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ǎo

①践踏,踩:袭(走别人走过的老路,沿用前人旧例)。节(信守节操)。海(跳到海里自杀)。赴汤火。循规矩。《资治通鉴 周纪五》彼即肆然而为帝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不愿为之民也!《礼记·中庸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汉书·苏武传》:“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三国魏 曹植《白马篇》:“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②跳动:舞。手舞足。③经历,实现。《魏书 孝文帝元宏纪》生民所难行,人伦之高迹,虽尊居黄屋,尽蹈之矣。

蹈常习故

蹈常袭故

dǎochángxígù

按照老规矩和老办法办事。宋·苏轼《伊尹论》:“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清·黄宗羲《张心友诗 序》:“亦非无蹈常袭故充其肌廓而神理篾如者,故当辩其真与伪耳。

蹈道

dǎodào

履行正道。《穀梁传·隐公元年》:“若隐者,可谓轻千乘之国,蹈道,则未也。” 范宁注:“未履居正之道。”《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九》与其含耻而存,孰若蹈道而死。陆德明释文:“蹈,履行之名也。”《资治通鉴 宋纪十》蹈道则为君子,违之则为小人。唐 韩愈闵己赋:“虽举足以蹈道兮,哀与我者为谁?” 明 归有光《史称安隗素行何如论》:“蹈道而行之,谓之君子;背道而行之,谓之小人。”

蹈德

dǎodé

谓以歌舞褒扬德政。《后汉书·班固传下》:“下舞上歌,蹈德咏仁。”唐 韩愈《争臣论》夫亦以所居之时不一,而所蹈之德不同也。

蹈锋饮血

dǎofēngyǐnxuè

形容勇敢,不怕牺牲。清·吴敏树《唐子方方伯梦砚斋铭》:“公骤起乡闾,捐家室,誓徒旅,蹈锋饮血,其军最为雄健矣。”

蹈赴汤火

蹈汤赴火

dǎofùtānghuǒ

dǎotāngfùhuǒ

为某事付出全部的勇气,不留余力地前进,比喻奋不顾身,不避艰险。参见“赴汤蹈火”。唐·孙揆《灵应传》:“君子杀身以成仁,殉其毅烈,蹈赴汤火,旁雪不平,乃宝之志也。”清·王韬《代上广府冯太守书》犬马之报,惟力是视,虽蹈赴汤火所不辞。现代·徐兴业金瓯缺》第一部第三章:“他张迪,官家的这条忠实走狗,蹈汤赴火,也要去竭力办到。”

蹈常习故

蹈常袭故

蹈故习常

dǎochángxígù

dǎogùxícháng

蹈:踏,遵循;袭:固袭,继承;常、故:惯常的,旧的。谓按照老规矩和老办法办事。宋·苏轼《伊尹论》:“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清·黄宗羲《张心友诗 序》:“亦非无蹈常袭故充其肌廓而神理篾如者,故当辩其真与伪耳。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二:而旧有的文学则蹈常习故,始终不脱古人的窠臼。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八回:“生死存亡,近在眉睫,岂可蹈故习常,依违容忍?”

蹈规循矩

蹈矩循规

dǎoguīxúnjǔ

dǎojǔxúnguī

指遵守规矩。明·徐霖《绣襦记·伪儒乐聘》:“空穷读数行书,蹈规循矩没是非。”明·沈受先《三元记·格天》:“积善存仁,蹈矩循规太古民。”参见“循规蹈矩”。

蹈火赴汤

蹈火探汤

蹈汤赴火

dǎohuǒfùtāng

dǎohuǒtàntāng

dǎotāngfùhuǒ

为某事付出全部的勇气,不留余力地前进,比喻奋不顾身,不避艰险。战国·荀况《荀子·议兵》“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蹈汤赴火”,亦作“赴汤蹈火”。李瑛《深夜里发生的故事》诗:“五里远的山路,真正似蹈火赴汤。”

蹈祸

dǎohuò

犹言陷入灾祸。《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可速徙居他处,毋自蹈祸。”《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八》窦参、皇甫皆以钱谷为相,名利难兼,卒蹈祸败。

蹈机握杼

dǎojīwòzhù

脚踩布机,手握筘梭;比喻掌握着事物发展变化的枢键。汉·徐干中论·爵禄》:“位也者,立德之机也;势也者,行义之杼也。圣人蹈机握杼,织成天地之化,使万物顺焉。”

蹈籍

蹈藉

dǎojí

①犹践踏。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后汉书·董卓传》:“於是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於长安,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飢饿寇掠,积尸盈路。”《后汉书 董卓列传》董卓初以虓虎阚为情,因遭崩剥之势,故得蹈藉彝伦,毁裂畿服。《后汉书 袁绍传》又黄巾十万焚烧青、兗,黑山、张杨蹈藉冀域。《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七》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新唐书·康承训传》:“勛军皆市人,嚣而狂,未阵即奔,相蹈藉死者四万。”续资治通鉴·宋钦宗靖康元年》遥见铁骑,军士不克阵而奔,自相蹈籍,溺隍死者以千数。犹欺凌。后汉书·冯绲传》:“詔策緄曰:‘蛮夷猾夏,久不讨摄,各焚都城,蹈籍官人。’”

蹈节

dǎojié

信守节操。《晋书·元帝纪》:“惟有蹈节死义,以雪天下之耻。”《周书·孝义传序》:“其出忠入孝,轻生蹈节者,则盖寡焉。”《资治通鉴 汉纪十五》义无比干之亲而蹈比干之节,宜显赏其子以示天下,明为人臣之义。应合节拍。 晋 陆机 《日出东南隅行》:“赴曲迅惊鸿,蹈节如集鸞。”

蹈节死义

dǎojiésǐyì

坚守节操,以身殉义。《晋书·元帝纪》:“惟有蹈节死义,以雪天下之耻,庶赎斧钺之诛。”

蹈矩践墨

dǎojǔjiànmò

解释同“蹈矩循规”。明·唐顺之《与严介溪相公书》:“其如某最迂阔樗散,徒有蹈矩践墨之小节,本无经时理物之长才。”

蹈矩循规

dǎojǔxúnguī

遵守规矩。明·沈受先《三元记·格天》:“积善存仁,蹈矩循规太古民。”

蹈矩循彟

dǎojǔxúnxīng

解释同“蹈矩循规”。明·宋濂《佛慧圆明无边广照普利大禅师塔铭》:“七岁即就外傅,诸书经目辄成诵,出入蹈矩循彟,有若成人。”

蹈据

dǎojù

犹据守。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故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

蹈空

dǎokōng

凌空。《南史 本纪卷六梁武帝》帝爲儿时,能蹈空而行。唐 司空图《月下留丹灶诗序》:“斋祷积稔,果有蹈空而至者。”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下》:“足下旋风起,婴儿已蹈空数尺。”引申指没有根据。清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潏水集》:“於架上得此集,披閲再三,叹其学有本原,非蹈空逞辩者可比。”

蹈利

dǎolì

犹求利。《荀子·仲尼》:“诈心以胜矣,彼以让饰争,依乎仁而蹈利者也。”《汉书·刑法志》:“然皆干赏蹈利之兵,庸徒鬻卖之道耳。”宋 曾巩《上杜相公书》:“今也过阁下之门,又当阁下释袞冕而归,非干名蹈利者所趋走之日,故敢道其所以然。”

蹈厉奋发

dǎolìfènfā

蹈:踩,引伸为做,实行;厉:猛烈,迅疾;奋:振作;发:激励。精神振奋,行动迅猛。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59回:“吾父老子弟,尤当蹈厉奋发,为民前躯。”

蹈厉之志

dǎolìzhīzhì

蹈厉:踏地猛烈。本形容舞蹈的动作威武有力。比喻奋发向上的志向。他从小就有蹈厉之志。明·刘基《齐侯袭莒》:“发扬蹈厉之志,以成从简尚功之俗。”

蹈履

dǎolǚ

①践踏。王充《论衡·偶会》:“蹈履民田,喙食草粮。”《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群帅文武,荷戈被甲,栉风沐雨,蹈履锋刃,与朕均劳。②履行;实行。《三国志·魏志·曹真传》:“大司马蹈履忠节,佐命二祖。”《北史·节义传论》:“故其盛烈所著,与河海而争流;峻节所标,共竹柏而俱茂。并蹈履之所致,身没名立,岂徒然也!”明 唐顺之《杨孺人旌节碑铭》:“时时称説暉之音容嗜好及其蹈履,与其所志焉而不遂以待其后者几,以勗二子,且使识勿忘也。”

蹈其覆辙

dǎoqífùzhé

蹈:踩;覆:颠倒;辙:车迹,指道路。重走别人翻车的路。比喻不接受教训,重犯别人犯过的错误。我们不能蹈其覆辙。鲁迅《致郑振铎》:“实因鉴于自己看了翻板之《芥子园》而恨及创始之王氏兄弟,不欲自蹈其覆辙也。”

蹈仁

dǎorén

遵循仁义之道。《论语·卫灵公篇》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晋 曹毗《晋江左宗庙歌·歌显宗成皇帝》:“迈德蹈仁,匪礼弗过。”

蹈仁履义

dǎorénlǚyì

遵循仁义之道。《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论安老爷这个人蹈仁履义,折矩周规,不得不谓之醇儒。”

蹈人旧辙

dǎorénjiùzhé

辙:车迹,指道路。走别人走过的路。指因循旧说,无主见地人云亦云。蹈人旧辙的人是蠢蛋。宋·朱弁《曲洧旧闻》第七卷:“秉笔之士所用故实,有淹贯所不究者,有蹈前人旧辙而不讨论所以来者,譬侏儒观戏,人笑亦笑。”

蹈刃不旋

dǎorènbùxuán

蹈:踩;刃:刀刃;旋:回旋。面临危险而不返回。《孙膑兵法 善者》:“故民见进而不见退,蹈白刃而不旋踵。

蹈涉

dǎoshè

犹履涉。《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

蹈水

dǎoshuǐ

踩水。人在水中,用下肢划水前进。《庄子·达生》:“请问蹈水有道乎?”成玄英疏:“汝能履深水,颇有道术不乎?” 宋 邵雍《伊川击壤集 序》:“就如人能蹈水,非水能蹈人也。”

蹈死

dǎosǐ

就死;赴死。宋 王令《唐介诗》:“寄语琐琐媒孽子,介纵蹈死吾何悲!”《明史·忠义传序》:“迨庄烈之朝,运丁阳九,时则内外诸臣,或陨首封疆,或致命闕下,蹈死如归者尤众。”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清 昭槤《啸亭杂录·明非亡于党人》:“诸臣日谋恢復,蹈死如飴。”

蹈汤赴火

dǎotāngfùhuǒ

比喻不避艰险。唐·赵元一《奉天录》卷三:“且须散金帛,犒师旅,使闻鼓而蹈汤赴火,闻金而星布云合。”徐兴业《金瓯缺》第一部第三章:他张迪,官家的这条忠实走狗,蹈汤赴火,也要去竭力办到。

蹈舞

dǎowǔ

①犹舞蹈。臣下朝贺时对皇帝表示敬意的一种仪节。南朝陈 徐陵《司空徐州刺史侯安都德政碑》:“蹈舞难踰,歌謡靡宣。”《隋书·许善心传》:“颂歌不足,蹈儛无宣。”唐 李商隐《韩碑》:“愈拜稽首蹈且舞,金石刻画臣能为。”《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受命之际,蹈舞仆地,(元)载趋而扶之,代为(向代宗李豫)谢词。郭沫若《蔡文姬 第一幕》:“羌胡蹈舞呵共讴歌,两国交欢呵罢兵戈。”②足蹈手舞,比喻非常快樂。

蹈袭

dǎoxí

因循;沿袭。《宋史·文苑传六·米芾》:“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宋 梅尧臣《读裴如晦<万里集>书其后》诗:“其诗二百篇,文字必己立,定应侔前人,未尝有蹈袭。”金史·李经传》:作诗极刻苦,喜出奇语,不蹈袭前人。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宝》:“时典试者虑熟题有蹈袭弊,力反常经。”

蹈袭覆辙

dǎoxífùzhé

重新走上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训,再走失败的老路。《宋史·米芾传》:“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轧辙。”

蹈隙

dǎoxì

利用空隙,利用机会,利用漏洞。《聊斋志异 阿绣》刘益感其诚,蹈隙辄往,由是日熟。《聊斋志异 嫦娥》由此蹈隙往来,形迹周密。《聊斋志异 葛巾》妾处耳目多,不可久羁,蹈隙当复来。

蹈瑕

dǎoxiá

利用过失。《史记·淮南衡山列传》:“高皇始于丰沛 ,一倡天下不期而响应者不可胜数也。此所谓蹈瑕候閒,因秦之亡而动者也。”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邵女》:“但女奉侍谨,无可蹈瑕。”何垠注:“无可蹈瑕,言无瑕疵之可乘也。” 清 王韬《上当路论时务书》:“我可以蹈瑕伺隙以制之。”《聊斋志异 小翠》怒甚,谓夫人曰:“人方蹈我之瑕,反以闺阁之丑,登门而告之。余祸不远矣!” 《聊斋志异 仇大娘》魏又见绝,嫉妒益深,恨无暇之可蹈,乃引旗下逃人诬(仇)禄寄资。

蹈辙dǎozhé

指承袭。这篇文章在论点上蹈辙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但又有新的补充。《红楼梦第十五回》昔小王曾蹈此辙,想令郎亦未必不如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