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 | dí I. | 真实,实在:的确。的当(dàng)。的情。的真。的证。II.dì箭靶的中心:中(zhòng)的。有的放矢。众矢之的。目的(要达到的目标、境地)。III.de①用在词或词组后表明形容词性:美丽的。②代替所指的人或物:唱歌的。③表示所属的关系的词:他的衣服。④助词,用在句末,表示肯定的语气,常与“是”相应:这句话是很对的。⑤副词尾,同“地II”。 |
的当 | dídàng | 同义词:确当。的确;确实。恰当;稳妥。《水浒传第四十回》妖人宋江,今上自要他看,可令牢固陷车盛载,密切差的当人员,连夜解上京师。 |
的的确确 | dídíquèquè | 指真实的,毫无疑问。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他还是的的确确的一位候补县太爷呢,还是个老班子,不然,早就补了缺了。”王朔《空中小姐》:“她是的的确确有话要对我讲,还是句对我生死攸关的话。” |
的一确二 | díyīquèèr | 形容明明白白,确确实实。这是的一确二的事情。元 关汉卿《蝴蝶梦》第一折:“怕不待的一确二,早招承死罪无辞。” |
敌敵 | dí | ①有利害冲突不能相容的:敌人。敌方。敌寇。② 指敌人:敌后。敌情。敌酋。敌特。轻敌。克敌制胜。③抵挡:寡不敌众。④相当:势均力敌。匹敌。敌手(能力相等的对手)。《孙子·谋攻》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后汉书·袁绍传》:“兵书之法,十围五攻,敌则能战。”《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九》初,吐蕃自恃其强,致书用敌国礼,辞指悖慢,上(玄宗李隆基)意常怒之。⑤ 仇视:敌意。“诸侯敌王所忾”。 |
敌不可假 | díbùkějiǎ | 谓不可宽容敌人。我们切记敌不可假的原则。《史记·春申君列传》:“臣闻之,敌不可假,时不可失。臣恐韩魏卑辞除患而实欲欺大国也。” |
敌不可纵 | díbùkězòng | 对敌人不能放纵。《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奉不可失,敌不可纵。”《魏书·郭祚传》古谚有之:敌不可纵。夫以一酌之水,或有不测之渊,如不时灭,恐同草原。 |
敌国 | díguó | ①敌对之国。《周礼·夏官·环人》:“讼敌国,扬军旅。”《汉书·蒯通传》:“语曰:‘野禽殫,走犬亨;敌国破,谋臣亡。’”《玉娇梨 第三回》:“古人有言:敌国未灭,何以家为!” 郭沫若《女神·湘累》:“他终竟被敌国拐骗了去了。” ②地位或势力相等的国家。《管子·霸言》:“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国语·周语中》:“敌国宾至,关尹以告,行理以节逆之。”韦昭注:“敌国,位敌也。” 唐 柳宗元《非国语下·左史倚相》:“非可以夸於敌国。”《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二年》:“‘献’乃下奉上之辞,非可施於敌国。南朝为兄,岂有兄献於弟邪?”《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四》约既定,(金人)复索礼数,因尽还其待辽人敌国之礼,唯不称兄弟而已。③相当于一国,可以和国家相匹敌。如:富可敌国。宋 楼钥《陈顺之灵璧石砚山诗》:“陈侯之富可敌国,会有宝光惊四塞。”《初刻拍案惊奇 卷十三》:“殷氏纵有扑天的本事,敌国的家私,也没门路可通。” ④犹仇敌。《南齐书·王敬则陈显达传论》:“干戈既用,诚沦犯上之跡,敌国起於同舟,况又疏於此者也?” |
敌国通舟 | díguótōngzhōu | 同船的人都成了敌人。比喻众叛亲离。清·黄遵宪《由轮舟抵天津作》诗:“敌国通舟今日事,太仓稊米自家身。” |
敌国外患 | díguówàihuàn | 指来自敌对国家的侵略骚扰。《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章炳麟《藩镇论》敌国外患,日冯陵而无已。 |
敌惠敌怨 | díhuìdíyuàn | 犹言报德报怨。《左传·文公六年》:“夷之蒐,贾季戮臾骈,臾骈之人欲尽杀贾氏以报焉,臾骈曰:‘不可,吾闻前志有之曰:敌惠敌怨,不在后嗣,忠之道也。’”明·张居正《答江兵宪蔡春壹书》夫古人敌惠敌怨,不及其子。 |
敌忾 | díkài | 抵抗所愤恨的敌人。《东周列国志 第七一回》:“安得穰苴今日起,大张敌忾慰苍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一》人知侮亡,咸怀敌忾之气。瞿秋白《乱弹·狗样的英雄》:"一望见穿上制服的人,就发生同仇敌忾之心,马上想动手收拾掉他。"参见“同仇敌忾”。 |
敌忾同仇 | díkàitóngchóu | 全体一致痛恨敌人。《诗经 秦风 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左丘明《左传 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郭沫若《南京印象》十四:“十年抗战,共赋《天衣》,敌忾同仇,卒致胜利,而今却成为追忆了。” |
敌力角气 | dílìjiǎoqì | 以力气相斗。汉·王充《论衡·譋时》:“敌力角气,能以小胜大者希,争强量功,能以寡胜众者鲜。” |
敌楼 | dílóu | 城墙上御敌的城楼。也叫谯楼。《封神演义 第二十九回》话说崇应彪在城上敌楼观战,见南宫适败走,黑虎不赶,忙下城迎着黑虎曰:“叔父今日会兵,为何不放神鹰拿南宫适?” |
敌手 | díshǒu | ①能力相当的对手;可以匹敌的对手。他的敌手太多。他根本不是我的敌手。宋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②敌人的掌握之中,敌人手中。落入敌手。 |
敌体 | dítǐ | 彼此地位相等,无上下尊卑之分。汉 班固《白虎通·王者不臣》:“诸父诸兄者亲,与己父兄有敌体之义也。”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 卷一》:“今朝廷之上,羣臣皆自东阶而升,不敢升自西阶,非特嫌,若宾主敌体,亦以西为尊也。”《好逑传 第三回》:“你既娶我来,我就是与你敌体的夫妻了。” 《聊斋志异 吕无病》女次且曰:“自揣陋劣,何敢遂望敌体?聊备案前驱使,当不至倒捧册卷。” |
敌王所忾 | díwángsuǒkài | 谓把天子所痛恨的人作为自己的敌人而加以讨伐。《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杨伯峻注:“王之所恨怒者,诸侯亦以之为仇敌而伐之。”《宋史·度宗纪》尔诸将尚迪果毅,一乃心力,各以其兵,敌王所忾。 |
敌众我寡 | dízhòngwǒguǎ | 敌方人数多;我方人数少。多形容双方对峙;众寡悬殊。虽然敌众我寡,他用的却是以少胜多的计谋取得了胜利。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