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ō

咄咄:表示惊怪,如“咄咄怪事。”;表示呵叱:“咄!你这光棍!那么简单”。咄咄不乐。《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八》至寝殿,金主闻步履声,咄之,众皆却立。《聊斋志异 乐仲》仲既长,嗜饮善啖,窃腹诽母,每以肥甘劝进。母咄之。②啐也。《聊斋志异 种梨》乡人咄之亦不去。《聊斋志异 宫梦弼》母以为乞人妇,故咄之。

咄咄逼人

duōduōbīrén

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世说新语 排调》:“殷有一参军在座,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殷曰:‘ 咄咄逼人。’仲堪眇目故也。” 晋·卫铄《与释某书》:“卫有一弟子王逸少,甚能学卫真书,咄咄逼人。

咄咄怪事

duōduōguàishì

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宋 杨万里《明发栖隐寺》诗:“何如今晨天地间,咄咄怪事满眼前。”清 沉起凤《谐铎·帖嘲》:“世有一字不通之辈,而能知我高才,可谓咄咄怪事。”

咄咄书空duōduōshūkōng

《晋书·殷浩传》载殷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后以“咄咄书空”形容失志、懊恨之态。清 张岱《陶庵梦忆·包涵所》:“西湖大家何所不有,西子有时亦贮金屋,‘咄咄书空’则穷措大耳。”《花月痕第十一回》(痴珠)从此咄咄书空,忘餐废寝。章炳麟《梁园客诗自注》:“(梁鼎芬)既失志,有咄咄书空之感。去秋,遂因政变作符命数篇,诗以记之。”

咄嗟

duōjiē

①叹息。《贵妃艳史演义 第十六章》:玄宗兀坐四顾,咄嗟而起道:“对此景物,岂可不与他判断。”②呵叱;吆喝。宋 苏辙《三国论》:“﹝项籍﹞咄嗟叱咤,奋其暴怒。”《资治通鉴 随纪六》李密言杨玄感曰:“若决机两阵之间,喑呜yīnwū咄嗟,使敌人震慑;密不如公;驱策天下贤俊,各申其用,公不如密:岂可以阶级稍崇而轻天下士大夫邪!”《聊斋志异 狐妾》主人未尝预嘱,咄嗟何以办? 霎时。《北齐书·李浑传》:“若简练骁勇,衔枚夜袭,径趣营下,出其不意,咄嗟之间,便可擒殄。” 《聊斋志异 彭海秋》西湖至此,何止千里,咄嗟招来,得非仙乎?

咄嗟便办

咄嗟立办

duōjiēbiànbàn

duōjiēlìbàn

咄嗟:一呼一诺之间,形容时间短。比喻马上就办到。你吩咐的事情,我们咄嗟便办。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汰侈》:“石崇为客作豆粥,咄嗟便办。”清 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二:故为山九仞,可以篑土积成,峻宇雕墙,可以咄嗟立办。

咄嗟叱咤

duōjiēchìzhà

咄嗟、叱咤:发怒时大声呵叱、吆喝。形容发怒时大声喊叫的声音。宋·苏辙《三国论》:“昔者项籍有百战百胜之威而执诸侯之柄,咄嗟叱咤奋其暴怒。”

duō

①拾取(表示很近);摘取:拾。《诗·周南 芣苢》: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庄子·达生》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资治通鉴 宋纪十》(羊)冲已为郡丞胡庇之所杀,(臧)质无所归,乃逃于南湖,掇莲实啖之。宋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宋 欧阳修《丰乐亭记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聊斋志异 王兰》鬼潜伺其侧,俟其吐,急掇于手,付王吞之。《聊斋志异 连琐》薛(生)方倾耳神注,内一武生王某,掇巨石投之。《聊斋志异 老饕》叟手掇一,似未防其连珠;后矢直贯其口,踣然而堕,矢僵眠。《聊斋志异 促织》成(名)益惊喜,掇置笼中。②用双手拿(椅子,凳子),用手端。见一人掇马桶出,众齐声曰…三国魏 曹操《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便把椅儿掇近了婆子身边,向他诉出心腹,如此如此。《聊斋志异 梦狼》即有一人掇头置腔上,曰:“邪人不宜使正,以肩承颔可也。”播弄弄。挑拨玩弄,摆布、支配。受人掇弄。《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四十五》使臣(程颢)掇臣下短长以沽直名则不能。

掇而不跂

duōérbùqǐ 

掇:拾取。跂:踮起脚后跟站着。就近拾取,不必踮起脚后跟期盼远方的。《庄子.秋水》:“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

掇高科duōgāokē掇:意为摘取、取得,引申为获得成就或荣誉。高科:指科举考试中的高等名次(如进士及第),后泛指卓越的功名或成就。原指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现可泛喻在竞争或选拔中脱颖而出,获得高位或荣誉。《儒林外史第六回》多年名宿,今番又掇高科;英俊少年,一举便登上第。

掇乖弄俏

duōguāinòngqiào

卖弄乖巧风流。《捉鬼传》第七回:“一个叫做轻薄鬼,生得体态轻狂,言语不实,最好掇乖弄俏。”

掇弄duōnòng

收拾或怂恿。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八回》寳玉是个疯儍的,由人掇弄过去了。

掇芹

duōqín

考取秀才。《诗·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来其芹。”后因称考取秀才为“掇芹”或“游泮”。《聊斋志异 狐谐》家少有而运殊蹇,行年二十有奇,尚不能掇一芹。《聊斋志异 神女》娘子惠我多矣!自分掇芹非难,重金所不敢受。

掇菁撷华

duōjīngxiéhuá

掇:拾取;菁:精华。撷:摘取。选取事物的精华。清·黄宗羲《明文案序上》:“《文选》主于修辞,一知半解文章家有偏霸也;《文粹》掇菁撷华,迹选之鼓吹;《文鉴》主于政事,意不在文。”

掇拾章句

duōshízhāngjù

掇:拾取。摘取别人文章的句子。指东摘西抄地拼凑文章。

掇臀捧屁

duōtúnpěngpì

容拍马讨好的丑态。阿谀奉承。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卷二十五》白长吉自挨进了身子,无一日不来掇臀捧屁。《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市井无赖少年,多来倚草俯木,献技呈能,掇臀捧屁。

掇转duōzhuǎn

①掉转;掉换。《初刻拍案惊奇卷三》:“掇转马头向北一道烟跑,但见一路黄尘滚滚,霎时不见了。”《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他掇转身来,望严公脸上只一拳,打个满天星。”《水浒后传第七回》:“驛丞从外边走来,晓得是御史故人,又送银子,况且赵良嗣去还不远,没奈何掇转一副面孔,折叠两个膝盖陪罪。”②方言。暂借以应急需。茅盾《故乡杂记第三》:“他向我的婶娘‘掇转’二三十元,预备乘这时桑叶还不贵,添买几担叶。”

掇赚duōzhuàn哄骗。《水浒传第六十回》:“久闻梁山泊行仁义之道,所过之处,并不扰民,因此特来拜投,如何故来掇赚将军?”明 王玉峰《焚香记·辨非》:“判官,与我逐一查那善恶文簿,要见何年月日有何人套写王魁家书,掇赚他夫妻离间。”

duō

缝补(破衣):补裰。《聊斋志异田七郎》既去,其子奉媪命,返新衣,索其敝裰。②直裰。古代长袍便服。也指僧袍、道袍。

duō

刺;击。《聊斋志异 崔猛》某怒,拉系树上,榜笞剌剟,逼立“无悔状”。删削;删除除。西汉·贾谊《治安策盗者剟寝户之帘,搴两庙之器,白昼大都之中剽吏而夺之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