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 | mù | ①温和;穆清(a.清平;b.指上天)。穆如清风。②恭敬:严肃:肃穆。静穆。③古同“默”,沉默。④古代宗庙次序,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左传 宫之奇谏假道》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⑤姓。 |
穆穆 | mùmù | 端庄恭敬。《尚书·舜典》宾于四门,四门穆穆。曾运乾正读宾读为儐。四方诸侯来朝者,舜宾迎之也。《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史记》云:“诸侯远方宾客皆敬。”《尔雅·释训》穆穆,敬也。《大戴礼记·五帝德》亹亹穆穆,为纲为纪。《晋书 景帝纪》明当大会,万众瞻穆穆之容,公卿听玉振之音。晋 刘琨《劝进表》百揆时叙于上,四门穆穆于下。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穆穆棣棣,君臣之间。《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一》帝(宋孝宗)曰:朕以为戒,尝诵古语云:“不察察以为明,不穆穆以为恭。“能不使小人迎合,斯可矣! |
穆清 | mùqīng | ①指天。《史记·太史公自序》:“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禪,改正朔,易服色,受命於穆清,泽流罔极。”宋 刘攽《东书 刊误》:“穆清,天也。”明 宋濂《阅江楼记》存神穆清,与天同体。 ②指清和之气。三国魏 曹丕《迷迭香赋》:“随廻风以摇动兮,吐芬气之穆清。”明 方孝孺《上巳约友登南楼诗》:“景风生穆清,佳趣溢鱼禽。” ③谓太平祥和。蔡邕《释诲》:“夫子生穆清之世,秉醇和之灵。”三国魏 曹植《七启》:“天下穆清,明君莅国。” |
穆如清风 | mùrúqīngfēng | 指和美如清风化养万物。《诗经 大雅 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南朝梁·裴子野《丹阳尹湘东王善政碑》:“化先仁惠,不严之治,穆如清风。” |
穆若 | mùruò | 和美貌。南朝梁 萧统《文选 序》:“颂者所以游扬德业,襃赞成功。吉甫有穆若之谈,季子有至矣之叹。”宋 王禹偁《送张咏序》:“波映鹦洲,烟藏鹤楼。白云芳草,思古悠悠。堂有鸣琴,足以振穆若之风;樽有醇醪,足以养浩然之气。”《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九》安惇长子郊与客言:“穆若之容,不合相法,当有播迁之厄。”客告其语,坐指斥乘舆诛。 |
穆王 | mùwáng | 指周穆王。《国语·齐语一》:“昔吾先王昭王、穆王,世法文武远绩以成名。”唐 李白《大猎赋》:“哂穆王之荒诞,歌白云之西母。”唐 李商隐《瑶池诗》:“瑶池阿母綺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
缪 | mù I. | 古同“穆”,恭敬。秦 李斯《谏逐客书》: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缪公即秦穆公)II.miù III. móu IV.miào V.liǎo |
仫 | mù | 仫佬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16万(1990年)。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有本民族语言,多通汉语文和壮语。建有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
牟 | mù I. | ①地名用字:牟平(在山东)。中牟(在河南)。②姓。II.móu①牟取:牟利。②姓。 |
牟槊 | mùshuò | 古代兵器。长矛。在长柄一端安有金属枪头。牟,用同“矛”。《北史·齐纪中·文宣帝》:“(帝)每至将醉,輒拔剑挂手,或张弓傅矢,或执持牟槊,游行市鄽。” |
睦 | mù | ①和好,亲近:和睦。睦邻。兄弟不睦。②姓。 |
睦谊 | mùyì | 亲善之谊。清 曾朴《孽海花第十八回》贵大人归国,可将此意劝告政府,务敦睦谊。 “五四”爱国运动资料·青岛潮:“用意所在,得无以公府人员,难以议处,无以谢邻国而修睦谊乎?” |
睦婣 睦姻 | mùyīn | 语出《周礼·地官·大司徒》:“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郑玄注:“睦,亲於九族;姻,亲於外亲。”后因以“睦婣”谓对宗族和睦,对外亲亲密。谓与姻亲和睦相处。唐 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光武休言战, 唐尧念睦姻。”宋 王安石《谢林中舍启》:“虽睦姻之风可以厚俗,而贬损之意有如过中;言观以思,颇恐且愧。”《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八》如有孝悌睦姻任恤中和,若行能尤异为乡里所推者,县上之州,免试入学。清 刘大櫆《华埠救灾赞》:“昔在司徒,教民三物;既急睦婣,爰崇任恤。”参见”任恤”。 |
睦友以信 | mùyǒuyǐxìn | 指要与朋友和睦相处,首先必须守信用。睦友以信,友谊才能长久。《新千字文》睦友以信,悦妻如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