氐 | dǐ I. | 根本。II.dī。中国古族名。原在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广大地区游牧。从东汉起陆续内迁,主要居住在今陕西、甘肃、四川等广大地区。从事畜牧、农业。魏晋时大量接受汉族文化和生 产技术。历史上曾建立过仇池、前秦、后凉等国。 |
底 | dǐ I. | ①最下面的部分:底层。底座。底下(a.下面;b.以后)。海底。底肥。②末了:年底。月底。到底。③根基,基础,留作根据:刨根问底。底蕴。底稿。底版。④图案的基层:白底蓝花的瓶子。⑤何,什么:底事伤感。⑥古同“抵”,达到。大抵,大都。《史记·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II.de同“的”。 |
底定 | dǐdìng | 达到平定;引申指平定,安定。《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开元二十五年:癸未,敕以方隅底定,令中书门下与诸道节度使量军镇闲剧利害,审计兵防定额,于诸色征人及客户中召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62篇》战争过程中,法海陆两军虽于多数战役占上风,但均无法取得底定全局的战略性大胜。 |
底里 | dǐlǐ | ①真情,底细。不知底里。明 孙承宗《答袁节寰(袁可立)登抚》:“读后先大疏,皎皎揭日月,行中天而底里洞彻,殊令人可味。”《聊斋志异 霍女》黄(生)大窘,不能复隐,底里尽露。②内部;深处。杨万里《题荐福寺》诗:“前山底里着楼台,半夜松风万壑哀。” |
底平 | dǐpíng | ①犹底定。《尚书·禹贡》:“大野既猪,东原底平。”孔传:“东原致功而平,言可耕。”蔡沉集传:“底平者,水患已去,而底於平也。”②引申指安定;平定。《晋书 文帝纪》公严恭寅畏,底平四国,式遏寇虐,苛厉不作,是用锡公武贲之士三百人。唐 刘得仁《马上别单于刘评事诗》:“天下底平须共喜,一时闲事莫惊心。”《金史·宗浩传》:“是以所侵疆土,旋即底平。”参见“底定”。 |
底事 | dǐshì | ①何事。宋 张元干《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葬花吟: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②此事。 |
底死谩生 | dǐsǐmànshēng | 底:通“抵”。竭尽全力,想尽办法。南唐 冯延巳《应天长》词:“兰房一宿还归去,底死谩生留不住。” |
底绥 | dǐsuí | 安定;平定。《尚书·盘庚上》:“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復先王之大业,底绥四方。”蔡沉集传:“天其将永我国家之命於殷,以继復先王之大业,而致安四方乎!”底,一本作“厎”。《晋书·武帝纪》:“底绥四国,用保天休。”唐 独孤及《贺袁傪破贼表》:“非陛下之齐圣格天,文思柔远,岂能底绥盗乱,如此其速。” |
底止 | dǐzhǐ | ①终止。《诗·小雅·祈父》:“胡转予于恤,靡所底止?”《左传·宣公三年》:“天祚明德,有所底止。”底,一本作“厎”。 清 黄爵滋《敬陈六事疏》:“若不如此严禁,臣恐此患竟无底止矣。”②指休止的地方;住所。 明 高攀龙《书僧卷》:“其徒之道经于此者,获有底止,无飢渴之虞。” |
厎 | dǐ | ①古同“砥”,砥砺;砥柱。②平:厎平(平均)。③终:厎止(终止)。④致也。参见“厎豫”。 |
厎豫 | dǐyù | 得以欢乐。《孟子·离娄上》:“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 赵歧注:“厎,致也;豫,乐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