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ùn

①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牌(亦喻推托的借口)。后先秦 韩非《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②盾形的东西(多指硬币上的纹章):金。银

dùn I.

《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楯与矛者。《后汉书 袁绍传》:“(曲)义兵伏楯下,一时同发,(公孙)瓚军大败。”“绍为高橹,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楯而行。”《新唐书》左执楯而导之。《东周列国志 第七十九回》:“畴无余、胥犴帅死士二队,各拥大楯,持短兵,呼哨而至。”II.shǔn栏干的横木。

楯橹

dùnlǔ

盾与橹。橹,大盾。《韩非子·难二》:“简子乃去楯櫓,立矢石之所及,鼓之而士乘之,战大胜。”《晋书·宣帝纪》:“既而雨止,遂合围。起土山地道,楯櫓鉤橦,发矢石雨下,昼夜攻之。”

dùn

①逃避,躲闪:去。辞/词。世。北。宵遁。遁词巧辩。《礼记·中庸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四》及到安从,(曹)操军前后受敌,操乃夜凿险伪遁。(刘)表、(张)绣悉军来追,操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晋书 宣帝纪》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②隐,消失:迹。隐。《庄子·田子方》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终身无闻。先生既去,刘备亦将远遁山林矣。逃名遁世的隐士:逃避声名而不居独自隐居,避开俗世;避世隐居。避世隐遁yǐndùn隐蔽躲藏,隐遁山野,不问政事

遁藏

dùncáng

逃避隐藏。《魏书·长孙道生传》:“部帅拾寅遁藏,(长孙观)焚其所居城邑而还。”唐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宋 苏舜钦《吴越大旱诗》:“蛟龙久遁藏,鱼鳖尽枯腊。”《觅灯因话·唐义士传》:“朝云兮龙顾,夕风兮虎步,遁藏兮狐与兔。”

遁辞

dùncí

①因为故意躲闪或掩饰错误、或者由于理屈词穷或不愿以真意告诉他人时,用来搪塞的话。孟子·公孙丑上》:“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②也作遁词,遁词巧辩。

遁法dùnfǎ

①指隐形藏身之法。明 陆延枝《说听卷上》:“钟髽髻者,乾州人,隐於终南山,有遁法。”明 无名氏《云间杂志卷上》:“李福达善遁法,改姓名,逃至松郡,舘於孙雪牕家。”封神演义第十三回》李靖连箭带回,借土遁来至关前;收了遁法,进了帅府。②犹违法。清 侯玄涵《夏允彝传》:“或鉅猾朋贼,舞禁遁法,简剔若神,把三尺岌然,不能毛髮撼也。”

遁耕

dùngēng

避世隐居而从事农耕。晋 皇甫谧《高士传·许由》:“由於是遁耕於中岳 潁水之阳,箕山之下,终身无经天下色。”

遁光不耀

dùnguāngbùyào

遁:隐藏;耀:显耀。隐去光芒,不使显耀。暗中做好事,不向人们显示。《庄子·刻意》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韩愈《答窦秀才书》:“辞重而清约,非计之得也。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耀。”

遁荒

遯荒

dùnhuāng

隐居荒野。《尚书·说命下》既乃遯于荒野,入宅于河。孔传:既学而中废业,遯居田野。《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天子幼冲,宰相遁荒,诏令皆出诸公之口,岂得以游词相拒!

遁迹dùnjì

指避世,隐居,使人不知踪迹。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而望遁迹山林,超然尘滓,千万不遇一尔。

遁迹潜形

dùnjìqiánxíng

遁、潜:隐藏。迹、形:踪迹,形迹。指隐藏踪迹和身形。他干了坏事,只好遁迹潜形了。明·张景《飞丸记·园中落穽》:“若要行刺呵,要隐。当遁迹潜形,翦蔓除根才事稳。”

遁居dùnjū亦作“遯居”。犹隐居。汉 扬雄《逐贫赋》扬子遁居,离俗独处。三国志·魏志·管宁传:“曩遭王道衰缺,浮海遁居,大魏受命,则襁负而至,斯盖应龙潜升之道,圣贤用舍之义。” 晋 皇甫谧《高士传·盖公》:“之起,齐人争往干世主,唯盖公独遁居不仕。” 宋 叶适《朝议大夫知处州蒋公墓志铭》:“河南郭忠孝子雍,遯居长阳山。”侯镜昶《书学论集·书学家李瑞清》:“辛亥革命后,遁居上海,着道衣,自号清道人。”

遁名匿迹

dùnmíngnìjì

遁:隐藏;匿:藏匿。隐姓埋名,不让人闻知。为了逃避责任,他竟然遁名匿迹了。宋·苏舜钦《粹隐堂记》:“一不与细合,则飒然远举,遁名匿迹,惟恐有闻于人也。”

遁情

dùnqíng

犹隐情。《新唐书·突厥传赞》:“然帝数暴师不告劳,料敌无遁情,善任将,必其功,盖黄帝之兵也。”明 袁宏道《徐文长传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一座大惊。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增减离合,以度求数,数无遁情矣。”章炳麟《訄书·学蛊》:“軾也使人跌逿而无主,设两可之辩,仗无竆之辞,遁情以笑,谓道可见端而不覩其尾。”

遁入空门

dùnrùkōngmén

遁:逃遁;空门: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避开尘世而入佛门。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看破的,遁入空门,我听见,并不惊异。”姚雪垠《李志成》第二十八章:天下重见升平,他自己决不留恋宝贵,功成身退,遁入空门做一个与世无争的人。

遁身dùnshēn犹隐居。《魏书·李谐传》:“卢遁身於东掖,荀窘迹於南罗。”谓用遁形术隐藏身体。《西游记第六五回》好大圣,使了个遁身法,将身一小,脱下绳来《评弹白蛇传·发配》:“他勿晓得白秀英这辰光早已遁身在一边,将王十千变成自己的模样。”

遁世绝俗

dùnshìjuésú

解释见“遁世离俗”。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能使人有孤臣孽子摈弃而不容之感,遁世绝俗之悲,泥而不滓,蝉蜕污浊之外者,诗也。”

遁世离群

dùnshìlíqún

犹言避世独处。《元史·隐逸传序》:“后世之士,其所蕴蓄或未至,而好以迹为高,当邦有道之时,且遁世离群,谓之隐士。”《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宝钗道:‘你既说“赤子之心”,古圣贤原以忠孝为赤子之心,并不是遁世离群无关无系为赤子之心。’

遁世离俗

dùnshìlísú

谓隐居而屏绝世俗往来。《楚辞·九章·悲回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汉·王逸注:“申徒狄也,遇暗君遁世离俗,自拥石赴河,故言抗迹也。”

遁世无闷

dùnshìwúmèn

谓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易·乾》:“不成乎名,遁世无闷。”孔颖达疏:“谓逃遁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闷。”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任他功夫有进有退,久久自然有得力处。

遁逃

dùntáo

亦作“遁迯”。亦作“遯逃”。亦作“遯迯”。犹逃走。《荀子·成相》:“主之孽,谗人达,贤能遁逃国乃蹷。”《战国策·乐毅报燕王书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臣得罪於秦,惧而遯逃,无所容跡。”《资治通鉴 汉纪十》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英雄无所用武,故(刘)豫州遁逃至此。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牧用赵卒,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唐 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焦赣 易林·大壮之未济》:“背室弃家,遁迯出走。”清 陈维崧《金明池·丙辰秋日书事词》:“瘦巷空壕风萧瑟,儘堂燕幕乌遯迯无术。”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八章》:“几个穿黑衣服的彪形大凶恶地盯着她,好像怕这个犯人遁逃似的。”

遁天

dùntiān

遁:逃脱,逆反。逆天而行。违背自然规律。《庄子 养生主》:“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庄子·则阳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以众为。

遁天倍情

dùntiānbèiqíng

亦作“遯天倍情”。谓违背天然之性而加添流俗之情。一说,违背天性与真情。倍,通“背”。《庄子·养生主》:“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一本作“遯”。成玄英疏:“言逃遁天理,倍加俗情。”陆德明释文:“遯天,徒逊反,又作遁。”陈鼓应今注:“一説背情。如林希逸説:‘背弃其情实。倍与背同。’按古书倍、背通用。”严复《原强》:“故其既入中国也,虽名为之君,然数传以后,其子若孙,虽有祖宗之遗令切诫,往往不能不厌劳苦而事逸乐,弃惇德而染浇风,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其不渐摩而与物化者寡矣。”

遁天之刑

dùntiānzhīxíng

谓违背自然规律所受的刑罚。《庄子·列御寇》:“自是,有德者以不知也,而况有道者乎,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郭象注:“仍自然之能以为己功者,逃天者也,故形戮及之。”成玄英疏:“不知物性自尔,矜为己功者,逃遁天然之理也,既乖造化,故形戮及之。”《庄子·养生主》:“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遁隐


dùnyǐn


亦作“遯隐”。犹隐藏。唐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遯隐。”一本作“遁隐”。遁世隐居。唐 柳宗元《龙安海禅师碑》:“遁隐乖离,浮游散迁,莫徵旁行,徒听诬言。”郭沫若《我们的文学新运动》:“我们宜不染于污泥,遁隐山林,与自然为友而为人生之逃遁者。”


遁走

遯走

dùnzǒu

①犹逃走。《史记·匈奴列传》:“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北史 本纪卷九北周明帝宇文毓贺兰祥攻拔洮阳、洪和二城,吐谷浑遁走。清 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二·李秀成被擒》:“金陵之拔也,伪忠王李秀成偕一僮遁走方山。”《资治通鉴 秦纪一》信陵君率五国之师败蒙骜于河外,蒙骜遁走。信陵君追至函谷关,抑之而还。②古代方士谓仙人能借金、木、水、火、土遁藏身形而走。《中国近代文论选·论科学之发达可以辟旧小说之荒谬思想》:“哪吒太子之乘风火轮,土行孙之遁走地中。”参见“五遁”。

dùn

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