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 | mò | 不说话,不出声:默认。默写。默许。默哀。默诵。默读。默悼。默契。沉默。默默无闻。容默。慎默。 |
默不作声 | mòbùzuòshēng | 一句话也不说。讨论会上,大家都对提出的问题踊跃发表意见,而他却一直默不作声。朱自清《不知道》:“固然他有时也可以‘默不作声’,有时也可以老实答道,‘不能奉告’或‘不便奉告’。” |
默祷 | mòdǎo | 不出声地祈祷;心中祷告。唐 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宋 何薳《春渚纪闻·李右辖抑神致雨二异》:“饭罢,烈日如焚,公再率郡寮诣僧伽前炷香默祷者久之。”靳以《泥路》:“她常默祷着,求神的法力,把他的病痛移到她的身上来吧。” |
默而识之 | mòérzhìzhī | 默:不语,不说话。识:记。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默化潜移 | mòhuàqiányí | 同“潜移默化”。明·吕坤《呻吟语·治道》:“然后民知善之当为,恶之可耻,默化潜移,而服从乎圣人。”清·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待绅士》:“其于风教,默化潜移,正自不小。” |
默换潜移 | mòhuànqiányí | 暗中转换移易。清·李渔《奈何天·闹封》:“喜得男儿争气,把红颜命格,默换潜移。” |
默默 | mòmò | 不说话、不出声的样子。唐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公曹诗》:“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
默默无闻 | mòmòwúwén | 指做事无声无息,无人知晓,做了好事不声张,不图名利,没人知道。《晋书·祖纳传》:“仆虽无无,非志不立,故疾没世而无闻焉。”鲁迅《华盖集·并非闲话(二)》现在不知道他怎样,久没有听到消息了,那默默无闻的原因,或者就因为中国人还没有死完的缘故吧。 |
默默无言 默默无语 | mòmòwúyán mòmòwúyǔ | 默默:不说话的样子。不声不响,闭口无言。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二折:“忧的我神思竭,默默无言;愁的我魂胆丧,兢兢打战。”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一回:“杨御史见苏御史词色不顺,便默默无语。”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五回:“十分怒气,消了九分,反做了默默无言的木偶。”王朔《我是你爸爸》:“见男孩们默默无语束手无策,便决意自己挺身而出。” |
默契神会 | mòqìshénhuì | 谓从意识深处默默领会和揣摩事物所蕴含的精神气韵。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叙论·论气韵非师》:“如其气韵,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清·叶燮《原诗·外篇》:“又名山五岳,亦各各自有性情气象,不可移换。作诗者以此二种心法,默契神会。” |
默然 | mòrán | 沉默不语貌。汉 司马迁《史记 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诸将皆默然,莫有应者。 |
默识 | mòshí | 暗中记住。《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幼时,师事范阳卢景裕,默识过人,未尝有所自明,景裕不能测也。”“而素严断临下,加之默识强记,百僚战栗,不敢为非。” |
默喻 | mòyù | 暗中晓喻。谓暗中知晓。明 张居正《答蓟辽总督方金湖计处板升逆种书》:“此中大有计策,公宜默喻之,不可令那吉知也。”《笑林广记 卖肉忌赊》三子默喻父意,乃诡词。朱自清《怀魏握青君》:“他对于别人,也能知道;但只默喻着,不大肯说出。” |
默祝 | mòzhù | 默默地祝告。《宋史·方技传下·王仔昔》:“盖帝默祝为宫妃疗赤目者,用其説一沃,立愈。”《西游记第八七回》那郡侯正焚香默祝,听得报声喜至,即问:“何喜?”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疑狱》:“更默祝数语,再拜而起。”《花月痕第五回》:“(痴珠)想道:这是怎説。沉吟一会,重整衣冠,又跪下磕了三个头,默祝一番,重求一籤。” |
默转潜移 | mòzhuǎnqiányí | 暗中转换移易。清·冯桂芬《致李伯相书》:“然试办采办羁縻东省运道,三年后采买有效,再议进止,是亦默转潜移之一术,执事以为何如?” |
殁 | mò | ①死(亦作“没”)。病殁:病死。殞殁。善人之殁,孰不哀伤?小孩夭折和病死的,称为殁。《续资治通鉴 梁纪三》朕(宋孝宗)念(李)显忠昔日归朝,颇著劳效,今殁未久,不忍见其家门零落。②通"刎"。自杀。如:殁身(杀身;终生)③消灭。《后汉书》道逢匈奴骑兵,皆为所殁。 |
殁故 | mògù | “殁故”、“没故”、“物故”、“砀故”做为一组同根复合词词组,都是表死亡的婉语。《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三》(宋理宗)诏:“殿、步军兵应殁故累重之家,许以子弟填刺。” |
殁身 | mòshēn | ①杀身。《史记·刺客列传》:“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②终生。《老子·第十六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后汉书·刘瑜传》:“从幼至长,幽藏殁身。” 宋 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帝虽悔悟自克,殁身之恨,已无及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