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點 | diǎn | ①细小的痕迹或物体:点滴。斑点。点子(a.液体的小滴,如“水点子”;b.小的痕迹,如“油点子”;c.打击乐器演奏时的节拍,如“鼓点子”;d.主意,办法,如“请大家出点子”;e.最能说明问题的关键地方,如“话没有说到点子上”)。②几何学上指没有长、宽、厚而只有位置的几何图形;两条线相交处或线段的两端。③数学上表示小数部分开始的符号(.),称“小数点”,如“231.4”。④量词,用于小的或少的:两三点雨。几点泪水。⑤一定的位置或限度:地点。起点。极点。居民点。⑥项,部分,方面:优点。要点。特点。⑦汉字笔形之一(丶):点画。三点水。⑧加上点子,引申为修饰:标点。评点。点缀。画龙点睛。宋 朱淑真《落花》:“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落翠苔。”⑨使一点一滴地落下或发出:点种。点射(自动武器有间歇的射击)。点眼药。⑩一落一起或一触即离的动作:点头。点穴。11.引火:点火(亦喻挑起是非,制造事端)。12.查对:点数。点名。点卯(旧时称官衙、军伍卯时开始办公、操练,官员查点人数)。13.指定,选派:点菜。点将(jiàng)。听众点播。14.指示,启发:指点。点拨。15.计时的单位:更点(分为五更,一更又分五点)。三更三点。钟点。16.污:点污。点辱(使受污辱)。17.指正餐以外的暂时充饥,亦指糕饼一类的食物:点心(“心”读轻声)。点补(吃少量的食品解饿。“补”读轻声)。18.同“踮”。 |
点兵 | diǎnbīng | 指召集并检阅即将或准备出征的士兵。《乐府诗集·木兰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
点窜 | diǎncuàn | 指删改;修改。《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他日,公又与(韩)遂书,多所点窜,如遂改定者;(马)超等愈疑遂。” 唐 李商隐《韩碑》诗:“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五》(杨)亿天性颖悟,于书无所不览,文思敏速,不加点窜,对客谈笑,挥毫无废,而精密有规裁。《清史稿卷七 圣祖本纪二》近人每一文出,不乐人点窜,此文之所以不工也。 |
点滴 | diǎndī | ①掉下、漏出、外溢或挤出的成滴状的液体。点点滴滴表示下雨。宋 蒋捷《虞美人 听雨》:“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②很小的,微不足道的。③输液。他右手吊着点滴,腰下垫着冰枕,有气无力地躺在国泰医院667病房。 |
点点滴滴 | diǎndiǎndīdī | 一点一滴地落下,形容数量非常少。宋·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王朔《我是你爸爸》:“阳光明媚,点点滴滴洒在民房的房脊瓦片上。” |
点点搠搠 | diǎndiǎnshuòshuò | 背后议论、指摘。《喻世明言.卷四.闲云庵阮三偿冤债》:当初陈家生子时,街坊上晓得些风声来历的,免不得点点搠搠,背后讥诮。《二刻拍案惊奇》卷十:“街坊上人点点搐搐,多晓得(双荷生的儿子)是莫翁之种。” |
点剁 | diǎnduò | 剁成碎块。《西游记第十三回》:“那伯钦另设一处,铺排些没盐没酱的老虎肉……点剁鹿肉乾巴,满盘满碗的陪着三藏吃斋。” |
点卯 | diǎnmǎo | ①旧时官衙官员查点到班人数。古时皇帝规定每天卯时(早五时至七时) |
点化 | diǎnhuà | ①玷污风化。②道教指点物成金。③泛指用法术使物变化。④谓加以点染而使之美化。⑤指点。⑥据前人诗句加以改造。⑦指僧道用言语方术启发人悟道,化凡人为仙人。《水浒传第九十回》:“今者拜辞还京,某等众兄弟此去前程如何,万望吾师明彰点化。” |
点画/点划 | diǎnhuà | ①指字的点、横、直、撇等笔画。《镜花缘 第四十一回》其文(苏蕙的织锦回文)点画无阙。才情之妙,超古迈今。点画无阙。才情之妙,超古迈今。②点缀、装饰。彩灯将大厅点画得绚丽多彩。③用手指点或比画。不要老点画别人。 |
点检 | diǎnjiǎn | ①考核,查察。查核,清点。《宋史·职官志三》:“ 绍兴 二年,詔於行在别置作院造器甲,令工部长贰提点,郎官逐旬点检。”《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八》成都府路转运副使李孝广迁一官,以点检学生费乂、韦直方、庞汝翼答策诋讪元丰政事故也。《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乱了多时,方才收脚,点检人数都在,单不见了张委、张霸二人。”②反省;检点。金 王若虚《论语 辨惑一》:“昔有人自言一日三点检。”《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三年》:“且青本武人,不知法律,纵有使过公用钱,必非故意偷谩,不过失於点检,乞特与免勘。”③官名。即都点检。参见“都点检”。 |
点金作铁 点金成铁 | diǎnjīnzuòtiě diǎnjīnchéngtiě | 比喻把好文章改坏。也比喻把好事办坏。清·朱之瑜《答野传书》之八:“尊作遵命僭笔改窜奉上,仍恐点金作铁,贻笑后人耳。”清·李渔《标何天·密筹》:“分明是画足添蛇,谁承望官司喜悦,不罪我点金作铁。” |
点金乏术 点金无术 | diǎnjīnfáshù diǎnjīnwúshù | 术:法术,方法。没有点铁成金的法术。比喻没有最好的方法筹集钱财,解决贫困。明·徐光启《恭承新命谨陈急切事宜疏》:“只今辽左用饷不赀,司农束手,臣又一一求多,实是点金无术。”清·李汝珍《镜花缘》第13回:“自从父亲获罪,母病又发,点金无术,惟有焦愁。”高增《新游仙》:“点金乏术欲何求,泽被苍生彼一时。” |
点睛之笔 | diǎnjīngzhībǐ | 笔:文笔。指文章传神绝妙之处。《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 |
点墨 | diǎnmò | ①比喻极少的文化。《古尊宿语录 卷十二》:“眼里有瞳人,肚中无点墨。”《花月痕第七回》只是胸无点墨,卑鄙刻薄,无所不为。②以笔濡墨圈点文章。《花月痕第十一回》:“謖如又赠了一辆高鞍车,一匹青骡,这日正在研朱点墨,忽节度衙门送到自京递来家信,好不欢喜。” |
点破 | diǎnpò | ①用极简短的话语揭露出隐情或事情的真相。②打破。明 杨慎《出郊》:“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 |
点染 | diǎnrǎn | ①点笔染翰。指绘画。《颜氏家训·杂艺》武烈太子偏能写真,坐上宾客,随宜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孺,皆知姓名矣。②写作;修饰文字。③染色;着色。④沾染;沾附。⑤玷污;污染。⑥点缀;装点。⑦打点。 |
点石成金 点石为金 | diǎnshíchéngjīn diǎnshíwéijīn | 比喻把不好的文字改好。汉·刘向《列仙传》:“许逊,南昌人。晋初为旌阳令,点石化金,以足逋赋。”《西游记》第四四回:“我那师父,呼风唤雨,只有翻掌之间;指水为油,点石成金,却如转身之易。”郭沫若《关于大规模收集民歌问题》:“我们有点经验的人都知道,诗,硬是可以点石成金的嘛!改一个字,诗就活了。”《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四愿得吕纯阳祖师点石为金这个手指头。” |
点视 | diǎnshì | 查点察看。宋 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下·龙负舟》:“湖州土山有富人命数僕驾舟,往田所点视塍岸。”《水浒传第九回》沧州牢城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明 沉德符《野获编·畿辅·射所》:“今京城内西长安街射所,亦名演象所,故大慈恩寺也。 嘉靖间燬於火后,詔遂废之,为点视军士及演马教射之地。”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亲查阅》:“在仓人犯,亦造册亲诣点视,应保应释,斟酌而行。” |
点视厅 | diǎnshìtīng | 点验犯人的大厅。《水浒传第一○三回》张管营正坐在点视厅上,王庆上前回话。 |
点首 | diǎnshǒu | 点头。表示默许。《封神演义 第一回》文武百官默默点首,莫敢谁何,俱钳口而回。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谭九》:“媪视之,点首曰:‘老身在世六十餘年,不识此味,诚不解嗜痂者何故好之如此?’”《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只见他老夫妻,一个拈鬚含笑,一个点首堆欢。” |
点手 | diǎnshǒu | 招手。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刘全》:“遂上堂点手,招一吏人下,略道数语。”《红楼梦 第六回》:“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点手儿叫他。”《红楼梦 第八八回》:“(小红)同他(贾芸)到了凤姐门口,自己先进去回了,然后出来,掀起帘子点手儿……” |
点手莋脚 | diǎnshǒuzuójiǎo | 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多形容说话放任不拘,或轻率地指点、批评。 |
点水不漏 | diǎnshuǐbùlòu | 形容十分周到、严密,毫无差失漏洞。《隋唐演义》第四九回:“罗成见线娘这枝方天戟,使得神出鬼没,点水不漏。”同“滴水不漏”。 |
点酥娘 | diǎnsūniáng | 谓肤如凝脂般光洁细腻的美女。宋 苏轼《定风波·海南归赠王定国侍儿寓娘词》:“长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
点天灯 | diǎntiāndēng | 旧时酷刑。王皓沅《清宫十三朝第七二回》:“什么叫做点天灯?系用布帛将人束住,渍油使透,倒绑杆上,烧将起来。”《花月痕第四九回》贼用火铬火锥、剥皮怞肠、点天灯诸刑,就是这人开端… |
点铁成金 | diǎntiěchéngjīn | 本是古代方士的一种法术,用手一指点,铁即变成金子。后比喻修改文字,化腐朽为神奇。语言峭拔生新,点铁成金。 |
点头称善 点头称是 | diǎntóuchēngshàn diǎntóuchēngshì | 表示赞成或肯定。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九十一回》:“必先主张,能将湘省收复,使南军稍惮声戚,方可再申和议,冯也点头称善。”邹韬奋《经历·再被羁押》:“他们都听得津津有味,点头称是。” |
点头哈腰 | diǎntóuhāyāo | 形容过分谦恭或过分客气。老舍《四世同堂》三四:“比他穷的人,知道他既是钱狠子,手脚又厉害,都只向他点头哈腰的敬而远之。”魏巍《东方第一部第十章》哦,哦,侄子!‘我刚才听说你走,也赶来送送!’谢清斋满脸是笑,点头哈腰地说。老舍《赵子曰》:“我虽然不特意找他去,可是见面的时候点头哈腰的也不错。” |
点头之交 | diǎntóuzhījiāo | 谓交情甚浅,见了面只不过点点头而已。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少说也有百儿八十,点头之交,那就数不清了。” |
点行 | diǎnxíng | 谓按名册强征服役。唐 杜甫《兵马行》:“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
点胸洗眼 | diǎnxiōngxǐyǎn | 一洗尘俗,使人豁然明朗。明·陈继儒《偃曝谈馀》卷下:“《通释》云:字原有秦隶汉隶,今当以晋唐书为晋隶唐隶,则自然易晓也。张绅此言,可为点胸洗眼之语。” |
点阅 | diǎnyuè | ①点名查阅。《太平广记 卷一二五引》唐 谷神子《博异志·赵昌时》俄而天明,赵生渐醒,乃彊起,视左右死者,皆是夜来闻呼名字者也,乃知冥中点閲耳。《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二》(宋孝宗)遣知閤门事王抃点阅荆襄军马。②批点阅读。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筮仕·谒选》为政之要书,亲加点閲。清 王士禛《跋边习诗集》遂点閲一过,为録副,谋刊之,而归元本于东痴。 |
点札 | diǎnzhá | 点名调遣。《西游记第二十一回》只见那老妖坐在上面,正点札各路头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