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 | duān | ①正,不歪斜:端正(a.事物不歪斜;b.正派,正确;c.使端正)。端丽。端然。端庄。端秀。端静。端坐。②正派,正直:端方。端直。端重(zhòng)。品行不端。《史记 太史公自序》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③事物的一头:端的(dì)(a.事情的经过,底细;b.的确,果然;c.究竟。均亦称“端底”)。端倪。端详。事端。争端。④用手很平正地拿:端盆。端碗。端茶。把问题端出来说清楚。⑤(事情的)开始;征兆。开端,开始。祥瑞。《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孟子 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史记·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爱施者,仁之端也。《庄子·齐物论》:“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殽乱。”成玄英疏:“樊乱纠纷,若殽饌之杂乱。”《后汉书 刘表传》会襄平社生大石丈余,下有三小石为足,(公孙)度以为己端。《晋书 武帝纪》是以君子防其始,圣人闲其端。宋 苏轼《晁错论》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於天下。⑥一种礼服,多用于丧祭场合,动词穿礼服:《周礼·春官·司服》:“其齐服有玄端素端。”《论语·先进》端章甫,愿为小相焉。⑦长度单位。一端:即半匹。古人以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匹”。布帛曰端。《礼记》疏:束帛,十端也。丈八尺为端。《小尔雅》:倍丈谓之端,倍端谓之两,倍两谓之疋。《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⑧姓。 |
端本正源 | duānběnzhèngyuán | 端:端正,清理。本:根本。源:根源。指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晋书·殷仲堪传》:“端本正源者,虽不能无危,其危易持。” |
端策拂龟 | duāncèfúguī | 端:用手平拿着。仔细地看。事情的眉目、头绪。究竟。 策:卜筮用的蓍草。《说文》拂:过击也。按,随击随过,犹拍也。龟:龟甲。合龟兆,视吉凶,星辰风去之变,欲以成胜立功,臣以为难。屈原《楚辞·卜居》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 |
端醇 | duānchún | 端正纯厚。《清史稿·宣宗纪一》皇次子智亲王仁孝聪睿,英武端醇。 |
端的 | duāndì | ①果真,确实;果然。究竟。又。底细,缘由;详情。《水浒传第四十二回》于路李逵端的不吃酒,因此不惹事,无有话说。宋·汪洙《神童诗》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②始末;底细。《水浒传第十八回》数内一个贴邻告道:“若要知他端的,除非问他庄客。”《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夫人到京,便知端的,休得忧虑。③凭准。《水浒传第二四回》西门庆道:“干娘,端的与我说得这件事成,便送十两银子与你做棺材本。” |
端拱 | duāngǒng | ①端坐拱手。正身拱手。指恭敬有礼,庄重不苟。《庄子·山木》颜回端拱还目而窥之。《魏书 卷七十七 辛雄传》端拱而四方安,刑措而兆民治。隋 杨广《冬至干阳殿受朝诗》端拱朝万国,守文继百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八》而侧听十旬,陛下(宋宁宗)之端拱渊默犹昔也,臣(袁燮)窃惑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六》时帝(宋理宗)以疾连不视朝,(杨)文仲言:“声色之事,若识得破,元无可好。”帝敛容端拱久之。《明史 卷十九 穆宗》穆宗在位六载,端拱寡营,躬行俭约,尚食岁省巨万。②谓闲适自得,清静无为。明王守仁《传习录 卷上》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 |
端洁 | duānjié | 正直清廉。端庄贞洁。唐 司空图《唐宣州王公行状》:“惟公博厚,端洁明懿。”清 王晫《今世说·方正》:“陆丽京持己端洁。”宋 范正敏《遯斋闲览·谐噱》:“许义方妻刘,以端洁自许。” |
端节 | duānjié | 端午节。《花月痕第五十一回》荷生只带采秋与青萍,别了小珠,及到太原,恰是乙丑端节,红卿喜出望外。 |
端介 | duānjiè | 方正耿介。唐 元稹《徐智岌右监门卫将军诰》端介而不失人心,谦和而能宣朕命。宋 彭乘《续墨客挥犀 陶谷使江南》陶秀实非端介者,其守可隳,当使诸君一笑。《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三》(罗)点孝友端介,不为矫激崖异之行。 |
端谨 | duānjǐn | 端正谨饬。《北史·恩幸传·王仲兴》仲兴幼而端谨,以父任,早给事左右,累迁越骑校尉。《旧唐书·孝友传·裴敬彝》敬彝少聪敏,七岁时能属文,性又端谨,宗族咸重之。《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五》博选勋旧之子端谨正直者,前后辅导,使嬉戏之事不接于目,俚俗之言不及于耳,则圣德日新矣。 |
端居 | duānjū | 谓平常居处,闲居。唐 孟浩然《临洞庭赠张丞相诗》:“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明 雷士俊《寄王筑夫诗》:“寂寞荒村静,端居念远朋。”清 钮琇《觚賸续编·淄川小圣人:“先生端居缄默;遇有问难,輒指画谈议,衮衮滔滔,竟晷不倦。” |
端揆 | duānkuí | 指相位。宰相居百官之首,总揽国政,故称。《南史·谢举传》:“虽屡居端揆,未尝肯预时政,保身固宠,不能有所发明。”《旧唐书·房玄龄传》:“玄龄自以居端揆十五年,女为韩王妃,男遗爱尚高阳公主,实显贵之极,频表辞位。”宋 司马光《百官表 总序》:“三公端揆之贵,施於军校;衣紫执象之荣,被於胥史。”清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梁书·沉约传》:“六朝人以僕射为端揆。” |
端良 | duānliáng | ①指正人贤士。唐 司空图《唐故太子太师致仕卢公神道碑》:“拜御史丞兼左丞,束拔端良,风威益振。”《资治通鉴 唐纪十七》西台舍人徐齐聃上疏,以为:“皇太子当引文学端良之士置左右,岂可使戎狄丑类入侍轩闼。”《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三》夫缄默苟简者弗惩,则端良敏济者亡以劝。朕持赏罚之大公,固将必行之。②谓正直良善。宋 苏辙《代张公安道祭李宥侍郎文》:“世称至治,咸平景德。士生其间,端良纯一。”③元旦。指农历正月初一。明 文徵明《甲戌岁朝明日立春诗之五》:“古人惜端良,今我胡不乐?” |
端亮 | duānliàng | 端正诚实;正直坚贞。《新唐书·路隋传》父泌,字安期,通五经,端亮寡言,以孝悌闻。宋 苏轼《荐宗室令畤状》吏事通敏,文采俊丽,志节端亮,议论英发,体兼众器,无适不宜。《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八》(宋孝宗)诏:“侍从、台谏各举操修端亮、风力强明、可任监司者一二人。”明 唐顺之《请皇太子受朝疏》其青宫内外侍从禁卫,一应职属,早为择补,务求忠谨端亮,以专羽翼而资保护。 |
端冕 | duānmiǎn | 玄衣和大冠。古代帝王、贵族的礼服。《汉书 王莽传》蛮夷殊俗,不召自至,渐化端冕,奉珍助祭。西汉·贾谊《治安策》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使士负之,有司齐肃端冕,见之南郊,见于天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三》濮安懿王虽于陛下(宋英宗)有天性之亲,顾复之恩,然陛下所以负扆端冕,富有四海,子子孙孙万世相承者,皆先帝之德也。 |
端妙 | duānmiào | 美好。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伍秋月》:“夜梦女郎,年可十四五,容华端妙。” |
端末 | duānmò | 首尾;始末。《韩非子·解老》:“进兼天下而退从民人,其术远,则众人莫见其端末;莫见其端末,是以莫知其极。”《后汉书·冯衍传下》“遂埳壈於时”唐 韩愈《原道》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新郎》:“至家,历言端末,因与投官陈诉。” |
端倪 | duānní | ①事情的头绪迹象:《庄子·大宗师》反复终始,不知端倪。成疏:“端,绪也;倪,畔pàn也。”只是知识要在静中养其端倪。②边际:宋 王安石《和农具诗·牧笛》:“緑草无端倪,牛羊在平地。”清 陆师《杂感》诗:“夜长不成寐,忧来无端倪。” |
端倪可察 | duānníkěchá | 事情已经可以看出眉目来了。《庄子·大宗师》:“反复始终,不知端倪。” |
端嶷 | duānnì | ①端庄聪慧。《南史·梁哀太子大器传》:“太子性宽和,兼神用端嶷,在贼中每不屈意。”②严正高尚。《北史·崔悛传》:“悛有文学,伟风貌,寡言辞,端嶷如神,以简贵自处。” |
端凝 | duānníng | 端正而注意力集中。举止端凝。《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六》帝(赵光义)目送之曰:“李沆风度端凝,真贵人也!”不数月,遂与(贾)黄中俱蒙大用。冰心《观舞记》:“她端凝地站立着。” |
端悫 | duānquè | 正直诚谨。《淮南子·主术训》:“其民朴重端慤。”高诱注:“端,直也;慤,诚也。”《新唐书·毕诚传》:“性端慤,不妄与人交。”《明史·陈选传》:“选自幼端慤,寡言笑,以圣贤自期。”《荀子·修身》: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荀子《不苟》:知则明通而类,愚则端悫而法; |
端人 | duānrén | 正直的人。《孟子·离娄下》:“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赵岐注:“端人,用心不邪僻。”宋 秦观《贺吕相公启》:“繇是端人坌集,异党寖微。”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富翁》:“此人必善博,非端人也。” |
端人正士 | duānrénzhèngshì | 指端庄正直的人。宋·朱熹《朱子语类 第180卷》:“他好放肆,见端人正士以礼自持,却恐他来检点。”《聊斋志异 富翁》翁曰:“此人必善博,非端人也。所熟之技,不觉形于手足矣。” |
端士 | duānshì | 犹端人。《大戴礼记·保傅》:“於是皆选天下端士,孝悌闲博有道术者以辅翼之,使之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目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视右视前后皆正人,夫习与正人居,不能不正也。”《三国志·魏志·赵王干传》:“训以恭顺之至言,辅以天下之端士。”《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七》礼部侍郎张廷、酸枣尉袁楚客皆上疏,以为“上(玄宗李隆基)春秋鼎盛,宜崇经术,迩端士,尚朴素;深以悦郑声、好游猎为戒。”明 归有光《山斋先生文集 序》:“嗟乎,直臣端士,世不可一日无!” |
端肃 | duānsù | ①端正严肃。《西游记第二六回》:“这行者端肃尊敬,与大神到了紫竹林里,参拜菩萨。”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十》:“江寧吴模,字元理,应童子试时,年方十三,举止端肃。”②旧时书信惯语。对尊长表示敬意。翟灏《通俗编·仪节》引 明 沉文《初政记》:“凡致书於尊者,称端肃奉书,答则端肃奉復。” |
端委 | duānwěi | ①《左传·昭公元年》吾与子弁冕端委,以治民临诸侯。杜预注:端委,礼衣。孔颖达疏引服虔曰:礼衣端正无杀,故曰端;文德之衣尚褒长,故曰委。作动词,表示于礼相待。《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三》昔之宰相,端委庙堂,进退百官;今之宰相,招权枘贿,倚势作威而已。②始末;底细。明 徐弘祖《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一》西行见峰顶洞门西坠处,危峡孤悬,下有长垣环之,仰眺不得端委,则藩府别圃也。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蕙芳》"媪益疑,具言端委。 |
端午节 端阳节 | duānwǔjié duānyángjié | 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还有、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二十多个别称。 |
端溪 | duānxī | ①溪名。在广东省高要县东南。②产砚石。制成者称端溪砚或端砚﹐为砚中上品。后即以"端溪"称砚台。清 梁章钜《归田琐记·宋研》:"此宋贡研/砚也,乃端溪旧玩,岂易得哉!" |
端相 | duānxiāng | 指细看;端详。唐 司空图《障车文》:“儿郎伟且子细思量,内外端相,事事相称,头头相当。”宋 周邦彦《意难忘》词:“夜渐深,笼灯就月,子细端相。”陈元龙注:“端相,犹正视也。”《聊斋志异 聂小倩》审谛之,肌映流霞,足翘细笋,白昼端相,娇艳尤绝。 |
端详 | duānxiáng | ①公正全面;仔细慎重。②端庄安详。③细看;打量。《花月痕第二十二回》秋痕迎至东廊下,李夫人拉着秋痕的手,端详一会。④始末;底细。 |
端绪 | duānxù | ①指头绪;端倪;些微的认识或模糊的想法。《淮南子·兵略训》:“一晦一明,孰知其端绪。”清 恽敬《与赵石农》之一:“诸事沓来,近日略有端绪矣。”《聊斋志异 长治女子》宰拘岭下居人,拷掠几遍,迄无端绪。《聊斋志异 冤狱》邑令拘邻保,血肤取实,究无端绪。《聊斋志异 折狱》拘两村邻保,审质一过,殊少端绪,并未搒掠,释散归农。②先例;渊源。《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吾欲为卿脱死,既开端绪;而卿终不从,激怒帝如此。”明宋濂《序》:“先生之裔,分自南丰 。父祖皆宋进士,书诗之业,远有端绪。” |
端崖 | duānyá | 亦作“端涯”。边际。《庄子·天下》:“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汉 马融《广成颂》:“天地虹洞,固无端涯。” 宋 梅尧臣《风异赋》:“出屋远望,西北之陲,亘天接地,混混赫赫,不见端涯。” 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嵇阮诗歌,飘忽峻佚,言无端涯。” |
端严 | duānyán | 端庄严谨;庄严。端严若神。应劭《风俗通·十反·宗正南阳刘祖》:“太守公孙庆当祠章陵,旧俗常以衣冠子孙、容止端严、学问通览、任顾问者以为御史。”《北齐书·成帝纪》:“帝时年八岁,冠服端严,神情闲远,华戎叹异。”唐 王勃《梓州元武县福会寺碑》:“遂令众情驰騖,空怀更始之图;灵座端严,未得安居之地。” 明 宋濂《柳先生行状》:“燕居默坐,端严若神。” 朱自清《民众文学的讨论》:“他也不愿意在文学里看见他教师底端严的面孔。” |
端妍 | duānyán | 端庄美丽。《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王夫人有个幼妹,端妍聪慧,夫人极爱他,常领他在身边鞠养。 |
端由 | duānyóu | 原委;缘由。唐 裴铏《传奇·昆仑奴》:“(崔生)遂细言端由,皆因奴 磨勒负荷而去。”宋 欧阳修《鬼车》诗:“吾谓此何声,初莫穷端由。”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张诚》:“别驾得两弟,甚欢,与同卧处,尽悉离散端由。” |
端兆 | duānzhào | 端倪;迹象。《聊斋志异 画皮》前后冥搜,殊无端兆,惭恨而归。 |
端正 | duānzhèng | ①姿势挺直。坐得端正。东汉刘桢《赠从弟 其二》:“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②在形式上、结构上或安排上协调相称的。五官端正的人。③端正思想。④正派;正确。品行端正。⑤安排;准备。《说岳全传第六十六回》王明端正夜膳,与众人饱食一顿。 |
端坐 | duānzuò | 端正地坐着。端坐读书。晋 徐干《室思》:“端坐而无为,髣髴君容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