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 | mù | ①洗头发:沐浴。栉风沐雨(喻辛苦奔波,饱经风雨)或沐风栉雨。《史记·屈原列传》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②润泽,或受润泽:沐恩。③古代官员休假:沐日。休沐。④整治:助之沐椁。⑤米汁。⑥姓。 |
沐猴 | mùhóu | 猕猴。《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罽宾﹞出封牛、水牛、象、大狗、沐猴、孔爵。” 颜师古注引 郭义恭《广志》:“沐猴,即弥猴也。”《诗·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 三国吴 陆玑疏:“猱,獼猴也,楚人谓之沐猴。” 晋左思《魏都赋》:“造沐猴於棘刺。”参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兽四·猕猴》。《资治通鉴 汉纪一》韩生退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烹韩生。 |
沐猴而冠 沐猴衣冠 沐猴冠冕 | mùhóuérguàn mùhóuyīguàn mùhóuguànmiǎn | 猕猴戴帽子。比喻外表虽装扮得很像样,但本质却掩盖不了。常用来讽刺依附权势、窃据名位之人。《汉书·项籍传》:“人谓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颜师古注:“言虽著人衣冠,其心不类人也。同“衣冠禽兽”。元·无名氏《十探子》第二折:“你这等人,乃沐猴衣冠之辈,马牛襟裾之材。”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岂不闻财上分明大丈夫,不由咱生嗔怒,我骂你个沐猴冠冕,牛马襟裾。”参见“木猴而冠“。 |
沐露梳风 | mùlùshūfēng | 谓受风露轻拂、浸润。宋·王十朋《郡圃无海棠买数根植之》诗:“半含欲吐不胜情,沐露梳风睡明月。” |
沐露沾霜 | mùlùzhānshuāng | 形容饱经霜露辛苦。唐·王勃《为人与蜀城父老书》:“因公入务,怀书将相之门;沐露沾霜,拥箒公侯之门。” |
沐仁浴义 | mùrényùyì | 受仁义的熏陶。清·吴定《示诸生书》:“自《宋史》创立道学之徒,以尊濂、洛、关、闽诸贤,一时从其游者,罔非沐仁浴义,暗然为心性之谋,何其盛也。” |
沐日 | mùrì | 休假日。代官吏五日一归家休息沐浴,故称。《汉书·孔光传》:“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汉书 霍光传》候司光出沐日奏之。 |
沐日浴月 | mùrìyùyuè | 受日月光华的润泽。传说禹登南岳,获金简玉字之书,有文曰:“祝融司方发其英,沐日浴月百宝生。”《花月痕第四九回》沐日浴月,妖氛尽豁。脱屣人间,天高地阔。清·秋瑾《宝刀歌》沐日浴月百宝光,轻生七尺何昂藏。 |
沐雨经霜 沐雨梳风 沐雨栉风 | mùyǔjīngshuāng mùyǔshūfēng mùyǔzhìfēng | 沐:洗头发;栉:梳头发。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避风雨地辛苦奔波。谓承受雨淋霜打。形容历尽辛苦。《庄子·天下》腓无跋,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晋书·诸葛恢传》戎旗既建,出镇寿阳,驱其豺狼,剪其荆棘,收罗向义,广开屯田,沐雨栉风,等勤台仆。明·屠隆《昙花记·云游遇师》:“还想我沐雨经霜,身中锁甲,手里沉枪。”明·刘基《野田黄雀行》:“农夫力田望秋至,沐雨梳风尽劳瘁。”《太平天国·天情道理书》:“披星戴月无嫌苦,沐雨经霜不厌辛。” |
沐浴 | mùyù | ①洗澡。《孟子·离娄下》虽有恶人,齐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唐 韩愈《石鼓歌》:“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濯冠:洗帽子)②蒙受;受润泽。一轮晚月升上天空,仓库的空场沐浴在月光之中。西晋·李密《陈情表》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
沐浴清化 | mùyùqīnghuà | 恭维之辞,指蒙受清平的政治教化。西晋·李密《陈情表》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
霂 | mù | 霂霖mùlín:雨水。喻恩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