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對 | duì | ①答,答话,回答:对答如流。无言以对。②朝着:对酒当歌。③处于相反方向的:对面。④跟,和;伴:对他商量一下。唐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⑤互相,彼此相向地:对立。对流。对接。对称(chèn)。对峙。⑥说明事物的关系:对于。对这事有意见。⑦看待,应付:对待。⑧照着样检查:核对。校(jiào)对。⑨投合,适合,使相合:对应(yìng)。对劲。⑩正确,正常,表肯定的答语:神色不对。11.双,成双的:配对。对偶。对仗(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做成对偶的语句)。12.平分,一半:对开。13.搀和(多指液体):对水。14.量词,双:一对鹦鹉。 |
对簿 | duìbù | 受审。簿,狱辞的文书,犹今之起诉状。受审时据状核对事实,故称对簿。《史记·李将军列传》:“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明史·邓子龙传》:“子龙方对簿,巡抚吴定请立功自赎,帝许之。” 陈毅《哭叶军长希夷同志诗》:“忆君縲紲中,恶鬭五秋冬。对簿仅一字,投降私害公。” |
对簿公堂 | duìbùgōngtáng | 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公堂:旧指官吏审理案件的地方。原意为在官府上受审问,现也可用为在法庭上对质或上法庭打官司。《史记·李将军列传》:“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
对策 | duìcè | ①亦作“对册”。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称为对策。自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太常令所徵儒士各对策,百餘人,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汉书 王莽传》元寿元年,日食,贤良周护、宋崇等对策深颂莽功德,上于是征莽。桓宽《盐铁论·利议》:“诸生对册,殊路同归。”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议对》:“对策者,应詔而陈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献説也……二名虽殊,即议之别体也。”宋 叶适《提刑王公墓志铭》:“初龙图阁学士太子詹事王公十朋 ,以太学生对策,请收还威福,除秦檜蔽塞之政,天子即日施用。”《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四》红阳侯立举陈咸方正;对策,拜为光禄大夫、给事中。《资治通鉴 魏纪十》(魏舒)于是自课,百日习一经,因而对策升第,累迁后将军钟毓长史。参见“射策”。②对付的办法或策略。王西彦《古城的忧郁·蛊惑》:“对于女人无休止的唠叨,他采取的对策就是沉默。” 如:他见此情景,心中悄悄地想着对策。 |
对床夜雨 对床风雨 | duìchuángyèyǔ duìchuángfēngyǔ | 指亲友或兄弟久别重逢,在一起亲切交谈。唐 白居易《雨中招张司业宿》诗:“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宋 苏轼《送刘寺丞赴余姚》中和堂后石楠树,与君对床听夜雨。 |
对答如流 | duìdárúliú | 指回答问话像流水一样快。形容口才好,反应快。《北史·李孝伯传》:“风容闲雅,应答如流。” |
对号入座 | duìhàorùzuò | 比喻有些人沉不住气,对于未点名的批评自己跳出来认账或把人或物放到应该放的位置上去。张恨水《夜深沉》第八回:“第三件事是去买两天对号入座的戏票子。”曹禺《我对戏剧创作的希望》:“‘对号入座’,大家都懂。” |
对额 | duìé | 指的是题写园内景物的匾额和对联,用以表达景物的主题和意境。这是古代文人的一种雅事,也是园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
对劲 | duìjìn | ①合适;对头;称心。《红楼梦第八四回》:“托孙亲家那边有对劲的提一提。”《花月痕第三十四回》痴珠道:我所以和你对劲儿,就在这点子上。叶圣陶《倪焕之四》:“彼此心头蕴蓄这样的观念,谈得对劲,就尽情吐露出来。” ②比力气。丁玲《杜晚香·这是什么地方》:“那熊瞎子才真闯咧,看到拖拉机过来,也不让开,用两个大爪子,扑住车灯,和拖拉机对劲呢。” |
对景挂画 | duìjǐngguàhuà | 比喻本身的举动恰恰和客观情形相应。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92回:“黄昏二字,虽是对景挂画,就只可惜是个俗语。”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一回:他们诸位姐姐过谦,都不肯猜,我却打着了,是“集贤宾”,这才叫对景挂画哩。 |
对酒当歌 | duìjiǔdānggē | 指人生时间有限,应该有所作为。后也用来指及时行乐。三国魏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宋 柳永《蝶恋花》:“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对勘 | duìkān | ①犹对质。查对核实。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席方平》:“当堂对勘,席所言皆不妄。”《聊斋志异 折狱》公拘胡(成)对勘,胡言其实,问郑(妹夫郑伦)及产主皆不讹。②对照比较。 宋 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二》:“以两司奏状对勘,以防虚伪。” ③锁合。元 乔吉《一枝花·私情》曲:“从今将凤凰巢、鸳鸯殿遮笼教暗,将金缝锁、玉连环对勘的严。” |
对垒 | duìlěi | 两军相持;交战。泛指双方竞争;相匹敌。《杨家将 第三回》却说马忠、刘氏来到山下,果见对垒呼延赞全身贯带而出… |
对门 | duìmén | ①与大门相对。对门对户。唐 王维《洛阳女儿行》:“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②与大门相对的房子。农具厂对门是小学。 |
对牛弹琴 | duìniútánqín | 比喻对不讲道理的人讲道理,对不懂得美的人讲风雅,也用来讥讽人讲话时不看对象。汉代牟融编撰的《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后人由上述文献提炼出成语“对牛弹琴”。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回:对牛弹琴,牛不入耳,骂得很好,咱们一总再算账!清·张南庄《何典》第九回:白蒙鬼不能做此官,行此礼,只知清风高调,对牛弹琴。 |
对牌 | duìpái | 即“对号牌”,用竹、木等制成,上写号码,中劈两半,作为一种信物。用于在家族中支取物品。仆人需要物品时,经当家人同意后,当家人将对牌撕开一半,然后由仆人领取物品。到结算之时,当家人可用对牌进行核对。秦可卿 |
对偶 | duìǒu | ①在命题演算中,整个公式里交换合取与变换而得到的结果。②两个相反成分中的第二个。与论题对立的对偶。③一种修辞方式: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或用两个对称语句加强语言效果(如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宋 苏轼《上梅直讲书》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斗升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④指配偶。 |
对事 | duìshì | ①犹对质。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金刚经鸠异》:“(孙咸)梦至一处,如王者所居,仪卫甚严,有吏引与一僧对事。”《剪灯新话·永州野庙记》:“应祥还家,白昼闲坐,忽见二鬼使至前曰:‘地府屈君对事。’即挽其臂以往。”②合适;相称。孙犁《白洋淀纪事·小胜儿》:“娘笑着说,‘这么兵荒马乱,有个对事的人家,我还想早些打发你出去,省的担惊受怕哩!’”③对答政事。《汉书 霍光传》今陛下好与诸儒生语,人人自使书对事,多言我家者。 |
对天发誓 | duìtiānfāshì | 誓:誓言。对着苍天发出誓言。我们对天发誓:一定要夺取冠军。明·吴承恩《西游记》第30回:“他也不请我,他也不想我。他那日对天发誓,亲笔写了贬书,怎么又肯想我,又肯着你远来请我?” |
对头冤家 | duìtóuyuānjiā | 对头:冤家、仇人。指仇人。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84回:“真真那一世的对头冤家!你何苦来还来使促狭!”管桦《魏家女人》:“这个后老婆子硬说她是木命人,金花是金命,金克木,他们娘俩是对头冤家。” |
对扬 | duìyáng | ①面君奏对。《魏书·儒林传序》:“州举茂异,郡贡孝廉,对扬王庭,每年逾众。”《三国志 吴书吴主传》对扬朕命,以尹东夏。唐 杜甫《赠李十八秘书别三十韵》:“对敭抚士卒,乾没费仓储。”仇兆鳌注引朱鹤龄曰:“其奏对君前,当以师老财匱为言。”《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八年》:“平生言论,无所不道,今者对扬,何得乃尔反覆?”胡三省注:“对扬,本於傅説、召虎。对答也;扬,称也。后人遂以面对敷奏为对扬。”《资治通鉴 唐纪十三》刘洎上书谏曰:“陛下降恩旨,假慈颜,凝旒以听其言,虚襟以纳其说,犹恐群下未敢对扬;”《资治通鉴 后唐纪八》卢文纪等上言:“臣等每五日起居,与两班旅见,暂获对扬,侍卫满前,虽有愚虑,不敢敷陈。”《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九》蔡京奏:臣敢不对扬休命,仰承陛下孝悌继述之志,谨书元祐奸党名姓,仍连元书本进呈。②弘扬。《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简恤尔众,时亮庶功,用终尔显德,对扬我高祖之休命! |
对弈 | duìyì | 下围棋(分黑白两方,执黑棋方先下,至某方无子可落,以占领棋盘面积较多的一方为胜),引申到象棋,及其他对局。又称手谈。《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二年》:“(金兵)距京才数十里,都人甚恐。泽(宗泽)方与客对弈。僚属请议守御之策,泽不应。”《聊斋志异 江城》入室,见芳兰方与江城对弈。惊而问之,则女以数百金出其籍矣。 |
对狱 | duìyù | 到案受审。《史记·李将军列传》:"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园壖地,当下吏治,蔡亦自杀,不对狱,国除。"《新五代史·杂传·李金全》:"今以全节代公,是召公对狱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李光)仲子孟坚以私史事对狱,掠治百馀日,除名,编管。 |
对圆 | duìyuán | 两军临战前各自列成半圆形阵势,因相对成圆,故称。《杨家将 第七回》两阵对圆,宋阵上先锋呼延赞,挺枪跃马,跑出阵前曰:“北将何以不降,自取灭亡之祸?” |
对越 | duìyuè | ①犹对扬。答谢颂扬。《诗·周颂·清庙》:“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王引之《经义述闻·毛诗下》:“‘对越在天’与‘骏奔走在庙’相对为文。‘对越’犹对扬,言对扬文武在天之神也……扬、越一声之转。”班固引:“亦犹於穆猗那,翕纯皦绎,以崇严祖考,殷荐宗配帝,发祥流庆,对越天地者。”宋 苏辙《论明堂神位状》:“今者皇帝陛下对越天命,逾年即位。”②指帝王祭祀天地神灵。晋 刘琨《劝进表》:“臣闻天生蒸人,树之以君,所以对越天地,司牧黎元。”《宋史·礼志二》:“当愁惨之际,行对越之仪,臣等实虑上帝之弗歆。”《续资治通鉴·元泰定帝泰定四年》:“天子亲祀郊庙,所以通精诚,逆福釐,生蒸民,阜万物,百王不易之礼也。宜讲求故事,对越以格纯嘏。” |
对掌 | duìzhǎng | 共同掌管。《资治通鉴 宋纪十六》尚书赵黑,与李皆有宠于显祖(献文帝拓跋弘),对掌选部。南史·孔珪传:“(珪)与江淹对掌辞笔。”金 刘著《次韵王子慎玉田道中》:“丝纶对掌惊三雋,樽酒更酬失四愁。” 明 沉德符《野获编·内阁·东西王李》:“二王(王英、王直)同官词林,对掌制誥,并至尚书。” |
对仗 | duìzhàng | ①谓当廷奏事。古时皇帝坐朝听政,必设仪仗,百官当廷言事,无所隐秘,故称。《旧唐书·萧至忠传》:“旧制,大臣有被御史对仗劾弹者,即俯僂趋出,立於朝堂待罪。”②指旧体诗文的词句相对偶。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语言与文字》:"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 |
对阵 | duìzhèn | ①指两军摆开作战阵势,现也比喻摆开比赛阵势。这次世界杯赛中国队与俄罗斯队对阵。宋 曹勋《饮马歌 序》:闻兀术每遇对阵之际,吹此则鏖战无还期也。②使成为一对中的一个。使他与一个和他相当的对手对阵。 |
对着和尚 骂贼秃 | duìzhehéshàng màzéitū | 表面骂第三者,实际是指桑骂槐骂对方。《彷徨·肥皂》:“你简直是在‘对着和尚骂贼秃’了。我就没有给钱,我那时恰恰身边没有带着。” |
对症发药 对症下药 | duìzhèngfāyào duìzhèngxiàyào | 针对病根下药。比喻针对缺点错误采取相应办法。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华陀传》:“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对症下药”。 宋·阳枋《编类钱氏小儿方证说》:“凡小儿关节脉理百骸九窍五脏六腑,粲然在目,故能察病论症,对症用药,如指诸掌。”宋·黎靖德《朱子语类》第四十二卷:“克己复礼,便是捉得病根,对症下药。”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5回:“女人家肚痛得那么利害,怕不是生产,这正是对症发药呢!”孙中山《民报发刊词》求其箴时弊以立言,如古人所谓对症发药者,已不可见。 |
怼 | duì | 怨恨:怨怼。《左传 介之推不言禄》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孟子·万章上》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屈原《国殇》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五》怼,以手自捣,以头击壁户柱,从床上自投地,啼泣不肯。 |
怼怒 | duìnù | 亦可“怒怼”。怨怒。《史记·周本纪》:"今杀王太子,王其以我为雠而怼怒乎?" |
怼士 | duìshì | 辩论高手;愤世嫉俗者。明 茅坤《青霞先生文集序》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