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 | dí | ①冲洗;清除。涤荡污泥浊水。汉·班固《东都赋》于是百姓涤瑕荡,而镜至清。西汉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正始受命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②涤宫,古代宫中饲养祭祀牲畜的房子。《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三》古者帝牛必在涤三月,以致严洁。《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四》斋祭之服未及成,斋宫未及立,坛遗未及广,牲犊未尝在涤,窃虑有司速于应办,或致灭裂,有失严恭。伏乞更加详酌。 |
涤场 | dícháng | 亦作“涤塲”。打扫场地。《诗·豳风·七月》:“九月肃霜,十月涤场。”孔颖达疏:“十月之中,埽其场上粟麦尽皆毕矣。”宋 范成大《丙午东宫寿诗》:“史贺星同轨,农歌稼涤场。”宋 苏洵《张益州画像记》春而条桑,秋尔涤场。清 杜岕《九日荔轩招泛虎丘观穫诗》:“吾儕野人辈,想见涤场福。”清 陈维崧《莺啼序·兰陵邵子湘有画像五帧索予题词 词》:“其一江村,涤塲纳稼,髣髴柴桑里。”一说谓涤荡。王国维《观堂集林·肃霜涤场说》:“诗·豳风:‘九月肃霜,十月涤场’……肃霜、涤场,皆互为双声,乃古之联緜字,不容分别释之……涤场即涤荡。”参见“涤荡”。 |
涤除 | díchú | 为除去某种外部物质(如灰垢、肥皂沫、化学药物等)而冲洗。涤除污垢。《老子·第十章》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参见“玄鉴”。 |
涤荡 | dídàng | ①冲洗;清除。涤荡污泥浊水。②扫清,扫尽(如政治上的腐败或组织上的弊病)涤荡剥削阶级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唐 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 |
涤地无类 | dídìwúlèi | 意谓全被杀光。涤,洗。此为洗劫、扫荡的意思。类,噍类,活人。《汉书 王莽传》后至者,欲拔其门,仆其墙,夷其屋,焚其器,应声涤地,则时成创。《后汉书·隗嚣传》:“(王莽)使四境之外,并入为害,缘边之郡,江海之濒,涤地无类。”《聊斋志异 菱角》先是,乱后湖南,百里涤地无类。 |
涤故更新 | dígùgēngxīn | 推陈出新、除旧布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夫人之所以惧者,非朝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譬之昨死而今生,须从此涤故更新;再一馁,则不可为矣。” |
涤秽布新 | díhuìbùxīn | 清除陈旧的,建立新的。黄远庸《新剧杂论》:“比来大江以南,盛行新剧,竟以现身说法,涤秽布新,甚美甚善。” |
涤秽荡瑕 | díhuìdàngxiá | 解释同“涤瑕荡秽”。《宋书·礼志一》:“殿下以命世之资,属当倾危之运,礼乐征伐,翼成中兴,将涤秽荡瑕,拨乱反正。” |
涤虑 | dílǜ | 消除杂念。清除烦扰,使思想清净。宋 梅尧臣《和吴冲卿学士石屏》:“我归涤虑反覆思,义虽不经聊解颐。”《西游记第八回》涤虑洗心名利少,闲攀蓼穗蒹葭草。《西游记第五十三回》正是涤虑洗心皈正觉,餐风宿水向西行。《聊斋志异 曾友于》友于乃与兄弟焚香约誓,俾各涤虑自新,遂移家还。参见“警心涤虑”。 |
涤器 | díqì | ①洗涤器物。《汉书·司马相如传上》:“相如身自著犊鼻褌,与庸保杂作,涤器於市中。”《聊斋志异 陆判》朱(尔旦)大悦,牵衣促坐,自起涤器爇火。②盥器,洗涤的器具。《墨子·非儒下》:“登屋窥井,挑鼠穴,探涤器,而求其人焉。”孙诒让间诂:“涤器,洒濯之器,若槃匜之属。” |
涤瑕荡垢 涤瑕盪秽 涤瑕荡秽 | díxiádànggòu díxiádànghuì | 涤:清除;瑕:玉上的斑点;荡:清除;垢/秽:污浊、肮脏。清除旧的恶习。汉·班固《东都赋》:“于是百姓涤瑕荡秽,而镜至清。”唐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公曹诗》:“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 第四十四回》使其上下一心,痛自刻责,涤瑕荡秽,发愤为雄,犹足以为善国。 |
涤瑕蹈隙 | díxiádǎoxì | 指攻击别人的弱点或错误。 |
籴糴 | dí | 买进粮食,与“粜”相对:籴米。遏籴(阻止灾区来买粮食)。收籴。《资治通鉴 汉纪十八》籴三百万斛谷,羌人不敢动矣!《资治通鉴 汉纪十九》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增其贾而籴,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谷籴常贵,边兵二十余万人,仰衣食县官。《资治通鉴 齐纪二》上(南齐武帝)以中外谷帛至贱,用尚书右丞江夏李之议,出上库钱五千万及出诸州钱,皆令籴买。清 郑燮《渔家》:“卖得鲜鱼二百钱,籴粮炊饭放归船。” |
籴粜 | dítiào | 买卖粮食。《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一》监察御史张白,坐知蔡州日假官钱籴粜弃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