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眼睛:目光。醒目。历历在目。目指气使(用眼光和气色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骄横傲慢的神志。亦作“颐指气使”)。全目:两眼完好。唐 王维《老将行》:“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②看,视,目测;瞪眼:目语。目论(喻没有自知之明或浅陋狭隘的见解)。把……看作。目之以神。汉 司马迁《史记 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使眼色)《汉书 霍光金日磾dī传》弄儿或自后拥上项,日磾在前,见而目之。(阮)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晋书 王羲之传》(阮)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大同初,新喻侯萧映为吴兴太守,甚重高祖,尝目高祖谓僚佐曰:“此人方将 远大。”《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四》内侍董宋臣干办佑圣观,逢迎帝意,起梅堂、芙蓉阁、香兰亭,豪夺民田,招权纳贿,无所不至,人以董阎罗目之。③想要达到的地点、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目的(dì)(亦指箭靶的中心)。④大项中再分的小项:条目。纲举目张。《论语·颜渊篇》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⑤名称:数目。巧立名目。《聊斋志异 小二》滕邑赵旺,夫妻奉佛,不茹荤血,乡中有“善人”之目。⑥标题:目录。⑦生物学分类系统上所用的等级之一,在“”以下,“”以上:鸟纲中有雁形目和鸡形目。⑧孔眼:网目。⑨指为首的人:头目。⑩称作。《谷梁传·隐公元年》:“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郦道元《水经注·巨洋水》:“泉溪之上,源麓之侧有一祠,目之为冶泉祠。”

目别汇分

mùbiéhuìfēn

指分门别类。明 宋濂《丽水黄府君墓铭》:“习五经约知其说,尤深于《易》,旁通诸家言,目别汇分,咸得其统绪。”

目不别视

目不旁视

mùbùbiéshì

mùbùpángshì

眼睛不往别处看。形容精神集中,专心致志。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二十回:“李玄此时一秉虔诚,目不旁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因见他姐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下竹前,挖心搜胆的,耳不旁听,目不别视。”老舍《骆驼祥子》:“他目不旁视,仿佛街上没有人,也没有东西。”

目不给赏

mùbùgěishǎng

mùbùjǐshǎng

眼睛来不及观赏。形容景物优美繁多。清·戴名世《雁荡记》:“环左右前后而列者,争奇献怪,目不给赏。”

目不苟视

mùbùgǒushì

眼睛不随便乱看。形容为人正派。明·李贽《卓吾论略》:“吾大人何如人哉?身长七尺,目不苟视。”

目不给视

mùbùjǐshì

给:供给。眼睛来不及观赏。形容景物又美又多。宋·周邦彦《汴都赋》:“沉沙栖陆,异域所至,殊形妙状,目不给视,无所不有。”

目不见睫

mùbùjiànjié

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人无自知之明。先秦 韩非《韩非子 喻老》:“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宋 王安石《再寄蔡天启》诗:远求而近遗,如目不见睫。

目不交睫

mùbùjiāojié

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汉·荀悦《汉纪·文帝纪上》:“陛下在代时,太后尝病三年,陛下目不交睫,睡不解衣冠。” 《聊斋志异 促织》成(名)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

目不窥园

mùbùkuīyuán

窥,观赏。园,花园。原指汉代董仲舒专心治学,三年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后用以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目不旁视

mùbùpángshì

视:看。形容对身边的事物不关心或不愿看。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二十回:“李玄此时一秉虔诚,目不旁视。”老舍《骆驼祥子》:“他目不旁视,仿佛街上没有人,也没有东西。”

目不识丁

目不识书

目不知书

mùbùshídīng

mùbùshíshū

mùbùzhīshū

目不识丁指眼睛不认识“丁”字,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谓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后晋·刘昫《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宋·司马光《涑水记闻》第十六卷:“目不识书,而能口占作诗,颇有才思。”清·侯方域《豫省试第一》:“后赵石勒目不知书,然常使人读《汉书》,勒卧听之。”

目不忍睹

mùbùrěndǔ

睹:看。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而军士之折臂断足,血流殷地,偃仰僵仆者,令人目不忍睹。”

目不忍见

目不忍视

mùbùrěnjiàn

mùbùrěnshì

形容景象极其悲惨。地震过后,到处都是目不忍见的惨象。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七卷:“钦宗听罢,不好回言,只是暗暗泪落,目不忍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广东军务记》:“真为目不忍见。”

目不识丁

目不识字

mùbùshídīng

mùbùshízì

丁:表示最简单的字。形容连一个字也不认识。《旧唐书 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清·顾炎武《与友人论门人书》:“矧纳赀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巴金《家》二十五:我试问如果你母亲要把你嫁给一个目不识丁的俗商,或者一个中年官僚,或者一个纨袴子弟,你难产也不反抗?

目不妄视

mùbùwàngshì

妄:胡乱。不随便乱看。形容遵守礼制。《仙传拾遗·杨通幽》:“护气希言,目不妄视,绝声利,远嚣尘,则可以凌三届,登太清矣。”

目不暇接

目不暇给

mùbùxiájiē

mùbùxiájǐ

暇:闲暇;接:接收。给:供给。形容(美好的)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清·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之二》:“见其扬翚振彩,倏来倏往,目不暇给。”

目不邪视

mùbùxiéshì

邪:通“斜”。眼睛不偷看旁边。比喻为人行止端方。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妇人请竺同载。竺上车端坐,目不邪视。”鲁迅《彷徨·伤逝》:“她目不邪视地骄傲地走了,没有看见。”

目不转睛

目不转视

mùbùzhuǎnjīng

mùbùzhuǎnshì

眼珠一转不转。形容注意力集中,看得出神。清·黄宗羲《张南垣传》:“某树下某石可置某所,目不转视,手不再指,若金在冶,不假斧凿。”参见“眼不转睛”,

目成心授

目成心许

mùchéngxīnshòu

mùchéngxīnxǔ

目成:用眼光传情达意。指男女相爱,目光传情,两心相许。许:允许;许诺。形容男女双方以眉目传情,互通爱慕之意,心里暗暗相许。亦作“目成眉语”。 宋·王之道点绛唇·和张文伯》:“有个人人,袅娜灵和柳。君知否,目成心授,何日同携手。”明·梅鼎祚《玉合记·缘合》:“罗敷知他有夫,不着紧目成心许,虽多梦见,此生应见稀。”清·王韬《淞隐漫录·媚梨小传》:“生与女两相爱悦,目成心许,誓为伉俪。”

目达耳通

mùdáěrtōng

形容感觉灵敏,非常聪明。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策考》:“噽为人览闻辩见,目达耳通,诸事无所不知。”

目大不睹

mùdàbùdǔ

睹:看。眼睛很大却看不见东西。形容徒具形式。战国宋·庄周《庄子·山木》:“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躩步,执弹而留之。”

目呆口咂

mùdāikǒuzā

咂:用舌头抵住牙齿发出的声音。目光发呆,口中发出啧啧声。形容吃惊的样子。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五十二回:“寨中这些兵卒,多是强盗出身,何曾看见如此礼物,见了个个目呆口咂,连尤俊达与连巨真亦啧啧称羡。”

目瞪口呆

目瞪口僵

目定口呆

目瞪口结

目瞪口张

目瞪舌挢

目瞪舌强

目怔口呆

目睁口呆

目瞪口哆

mùdèngkǒudāi

mùdèngkǒujiāng

mùdìngkǒudāi

mùdèngkǒujié

mùdèngkǒuzhāng

mùdèngshéjiǎo

mùdèngshéqiáng

mùzhēngkǒudāi

 

mùdèngkǒuduō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或激动而发愣、发傻的样子。哆:张口的样子。《说唐》第二一回:“惊得王小二目定口呆,眼巴巴看他把三十枝毛竹拖去了。”宋·陈亮《众祭潘用和文》:“俄而于朋辈之中夺其一人而去,使其徒回皇四望,而目瞪舌强,不知所以为策。”宋·洪迈《夷坚丁志·荆山客邸》:“翻揭席荐,无所见而出,面色如墨,目瞪口哆,不能复言。”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五回:“四方混杀,人人束手,个个归心。定安国舅气的目睁口呆,罔知所措。与众等侍郎束手被擒。”《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众人看了,惊得目睁口呆,伸了舌头,收不进来。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九回:那伙计听说,抬头一看,只见不是同仁堂了,不禁气得目定口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四回:“麝月等依言分头各处追问,人人不晓,个个惊疑。麝月等回来,俱目瞪口呆,面面相窥。谭嗣同《思纬氤氲台短书一报元征》:“向之主战者,乃始目瞪舌挢,神丧胆落,不敢出一语。”鲁迅《三闲集 序言》:“我是在二七年被血吓得目瞪口呆,离开广东的。”郁达夫《迟桂花》:“我那忠厚老实的娘……一听了媒人的这一番说话,目瞪口僵,立刻就滚下了几颗眼泪来。”王以仁《流浪》:“当他们要我在那张表上填写着我的职业和来杭的目的时,我真是目瞪口结的呆住了。”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江泰登时甩开手,曾文彩目瞪口张地望着他。”茅盾《惊蛰》:“当下那霹雳似的一声,真把所有在场的贵客都吓得目怔口呆。”

目瞪口歪

mùdèngkǒuwāi

形容气极时的神情。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3回:“贾政此时气得目瞪口歪,一面送那官员,一面回头命宝玉:‘不许动!回头有话问你!’”

目瞪舌彊

mùdèngshéjiàng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同“目瞪口呆”。

目瞪神呆

mùdèngshéndāi

瞪:眼睛发愣。眼睛发愣,神情呆滞。形容吃惊的样子。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八回:“登时惊得目瞪神呆,惟恐他们盘问,就要出丑。”

目瞪心骇

目眐心骇

mùdèngxīnhài

mùzhēngxīnhài

因惊恐而楞住的样子。清·藤谷古香《轰天雷》第八回:“六人从容就戮,不多时将六人尽数斩了,刽子手将血淋淋六个头颅献上,看的人都目眐心骇。”《轰天雷》第十回:“当时土木工匠们弄得目瞪心骇,不知所为,都停着工看。”

目动言肆

mùdòngyánsì

谓神色不安,语调失常。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文公十二年》:“使者目动而言肆,惧我也,将遁矣。”《北史·裴侠传》:“暠目动言肆,轻于去就者也;建神情审定,当无异心。”

目睹耳闻

mùdǔěrwén

睹:看见;闻:听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亦“耳闻目睹”。《资治通鉴 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宋 耐得翁《都城纪胜》序:仆遭遇明时,寓游京国,目睹耳闻,殆非一日,不得不为集录。

目断

mùduàn

犹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唐 丘为《登润州城诗》:“乡山何处是,目断广陵西。”宋 晏殊《诉衷情词》:“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宋 韩缜《凤箫吟 芳草词》:“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宋 向子諲《忆秦娥》:“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无语凭阑干,目断行云。”王季思校注:“目断,犹云望断。”清 陈维崧《望湘人·寓楼微雪咏隔垣所见词》:“枉目断瑶堦,难递飞琼音信。”

目断飞鸿

mùduànfēihóng

断:断绝;鸿:鸿雁。目送大雁飞去,直到看不见。形容离别的悲凄之情。他目断飞鸿,不忍离开码头。明·无名氏《鸣凤记·邹慰夏孤》:“此情未语泪先溶,自今别去,目断飞鸿。”

目断魂销

目断魂消

mùduànhúnxiāo

目断:竭尽目力所见。指竭尽目力也看不见,因而内心十分悲痛。形容因离别而十分伤心。唐·元稹《同州刺史谢上表》:“臣自离京国,目断魂销,每至五更朝谒之时,臣实制泪不得。”

目断鳞鸿

mùduànlínhóng

鳞鸿:鱼和雁,比喻书信。形容望眼欲穿,盼望书信到来。元·无名氏《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妆台目断鳞鸿信,山隐隐水粼粼,方知人远天涯近。”明·张景《飞丸记·誓盟牛女》小姐,看你背里沉吟,想是心中明白,何不口传信息,免他目目断鳞鸿

目光短浅

mùguāngduǎnqiǎn

缺乏远见卓识的、只顾眼前利益的性质或状态。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一章:“这位精明的庄稼人思前想后,竟得出了一个目光短浅的结论。”王朔《痴人》:“‘不是这个意思,我确实是想象力有限。’我解释说,‘可能因为我太唯物了所以目光短浅。’”

目光炯炯

mùguāngjiǒngjiǒng

炯炯:明亮的样子。眼睛明亮有神。他目光炯炯,英俊威武。晋 潘岳《寡妇赋》:“目炯炯而不寝。”

目光如豆

mùguāngrúdòu

眼光象豆子那样小。形容目光短浅,缺乏远见。胸无大志,目光如豆的人,是难以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孙中山《行易知难》第六章:“不图彼国政府目光如豆,深忌中国之强,尤畏民党得志而碍其蚕食之谋。”

目光如镜

mùguāngrújìng

眼光像镜子一般明亮。宋·邹应龙《鹧鸪天》:“生日到,转精神。目光如镜步如云。年年长侍华堂宴,子子孙孙孙又孙。”

目光如炬

mùguāngrújù

目光发亮象火炬。形容愤怒地注视着。也形容见识远大。《南史 檀道济传》:“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五:中间坐着一位神道,面阔尺余,须髯满颊,目光如炬,肩臂启动,象个活的一般。

目光如鼠

mùguāngrúshǔ

鲁迅《两地书 致许广平112》:“虽然他的目光如鼠,各处乱翻,我有时也有些觉得讨厌。”袁鹰《篝火之歌·彩色的幻想》:“谁愿意做目光如鼠的人,只是嗅着鼻子前面的一点油香!”

目光远大

mùguāngyuǎndà

指一个人的见解及处世观高远而伟大。他是一个目光远大的人。柳建伟《英雄时代》第四章:“我为自己有这么一个目光远大的姐而骄傲。”

目酣神醉

mùhānshénzuì

形容景色优美令人陶醉。明·袁宏道《西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目击

mùjī

亲眼看到,作为目睹人在场。《庄子·田子方目击其事》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晋书 葛洪传》于余杭山见何幼道、郭文举,目击而已,各无所言。

目击道存

mùjīdàocún

形容悟性好。《庄子·田子方》:“仲尼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刘孝标注引《竹林七贤论》:籍归,遂著大人先生论,所言皆胸怀闲本趣,大意谓先生与己不异也。观其长啸相合,亦近乎目击道存矣。

目见耳闻

目击耳闻

mùjiàněrwén

mùjīěrwén

亲眼看到,亲耳听到。《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0回:“事事都是大尹自己目见耳闻,何须又问证见?”鲁迅《而已集 黄花节的杂感》我又愿意知道一点十七年前的三月二十九日的情形,但一时找不到目击耳闻的耆老。

目交心通

mùjiāoxīntōng

以眼色传情,心中相互沟通。宋·无名氏《鬼董》第二卷:“卜居西湖,邻邸有白衣少妇来寓,艳冶而慧,始见犹自匿,稍久,目交心通。”

目睫之论

mùjiézhīlùn

比喻肤浅的见解。宋·陈善《扪虱新话·扬子<法言><太玄经>》:“雄作《太玄》以拟《周易》,或者比之吴楚谮王,顾非伪乎,此目睫之论也。”清·钱谦益《汲古阁毛氏新刻十七史序》:“学者于涑水、新安奉为丹书,独反唇于河汾之元经,则目睫之论也。”

目今

mùjīn

指现在;当前。宋 欧阳修《论史馆日历状》:"至於事在目今可以详於见闻者,又以追修积滞,不暇及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一》和之与否,臣(王庶)不复论,且以目今金人利害言之,讲和为上,遣使次之,用兵为下。何以言之?元 金仁杰《追韩信》第一折:"目今秦失其鹿,天下逐之,不知久后鹿死谁手。"清 曹雪芹《红楼梦 第九七回》目今老爷又要起身外任去,不知几年才来。

目空四海

mùkōngsìhǎi

四海:指全国各地。眼看四海之内皆空。比喻目中无人、狂妄或自负之甚。你不要目空四海,比你能干的人有的是。宋·陈亮《题喻季直文编》:“何茂恭目空四海,独能降意于一世豪杰。”

目空天下

mùkōngtiānxià

比喻目中无人、狂妄或自负之甚。清·王夫之《读通鉴论·隋炀帝》:“则亿而中,为而成,心无顾恤而目空天下。”

目空一切

目空一世

mùkōngyīqiè

mùkōngyīshì

空:什么也没有。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一旦手中有权就摆出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架势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明 焦竑《李氏焚书序》:“宏甫快口直肠,目空一世,愤激过甚,不顾人有忏者。”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二回:“但他恃着自己学问,目空一切,每每把人不放在眼内。”清·归庄《陆道思辨录集》但以余之生平负其气节文章,目空一世,即谈理家有不合者,辄争急辨岳岳,不为之屈。

目空余子

mùkōngyúzǐ

眼里没有别人。形容骄傲自大,看不起人。马南邨《燕山夜话·交友待客之道》:“如果遇到对方有弱点,就更加盛气凌人,目空余子。”参见“目中无人”。

目力

mùlì

视力,眼力。一个目力很好的年青人。《孟子·离娄上》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参见“耳力”。

目量意营

mùliángyìyíng

mùliàngyìyíng

以目测量,用心经营。形容精心勘测设计。《明史·宦官传·阮安》:“阮安有巧思,奉成祖营北京城池宫殿及百司府廨,目量意营,悉中规划,工部奉行而已。”

目乱睛迷

目乱精迷

mùluànjīngmí

眼花缭乱,神情迷惑。形容所见情景复杂纷繁或怪异多变,令人惊异。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乐寺》:“异端奇术,总萃其中。剥驴投井,植枣种瓜,须臾之间皆得食。士女观者,目乱精迷。”精,一本作“睛”。

目眊

mùmào

目不明貌。《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五》毕士安年耆目眊,读书缮写不辍,尤精意词翰。虽贵,奉养无异平素,未尝植产为子孙计,故天下称其清。宋 王铚《默记》卷中:"晏元献以前两府作御史中丞,知贡举,出《司空掌舆地之图赋》。既而举人上请者,皆不契元献之意。最后,一目眊瘦弱少年独至帘前上请。"清 昭连《啸亭杂录·苏相国》:"其入阁后,龙钟目眊,至不能辨戚友,举动赖人扶掖。"

目迷五色

mùmíwǔsè

迷:迷乱;五色:指各种颜色。眼睛被五彩缤纷的事物所迷惑。形容色彩纷呈;使人眼花缭乱;也形容事物错综复杂;辨不清本质所在。先秦 李耳《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慎卿先生此一番评骘,可云至公至明;只怕立朝之后,做主考房官,又要目迷五色,奈何?

目目相觑

mùmùxiāngqù

解释同“面面相觑”。元·关汉卿《五侯宴》第四折:“我恰才见阿妈和四个叔叔都目目相觑,其中必然暗昧。”

目逆而送

mùnìérsòng

逆:迎。目逆:眼睛迎着当面走过来的人。眼睛注视着迎来,注视着送走。形容对所见的人十分关注或敬佩。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桓公元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43章:“五日,学生五千余人身背包袱出发,沿途市民泪眼模糊地目逆而送……”

目牛无全

mùniúwúquán

《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后因以“目牛无全”比喻技艺纯熟或谋划高明。晋·孙绰《游天台山赋》害马已去,世事都捐;投刃皆虚,目牛无全。

目牛游刃

mùniúyóurèn

游刃:刀刃游行于空隙之间。看到牛后游刃有余。比喻技艺精湛。《东阳夜怪录》:“诸公清才绮靡,皆是目牛游刃。”

目盼心思

mùpànxīnsī

盼:看。眼睛顾盼,心中思念。形容十分思念。明·胡文焕《群音类选·余庆记·深闺幽思》:“你那里好风光,目盼心思,时刻何曾放。”

目披手抄

mùpīshǒuchāo

披:翻阅。边读书边抄录。形容读书刻苦认真。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序》:“终日明窗净几,目披手抄,诚心好之,遂忘其劳。”

目前

mùqián

①当前;现在。②眼睛面前;跟前。《周书·宣帝纪》:“散乐杂戏,鱼龙烂漫之伎,常在目前。”

目染耳濡

目濡耳染

目擩耳染

mùrǎněrrú

mùrúěrrǎn

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见“目擩耳染”。 擩:通“濡”。亦作“耳濡目染”、“耳染目濡”、“目染耳濡”、“目濡耳染”。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擩耳染,不学以能。”《太平天国·钦定士阶条例》:“至于诵习书史,博览篇章,目染耳濡,课学即求心之道。”

目若悬珠

mùruòxuánzhū

眼睛象一对悬挂的珠子。形容眼睛明亮有光彩。《汉书 东方朔传》:“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

目眚

mùshěng

眼病之一。目生翳。宋 范成大《晚步宣华旧苑》诗:归来更了程书债,目眚昏花烛穗垂。《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一》初,帝(宋孝宗)御弧矢,以弦激致目眚,至是始愈。明 归有光《通政使司右参议张公墓表》天子使小黄门密至其邸识之,以有目眚,置二甲第一。

目食耳视

mùshíěrshì

用眼睛吃,用耳朵看。比喻颠倒错乱。宋·司马光《迂书·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鲜矣。”

目使颐令

mùshǐyílìng

用眼睛、用下巴指使人。形容自命尊贵,摆大架子。你不能目使颐令命令别人。《新唐书 王翰传》:“家畜声伎,目使颐令,自视王侯,人莫不恶之。”同“颐指气使”。

目视

mùshì

①以目示意。《汉书·李陵传》:“立政等见陵,未得私语,即目视陵,而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諭之,言可还归也。”颜师古注:“以目相视而感动之,今俗所谓眼语者也。”宋 刘克庄《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词》:“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②用眼睛看。庄子·养生主》:“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目守延年

 

mùshǒuyánnián

目:眼神 守:守护 延年:余年。比喻时日短暂,唯有眼神能够触及。

目送

mùsòng

用目光送别离去的人或物。宋 贺铸《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宋 贺铸《六州歌头·少年侠气》:“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目送手挥

mùsòngshǒuhuī

手眼并用,怎么想就怎么用。也比喻语言文字的意义双关,意在言外。三国魏·稽康《赠兄弟才公穆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人物》:“毛泽东不愧谈判的高手,无论情况多么复杂艰巨,他都可以目送手挥,渡过难关。”

目所未睹

mùsuǒwèidǔ

睹:看。从来没有看见过。宋·洪迈《夷坚乙志·杨戬二怪》:“小童入报有女子往来室中,妻遽出视之,韶颜丽态,目所未睹。”

目逃

mùtáo

谓眼睛受到突然刺激而避开。形容心存怯懦。《孟子·公孙丑上》:“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孙奭疏:“言北宫黝之养勇,人刺其肌肤,不为挠却;人刺其目,不以目转睛而逃避。”《韩非子·显学》:“漆雕之议,不色挠,不目逃。”黄忏华《亡友周仲穆哀辞》:“何处无肥噬,谁人不目逃。”

目挑眉语

mùtiāoméiyǔ

以眉目挑逗传情。清·王韬《淞滨琐话·魏月波》:“彼此目挑眉语,心许已久,苦不得间。”

目窕心与

目挑心悦

mùtiǎoxīnyǔ

mùtiāoxīnyuè

眉目传情,内心相许。眉眼传情,两心相悦。汉·枚乘《七发》:“杂裾垂髾,目窕心与。”明·汪道昆《高唐梦》:“说甚么目挑心悦;便教他毛嫱、西子,总非同列。”

目挑心招

mùtiǎoxīnzhāo

挑:挑逗;招:指勾引。眉目传情,心神招引。西汉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揄长袂,蹑利屐,目挑心招,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清 龚自珍《京师乐籍说》目挑心招,捭阖以为术焉,则可以钳塞天下之游士。

目兔顾犬

mùtùgùquǎn

看见兔子而呼猎犬。比喻及时补救。《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目无法纪

mùwúfǎjì

不把法律放在眼里。形容胡作非为,无法无天。巴金《家》:“今天要检查日货,明天又捉商人游街,简直目无法纪。”

目无全牛

mùwúquánniú

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形容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庄子·养生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目无三尺

mùwúsānchǐ

不把法制放在眼里。形容违法乱纪,胡作非为。三尺,指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清·王士祯《居易录续谈》:“光天化日之下,岂容奸孽余党,胆大泼天,目无三尺。”凌力《少年天子》第四章:“所审受贿、用贿、过付种种事实,目无三尺,若不重加惩处,何以警戒来兹?”

目无王法

mùwúwángfǎ

不把国家法律放在眼里。形容胡作非为,无法无天。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3回:“关系朝廷体统,他如何敢拿了去,要起赎身的价银来,目无王法已极。”叶赫那拉·图鸿《乾隆皇帝》第二章:“诺敏太目无王法,竟敢欺上瞒下。”

目无下尘

mùwúxiàchén

下尘:下风,比喻地位低下的人。眼睛不往下看。形容态度高傲,看不起地位比自己低下的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那宝钗却又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深得下人之心。”

目无馀子

目无余子

mùwúyúzǐ

余子:其他的人。眼里没有旁人。形容自高自大,目中无人。清 梁启超《新民说》:“目无余子,而我躬亦不知何存。”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回:听他口气,已是目无余子。

目无组织

mùwúzǔzhī

不顾组织纪律的规定。李晓明《平原枪声》:“这句话把大家可惹翻了,一齐向王二虎开了炮,有的说他‘目无组织’。”李云德《沸腾的群山》:“你目无组织,擅做决定!”

目无尊长

mùwúzūnzhǎng

不把尊长放在眼里。形容狂妄无礼。巴金《家》:“她不满意觉慧的目无尊长的态度,更不满意觉民的反抗家长、实行逃婚的手段。”钱钟书《围城》:“一早出门,也不来请安,目无尊长,成什么规矩!”

目下

mùxià

①跟前;身边。《三国志·蜀志·杨洪传》:“裔随从目下,效其器能,於事两善。”《周书·晋荡公护传》:“吾凡生汝辈三男三女,今日目下,不覩一人。”②目前;近来。同目今。《三国志·魏志·程昱传》:“至使尹模公于目下肆其奸慝。”《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待小儿完姻过了,方及小女之事。目下断然不能从命。”③立刻;马上。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大内》:“东华门外,市井最盛……其品味若数十分,客要一二十味下酒,随索目下便有之。”元 杨梓《豫让吞炭》第三折:“你是甚人?来我宫中何干?若不实说,目下身亡”

目下十行

mùxiàshíháng

形容看书速度极快。《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一个首相姓王名安石,临川人也。此人目下十行,书穷万卷。”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四卷:“此人目下十行,书穷万卷。”

目秀眉清

mùxiùméiqīng

目:眼睛;秀:秀丽;眉:眉毛;清:清新。形容人容貌清秀俊美。亦“眉清目秀”。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回:“更兼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一回:“渐渐到了十六七岁,出落得唇红齿白,目秀眉清。”

目眩

mùxuàn

眼花。《封神演义 第二回》今陛下若取近时之乐,则目眩多色,耳听淫声,沉湎酒色,游于苑圃,猎于山林,此乃无道败亡之象也。

目眩魂摇

目眩神夺

目眩神迷

目眩神摇

mùxuànhúnyáo

mùxuànshénduó

mùxuànshénmí

mùxuànshényáo

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眩:眼花。明·顾大典《青衫记·郊游访兴》:“顾盼之间,目眩魂摇。”明·郭勋《英烈传》第四十回:“今来宝刹,得睹人间未见之珍,天下罕有之物,令人目眩神摇,不知身在何世。”曾朴《孽海花》第十回:“场上陈列着有锦绣的,有金银的,五光十色,目眩神迷,顿时吓得出神。”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瞳人语》:“见车幔洞开,内坐二八女郎,红妆艳丽,尤生平所未睹,目眩神夺,瞻恋弗舍。”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一回:“这一喜一悲也不打紧,只反害了自己,更觉得心慌意乱,目眩神摇。”王朔《动物凶猛》:“……大簇花木所形成的热烈绚烂、明亮考究的效果仍感到目眩神迷和惊心悸魄。”

目眩头昏

目眩头晕

mùxuàntóuhūn

mùxuàntóuyūn

犹头昏眼花。林语堂《机器与精神》:“这种的枪花,不但是外国人所无,就是中国的宝贝武人耍出来之后,还要弄得外国记者目眩头昏,眼花缭乱。”艾芜《都江堰的神话故事》:“仿佛石坡和楼阁,都会一下子冲倒似的,令人有些目眩头晕。”

目眩心花

mùxuànxīnhuā

眩:眼花;花:模糊不清。眼花缭乱,心神迷乱。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7卷:“任道元抬头起来看见,惊得目眩心花,魂不附体。”

目眙

mùyí

目直视貌。《史记·滑稽列传》:“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 裴駰集解引 徐广 曰:“眙,直视貌。”

目语额瞬

mùyǔéshùn

眉毛眼睛能作态示意。形容处事精明狡猾。明·王志坚《表异录·邑里》:“目语额瞬,言市人精黠也。”

目语心计

mùyǔxīnjì

语:谈话;计:计算。用眼睛示意,在心里盘算。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周鲂传》:“目语心计,不宜唇齿。”

目眢心忳

mùyuānxīntún

眢:眼睛枯陷失明。枯竭:井。忳:忧郁烦闷。犹言泪竭神伤。形容悲痛之甚。清·恽敬《祭张皋文文》:“四瀛茫茫,日月何遒,目眢心忳,已矣谁俦。”

目知眼见

mùzhīyǎnjiàn

亲眼所见。形容熟悉了解。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卷:“放着恁般目知眼见的倒不嫁,难道到在那些酒包饭袋里去搜觅?”

目指气使

mùzhǐqìshǐ

用眼神和气色示意以指使人。形容态度骄横傲慢。西汉 刘向《说苑 君道》:“今王将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则厮役之材至矣;南面听朝不失揖让之礼以求臣,则人臣之材至矣。”元·吴亮《劝忍百箴》:“生杀予夺,目指气使,万夫胁息,不敢仰视。”参见“颐指气使”。

目治手营

mùzhìshǒuyíng

亲眼观察,亲手试验。严复《天演论·导言》:“先后间出,目治手营,穷探审论,知有生之物,始于同,终于异。”

目中无人

mùzhōngwúrén

比喻自高自大,瞧不起他人。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七回》:“赵盾废置自由,目中无人。今闻秦以重兵送公子雍,若两军相持,急未能解。”清·张南庄《何典第八回》:“冒失鬼一昧粗心浮气,目中无人,到处以强为胜,一遇鬼谷先生,早已束手缚脚,有力无用处。”参见“目空余子”。

目注心凝

目注心营

mùzhùxīnníng

mùzhùxīnyíng

犹言全神贯注。谓竭尽心力以赴。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粉蝶》:“阳目注心凝,对烛自鼓;久之,顿得妙悟,不觉起舞。”严复《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凡其自毁齿至于白首,终其百年之身,所目注心营,劳苦险难。”

目眥/目眦

mùzì

眼眶。亦作“目眦 ”。眼眶。《史记·项羽本纪》:“(樊噲)瞋目视项王,头髮上指,目眥尽裂。”《夜谭随录》猫怪三则:猫登踞胡床,怒视其父,目眥欲裂,张须切齿

目眦尽裂

mùzìjìnliè

目眦:眼眶。眼眶都瞪裂了。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汉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第四十五回》:先轸横戈于肩,瞪目大喝一声,目眦尽裂,血流及面。老舍《老张的哲学 十六》:老张怒气填胸,把胃的容量扩大,越吃越勇,直到“目眦尽裂”,“怒发冲冠”!

 

蓿: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长圆形,花紫色,结荚果,可以喂牲口,做肥料。嫩苗可食。亦作“目宿”。

苜蓿

 

mùxu

一种生长广泛的重要的欧洲豆科牧草植物,具三小叶和蓝紫色花,主要作为牧草和绿肥作物,在旱季可生存,这是因为它们有特别长的根系,可适应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续资治通鉴 元纪八》都城种苜蓿地分给居民,权势因取为己有。参见“一官苜蓿”。

金属元素,符号Mo,原子序数42。银白色,具有高强度和高硬度。用作无线电材料, 也 用来制作高温电炉及炼制特种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