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àng

①解脱约束,得到自由:把笼子里的鸟放了。放胆。放诞。放任。放肆。放歌。放怀。豪放。释放。《论语·里仁篇》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孟子·滕文公下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②散(sàn):放工。放假。放学。放晴(阴雨后转晴)。③带牲畜到野外去吃草:放牧。放羊(亦喻任其自由行动,放手不管,含贬义)。④驱逐到远方去:放逐。放黜。流放。发配。驱逐。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孟子·滕文公下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孟子·万章上》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汉书·外戚传序》:“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用末喜。”《史记 屈原列传》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⑤到基层去:放官(古时指任命为外地官员)。下放。⑥发出:放电。放毒。放光。发放。⑦借钱给别人,收取利息:放债。放贷。⑧扩展:放大。放宽。⑨花开:百花齐放。心花怒放。⑩搁、置:这件事情不要紧,先放一放。存放。放弃。放心。放置。11.至:放乎四海。摩顶放踵。12.丢失。《孟子·告子上》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13.音昉。同仿。仿效。学也。《玉篇》:比也。《类篇》:效也。《尚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勳。疏:能放效上世之功。《庄子·庚桑楚外内韄者,道德不能持,而况放道而行者乎!《史记 孝武本纪》欲放黄帝以尝接神仙人蓬莱士。《汉书 王莽传》莽惶惧不能食,昼夜抱孺子(刘婴)告祷郊庙,放《大诰》作策。

放骜

fàng’ào

傲慢放纵。《庄子·庚桑楚》:“蹍市人之足,则辞以放驁。”成玄英疏:“履蹋市廛之人不相识者之足脚,则谢云,己傲慢放纵错误而然,非故为也者。” 宋 陆游《求志居士彭君墓志铭》:“乡人过其门,乘车者式,放驁者肃,忿争者解。”

放罢

fàngbà

不是罢官,而是罢免差遣的意思。《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八》追夺王珪赠谥;王仲端、王仲薿并放罢,遗表恩例减半。《续资治通鉴·宋孝宗干道二年》:“帝曰:‘李道辄恃戚里,敢尔妄作,可与放罢。’”

放长线

钓大鱼

fàngchángxiàn

diàodàyú

比喻做事从长远打算,虽然不能立刻收效,但将来能得到更大的好处。清·石成金《传家宝三集·俗谚》:“线儿放得长,鱼儿钓得大。”罗丹《风雨的黎明》办这种事,要放长线钓大鱼

放朝

fànɡcháo

①凡盛暑﹑雨雪﹑泥潦,酌免群臣朝参,谓之"放朝"。本唐制,后朝因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七》水之作也,宰执方晨朝,未入,俄有旨放朝。②谓群臣朝参毕退朝。③谓让群臣入朝朝参。

放黜

fàngchù

放逐黜免。《尚书·泰誓下》:“崇信姦回,放黜师保。”《晋书 文帝纪》天子既以帝三世宰辅,政非己出,情不能安,又虑废辱,将临轩召百僚而行放黜。《晋书·陶斌传》:“骨肉至亲,亲运刀锯以刑同体,伤父母之恩,无惻隐之心,应加放黜,以惩暴虐。”清 刘大櫆《吴青然诗集 序》:“独忆青然与余同被徵召……既而同罹放黜,相怜因相善也。”

放达

fàngdá

豪放豁达,不拘礼俗。晋 葛洪《抱朴子·疾谬》:“才不逸伦,强为放达。”《旧唐书·薛登传》:“魏氏取人,尤爱放达。”宋 叶适《华文阁待制知庐州钱公墓志铭》:“少放达,喜奇策。” 许杰《关于我的两篇短篇小说的回忆》:“他的思想也是这个样子,非常的放达和浪漫。”

放达不羁

fàngdábùjī

纵放旷达,不受拘束。《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卢柟]一生好酒任侠,放达不羁,不轻财傲物之志。”《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缘》久闻唐伯虎放达不羁,难道华安就是他?

放大炮

fàngdàpào

比喻说大话。郭沫若《羽书集·忠告日本政治家》:“(近卫文麿)是西园寺公的最后一张牌’……然而,被打出了的这‘最后一张牌’,却可怜,才是放大炮的一张牌。”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二章:“你为啥不和郭主任商量商量,在县里放大炮呢?”

放诞

fàngdàn

①放纵不羁。《世说新语·任诞》“阮籍乃求为步兵校尉” 刘孝标注引晋张隐文士传:“籍放诞,有傲世情,不乐仕宦。”唐 杜甫《寄题江外草堂诗》:“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聊斋志异 人妖》妻田氏,亦放诞风流。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三集·胡宝玉记》:“(胡宝玉)好作靓妆,性又放诞,于浓烟艳粉中别树一帜。”②浮夸虚妄。《汉书·叙传下》:“季末淫祀,营信巫史,大夫胪岱,侯伯僭畤,放诞之徒,缘间而起。”《晋书·傅玄传》:“魏文慕通达而天下贱守节,其后纲维不摄,而虚无放诞之论盈于朝野。”③指浮夸虚妄的言行。《梁书·谢举何敬容传论》:“时俗尚于玄虚,贵为放诞。”

放诞不羁

fàngdànbùjī

解释见“放荡不羁”。《太平广记》卷二一○引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王濛》:“王濛字仲祖,晋阳人,放诞不羁。书比庚翼,丹青甚妙,颇希高远。”《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五回:这赤龙子年纪最小,却也最放诞不羁的。

放诞不拘

fàngdànbùjū

解释见“放荡不羁”。宋·司马光《温公续诗话》:“韩退处士,绛州人,放诞不拘,浪迹秦晋间,以诗自名。”

放诞风流

fàngdànfēngliú

谓不拘礼法而有文采。《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十七而寡,为人放诞风流,故悦长卿之才而越礼焉。”清·尤侗《瑶宫花史小传》花史年少,放诞风流,既为情死,眉黛间常有恨色。

放荡

fàngdàng

①放纵,不受约束。《三国志 魏书武帝纪》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②指行为轻佻不检点。③犹浪游,浪迹。

放荡不羁

fàngdàngbùjī

放纵任性,不加检点,不受约束。《晋书·王长文传》:“少以才学知名,而放荡不羁,州府辟命皆不就。”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平时与一班好朋友,只以诗酒娱心,或以山水纵目,放荡不羁。”

放荡形骸

fàngdàngxínghái

行为放纵,不拘礼节。元 无名氏《争报恩》第二折:“尽着他放荡形骸,我可也万千事,不折证。”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锔人》彼放荡形骸者,安得如此肉锅子以锔之哉!

放刁把滥

fàngdiāobǎlàn

刁难敲诈,胡作非为。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一回:“他父亲王砉是东京大户,专一打点衙门,擸唆结讼,放刁把滥,排陷良善,因此人都让他些个。”

放刁撒泼

fàngdiāosāpō

放:使用;刁:无赖,刁滑;撒泼:蛮不讲理。指使用刁钻狡猾的一套手段。形容极不讲理。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楔子:“俺两个全仗俺父亲的虎威,拿粗挟细,揣歪捏怪,帮闲钻懒,放刁撒泼。”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92回:“那陈师嫂甚么肯罢,放刁撒泼。”

放发fàngfā

披散头发。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见其门不闭,登其堂不关,入其室不守,放髮僵卧无所惧。”《三国志·吴志·鲁肃传》:“若不获请,备当放髮归於山林。”

放饭流歠

fàngfànliúchuò

大口吃饭,大口喝汤。旧指没有礼貌。《孟子·尽心上》:“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务。”参见“流歠”。

放风

fàngfēng

①使空气流通。①监狱里定时让犯人到院子里散步或上厕所叫放风。③向人透露或散布消息。④遵循社会风气。《庄子·天运》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

放告fànggào

旧州县衙门定期挂牌准予告状的做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五回:“我到任后,放告的头一天,便有一个已故盐商之妾罗魏氏,告他儿子罗荣统的不孝。”

放歌

fànggē

放声歌唱。放歌一曲。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纵酒

fànggēzòngjiǔ

放歌:高声歌唱;纵酒:任意饮酒,不加节制。尽情歌唱,放量地饮酒。形容开怀畅饮尽兴欢乐。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横

fànghéng

恣意蛮横。《后汉书·袁绍传》:“饕餮放横,伤化虐民。”晋 陆云《国人兵多不法启》:“国人兵放横,多行非法。”《南史·刘义宗传》:“(义宗)坐门生杜德灵放横打人,入义宗第蔽隐,免官。”明 唐顺之《施推官墓志铭》:“时值猺酋放横,上官以公口辨,遣入谿峝中諭酋。”

放虎归山

fànghǔguīshān

原义是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西晋·司马彪《零陵先贤传》璋遣法正迎刘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听。清·钱彩《说岳全传》:“倘他逃走了去,岂不是放虎归山?”清·蔡元放《东周列国志》四五:“放虎归山,异日悔之晚矣!”

放虎遗患

fànghǔyíhuàn

谓放掉老虎,必留后患。唐·陈子昂《上西蕃边州安危事》之一:“夫蕃戎之性,人面兽心,亲之则顺,疑之则乱……今阻其善,逆其欢心,古人所谓放虎遗患,不可不察。”

放虎自卫

fànɡhǔzìwèi

放出老虎来保卫自己。比喻利用坏人而自招灾祸。晋·常璩《华阳国志·公孙述刘二牧志》:“此所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者也。”清·许楣《粮勇歌》:得缓须臾策亦妙,放虎自卫且勿消。张平《抉择》:“这岂不是佛头着粪、放虎自卫。”

放怀fànghuái纵意,放纵情怀。开怀,放宽心怀。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宋玉含才,颇亦负俗,始造对问,以申其志,放怀寥廓,气实使之。”唐 温庭筠《春日偶作诗》:“自欲放怀犹未得,不知经世竟如何?”《西游记第九十三回》行者笑道:“这边路上将近佛地,断乎无甚妖邪,师父放怀勿虑。”王西彦《乡下朋友》:“庄道耕先生又复放怀喝了几杯酒。”

放殛

fàng

放逐诛杀。汉 桓宽《盐铁论·周秦》古者君子不近刑人。刑人非人也,身放殛而辱后世,故无贤不肖莫不耻也。晋 袁宏《后汉纪·灵帝纪二》唯陛下察虞舜四罪之举,使谗佞受放殛之罚。《宋书·刘景素传》夫王起兵之日,止在匡救昏难,放殛奸盗,非它故也。《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五》凡尚书省误国之臣,先已伏诛,同恶之徒,亦已放殛,百官庶政,悉归中书。

放绝

fàngjué

废弃。《史记·太史公自序》:“自获麟以来四百餘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絶。”《隋书·经籍志二》:“其后陵夷衰乱,史官放絶。秦灭先王之,遗制莫存。”章炳麟《蕲黄母铭》:“遭乱世,六蓺放絶。”

放空炮

fàngkōngpào

发射出去的炮弹未击中目标;比喻说话未达到目标。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七章:“你光会喊……可是,北大南下示威捐款时,你为什么才捐了一块钱呢?好意思拿得出去呀!我最讨厌放空炮的人。”范文澜《反对放空炮》:“我们习惯上听到大炮这个名词,就意味为放空炮,说大而无当的空话。”

放旷

fàngkuàng

豪放旷达,不拘礼俗。恃才放旷

放浪

fànglàn

①放纵不受拘束。晋 郭璞《客傲》:“不恢心而形遗,不外累而智丧,无巖穴而冥寂,无江湖而放浪。”晋书·王羲之传》:“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唐 吴筠《高士咏·柏成子高》:“大禹受禪让,子高辞诸侯。退躬适外野,放浪夫何求。”明 袁宏道《徐文长传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糵,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明史·文苑传二·唐寅》:“寅耻不就,归家益放浪。”丁玲《韦护第二章三》:“他早先对于她的印象,只以为是有点美好和聪明而放浪的新型女性。”②指行为不检点。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韩樾子》:“适小红送茶至,韩戏捻其腕,红微笑睨之曰:‘小娘甫出门,郎君便尔放浪耶!’”茅盾《子夜八》:“(冯云卿)仿佛觉得自己的‘运气不好’和姨太太的放浪多少有几分关系:几曾见戴了绿头巾的人会走好运的?” ③浪游;浪迹。宋 陆游《斋中杂兴诗》:“孤舟小於叶,放浪烟水间。”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赵牧》:“有俊才,负奇节,遂捨场屋,放浪人间。”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续集·陶庄》:“每午餐后,必芒鞋竹笠,放浪於山巔水涯。”郭沫若《蒲剑集·关于屈原》:“其实‘放流’只是放浪,屈原被疏之后居于闲位,曾向四处游历过而已。”

放浪不羁

放浪无羁

fànglàngbùjī

fànglàngwújī

羁:约束。放纵任性,不加检点,不受约束。《晋书 王长文传》:“少以才学知名,而放荡不羁,州府辟命皆不就。”宋 惠洪《遇如无象于石霜,如与睿廓然相好,故赠之》诗:“法朋半是奇逸者,我亦放浪无羁人。”朱自清《诗第十二》他是个放浪不羁的人,便辞了职,游山水,喝酒,作诗。

放浪不拘

放浪无拘

fànglàngbùjū

fànglàngwújū

解释见“放浪不羁”。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王建》:“建性耽酒,放浪无拘。”老舍《四世同堂》三七:“她又常和妓女们来往,她满意自己的权威,可是也羡慕她们的放浪不拘。”

放浪形骸

fànglàngxínghái

指言行放纵,不拘形迹。晋书·王羲之传》:“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旧唐书·姚崇传》:“优游园沼,放浪形骸,人生一代,斯亦足矣。” 茅盾《如是我见我闻·“战时景气”的宠儿――宝鸡》:“酒酣耳热的时候,你尽管放浪形骸。”

放冷箭

fànglěngjiàn

原指乘人不备,放箭射人;现比喻暗中伤人。《水浒传》第八七回:“量此小阵,有何难哉!你军中休放冷箭,看咱打你这个小阵。”鲁迅《华盖集续编·无花的蔷薇》:“我对于‘放冷箭’的解释,颇有些和他们一流不同,是说有人受伤,而不知这箭从什么地方射出。所谓‘流言’者,庶几近之。”

放流

fàngliú

①流放,放逐。《礼记·大学》:“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郑玄注:“放去恶人媢嫉之类者,独仁人能之,如舜放四罪而天下咸服。”王充《论衡·恢国》:“(驩兜、共工、三苗、鯀)罪皆在身,不加於上,唐虞放流,死於不毛。”清 唐甄《潜书·善游》:“诛戮直臣,放流贤士,乾坤晦塞,君臣昏迷,虽有善道者,亦无所施其术矣。”②放光流驶。《汉书·李寻传》:“日失其光,则星辰放流。阳不能制阴,阴桀得作。”颜师古注引 张晏 曰:“日阳失光明,阴得施也。”③犹泛滥。王充《论衡·对作》:“故虚妄之语不黜,则华文不见息;华文放流,则实事不见用。”④放归江河。人民日报1988.11.28:“11月中旬,长江葛洲坝工程局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在宜昌市江段向长江放流身长2.5厘米的中华鲟仔鱼12万尾。这是人工繁育中华鲟的首批放流。”

放龙入海

fànglóngrùhǎi

比喻放走敌人,留下后患。我们不能干放龙入海的事情。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1回:“此放龙入海,纵虎归山也,后欲治之,其可得乎?”

放马后炮

fànɡmǎhòupào

比喻事情已过去才发议论。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二十九回:“人已死了,在这里放马后炮,可是迟了。”参见“事后诸葛亮”。

放马华阳

fàngmǎhuáyáng

谓不再用兵。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四》:“武王伐纣,天下既定,王巡岳渎,放马华阳,散牛桃林,即此处也,其中多野马。”

放命

fàngmìng

逆命,违命。《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伪主高纬,放命燕、齐,怠慢典刑,俶扰天纪。《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强臣放命,黜我冲人。

放麑

fàngní

亦作“放麛”。韩非子·说林上》:“孟孙猎得麑,使秦西巴持之归。其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与之。”后以“放麑”为仁德之典。《东观汉记·光武纪》:“仰视天,俯视地,观于放麑啜羹之义,二者孰仁矣?”唐 陈子昂《感遇》诗之四:“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麑翁。”明 张居正《与张心斋计不许东虏款贡书》:“盖度彼既感吾放麑之恩,而又适惬其平生之愿。”

放牛归马

fàngniúguīmǎ

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尚书 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1回:“好容易海晏河清,放牛归马。”

放屁辣臊fàngpìlàsào詈词。比喻胡言乱话。《水浒传第二一回》:“外人见押司在这里,多少乾热的不怯气,胡言乱语,放屁辣臊,押司都不要听。”《金瓶梅词话第八一回》:“不料韩道国正陪众客商在席上吃酒,听见胡秀口内放屁辣臊,心中大怒。”亦作“放屁喇撒”、“放屁辣骚”。《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一》:“不教人来兜揽,任他放屁喇撒一出,没兴自去。”《野叟曝言第二五回》:“便算是大盗宫女,咱放走了,须到不的你这廝来放屁辣骚!”

放屁添风

fàngpìtiānfēng

比喻在一边助威。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五回:“兄弟,你虽无甚本事,好道也是个人。俗云:‘放屁添风。’你也可壮我些胆气。”

放辟邪侈

fàngpìxiéchǐ

肆意为非作歹。《孟子·滕文公上》:“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赵岐注:“放溢辟邪,侈於姦利。”亦作“放僻邪侈 ”。宋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人情足於财而无礼以节之,则又放僻邪侈,无所不至。”清 梁章鉅《归田琐记·读书》:“院中肄业生……虽所讲亦不过俗学,然所汲汲在此,则一切放僻邪侈之事,究竟无暇兼为之。”

放辟淫侈

fàngpìyínchǐ

解释见“放僻淫佚”。清·刘大櫆《<张弘勋诗集>序》:余观今之为友者,无故而聚于一室,酒食嬉戏,相与为放辟淫侈之谈。”

放僻淫佚

fàngpìyínyì

肆意为非作歹。亦指肆无忌惮、邪恶不正。《文子·下德》:“若开其锐端,而纵之放僻淫佚,而禁之以法,随之以刑,虽残贼天下,不能禁其奸矣。”

放泼撒豪

fàngpōsāháo

耍无赖,仗势压人。克非《春潮急》三十:“决心放泼撒豪的李胡子,伸手抓下头上的垮皮帽,在方桌上使劲一掼,冲着孟二胡子喊:‘出去!’”

放情

fàngqíng

纵情。《晋书 谢安传》安虽放情丘壑,然每游赏,必以妓女从。晋 郭璞《游仙诗之三》:“放情凌霄外,嚼药挹飞泉。”《旧唐书·隐逸传序》:“放情肆志,逍遥泉石。”清 钮琇觚賸·雪遘》:“孝廉嗣后,益放情诗酒。”应修人歌》:“这么放情地颂美这青春。”

放情丘壑

fàngqíngqiūhè

谓纵情游山玩水,不以世务为念。丘壑,泛指山水。《晋书·谢安传》:“安虽放情丘壑,然每游赏,必以妓女从。”

放晴

fàngqíng

雨雪后天气转晴。宋 李元膺《洞仙歌 雪云散尽》:“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杨柳于人便青眼。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清·江昉《台城路·雪径》词:“天教放晴入画,粉痕钩瘦绿。”鲁迅《书信集·致蒋抑卮》:“仙台久雨,今已放晴。”杨朔《三千里江山》第十四段:“一连下了几天雪,刚刚放晴。”

放任自流

fànɡrènzìliú

听凭自然的发展,不加领导或过问。《淮南子·修务训》:“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长。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

放杀

fàngshā

放逐杀戮。《战国策·赵策二》:“封侯贵戚,汤武之所以放杀而争也。”《南史·宋宗室及诸王传论》:“比之周公、管、蔡、若处茅屋之内,宜无放杀之酷。”②同“放弑”。《史记 高祖本纪》今项羽放杀义帝於江南,大逆无道。《汉书·高帝纪上》:“项羽为无道,放杀其主,天下之贼也。”颜师古注:“杀读曰弑。”

放失

fàngshī

失,通“佚”。放佚,散失。《史记·太史公自序》:“罗天下放失旧闻。”《淮南子·时则训》:“牛马畜兽有放失者,取之不詰。”宋 李觏《袁州州学记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宋 苏籀《栾城先生遗言》:“公常云:在朝所见,朝廷遗老数人而已……予幸获与之周旋,听其诵説,放失旧闻,多得其详实。” ②失,通“佚”。指散失的事物。明 李东阳《黎文僖公集 序》:“(东阳)非徒学力未至,而才不称事……又不能蒐采放失,俾无遗憾,谨序次其所仅存者。” ③失,通“佚”。放纵不受约束。王充《论衡·程材》:“阿意苟取容幸,将欲放失,低嘿不言者,率多文吏。”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下》:“事事去学存此天理,则此心更无放失时。”

放士fàngshì

被放逐的人。《山经·南山经》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痺,其名曰鴸,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放弑

fàngshì

谓放逐并诛杀君主。《周礼·夏官·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郑玄注:“放,逐也。”《史记·苏秦列传》:“封侯贵戚,汤武之所以放弑而争也。”秦併《六国平话卷下》:“项羽无道,放弑其主,天下之贼也。”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

放死放活

fàngsǐfànghuó

半死不活。《金瓶梅˙第五十三回》:刚看时,西门庆也走进房来,见了官哥放死放活,也吃了一惊。

放下包袱

fàngxiàbāofú

丢开思想包袱,消除精神上的负担。毛泽东《学习和时局》:“为了争取新的胜利,要在党的干部中间提倡放下包袱和开动机器。”

放下架子

fàngxiàjiàzī

俗语,比喻改掉自以为是或骄傲自大的毛病。曲波《桥隆飙》一三:“飙兄弟,还是放下你的家长架子吧!隆花的事,第一得听她肖伯伯的意见,第二由我协助肖元山斟酌,一切事,我都随着她自己的意思。”刘绍棠《十步香草》二一:“你已经卸了任,可是还舍不得放下官架子,摘下了乌纱帽却还像头顶着磨盘,也就写不出真情实态,狠不下心来给自己开刀。”

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fàngxiàtúdāo

lìdìchéngfó

佛门的“放下屠刀”,并非指的是真正杀人的屠刀。这里的“屠刀”,指的是恶意、恶言、恶行及一切妄想、妄念、迷惑、颠倒、分别、执着。还有阿罗汉,含有杀贼之义,杀贼不是真的把贼给杀了,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的意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的意思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就是佛!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清·文康《儿女英雄第二十一回》从来说:“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放心

fàngxīn

①心绪安定,没有忧虑和牵挂;指没有焦虑或无危险之虞。《三国演义 第二十七回》关公见众人手中皆无军器,方始放心。②放纵之心。宋 司马光《答景仁论养生及乐书》朝夕出入起居,未尝不在礼乐之间,以收其放心,检其慢志,此礼乐之所以为用也。《明史 卷二十 神宗一》书谨天戒、任贤能、亲贤臣、远嬖佞、明赏罚、谨出入、慎起居、节饮食、收放心、存敬畏、纳忠言、节财用十二事于座右,以自警。

放心解体

fàngxīnjiětǐ

指人心离散、瓦解。《墨子·尚贤下》:“是故以赏不当贤,罚不当暴,其所赏者已无故矣,其所罚者亦无罪,是以使百姓皆放心解体。”“放”,一本作“攸”。

放心托胆

fàngxīntuōdǎn

形容毫无顾虑。我们已经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放心托胆地干了。《何典》第七回:“赶茶娘只道师姑为女子所做,既然修行念佛,自当谨守清规;故放心托胆,打发女儿去。”

放勋

fàngxūn

亦作“放勛”。帝尧名。《尚书·尧》:“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 。”陆德明释文引马融云:“放勋,尧名。”蔡沉集传:“放,至也……勋,功也。言尧之功大而无所不至也。”《孟子·万章上》尧典曰:‘二十有八载,放勋乃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史记·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陈书 本纪卷二高祖武帝陈霸先下》放勋、重华之世,咸无意于受终。唐 皮日休《河桥赋》:“迨乎放勛之世,重华之年,其水怀山,其波浸天。”明 张居正《承天大志纪赞·龙飞纪》:“开泰运,恢帝紘,视放勋有光焉。”章炳麟《哀韩赋》:“惟放勋之焦嶢兮,四凶终其天禄。”

放言

fàngyán

谓不谈世事。《论语·微子》:“(子)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何晏集解引 包咸 曰:“放,置也;不復言世务。”一说为放纵其言。②放纵其言,不受拘束。《后汉书·荀韩锺陈传论》:“自中世以下,阉竖擅恣,故俗遂以遁身矫絜放言为高。” 李贤注:“放肆其言,不拘节制也。” 唐 白居易《禽虫十二章 序》:“予闲居,乘兴偶作一十二章,颇类志怪放言。” 清 昭槤《啸亭续录·陶珏卿》:“余每放言妄论,伊必阻止曰:‘此招祸之媒也。’” 鲁迅《书信集·致黎烈文》:“日前见启事,便知大碰钉子无疑。放言已久,不易改弦,非不为也,不能也。”

放言高论

fàngyángāolùn

谓毫无顾忌地大发议论。宋·苏轼《荀卿论》:“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清·王韬《淞滨琐话·李延庚》见集于都下诸名士,终日惟酒食游戏征逐,放言高论,自负不可一世。

放言遣辞

fàngyánqiǎncí

放言:敞开说;遣辞:用词造句。指无拘无束地说话或写文章。晋·陆机《文赋》:“放言遣辞,良多变矣。”

放眼世界

fàngyǎnshìjiè

目光不局限在狭小范围内。放开眼界,纵观天下。也作“放眼乾坤”。 邓小平《组成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集体》:“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

放焰口fàngyànkǒu

佛教仪式,为一种根据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而举行的施食饿鬼之法事。该法会以饿鬼道众生为主要施食对象;施放焰口,则饿鬼皆得超度。亦为对死者追荐的佛事之一。

放洋fàngyáng

①谓船只离开港口经远洋航行至国外。 宋 朱彧《萍洲可谈卷二》:“广州自小海至溽州七百里……商船去时至溽州少需以诀,然后解去,谓之放洋。” ②指乘船出海。宋 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四》:“大观末,(任宗尧)从尚书王寧、中书舍人张邦昌使高丽,为上节人,至四明则放洋而去。不十日,四明忽传副使舶坏,众为痛之。”③旧时指出使外国或到外国留学。 曾朴《孽海花第十八回》谁知淑云奉命之后,一病经年,至今尚未放洋。巴金《沉落》:“你知道云先今天放洋么? 云先平日很用功,所以有这个报酬。”

放夜

fàngyè

旧时都城有夜禁,街道断绝通行。唐代起正月十五夜前后各一日暂时弛禁,准许百姓夜行,称为“放夜”。宋 高承《事物纪原·岁时风俗·放夜》:“唐睿宗先天二年正月望,初弛门禁;玄宗天宝六年正月十八日,詔重门夜开,以达阳气;朱梁开平中,詔开坊门三夜…… 太平兴国六年,敕然灯放夜为著令。”宋 贺铸《思越人/鹧鸪天 紫府东风放夜时》:“紫府东风放夜时。步莲秾李伴人归。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宋 周邦彦《解语花·元宵词》:“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清 黄景仁《元夜独坐偶成诗》:“云知放夜开千叠,月为愁心晕一层。”

放佚

fàngyì

散失;放纵不受约束。汉·桓宽《盐铁论·刑德》:“网疏则兽失,法疏则罪漏。罪漏则民放佚而轻犯禁。”唐·白居易《读张籍》诗:“读君学仙诗,可讽放佚君。”清·方苞《书孝妇魏氏诗后》:“近世士大夫百行不怍,而独以出妻为丑,闾阎化之,由是妇行放佚而无所忌。”参见“放失”。

放逸fàngyì

①放纵逸乐。豪放不羁。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放逸者流宕而忘归,穿凿者补缀而不足。②离散;失散。③佛教谓不守佛门规矩。

放意

fàngyì

纵情;恣意。宋 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明 袁宏道《徐文长传当其放意,平畴千里。放心,不牵挂。

放意肆志

fàngyìsìzhì

纵情而无所顾忌。宋 苏轼《超然台记》:“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宋 陈亮《传注策》:“极而至於熙丰之尚同,犹未若今日之放意肆志以侮玩圣言也。”

放鹰逐犬

fàngyīngzhúquǎn

指打猎。《明史·韩文传》“击球走马,放鹰逐犬,俳优杂剧,错陈于前。”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三十二回:忽一日带了二三百家将,往乡村打围作乐,一路来到一个地方,名为孟家庄。一众人放鹰逐犬。

放鱼入海

fàngyúrùhǎi

比喻放走敌人,留下祸根。《三国演义》第四二回:“今刘备釜中之鱼,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时擒捉,如放鱼入海,纵虎归山矣。”周玉清《晋西事变中的一夜》如果捉不住打不死,让他们逃走了,就等于放鱼入海,纵虎归山。

放之四海而皆准

fàngzhīsìhǎiérjiēzhǔn

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称全国为“四海”;准:准确。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礼记·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

放志

fàngzhì

放纵心志。《后汉书 袁绍传》而便放志专行,威劫省禁,卑侮王僚,败法乱纪。晋 陆云《逸民赋》:“眇区外而放志兮,眷天路而怡颜。”唐 谷神子《博异志 序》:“余放志西斋,从宦北闕。”

放浊

fànɡzhuó

指放纵邪行。《文选·干宝 晋纪总论》:“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李周翰注:“时以放情浊行者为通。”《晋书·良吏传序》:“结绶者以放浊为通,弹冠者以苟得为贵,流遁忘反,寖以为常。”

放恣

fàngzī

放纵任性。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宋书·后废帝纪》:昱渐自放恣,太妃不复能禁。单将左右,弃部伍,或十里、二十里,或入市里,或往营署,日暮乃归。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臣故知当今在位多非其人,稍假借之权而不一一以法束缚之,则放恣而无不为。”

放纵不羁

fàngzòngbùjī

谓恣意行事,不受约束。《晋书·外戚传·王濛》:“濛少时放纵不羁,不为乡曲所齿,晚节始克己励行,有风流美誉。”明·陶宗仪《辍耕录·飞云渡》有一少年子,放纵不羁……乃不娶妻,不事生产作业,每以轻财仗义为志。

放纵不拘

fàngzòngbùjū

解释见“放纵不羁”。《汉书·游侠传·陈遵》:“竦博学通达,以谦俭自守,而遵放纵不拘,操行虽异,然相亲友。”

放纵驰荡

fàngzòngchídàng

放纵:无拘束。驰:乱跑。荡:游荡。没有管束地乱跑乱逛。形容不求进步,到处游荡。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九回:近来仗着祖母的溺爱,父母亦不能十分严紧拘管,更觉放纵驰荡,任情恣性,最不喜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