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ì I.

①排得整齐的行列:队列。队形。②具有某种性质的集体:队伍。③量词:一队大学生。II.duò同“堕”。 《礼记·中庸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

队命


duìmìng

丧君。谓君主丧亡。《左传·襄公十一年》:“七姓十二国之祖,明神殛之,俾失其民,队命亡氏,踣其国家。”杨伯峻注:“队同坠,失落也。坠命犹言死其君主。”《汉书 王莽传》天应棐谌,乃亡队命。

队失


duìshī

丧失。《汉书·王莽传上》:“周公权而居摄,则周道成,王室安;不居摄,则恐周队失天命。”

队帅


duìshuài

即队率。《汉书·袁盎传》:“君乃为材官蹶张,迁为队帅。”《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二》(谢)安虑万不免,乃自队帅以下,无不亲造,厚相亲托。颜师古 注引如淳曰:“队帅,军中小官。”《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四年》:“枢至虞城,分质子使与土人合队共守城。贼稍近,质子有叛者,枢斩其队帅。”参见“队率”。

duì I.

①交换:换(用一种货币换另一种货币)。现。汇(两地通过信件或电报交换款项)。②液体从一个容器注入另一个容器,一种东西搀到另一种东西里去:点热水。③八卦之一,代表沼泽。④直:“松柏斯”。⑤指通道,也通“隧”。《老子·第五十二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老子·第五十六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II.参见ruì,古同“锐”,尖锐。III.参见yuè,古同“悦”,喜悦。《庄子·德充符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

duì

木石做成的捣米器具:碓房(舂米的作坊)。参见“水碓”。用于去掉稻壳的脚踏驱动的倾斜的锤子,落下时砸在石臼中,去掉稻谷的皮。《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九》戊申,诏兴水利,凡创水硙碾碓有妨灌溉民田者,以违制论。

碓捣

碓擣

duìdǎo迷信传说地狱中的一种酷刑。把鬼魂放在石臼里用杵舂。唐 牛僧孺《玄怪录·杜子春》:“於是鎔铜、铁杖、碓捣、磑磨、火坑、鑊汤、刀山、剑林之苦,无不备尝。”《西游记第九十八回》造下无边之孽,罪盈恶满,致有地狱之灾,所以永堕幽冥,受那许多碓捣磨舂之苦,变化畜类。《醒世姻缘传第六九回》:“若是什么上刀山、下苦海、碓擣、磨研的恶趣,当真就像那亡过的人在那里受苦一般,哭声震地,好不悽惨!”
碓梃duìtǐng

捣碓的棒子。《西游记.第七四回》这个和尚,怎么这等个碓梃嘴,蒲扇耳朵,铁片脸,……,一分人气儿也没有了!

碓嘴duìzuǐ

①舂米的杵。末梢略尖如鸟嘴,故名。《西游记第九五回》:“却説那妖精见事不谐……取出一条碓嘴样的短棍,急转身来乱打行者。”②指鸟雀。元 马致远《黄粱梦第二折》:“湛湛青天不可欺,两个碓嘴拨天飞。”

duì

①古代的一种兵器,即殳。②悬挂羊皮的竿子。古代用羊皮挂在竿子上,置放城门口,用以惊吓不当入城而入城的牛马:“关门夜开,不下羊皮之祋。”③姓。

祋祤

duìyǔ

古县名,在今中国陕西省耀县东。《史记 孝景帝本纪》置南陵及内史、祋祤为县。



duì

①怨恨,憎恶。② 坏,恶:元凶大。《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七》如臣犯元恶大憝,足以陈原野,备刀锯,陛下当班布臣之所坐,以解众论之疑。《魏书·世祖纪上》:“赖神祇之助,将士宣力,用能摧折强竖,克翦大憝。”《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六》陆势上奏,以为:楚琳杀帅助贼,其罪固大,但以乘舆未复,大憝犹存,勤王之师悉在畿内,急宣速告,晷刻是争。

duì I.

镦duì矛戟柄下端的平底金属套。II. duī打夯用的重锤。《说文.金部》﹕"鐜,下垂也。一曰千斤椎。" III. dūn冲压金属板,使其变形。不加热叫“冷镦”,加热叫“热镦” 阉割。镦鸡。

duì

古同“”,怨恨;憎恶:《孟子·万章下》康诰曰:‘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 凡民罔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