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 | diǎn | ①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典籍。字典。词典。经典。引经据典。②标准,法则:典章。典制。典故(a.典制和掌故;b.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典范。典雅。典礼。典型。③指典礼:盛典。大典。④主持,主管:典试(主持科举考试之事)。典狱。《史记·太史公自序》:“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汉书 司马迁传》司马氏世典周史。《汉书 霍光传》遣宗正、大鸿胪、光禄大夫奉节使征昌邑王典丧。《汉书 王莽传下》太史令宗宣典星历,候气变。《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二》帝使郎中魏郡冯勤典诸侯封事。《晋书 武帝纪》又恐杨氏之逼,复以佑为北军中候,以典禁兵。《资治通鉴 魏纪五》初,右仆射卫臻典选举。宋 张耒《春日》:“曾奉龙旗典邦礼,岁穷祠祀少休闲。”⑤活买活卖,到期可以赎:典卖。典押。典契。典食。鬻子典妻。典肆。《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五十》一日,侍宴于常武殿,典食进粥。将食,有蜘蛛在粥碗中,典食恐惧失措。(金)太子(允恭)从容曰:“蜘蛛吐丝,乘空忽堕此中耳,岂汝罪哉!”⑥刑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四》今太平日久,当用中典,有司犹用重法,臣(济南尹梁肃)实痛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四》太上始者震怒,降旨编管;已而臣僚论奏,竟从宽典。⑦姓。 |
典边 | diǎnbiān | 主守边疆。后书·袁安传:“云以大臣边,不宜负信於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四》度辽将军马续,素有谋谟,且典边日久,深晓兵要 |
典兵 | diǎnbīng | 统领军队;掌管军事。《资治通鉴 汉纪六十》魏王(曹)操使丞相长史王必典兵督许(都)中事。《晋书 宣帝纪》公卿群臣皆以爽有无君之心,兄弟不宜典兵宿卫。《旧唐书·李晟传》:“会滉卒,张延赏秉政,与晟有隙,屡於上前间晟,言不可久令兵。” |
典册 典策 | diǎncè | 记载典章制度等的重要册籍。帝王的册命。《晋书 文帝纪》山川土田,邦畿七百,官司典策,制殊群后。 |
典常 | diǎncháng | 常道,常法。《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陆贽曰:自顷权移于下,柄失于朝,将之号令既鲜克行之于军,国之典常又不能施之于将,务相遵养,苟度岁时。 |
典度 | diǎndù | 典章制度。晋 张华《武帝哀策文》:“终制尚俭,率由度。华幕弗陈,器必陶素。”《魏书 献文帝拓跋弘纪》然牧司宽惰,不祗宪旨,举非其人,愆于典度。 |
典法 | diǎnfǎ | 规章法规。《管子·君臣上》:“是故主画之,相守之;相画之,官守之;官画之,民役之;则又有符节、印璽、法、筴籍以相揆也。”《庄子·田子方》:“典法无更,偏令无出。”《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宜肃明典法,使清浊显分。《新唐书·阎立德传》:“迁尚衣奉御,制衮冕六服,腰舆、伞扇咸有法。”清 恽敬《文昌宫碑阴录》:“其合乎天神地祇人鬼之法者,秩宗之所掌,缝掖诸生之所诵习,百世不废者也。” |
典坟 | diǎnfén | 亦作“典贲”。指三坟五典的略语。泛指各种古代书籍。陆机《文赋》:“伫中区以立览,颐情志于典坟。”晋 潘岳《扬荆州诔》:“游目典坟,纵心儒术。”《北史 本纪卷九北周明帝宇文毓》朕虽不德,性好典坟,披览圣贤余论,未尝不以此自晓。宋 梅尧臣《送代州钱防御》诗:“钟鼓陈牛酒,衣裘论典坟。”《聊斋志异 仙人岛》此绿云,即仆幼女。颇惠,能记典坟矣。 |
典干 | diǎn’gàn | 主管。后书·何敞传:“伏见大将军宪,始遭大忧,公卿比奏,欲令典干国事。” 李贤 注:“干,主也。” |
典诰 | diǎn’gào | ①尚书中尧、汤诰等篇的并称。亦泛指经书籍。②指章诏令一类文字。③指草拟诏令的官职。《汉书 王莽传》各策命以其职,如典诰之文。 |
典籍 典稽 | diǎnjí | ①古代重要文献的总称。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代表性典籍。《晋书 文帝纪》是用畴咨古训,稽诸典籍,命公崇位相国,加于群后,启土参墟,封以晋域。《晋书 葛洪传》遂究览典籍,尤好神仙导养之法。《清史稿卷二 本纪二 太宗本纪一》(皇太极)长益神勇,善骑射,性耽典籍,谘览弗倦,仁孝宽惠,廓然有大度。《拟仿香山九老会引》悟前身于明月,顾此日典稽,尚齿鸠杖邀荣待他年寿,届期颐兕觥称庆是为引。②泛指古代图书。 |
典礼 | diǎnlǐ | 指隆重举行的仪式,常用于欢送。比如毕业典礼、开学典礼。《晋书 文帝纪》“以公思弘大猷,崇正典礼,仪刑作范,旁训四方,是用锡公大辂、戎辂各一,玄牡二驷。” |
典丽鹬皇 | diǎnlìyùhuáng | 典丽,典雅华丽;矞皇,休美貌;可指文章的修辞好,文章典丽,优美。《曾国藩家书》沅弟书中,言温弟之文,典丽鹬皇,亦尔被抑,不知我诸弟中半来科名,究竟何如? |
典领 | diǎnlǐng | 主持领导;主管。《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五》上复令委典领《五经》,卒父前业 |
典牧 | diǎnmù | 谓主管一方政事。东观记·郭丹传:“郭丹为三公,牧州郡,田亩不增。” 南朝 陈 徐陵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彼豪门著姓,牧方州。” |
典谟 | diǎnmó | ①《尚书》中《尧典》、《舜典》、和《大禹谟》、《皋陶谟》等篇的并称。《尚书序》:"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所以恢弘至道,示人主以轨范也。"《汉书·扬雄传下》:"典谟之篇,雅颂之声,不温纯深润,则不足以扬鸿烈而章缉熙。"《晋书 景帝纪》宜遵先王下问之义,使讲诵之业屡闻于听,典谟之言日陈于侧也。唐·刘知几《史通·序列》:"窃以《书》列典谟,《诗》含比兴,若不先叙其意,难以曲得其情。"《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九》刘蕡曰:则可以虔奉典谟,克承丕构矣。②指经典;法言。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一折:"正人伦,传道统,有尧之君大哉;理纲常,训典谟,是孔之贤圣哉。" 郁达夫《题写真答荃君》诗之二:"乱世何人识典谟,遗民终老作奚奴。" |
典谟训诰 | diǎnmóxùngào | ①《尚书》中《尧典》、《大禹谟》、《汤诰》、《伊训》等篇的并称。②泛指经典之文。《书序》:“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唐·康骈《剧谈录·宣宗夜召翰林学士》尧、舜、汤之道在典谟训诰之间。 |
典农 | diǎnnóng | 泛指典农诸官,也作为“典农中郎将”、“典农校尉”、“典农都尉”、“典农司马”等官的省称。此类农官,汉魏皆置,均掌屯田事务。《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罢屯田官以均政役,诸典农皆为太守,都尉皆为会长。”《三国志·魏书·后妃传·明悼毛皇后》:“迁曾散骑常侍,后徙为羽林虎贲中郎将、原武典农。”《晋书 宣帝纪》赐以谷帛牛酒,敕郡守典农以下皆往会焉。 |
典妻鬻子 | diǎnqīyùzǐ | 典:典当;鬻:卖。典卖妻子。形容生活极其贫困。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设便民房》:“亩亩穷民何能堪此?势必倾家荡产,典妻鬻子以偿其用矣。”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 刑名 设便民房》亩亩穷民何能堪此?势必倾家荡产,典妻鬻子以偿其用矣。 |
典签 | diǎnqiān | 南朝地方长官之下典掌机要的官。又称主帅﹑典签帅或签帅。当时府州部内论事,皆用签。朱元璋作吴国公时也有典签。《南史 本纪卷四高帝纪上》:“及贼进至杜姥宅,车骑典签茅恬开东府纳贼,冠军将军沈怀明于石头奔散。”“时(刘)休范典籤许公与诈称休范在新亭,士庶惶惑,诣垒期赴休范,投名者千数。”《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十三》先是吴国公遣典签刘辰招谕(方)国珍。 |
典戎 | diǎnróng | 统率军队。《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晋书·王浑传》:“今陛下出攸之国,假以都督虚号,而无典戎干方之实,去离天朝,不预王政……惧非陛下追述先帝、文明太后待攸之宿意也。” |
典商 | diǎnshāng | 当铺商人。《聊斋志异 五通》有赵弘者,吴之典商也。清 袁枚《新齐谐·烟龙》:“一日果有典商来,云其子患怯症。” |
典身卖命 | diǎnshēnmàimìng | 典当身体,出卖性命。指奉献出自己的一切。我不需要你“典身卖命”的承诺。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40回:“就典身卖命,也酬谢师恩。” |
典史 | diǎnshǐ | 主管官吏。官名。元始置,明清沿置,为知县下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官场现形记第二回》赵世兄,你不要看轻了这典史,比别的官都难做。 |
典属国 | diǎnshǔguó | 官名,秦始置。掌管与少数民族往来的事务,西沿之,秩二千石。属官有九译令。《汉书 霍光传》苏武前使匈奴,拘留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 |
典司 | diǎnsī | 主管;主持。《左传·庄公十四年》:“命我先人,司宗祏。”《后汉书·鲁恭传》:“司隶司京师,四方是则。”《晋书 文帝纪》公爰整六军,典司征伐,犯命凌正,乃维诛殛。宋 沉作喆《寓简 卷七》:“凡人一身,平日视听言语饮食,未尝少休也。唯鼻司出入息,劳役颇省。”王闿运《振威将军张君墓志铭》:“(张绍堂)长子锡珍先从淮军司军械,前一年病故。”《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八》臣伏见虎贲中郎将窦宪,椒房之亲,典司禁兵,出入省闼,年盛志美,卑让乐善,此诚其好士交结之方。《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然臣(张九龄)出入台阁,典司诰命有年矣。 |
典祀 | diǎnsì | 按常礼举行的祭祀。《尚书·高宗肜日》:“祀无丰于昵?”孔传:“祭祀有常,不当特丰於近庙。”《国语·鲁语上》:“凡禘、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祀也。”宋 范成大《祭灶词》:“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盃盘丰祀。” |
典午 | diǎnwǔ | “司马”的隐语。《三国志·蜀志·谯周传》:“周语次,因书版示立曰:‘典午忽兮,月酉没兮。’典午者,谓司马也;月酉者,谓八月也。至八月而文王(司马昭)果崩。”晋帝姓司马氏,后因以“典午”指晋朝。《晋书·安帝恭帝纪论》:“是以宋高非典午之臣,孙恩岂金行之寇。” 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四》:“当涂为魏,典午为晋,世率知之,而意义出处,或未明了。案……典,司也;午,马也。明 刘元卿《贤奕编·仙释》:“譬之典午之祚,甘心偏安江左,而中原一片田土,反为五胡占据,岂不悲哉!””柳亚子《南社会于虎丘之张东阳祠,诗以纪之》:“莫笑过江典午鯽,岂无横槊建安才!” |
典宪 | diǎnxiàn | ①典章制度。《后汉书·张衡传》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后汉书·应劭传》:“逆臣董卓,荡覆王室,典宪焚燎,靡有孑遗,开辟以来,莫或兹酷。”三国魏 曹植《圣皇篇》诗:“沉吟有爱恋,不忍听可之,迫有官典宪,不得顾恩私。”②根据典章制度惩处。《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一》韩世忠言:如臣前后累具己见,冒犯天威,日后事成虚文,亦乞将臣重置典宪,以为狂妄之戒。《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三》(宋孝宗)诏:“令诸路监司、郡守,不得非法聚敛,并缘申请,妄进羡馀,违者重置典宪。” |
典校 | diǎnxiào | ①谓主持校勘书籍。 《资治通鉴 魏纪六》吴主使中书郎吕壹典校诸官府及州郡文书 清 方苞文王十三生伯邑考辨:“经传诸子,皆周人之书,遭秦火而始出於,故使歆校,卒向之业。”②指校书之官。 唐 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案蜀志称王崇补东观,许盖掌礼仪,又郤正为秘书郎,广求益部书籍。斯则校无闕,属辞有所矣。” |
典刑 | diǎnxíng | ①常刑。正典刑。《周文 敬姜论劳逸》诸侯朝修天子之业命,昼考其国国职,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使无慆淫,而後即安。《尚书·舜典》:“象以典刑。”孔传:“象,法也。法用常刑,用不越法。”三国魏 曹操《选军中典狱令》:“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晋纪总论》夫岂无僻主,赖道德典刑以维持之也。《魏书 献文帝拓跋弘纪》宜申明典刑,以肃奸伪。《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二》宜稍振典刑以威四方。《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元年》:“自古败军之将,必正典刑,不尔,无以谢天下。”《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五》《资治通鉴》序略曰:“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册牍之渊林矣。”②掌管刑法。《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③正法。元 关汉卿《窦娥冤》: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 |
典选 | diǎnxuǎn | 掌管选拔人才授官的事务。《资治通鉴 晋纪二》以前太常山涛为吏部尚书。(山)涛典选十余年,每一官缺,辄择才资可为者启拟数人,得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之。《旧唐书·文苑传上·王勃》:“初,吏部侍郎裴行俭选,有知人之鉴。” 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三·赵忠毅公择言》:“太宰陈公有年 选,予为主事。” |
典学 | diǎnxué | ①常思念于学问。《语本书经 说命下》念终始典于学。后称帝王子孙努力向学。宋 杨万里《贺皇太子九月四日生辰诗》典学光阴璧不如,简编灯火卷还舒。《清史稿卷二十二 穆宗本纪二》两宫皇太后以亲政届期,懿旨勉上“祇承家法,讲求用人行政,毋荒典学”。《清史稿 卷八十九 礼志八》帝王御宇,咸资典学。朕承庭训,时习简编。②古代学官。《晋书 符坚载纪上》复魏、晋士籍,使役有常,闻诸非正道,典学一皆禁之。“课后宫,置典学,立内司,以授于掖庭。” |
典狱 | diǎnyù | 执掌刑狱之事。《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 |
典则 | diǎnzé | 章法。汉 扬雄《逐贫赋》昔我乃祖,宣其明德,克佐帝尧,誓为典则。 |
典章 | diǎnzhāng | 典制、法令制度。《后汉书·顺帝纪》:“即位仓卒,典章多缺,请条案礼仪,分别具奏。”《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典章法物靡不悉备。唐·韩愈《请复国子监生徒状》:“国家典章,崇重庠序,近日趋竞,未复本源。” |
典章文物 | diǎnzhāngwénwù | 指法令、礼乐、制度以及历代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东西。《明史·文苑传·徐一夔》:“幸而天历间虞集倣六典法,纂《经世大典》,一代典章文物粗备。”鲁迅《书信·致姚克》:“关于秦代的典章文物,我也茫然无知,耳目所涉,也未知有专门的学者。” |
典掌 | diǎnzhǎng | 主管,掌管。晋 虞溥《江表传》:“权为吴王,初置节度官,使掌军粮,非制也。”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僕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新唐书·韦述传》:“述典掌图书,餘四十年,任史官二十年,澹荣利,为人纯厚长者,当世宗之。” |
典职 | diǎnzhí | 掌管政事。《史记·伯夷列传》:“尧将逊位,让於虞舜,舜禹之閒,岳牧咸荐,乃试之於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汉书 王莽传》:“大司马新都侯莽三世为三公,典周公之职,建万世策。”“自诸侯王已下至于吏民,咸知臣莽上与陛下有葭莩之故,又得典职,每归功列德者,辄以臣莽为余言。”《后汉书·章帝纪》:“司空融典职六年,勤劳不怠。” |
典治 | diǎnzhì | 掌管治理。《荀悦纪·元帝纪上》:“是时史高治尚书事,而萧望之为副。” 宋 王安石《提转考课敕词》:“其使布宣,以励能者,而择左右可信之良使治之。”《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八》臣前为汝南太守,典治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 |
典质 | diǎnzhì | (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典,当。质,抵押,即 “典当”。《旧唐书·卢群传》: “ (卢群)先寓居郑州,典质良田数顷。《聊斋志异 僧术》黄诺之,竭力典质如数。《聊斋志异 乐仲》》仲措税金如数,倾囊遗之;及租吏登门,自始典质营办。以故,家日益落。 |
典制 | diǎnzhì | 规章制度;制度条例。《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丧纪之礼,虽有典制,苟无其时,所不得行。《晋书 景帝纪》三祖典制,所宜遵奉。 |
碘 | diǎn | 一种非金属元素,供制医药、染料等用。人体中缺少碘会引起甲状腺肿。 |
踮 | diǎn | 跛足人走路用脚尖点地。提起脚跟,用脚尖着地:踮起脚看。踮踵(踮起脚跟)。亦指踮脚轻行。如:踮步(蹑手蹑脚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