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 | mǐ I. | ①蔓延。如:靡迤(绵延不绝的样子)靡于四方。②(顺风)倒下:风靡,披靡;美好:靡丽。《曹刿论战》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聊斋志异 促织》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名)言。③无,没有:靡日不思。天理靡容。宵旰靡怠。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靡有愆失。《诗·小雅·采薇》:“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诗·邶风·泉水》:有怀于卫,靡日不思。郑玄笺:靡,无也。《礼记·中庸》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史记·孝文本纪》:“朕闻古者诸侯建国千餘,各守其地,以时入贡,民不劳苦,上下驩欣,靡有遗德。”晋 刘琨《劝进表》社稷靡安,必将有以扶其危。《资治通鉴 后唐纪三》帝(后唐帝李存勖)至石桥西,置酒悲涕,谓李绍荣等诸将曰:“卿辈事吾以来,急难富贵靡不同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四》上自朝廷,下及闾巷,靡不痛心疾首,反脣腹非。《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八》分屏翰者或奏请之靡厌,任案察者或宽纵之为得。《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一》前代帝王,靡不初勤政事而后失于逸豫,不可不戒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九》蔡京奏:“恭唯皇帝(宋徽宗)嗣位之五年,旌别淑慝,明信赏罚,黜元祐害政之臣,靡有佚罚。”《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六》计一两所费,不过千数钱,器成之日,即市百金,奸民竞利,靡所不铸。晋 陶潜《桃花源诗》: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宋 沈括《〈梦溪笔谈〉自序》:下至闾巷之言,靡所不有。明 刘基《司马季主论卜》一冬一春,靡屈不伸,一起一伏,无往不复。郭沫若《怀念董老》诗:革命功高誉未过,九旬寿考靡蹉跎。参见“靡不有初”《聊斋志异 吴门画工》虔结在念,靡刻不存。《聊斋志异 罗刹海市》妾此生不二,之死靡他。II.参见mí。 |
靡敝 | mǐbì | ①指残破,凋敝。《礼记·少仪》国家靡敝,则车不雕几,甲不组縢,食器不刻镂。汉 桓宽《盐铁论·伐功》以搜粟都尉为御史大夫,持政十有馀年,未见种蠡之功而见靡弊之効。《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三》近代礼乐器具靡敝,宜令刷会,征太常旧人,教引后学,使器备人存,渐以修之,实太平之基,王道之本。②指毁坏,破坏。《管子·轻重乙》草木以时生,器以时靡币,泲水之盐以日消。《墨子·非攻中》今尝计军上,竹箭、羽旄、幄幕、甲盾拨劫,往而靡弊腑冷不反者,不可胜数。一本作"靡獘"。 |
靡不毕见 | mǐbùbìxiàn | 靡:无;没有。毕:全部,都,统统。无不都显现。司马迁《屈原列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
靡不有初 鲜克有终 | mǐbùyǒuchū xiǎnkèyǒuzhōng | 靡:无,没有;和“不”构成双重否定。常见善始,少见善终。谓做事无不有个好的开端,但很少有坚持到底的。《诗·大雅·荡》:“天生烝民,其命匪諶,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资治通鉴 周纪四》。《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易》曰:‘狐涉水,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 |
靡丽 | mǐlì | ①奢华,奢靡。司马相如《上林赋》:“时休息於此,恐后叶靡丽,遂往而不返。”《后汉书·孝安帝纪》:“嫁聚送终,纷华靡丽。”《资治通鉴 汉纪十》偃不遵经劝学,反以靡丽为右,奢侈为务,尽狗马之乐,极耳目之欲,是乃国家之大贼,人主之大蜮,其罪三也。《晋书 宣帝纪》初,魏明帝好修宫室,制度靡丽,百姓苦之。《晋书 武帝纪》省郡国御调,禁乐府靡丽百戏之伎及雕文游畋之具。明 张岱《陶庵梦忆序》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②精美华丽。《孔子家语·刑政》:“文锦珠玉之器,雕饰靡丽,不粥於市。”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 卷二》:“乾淳间斋舍质素,饮器止陶瓦,栋宇无设饰,近时诸斋,亭榭帘幙,竞为靡丽。”清 赵雨村《被掳纪略》:“有时进城看看,惟天王府 奢侈靡丽,无以復加,其餘亦有可观。”③指文采富丽。《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论》:“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风一,犹驰骋 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章表》:“魏 初表章,指事造实,求其靡丽,则未足美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六篇》:“(拾遗记)文笔颇靡丽,而事皆诞谩无实。”④指姿容艳丽。艺文类聚卷八五引 班倢伃捣素赋:“盼睞生姿,动容多製,弱态含羞,妖风靡丽。” |
靡靡 | mǐmǐ | 娓娓动听貌。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张茂先论史,靡靡可听。”《旧唐书·马周传》:“马君论事……一字不可加,一字不可减,听之靡靡,令人忘倦。”《聊斋志异 凤阳士人》音声靡靡,风度狎亵。士人摇惑,若不自禁。 |
靡靡之音 | mǐmǐzhīyīn | 指颓废、柔弱的乐曲,使人萎靡不振的音乐。《韩非子·十过》:“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闻一多《时代的歌手》从此以后,以管弦的情绪代替了鼓的情绪,结果都是“靡靡之音”。 |
靡然 | mǐrán | ①草木顺风而倒貌。喻望风响应,闻风而动。靡然效之。《史记·平準书》:“彭吴贾灭朝鲜,置沧海之郡,则燕齐之间,靡然发动。”《资治通鉴 汉纪十》人徒之费,拟于南夷,燕、齐之间,靡然骚动。《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五》于是天下靡然争以文华相尚,儒学忠谠之士莫得进矣。宋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鲁迅《坟·摩罗诗力说》:“(裴伦)自意振臂一呼,人必将靡然向之。”参见“靡草”。②颓靡貌。宋 曾巩筠州学记:“故先王之道不明,而学者靡然溺于所习。”《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六》大乱之后,风俗靡然,丕变之者,则在陛下(宋高宗)。 |
靡它 靡他 | mǐtā | 亦作“靡佗”。谓无二心。《诗·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 晋 潘岳《寡妇赋》:“要吾君兮同穴,之死矢兮靡佗。”唐 杜甫《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诗:“雄笔映千古,见贤心靡他。”《聊斋志异 青蛙神》今已靡他,妾将生子。 |
靡途 | mǐtú | 靡:无,没有,消失。途:道路,生涯,经历,仕途。引申为仕途不通达。东晋末南朝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
靡衣媮食 | mǐyītōushí | 靡:华丽;媮:苟且。身穿丽服,苟且而食。形容富贵的人苟且偷生。《汉书·韩信传》:“众庶莫不辍作怠惰,靡衣媮食,倾耳以待命者。” |
靡有孑遗 | mǐyǒujiéyí | 靡:无,没有;孑遗;遗留,剩余。没有剩余。本谓没任何一个人能逃脱旱灾的侵害。《诗·大雅·云汉》:“旱既太甚,则不可推。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周餘黎民,靡有孑遗。”郑玄笺:“周之众民多有死亡者矣。今其餘无有孑遗者,言又饿病也。”王先谦集疏引 赵岐《孟子章句》:“周餘黎民,靡有孑遗。志在忧旱灾民,无孑然遗脱、不遭旱灾者,非无民也。”后则指荡然无存,毫无遗留。《后汉书·应劭传》:“逆臣董卓,荡覆王室,典宪焚燎,靡有孑遗。”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中国之一线生机,芟夷斩伐而靡有孑遗者,皆在此三十年也。” |
糜 | mǐ I. | ①无,没有。《诗·邶风·泉水》:有怀于卫,靡日不思。郑玄笺:靡,无也。晋 陶潜《桃花源诗》: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②散乱,顺风倒下。风靡;委靡;披靡,靡拉。《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晋潘岳《闲居赋》:训若风行,应如草靡。唐王维《送友人归山歌》之二:水惊波兮翠菅靡,白鹭忽兮翻飞。③蔓延。靡迤。④细腻,细密。靡密:靡曼;靡颜腻理。《楚辞·招魂》:靡颜腻理。⑤华丽,美好。《庄子·天下》: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⑥缓。靡迤;靡靡。《诗·王风·黍离》:行迈靡靡。II.参见m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