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 | è | ①肚子空,想吃东西,与“饱”相对:我不饿,你吃吧!饥饿。饿殍(饿死的人)。②使受饿:注意别饿坏了。 |
饿鬼投胎 | èguǐtóutāi | 比喻大量吃东西而不劳动,造成对父母的拖累。欧阳山《苦斗》:“咱们也不嫉妒他人,纵使不一定是个讨债的,也难免是个饿鬼投胎。” |
饿虎逢羊 | èhǔféngyáng | 逢:碰到,遇到。饥饿的老虎遇到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3卷:“他两个正是旷夫怨女,相见如饥虎逢羊,苍蝇见血。” |
饿虎饥鹰 | èhǔjīyīng | 比喻凶残贪婪。《魏书·宗室晖传》:“侍中卢昶,亦蒙恩眄,故时人号曰:‘饿虎将军,饥鹰侍中。’”清 李宝嘉《活地狱 楔子》衙门里的人,一个个是饿虎饥鹰,不叫他们敲诈百姓,敲诈哪个呢? |
饿虎见羊 | èhǔjiànyáng | 饥饿的老虎见到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一见了,犹如饿虎见羊,不勾大嚼,顷刻吃个干净。” |
饿虎扑食 | èhǔpūshí | 指像饥饿的老虎扑向食物一样,比喻动作猛烈而迅速。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一回:“饿虎扑食最伤人,蛟龙戏水能凶恶。”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二回》那人刚到面前,便如饿虎扑食,猫儿捕鼠的一般,抱住叫道:“亲嫂子,等死我了。” |
饿虎扑羊 | èhǔpūyáng | 象饥饿的老虎扑向食物一样。比喻动作猛烈而迅速。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五戒禅师么红莲记》:“一个初侵女色,由(犹)如饿虎吞羊。”金玉舟《赵匡胤》第一章:“使出饿虎扑羊的招式,飞身向前,直取赵匡胤的要害。” |
饿虎擒羊 饿虎吞羊 饿虎攒羊 | èhǔqínyáng èhǔtūnyáng èhǔzǎnyáng | 攒:向一个目标簇拥。像饥饿的老虎向羊簇拥过去一样,形容动作而猛烈。清·无名氏《照世杯第四回》:“可怜欧滁山被那大汉捉住,又有许多汉子来帮打,像饿虎攒羊一般,直打得个落花流水。” |
饿虎之蹊 | ehǔzhīxī、 | 比喻非常危险的处所。《史记·刺客列传》:“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 |
饿火烧肠 | èhuǒshāocháng | 饥不可忍,如火烧肚肠,形容饥饿不堪,难以忍受。饥火烧肠作牛吼,不知待得秋成否。唐·白居易《旱热二首》:"壮者不耐饥,饥火烧其肠。" |
饿殍 | èpiǎo | 亦作“饿莩”。①饿死的人。《孟子·梁惠王上》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资治通鉴 随纪八》河南、山东发大水,饿殍遍野。②饿得快死的人。③饿死。宋 王安石《辞免平章事监修国史表二》:“百姓以安平无事之时,而未免流离饿莩。”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吕无病》:“今见如此用度,恐子孙有饿莩者矣。” 《聊斋志异姊妹易嫁》女慨然曰:“父母教儿往,即乞丐不敢辞;且何以见毛家郎便终身饿莩死乎?” |
饿莩遍野 饿殍满道 饿莩载道 饿殍载道 | èpiǎobiànyě èpiǎomǎndào èpiǎozǎidào | 莩同“殍”:饿死的人。载道:满路。满路都是因饥饿而死的人的尸体。形容饥荒灾祸严重,人民大量死于饥寒的惨状。清·钱泳《履园丛话·旧闻·席氏多贤》:“迨父殁未几,适当明季,蝗旱不登,饿莩载道。”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三十五回:“会河北大饥,饿莩载道。” |
饿殍枕藉 | èpiǎozhěnjí | 枕藉:交叠而卧。饿死的人纵横交叠,形容饥荒之年的悲惨景象。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32回:“那个庄上不饿殍枕藉。” |
饿死事大 | èsǐshìdà | 饿死人是件大事。清 田北湖《与某生论韩文书》:“况贫能病人,饿死事大,不惟利禄之见,尽人难免。” |
饿文 饿纹 | èwén | 人口角延伸到嘴里的皱纹。迷信的人认为有此纹者必饿死。元 张国宾《合汗衫》第三折:“哎,可道哩餓紋在口角頭,食神在天涯外。”《初刻拍案惊奇》卷十:“那人是個窮儒,我看他滿臉餓文,一世也不能彀發跡。” |
饿焰 | èyàn | 饿火。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日已投暮,凶祥不能自必;而饿焰中烧,忧煎欲死。” |
遏 | è | ①阻止:遏止。遏制。遏抑。怒不可遏。遏制:制止 遏止非常固执的人性遏止了结核。《后汉书 刘表传》遂遏于户外,使不得见。(刘)琦流涕而去,人众闻而伤焉。《资治通鉴 晋纪一》会吴人将入寇,(石)苞筑垒遏水以自固,帝疑之。王勃《滕王阁序》: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宋 晏殊《山亭柳 赠歌者》:“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②引申为“停止”。《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唐 王勃《滕王阁序》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
遏籴 | èdí | 禁止购买谷米。《孟子·告子下》:“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宋 吕大钧《天下为一家赋》:“曲防遏籴,以幸其灾;纵谍用间,以乘其失。”《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三》禁州郡遏籴及边将杀降以幸功赏者。《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三》闻浙西平江、秀州边海诸县不令放出,于荒歉之处为害甚大,请严禁遏籴。清 唐孙华《米贵》诗:“抑价与遏籴,此策古无稽。”《清史稿卷五·世祖纪二》以岁饥,诏所在积穀,禁遏籴,旌输粟。 |
遏恶 | èè | 制裁、贬抑恶人或邪恶之事;防止邪恶之事的发生。《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夫法令之设,欲以遏恶防邪,儆戒未然也,焉得不有刑罚以威小人乎? |
遏恶扬善 | èèyángshàn | 遏:阻止;扬:宣扬。禁绝坏事,宣扬提倡好事。《周易·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三国魏·阮籍《通易论》是以君子一类求同,遏恶扬善,以致其大。 |
遏过 | èguò | 阻止产生过失。《汉书·路温舒传》:“秦之时……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 颜师古注:“遏,止也。”唐 韩愈《唐故国子司业窦公墓志铭》:“慎法宽惠不刻,教诲於国学也,严以有礼,扶善遏过。” |
遏渐防萌 | èjiànfángméng | 犹言杜渐防萌。在事物刚露头时就加以阻止,多指坏事或错误。《隶释·汉冀州从事张表碑》:“贡真绌伪,遏渐防萌。”近义词:防微杜渐。 |
遏绝 | èjué | ①诛灭;灭绝。《尚书·吕刑》:“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絶苗民,无世在下。”孔颖达疏:“尧哀矜众被杀戮者不以其罪,乃报以暴虐者以威,止絶苗民,使无世位在於下国,言以刑虐故灭之也。”《汉书·翟义传》:“遏絶继嗣,变剥适庶。”《汉书 王莽传下》视事四年,蛮夷猾夏不能遏绝,寇贼奸宄不能殄灭。《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人神无主,遏绝王命,厌昧皇极,欲盗神器。柳亚子《哀女界》:“大抵三从七出,所以禁錮女子之体魄;无才是德,所以遏絶女子之灵魂。”②阻止禁绝。《后汉书·孔融传》:“遏絶詔命,断盗贡篚。”《北史·隋纪下·炀帝》:“遏絶往来。”《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七》陛下隆于友于,不忍遏绝,恐遂滋蔓,为害弥大。《资治通鉴 唐纪十一》高昌王文泰多遏绝西域朝贡,伊吾先臣西突厥,既而内属,文泰与西突厥共击之。清 陈确《近言集》:“人欲不必过为遏絶,人欲正当处,即天理也。”鲁迅《集外集拾遗·争自由的波浪 小引》:“假使遏绝革新,屠杀改革者的人物,改革后也就同浴改革的光明,那所处的倒是最稳妥的地位。” |
遏密 | èmì | ①指帝王等死后停止举乐。《尚书·舜》:“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孔传:“遏,絶;密,静也。”孔颖达疏:“四海之人,蛮、夷、戎、狄,皆絶静八音而不復作乐。”《汉书 王莽传》遏密之义,讫于季冬,正月郊祀,八音当奏。宋 王安石《知人》:“晋王广求为冢嗣,管弦遏密,尘埃被之,陪扆未几,而声色丧邦,以洁济淫者也。”明 张煌言《祭监国鲁王表文》:“方期再迴灵武之鑾,谁意遽掩苍梧之驾。八音遏密,千里震惊。”清 毛奇龄《长生殿院本 序》:“会国恤止乐……言官谓遏密读曲大不敬,赖圣明宽之,第褫其四门之员,而不予以罪。”②为皇帝居丧期间。《北史·魏京兆王子推传》:“今朝廷犹在遏密之中,便议此事,实用未安。”唐 元稹《顺宗挽歌词之一》:“不改延洪祚,因成揖让朝。謳歌同戴启,遏密共思尧 。”宋 洪迈《容斋三笔·蹇氏父子》:“其子序辰 ……居元符遏密中,肆音乐自娱。”③指皇帝之死。清 赵翼《瓯北诗话·苏东坡诗》:“后黄州赦回,值神宗升遐之后,途次扬州,作诗题壁,又有‘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之句,……当遏密之后而有‘花鸟欣然’之语,亦太不检矣。” |
遏密八音 | èmìbāyīn | 遏:阻止;密:寂静。各种乐器停止演奏,乐声寂静。旧指皇帝死后停乐举哀。后也用以形容国家元首之死。《尚书 舜曲》:“三载,四海遏密八音。”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第三卷:“余壬午年至京,当遏密八音之际,未得耳聆目赏。” |
遏云绕梁 | èyúnràoliáng | 遏:停止。歌声优美,使游动的浮云为之停下来静听,似余音绕着屋梁,不愿散去。明·程登吉《幼学琼林·文事》:“惊神泣鬼,皆言词赋之雄豪;遏云绕梁,原是歌耷之嘹亮。”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四卷:“惊神泣鬼,皆言辞赋之雄豪;遏云绕梁,原是歌音之嘹亮。” |
堨 | è I. | ①阻塞。②堰:兴治芍陂及茹陂、七门、吴塘诸堨以溉稻田。《续资治通鉴 元纪八》列营堡以守之,陂水垦田,筑八堨以节潴泄,得稻田若干顷。参见“千金堨”。II.ài①尘埃:“扬尘起堨”。②青土。III.yè墙壁的缝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