀;祭祀。⑤逢迎,阿谀。⑥奉送,馈赠。 |
奉敕 | fèngchì | 奉皇帝的命令。奉师长之命。《封神演义 第一回》纣王七年,春二月,忽报到朝歌,反了北海七十二路诸侯袁福通等,太师闻仲奉敕征北。 |
奉辞 | fèngcí | ①谓奉君主之正辞。《后汉书 袁绍传》臣乃旋师,奉辞伐畔。《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奉辞在外,礼命断绝。三国魏 锺会《檄蜀文》:“今镇西奉辞衔命,摄统戎车。”晋 卢谌《览古诗》:奉辞驰出境,伏轼径入关。《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诸镇有不从者,请奉辞伐之。《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七》是时,曹操遗(孙)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②谓行告别之礼。《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丙子,帝亲行卒哭之祭于几筵殿。戊寅,帝送钦宗虞主于和宁门外,奉辞,遂祔神主于太庙第十一室。 |
奉辞伐罪 | fèngcífázuì | 奉严正之辞而讨有罪。《尚书·大禹谟》;“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伐,一本作“罚”。《陈书·高祖纪上》:“节下奉辞伐罪,故当生死以之,岂可畏惮宗室,轻於国宪?”宋·岳飞《奉诏移伪齐檄》:“我今奉辞伐罪,拯溺苏枯,惟务安集,秋毫无犯。” |
奉祠 | fèngcí | ①祭祀。《史记 孝武本纪》於是以三百户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史记·封禅书》杜主,故周之右将军,其在秦中,最小鬼之神者。各以岁时奉祠。《后汉书·桓晔传》赐遣吏奉祠,因县发取祠具,晔拒不受。②《宋史·职官志十》宋代设宫观使、判官、都监、提举、提点、主管等职,以安置五品以上不能任事或年老退休的官员等。他们只领官俸而无职事。因宫观使等职原主祭祀,故亦称奉祠。奉祠归养。《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三》甲戌,黄潜善、汪伯彦落职,奉祠。《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六》刘珙以属疾请奉祠,未报,请致仕。《宋史·道学传三·朱熹》诏以熹累乞奉祠,可差主管台州崇道观。宋 陆游《上书乞祠》诗:上书又乞奉祠归,梦到湖边自叩扉。 |
奉答 | fèngdá | ①谓顺应,遵奉。《尚书·洛诰》:“奉答天命,和恒四方民。”孔传:“又当奉当天命,以和常四方之民。”《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 “今君称丕显德,明保朕躬,奉答天命,导扬弘烈。”②报答。唐 吴兢《贞观政要·忠义》:“立(冯立)谓所亲曰:‘逢莫大之恩幸而获免,终当以死奉答。’”宋 马永卿《嬾真子卷一》:“公默然少许,谢曰:‘某平生虑不及此,当思其所以奉答。’”③敬答,答复。鲁迅《华盖集续编·海上通信》:“前几天得到来信,因为忙于结束我所担任的事,所以不能即刻奉答。” |
奉戴 | fèngdài | 奉事;拥戴。《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我又与蔡人奉戴厉公。至於庄宣,皆我之自立。”杜预注:“奉戴,犹奉事。”《晋书·石勒载记上》:“浚怒曰:‘石公来,正欲奉戴我也,敢言击者斩!’”《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慕容垂,燕之戚属,世雄东夏,宽仁惠下,恩结士庶,燕、赵之间咸有奉戴之意。《南史·文学传·祖冲之》:“意欲奉戴府君,勦除兇逆,远近义徒,自当投赴。” |
奉恩 | fènɡ’ēn | 蒙恩受宠。唐 王昌龄《长信怨诗》:“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
奉法 | fènɡfǎ | 奉行或遵守法令。《韩非子·有度》:“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史记·循吏列传》:“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晋书 愍帝纪总论》虽太平未洽,亦足以明吏奉其法,民乐其生矣。《晋书·卷三三·石苞传》:苟尊势所驱,何所不至,望奉法之直绳,不可得也。宋·曾巩《序》:“羣臣奉法遵职,海内乂安。” |
奉访 | fènɡfǎnɡ | 拜访。《儒林外史第二二回》:“奉访尊寓不值,不胜怅怅!” 《聊斋志异 嘉平公子》女云:“妾晚间奉访,勿使人知。”《花月痕 第十回》:“你娘回来就说我姓韩字荷生,已经同欧老爷奉访两次了。” |
奉公 | fènɡɡōnɡ | 奉行公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汉书.卷八三.朱博传》:博宰相,玄上卿,晏以外亲,封位特进,股肱大臣,上所信任,不思竭诚奉公。《后汉书·侯霸传》:“(霸)在位明察守正,奉公不回。”《晋书 元帝纪》长吏有志在奉公而不见进用者,有贪惏秽浊而以财势自安者,若有不举,当受故纵蔽善之罪。 |
奉公不阿 | fènggōngbùē | 奉行公事而不去迎合别人。我喜欢他那奉公不阿的性格。《东观汉记·李恂》:“恂奉公不阿,为宪所奏免。” |
奉公克己 | fènggōngkèjǐ | 谓严以律己,一心为公。《东观汉记·周泽传》:“[泽]为渑池令,奉公克己。” |
奉公如法 | fènggōngrúfǎ | 奉行公事,遵守法令。《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一折:想俺这为官的,都只要奉公如法也啊。 |
奉公守法 | fènggōngshǒufǎ | 比喻奉行公事,遵守法令。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后世据此典故提炼出成语“奉公守法”。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一折∶“想俺这为官的,都只要奉公如法也啊。”清·平步青《霞外措屑·时事·史恩涛》; “如果奉公守法,毫无情弊,何至人言喷啧?” 巴金《寒俊》:“我们奉公守法,别人升官发财。” |
奉公正己 | fènggōngzhèngjǐ | 奉行公事严格地约束自己。《魏书 高道穆传》:“机方直之心,久而弥厉,奉公正己,为时所称。” |
奉贡 | fènggòng | ①纳贡。《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十二月,高句丽王遣使奉贡。《后汉书·东夷传·夫馀》:“二十五年,夫餘王遣使奉贡,光武厚荅报之。”明 宋濂《皇太子与高丽王书》:“王处海东,称藩奉贡於朝廷者五年。”②犹奉献。《后汉书·吕布传》:“成(侯成)分酒肉,先入诣布而言曰:‘蒙将军威灵,得所亡马,诸将齐贺,未敢尝也,故先以奉贡。’” |
奉国 | fèngguó | 献身为国。《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君生於扰攘之际,本有从横之志,降身奉国,以享兹祚。《北史·裴佗传》:“裴矩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 矩輒以闻,自非奉国,孰能若是。” |
奉讳 | fènghuì | ①居丧。《花月痕第五十回》你道小珠怎充钦使呢?小珠自十七岁入学后,便奉讳了。②旧称帝王死后举丧。 |
奉己 | fènɡjǐ | ①谓养护己身,无所作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蔿吕臣实为令尹,奉己而已,不在民矣。"杜预 注:"言其自守无大志。"《南史·后妃传下陈文沉皇后》:"钦素无伎能,奉己而已。"清 钱谦益 《向言上》之四:"夫奉己而不在民,近代大臣之通病也,百姓之所仇而敌国之所喜也。" ②奉养自己。唐 韩愈 《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独宿有题一首因献杨常侍》诗:"礼贤道何优,奉己事苦俭。"《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六》(李愬sù)俭于奉己而丰于待士,知贤不疑,见可能断,此其所以成功也。 |
奉计 | fèngjì | 呈奉计簿,谓尽守臣职。《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越巂人任贵自称太守,遣使奉计。《后汉书·明帝纪》:“众郡奉计,百蛮贡职。” |
奉笺 | fèngjiān | 上书给长官。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书记》:迄至后汉,稍有名品,公府奏记,而郡将奉笺。《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高祖与王僧辩等进启江州,请晋安王(萧方智)以太宰承制,又遣长史谢哲奉笺劝进。 |
奉令承教 | fènglìngchéngjiào | 遵从命令,接受教诲。《战国策 乐毅报燕惠王书》:“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
奉率 | fènglǜ | ①率领。《墨子·非攻下》:“汤焉敢奉率其众,是以乡有夏之境。”孙诒让间诂引王引之云:“言汤既受天命,乃敢伐夏也。”②奉行,遵循。《晋书·武帝纪》:“宗室戚属,国之枝叶,欲令奉率德义,为天下式。” |
奉命唯谨 奉命惟谨 | fèngmìngwéijǐn | 奉命:接受命令;唯:只有;谨:小心谨慎。指服从命令,小心谨慎。明·陶宗仪《辍耕录》卷十五:“诸官奉命唯谨。” |
奉陪到底 | fèngpéidàodǐ | 以诚恳的敬意,来陪伴别人到最后,指坚持做成一件事,中途不放弃。如果阿斯兰要同我决一死战,我就和他奉陪到底。 |
奉亲 | fèngqīn | 侍奉双亲。鹿乳奉亲:《二十四孝》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疾,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九》封桩库者,帝(宋孝宗)所创也;其法,非奉亲,非军需不支。 |
奉屈 | fèngqū | ①敬请光临的意思。屈,屈尊、屈驾。唐 牛僧孺《玄怪录·崔书生》:“崔郎遣行,太夫人疑阻,事宜便絶,不合相见。然小妹曾奉周旋,亦当奉屈。” 《聊斋志异 念秧》我赢些须,明当奉屈耳。《聊斋志异 莲花公主》(窦)生问之,答云:“相公奉屈。” ②请受委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四二回》:“这个只好要奉屈的了,那天只能扮作家人模样混进去。”茅盾《子夜 十六》:“奉屈你们充一下临时保镳罢!” |
奉扰 | fèngrǎo | 敬词。犹打扰。《笑林广记 作揖》新年拜节奉扰,元宵观灯又奉扰,端午看龙舟,中秋玩月,重阳赏菊,节节奉扰,未曾报答,愧不可言。《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邓九公便过来陪坐。安老爷也道了昨日的奉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二回》:“昨儿劳了驾,今儿又来奉扰,不安得很!” |
奉如神明 | fèngrúshénmíng | 象对待神灵那样崇奉。形容对某人或某种事物极其尊重。《左传·襄公十四年》“敬之如神明”。《左传·襄公十四年》“敬之如神明”。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八回:这件事荒唐得很!这么一条小蛇,怎么把他奉如神明起来? |
奉若神明 | fèngruòshénmíng | 指崇拜得像迷信者敬神那样。形容对某些人或事物的盲目尊重。满世界的球迷、球星、老板、记者都将他奉若神明。《左传·襄公十四年》:“敬之如神明。”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八回》这件事荒唐得很!这么一条小蛇,怎么把它奉若神明起来? |
奉觞 | fèngshāng | 奉:双手捧着献送,奉觞为举杯敬酒。《礼记·投壶》:“当饮者皆跪,奉觞曰:‘赐灌。’胜者跪曰:‘敬养。’”《汉书·儿宽传》:“臣宽奉觞再拜,上千万岁寿。”《史记·滑稽列传》若亲有严客,髡帣韝鞠,侍酒于前,时赐馀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资治通鉴 元纪十三》于是遣思摩帅所部建牙于河北,上(李世民)御齐政殿饯之,思摩涕泣,奉觞上寿曰:“奴等破亡之馀,分为灰壤,陛下存其骸骨,复立为可汗,愿万世子孙恒事陛下。”唐 李绅却渡西陵别越中父老诗:“倾手奉觞看故老,拥流争拜见孩提。”《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三》(赵)良嗣等奉觞为寿,皆称万岁。 |
奉觞 | fèngshāng | :双手捧着献送举杯敬酒。《礼记·投壶》:“当饮者皆跪,奉觞曰:‘赐灌。’胜者跪曰:‘敬养。’”《汉书·儿宽传》:“臣宽奉觞再拜,上千万岁寿。”《史记·滑稽列传》若亲有严客,髡帣韝鞠,侍酒于前,时赐馀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资治通鉴 元纪十三》于是遣思摩帅所部建牙于河北,上(李世民)御齐政殿饯之,思摩涕泣,奉觞上寿曰:“奴等破亡之馀,分为灰壤,陛下存其骸骨,复立为可汗,愿万世子孙恒事陛下。”唐 李绅却渡西陵别越中父老诗:“倾手奉觞看故老,拥流争拜见孩提。”《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三》(赵)良嗣等奉觞为寿,皆称万岁。 |
奉使 | fèngshǐ | 奉命出使。可指使者。《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奉使则张骞、苏武。”《汉书 苏武传》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唐 张鷟《游仙窟》:“仆从汧陇,奉使河源。”唐 李颀《琴歌》:“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四》初,聂哷贝勒既败归,召奉使魏良臣等至天长南门外。清 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卷一:“秀水钱箨石侍郎,奉使祭告尧陵。” |
奉侍 | fèngshì | 奉养侍候。唐 柳宗元《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奉侍温清,未尝见忧。” 明 李贽《复邓石阳》:“苟有子,则老来得力,病困时得力,卧床难移动时得力,奉侍汤药时得力。” 许地山《女国士》:“妈妈在家单仗你奉侍,于心实在不安 。”《聊斋志异 西湖主》妃曰:“再造之恩,恨无所报。息女蒙题巾之爱,当是天缘,今夕即遣奉侍。” |
奉顺 | fèngshùn | 奉承顺应。《战国策·燕策三》:“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汉书 王莽传》今君移病求退,以著朕之不能奉顺先帝之意,朕甚悲伤焉。《后汉书·顺帝纪》:“朕以不德,统奉鸿业,无以奉顺乾坤,协序阴阳,灾眚屡见,咎徵仍臻。”《南史·宋南郡王义宣传》:“雍州刺史朱脩之起兵奉顺。” |
奉祀 | fèngsì | 供奉祭祀。《左传·成公十三年》:“献公即世,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 。”宋 曾巩 《为人后议》:“故前世人主有以支子继立,而崇其本亲,加以号位,立庙奉祀者,皆见非于古今。” 巴金《利娜》:“俄国礼拜堂把亚历山大当作耶稣来奉祀,那个地方就是良心的监牢。”《资治通鉴 汉纪十六》光上书谢恩,愿分国邑三千户以封兄孙奉车都尉山为列侯,奉兄去病祀。 |
奉嗣 | fèngsì | 谓继前人而敬受。《晋书 惠帝纪》:“齐王(司马)冏前应还第,长沙王乂轻陷重刑,封其子绍为乐平县王,以奉其嗣。”参见“嗣奉”。 |
奉天 | fèngtiān | 奉行天命。《汉书 王莽传》陛下奉天洪范,心合宝龟,膺受元命,豫知成败,咸应兆占,是谓配天。 |
奉天承运 | fèngtiānchéngyùn | 奉:遵照;奉天:遵从天意,指皇帝受命于天;承运:继承新生的气运。指君权神授。封建帝王诏书开头的套语。明·沈德符《野获编》:“太祖奉天二字,千古独见。故神训中云:皇帝所执大圭上镂‘奉天法祖’四字,臣下诰敕命中,必首云‘奉天承运皇帝’。”老舍《四世同堂》:“他们俩的行动是‘奉天承运’。” |
奉天门 | fèngtiānmén | ①南京奉天门始建于1366年,从午门入,过内五龙桥,便是奉天门,门内为奉天殿。永乐初,明成祖朱棣曾在此举行国宴接见过渤泥国王一行。②太和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当时称奉天门。《明史 卷十二 英宗后纪》天顺元年春正月壬午,昧爽,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輗、张軏,左都御史杨善,副都御史徐有贞,太监曹吉祥以兵迎帝于南宫,御奉天门,朝百官。 |
奉头鼠窜 | fèngtóushǔcuàn | 奉:捧。抱着头,象老鼠那样惊慌逃跑;形容受到打击后狼狈逃跑。《汉书·蒯通传》:“始常山王、成安君故相与为刎颈之交,及争张黡、陈释之事,常山王奉头鼠窜,以归汉王。”《宋史·宦者传三·方腊》:“平生童太师作几许威望,及临事,乃蓄缩畏慑,奉头鼠窜,何面目复见天子乎!”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农人》:“女见狐奉头鼠窜而去,自是遂安。” |
奉为圭臬 | fèngwéiguīniè | 奉:信奉;圭:测日影器;臬:测量水面的器具;圭臬:比喻事物的准则。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清·钱大昕《六书音韵表序》:“此书出,将使海内说经之家奉为圭臬,而因文字音声以求训诂古义之兴有日矣,讵独以存古音布局哉。” |
奉为楷模 | fèngwéikǎimó | 把某种事物当作榜样。鲁迅《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听说刚勇的拳师,决不再打那倒地的敌手,这实足使我们奉为楷模。” |
奉为至宝 | fèngwéizhìbǎo | 敬奉为最珍贵的宝物。鲁迅《坟·寡妇主义》:“‘正人君子’也常以这些流言作谈资,扩势力,自造的流言尚且奉为至宝,何况是真出于学校当局者之口的呢。” |
奉慰 | fèngwèi | ①唐宋礼制,逢帝、后忌辰,百官列班进名拜慰天子或皇太后,称“奉慰”。《宋史·礼志二六》:“天佑初,始令百官诣合奉慰。宋循其制,惟宣祖、昭宪皇后为大忌。前一日不坐,羣臣诣西上合门奉慰,移班奉慰皇太后,退赴佛寺行香。”《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元年》:“乙酉,温成皇后启殡,帝不御前后殿,百官进名奉慰。”《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三》冬,十月,辛亥朔,不视朝,文武百僚诣文德殿门进名奉慰,自是朔望皆如之。②犹慰问,问候。明 沈德符《野获编·禁卫·驾贴之伪》:“高独呼校面诘,索驾贴观之,诸校词窘,谓厂卫遣来奉慰耳。” |
奉宪 | fènɡxiàn | 奉行法令;奉命。《史记·三王世家》百官奉宪,各遵其职,而国统备矣。《汉书·景帝纪》又惟酷吏奉宪失中,乃诏有司减笞法,定棰令。《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九》臣职在奉宪,愿举察之,毋为员外置人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五四回》姓朱的道:“奉宪只拿他一个,这些有我在这里看管。” |
奉行 | fèngxíng | ①遵照实行。《晋书 元帝纪》各明慎奉行。②佛经末尾“流通分”中,多用以表示听众服膺之意。 |
奉行故事 | fèngxínggùshì | 指按照老规矩办事。东汉·班固《汉书·魏相传》:“相明《易经》有师法,好观汉故事及便宜章奏,以为古今异制,方今务在奉行故事而已。”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回:“这起公事到了警察局,伯珍也不免奉行故事,吩咐局里的警兵。” |
奉宣 | fèngxuān | 宣布帝王的命令。《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特下燕国,奉宣诏恩,令普天率土备闻斯庆。 |
奉扬仁风 | fèngyángrénfēng | 奉扬:颂扬;仁风:施行仁政如同风行。旧时用作颂扬德政。《晋书·袁宏传》:“时闲皆集,安欲以卒迫试之,临别执其手,顾就左右一扇而授之曰:‘聊以赠行。’宏应声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此黎庶。’” |
奉养 | fèngyǎng | ①侍候赡养。奉养之具。《后汉书·列女传·吴荣》荣尝躬勤家业,以奉养其姑。《东周列国志 第四回》庄公曰:你有母奉养,得尽人子之心。寡人贵为诸侯,反不如你。②指生活待遇。《汉书·货殖传序》其爵禄奉养宫室车服棺椁祭祀死生之制各有差品,小不得僭大,贱不得逾贵。《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五》(李浩)为大郡,廉洁,奉养如布衣时。 |
奉谒 | fèngyè | 拜见。《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陟明旦大从车骑奉谒造壹 。” 唐 裴铏《传奇·宁茵》:“俄又闻人叩关曰:‘南山斑寅将军奉谒。’”《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八回》:“今午到关奉谒,乞少候。”苏曼殊《天涯红泪记第一章》:“生以母氏同来,因约老人以明日再行奉谒。” |
奉邑 | fèngyì | 以收取赋税作为俸禄的封地。奉,通“俸”。《史记·孟尝君列传》:“文奉邑少,而民尚多不以时与其息,客食恐不足,故请先生收责之。”东汉 班固《汉书 高后纪》列侯幸得赐餐钱奉邑,陛下加惠,以功次定朝位,臣请臧高庙。《汉书·沟洫志》:“武安侯田蚡为丞相,其奉邑食鄃。”《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雋、昌、刘阳、州陵为奉邑。” |
奉迎 | fèngyíng | 恭迎;接待。犹逢迎。《晋书·愍帝纪》:“扫除鲸鯢,奉迎梓宫。”“朕以冲昧,纂承洪绪,未能枭夷凶逆,奉迎梓宫,枕戈烦冤,肝心抽裂。”《宋书 卷十 顺帝纪》元徽五年七月戊子夜,废帝殒,奉迎王入居朝堂。壬辰,即皇帝位。 |
奉御 | fèngyù | ①奉召进见。《封神演义 第一回》纣王忽然猛省,着奉御宣中谏大夫费仲。②官名。隋殿内省设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等六局,每局各置奉御二人总领之。因奉御掌天子供奉,故元明戏曲中亦用以指宦官。 |
奉诏 | fèngzhào | ①接受皇帝的命令。《史记 吕太后本纪》王且亦病,不能奉诏。②犹称旨。 |
奉职 | fèngzhí | 谓奉行职事。《史记·循吏列传序》:“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后汉书 袁绍传》臣以负薪之资,拔于陪隶之中,奉职宪台,擢授戎校。《东观记·周荣传》:“(荣)尽心奉职,夙夜不怠。”《宋书·武帝纪上》:“高祖以身范物,先以威禁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二三日间,风俗顿改。”明 王琼《双溪杂记》:“皆不责问陆完等奉职不效之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关于停战的清方档案·袁世凯等奏折》:“臣等奉职无状,政策不能取信於民,抚衷惭惧,罔知所措。” |
奉箒 | fèngzhǒu | 亦作“奉帚”。持帚洒扫。多指嫔妃失宠而被冷落。南朝梁 吴均《行路难》诗之四:“班姬失宠颜不开,奉箒供养长信台。”唐 王昌龄《长信秋词》之三:“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裴回。” |
奉遵 | fèngzūn | 遵守;遵从。《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其令有司各修职任,奉遵法度,惠兹元元。”《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况寧前朝所表,名德已著,而久栖迟,未时引致,非所以奉遵明训,继成前志也。” |
俸 | fèng | 官员等所得的薪金:俸禄。薪俸。《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四》旧制,皇兄弟、皇子为亲王,给二品俸。宗室封一字王者,给三品俸。参见“奉⑦”。 |
俸粮 | fèngliáng | 犹俸米。明 陈洪谟《继世纪闻卷五》:“正德以来……各项俸粮约数十万石。”《西游记第七三回》你我都是出家人,见山门就有三升俸粮,何言素手? |
俸廪 | fènglǐn | ①俸金与禄米。亦泛指俸禄。宋 欧阳修《试笔·南唐砚》选工之善者,命以九官之服,月有俸廪之给,号砚务官。宋 叶梦得《避暑录话 卷上》今身为宰相,俸廪非不足,不以富贵宠禄为淫侈足矣,何至于妻子寒饿乎?《明史·英宗前纪》:"(正统四年三月)癸酉,增南京及在外文武官军俸廪。②旧指学官的俸禄与廪生的膳食津贴。《清文献通考·国用四》是年(顺治四年)定各省学官及学生俸廪。 |
俸禄 | fènglù | 官吏的薪给。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篇》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 |
俸钱 | fèngqián | 俸:官员等所得的薪金:俸禄。薪俸。(范)旻下令禁止,出俸钱,市药物,亲为和合,民有病则给之,获愈者千计。唐·元稹《三遣悲怀 其一》:“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唐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诗》:“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鲁迅《华盖集续篇·记“发薪”》:“翻开我的简单日记一查,我今年已经收了四回俸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