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 | mí I. | 粥:肉糜。糜沸(形容混乱纷扰)。爇火炊糜。《后汉书 董卓列传》帝使侍御史侯汶出太仓米豆为饥人作糜,经日而死者无降。《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四》庚申,知寿州陈尧佐,自出米为糜以食饿者,而吏民皆争出米,共活数万人。②烂,碎:糜烂。糜躯(牺牲生命)。糜灭。肤痛欲糜。③通“靡”,浪费:糜费。《资治通鉴 汉纪五》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资治通鉴 宋纪四》扬州西曹主簿沈亮建议,以为酒糜谷而不足疗饥,请权禁止;材竹铜彩,糜损无极。《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一》而典司官吏,徒糜禄廪,朝廷罢之,殊快人意,但付之漕司,日久亦未有涯。明 刘基《卖柑者言》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廪粟而不知耻。II.méi糜子,也叫穄(jì)子。一年生草本植物。与黍同类,但子实不黏。是耐旱、耐碱的谷类作物。III.参见mǐ。 |
糜沸 | mífèi | 比喻世事混乱之甚,如糜粥之沸于釡中。扬雄《长杨赋》:“豪俊糜沸云扰,羣黎为之不康。”《后汉书·杨彪传》:“恐百姓惊动,必有糜沸之乱。”《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十二年》:“今四海糜沸,不得耕耘。”《明史·廖永安传》:“有元失驭,四海糜沸。” |
糜费 | mífèi | 浪费。《资治通鉴 汉纪十四》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三国志·魏志·卫觊传》:“陛下无求於露而空设之;不益於好而糜费功夫,诚皆圣虑所宜裁制也。”《晋书·何充传》:“崇修佛寺,供给沙门以百数,糜费巨亿而不吝也。”《资治通鉴 梁纪七》(萧)宝寅不从,自念出师累年,糜费不赀,一旦覆败,内不自安;魏朝亦疑之。《资治通鉴 梁纪十》(元徽)又靳惜财货,赏赐率皆薄少,或多而中减,或与而复追,故徒有糜费而恩不感物。《红楼梦 第一一○回》老太太的丧事,只要悲切才是真孝,不必糜费、图好看的念头。冰心南归:“这次办的事,大家亲友都赞成,都艳羡,以为是没有半分糜费。” |
糜耗 | míhào | 糜费。《宋书·孝武帝纪》:兵役糜耗,府藏散减。《宋书 卷十 顺帝纪》而丹雘之饰,糜耗难訾,宝赂之费,征赋靡计。《南史·循吏传序》:属以魏军入伐,疆埸大扰,兵车连岁,不遑启居,军国糜耗,从此衰矣。 |
糜烂 | mílàn | ①表皮或粘膜上皮的局限性浅表缺损。子宫颈糜烂。后被引申到人们思想及作风等问题,多指堕落,不求上进。②腐烂;腐朽。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糜烂不堪。糜烂至此。③毁伤;摧残;被蹂躏。《孟子·尽心下》:“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汉 刘向 《说苑·敬慎》:“接刃流血,伏尸暴骸,糜烂国家,十有馀年。” |
糜没 | míméi | 毁灭。贾谊《过秦论 下》:“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 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於口,而身糜没矣。”一本作“戮没”。 |
糜灭 | mímiè | 破碎毁灭。《汉书·贾山传》:“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三国魏 阮籍《鸠赋》:“欲残没以糜灭,遂捐弃而沦失。”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吾寧不得太原 ,岂可糜灭汝曹於此城之下哉。”《资治通鉴 周纪一》呜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害糜灭几尽,岂不哀哉! |
糜躯碎首 | míqūsuìshǒu | 指粉身碎骨。战国燕婅武《报燕太子书》:今太子欲灭悁悁之耻,除久久之恨,此实臣所当糜躯碎首而不避也。参见“碎首糜躯”。 |
糜碎 | mísuì | 粉碎。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汶水》:“碑石糜碎,靡有遗矣。”宋 司马光《答周同年书》:“夫任羸者以万钧之重,非徒不能负也,且有颠仆糜碎之患。”明 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崖陡谷深,堕必糜碎。” |
糜粥 | mízhōu | 粥。《三国演义第四三回》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 |
糜煮 | mízhǔ | 谓煮烂以当食物。《宋史·孟珙传》城中绝粮已三月,鞍、鞾/靴、败鼓皆糜煮。 |
靡 | mí I. | ①浪费:靡费,奢费,奢靡。三鼓而竭,劳师靡费。《礼记·檀弓 有子之言似夫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庄子·天下》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汉书·文帝纪》:“为酒醪以靡穀者多。”唐 韩愈《进学解》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温、杭二州上供物,几案有以螺钿者,帝(宋高宗)恶其靡,命碎之通衢。②分散:靡散(消灭)。③古同“糜”,糜烂。《庄子·胠箧》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④磨,切也。摩擦,接触。荀子《性恶篇》: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庄子·马蹄》:喜则交颈相靡。《庄子·知北游》安化安不化?安与之相靡?《史记·淮南王衡山王传赞》:亦其俗薄臣下渐靡使然也。参见“渐靡。⑤靡靡者,相随顺之意。《庄子·人间世》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史记·淮隂侯传》:燕从风而靡。《儒林传》:靡然鄕风。⑥无。所以辅刘延期之术,靡所不用。《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虽乃心於国,其路靡缘。《晋书 文帝纪》内外协同,靡愆靡违。《晋书 愍帝纪》樊阳寂寥,兵车靡会,岂力不足而情有余乎?参见“靡不”。《宋书 本纪武帝下》自大业创基,十有七载,世路迍邅,戎车岁动,自东徂西,靡有宁日。II.参见mǐ。 |
靡不 | míbù | 无不。《史记 孝文本纪》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斯乃国储是资,民命攸属,豊俭隆替,靡不由之(指农耕)。”“高视五帝,俯协三王,然而靡不有初,克终盖寡,其故何哉?” |
靡常 | mícháng | 无常,没有一定的规律。《尚书·咸有一德》:“天难諶,命靡常。”孔传:“以其无常,故难信。”《孟子·离娄上》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汉书 王莽传》《诗》不云乎?‘侯服于周,天命靡常。’班彪《北征赋》:“故时会之变化兮,非天命之靡常。”《清史稿·食货志一》:“沿海沙地滩涨靡常。” |
靡费 | mífèi | 奢侈浪费;过度地消耗费用。《明史 卷十九 穆宗》御史詹仰庇请罢靡费,斥为民。清·伊湛纳希《一层楼》除多支靡费外,也似无甚裨益。 |
靡及 | míjí | 赶不上;来不及。《诗·大雅·烝民》:“征夫捷捷,每怀靡及。”郑玄笺:“每人怀其私而相稽留,将无所及於事。” 宋 岳柯《桯史·献陵疏文》:“从君以出,始慙晋国之亡臣,御主而还,终媿赵王之养卒。攀号靡及,摧殞何穷。” 清 龚自珍《纪游诗》:“温温怀肯忘,噯噯眴靡及。”《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五》设有非常之变,任章之谋,上负先帝,下悔靡及! |
靡计不施 | míjìbùshī | 没有什么办法不用的,即用尽一切办法。靡,无。《聊斋志异 促织》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 |
靡坚不摧 | míjiānbùcuī | 谓能摧毁任何坚固的东西。形容力量强大。郑藻如《<盛世危言>序》:“陶斋之书之切直,洞中夫时局之隐微,斯不啻李将军射虎之矢,靡坚不摧。”汪东《革命今势论》:“有一国焉,度其兵力之厚,靡坚不摧。” |
靡曼 | mímàn | 亦作“靡嫚”。①华美,华丽。《晏子春秋·问上十三》:“君无以靡曼辩辞定其行,无以毁誉非议定其身。”东方朔《非有先生论》:“目不视靡曼之色,耳不听鐘鼓之音。”王闿运《李恭人行状》:“衣裳澣濯,无珠翠靡曼之饰。”②指美妙的声色。《吕氏春秋·顺民》:“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鐘鼓。” 高诱注:“靡曼,好色。”③纤弱柔美。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譬舞容迴环,而有缀兆之位,歌声靡曼,而有抗坠之节也。”④引申为轻艳卑弱。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韦应物》:“诗律自沉宋 之下,日益靡嫚。” 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西梆子腔与崐崘南曲,一则悲壮,一则靡曼。”⑤奢侈淫靡。《明史·乐志一》:“声音之道与政治不相通,而民之风俗日趋於靡曼。” |
靡靡 | mímí | ①犹迟迟。迟缓貌。②引申为逐渐,渐渐。③草随风倒伏貌。④引申为随顺貌。⑤纷乱貌。⑥柔弱,颓靡。梁启超《续陆放翁集》:“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⑦华美;明丽。⑧绵延不绝。⑨娓娓动听貌。⑩零落稀疏貌。 |
靡靡之乐 靡靡之声 靡靡之音 | mímízhīlè mímízhīshēng mímízhīyīn | 靡靡:颓废萎靡。使人萎靡、颓唐的声音。形容颓废、萎靡或淫荡的音乐。现代流行乐曲不乏靡靡之声。先秦 韩非《韩非子·十过》:“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先此声者,其国必削。”《史记·殷本纪》:“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北齐·魏收《魏书·乐志》三代之衰,邪音间起,则有烂漫靡靡之乐兴焉。《南史·宋纪中·前废帝》:“事毕,将奏靡靡之声。”闻一多《时代的歌手》从此以后,以管弦的情绪代替了鼓的情绪,结果都是“靡靡之音”。 |
靡密 | mímì | ①繁琐细碎。《汉书·循吏传·黄霸》:“米盐靡密,初若烦碎,然霸精力能推行之。” 颜师古注:“米盐,言碎而且细。” 宋 王禹偁《潭州岳麓山书院记》:“米盐靡密,推行不倦。”②细致精密。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汶水》:“库中有时故乐器及神车木偶,皆靡密巧丽。”③绵密而纤弱。 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仲宣靡密,发端必遒;伟长博通,时逢壮采。” 詹鍈《义证引曹丕与元城令吴质书》:“仲宣独自善於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 宋 黄伯思《东观馀论·跋辋川图后》:“世传此图本多,物象靡密而笔势钝弱,今所传则赋象简远而运笔劲峻。盖 摩詰 遗蹟之不失其真者。” |
靡宁 | míníng | 不安。靡:无;没有。宁:平安,安定。陶渊明《闲情赋》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清史稿卷七 圣祖本纪二》朕思土司苗蛮,既归王化,有何杌隉,格斗靡宁。《清史稿卷五·世祖纪二》用是恐惧靡宁,冀昭告於上帝祖宗,实图省戒,有司其涓日以闻。《清史稿卷六 圣祖本纪一》悚息靡宁,勤求致灾之由。 |
靡穷 | míqióng | 靡:无;没有。穷:穷尽。无穷无尽。唐 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 |
靡然成风 靡然顺风 靡然乡风 靡然向风 | míránchéngfēng míránshùnfēng míránxiāngfēng míránxiàngfēng | 指群起效尤而成风气。亦作"靡然乡风"。望风顺从。西汉·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下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汉书·儒林传》:"黜黄老、刑名、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自敕下之后,天下士大夫之子弟,莫不靡然向风,笃于为学。唐·张说《广州督督岭南按察五府经略使宋公遗爱碑颂》:“幅员万里,驯致九译,诏书下日,靡然顺风。”《明史·张岳传》:“谈虚论寂,靡然成风。”清·周亮工《书影》卷七:当是时,李献吉以学杜雄压海内,窜窃剽贼,靡然成风。 |
靡碎 | mísuì | ①糜烂粉碎。《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临峥嶸不测之深,行者骑步相持,绳索相引,二千餘里乃到县度。畜队,未半阬谷尽靡碎。”颜师古注:“队亦堕也。靡,散也。”宋 彭乘《墨客挥犀卷三》:“漳州漳浦县地连潮阳,素多象,往往十数为羣,并不为害;惟独象遇之,逐人蹂践至骨肉靡碎乃去。”②分崩离析,瓦解崩溃。《汉书·王莽传下》:“大司空隆新公,宗室戚属,前以虎牙将军东指则反虏破坏,西击则逆贼靡碎,此乃新室威宝之臣也。” |
靡所底止 | mísuǒdǐzhǐ | 谓没有止境。《诗经·小雅·祈父》:“胡转予于恤,靡所底止。”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南史合宋齐梁陈书·豫治无定寿春为主》:“如此纷更,靡所底止。” |
靡所适从 | mísuǒshìcóng | 不知何所依从。明·张居正《请裁定宗藩事例疏》:“或拟议不定,靡所适从。”清·黄钧宰《金壶浪墨·白旗》:“时各帅意见不同,卒无定计,甚至出令旋止,靡所适从。” |
靡颜腻理 | míyánnìlǐ | 靡:美丽;颜:面容;腻:细腻;理:肌理。形容容貌美丽,皮肤细腻柔滑。战国楚·宋玉《招魂》:“靡颜腻理,遗视绵些。”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九十六回:“拜见之下,果然靡颜腻理。” |
靡衣偷食 | mǐyītōushí | 靡:华丽;偷:苟且。美衣甘食,苟且偷生。东汉 班固《汉书 韩信传》:“众庶莫不辍作怠惰,靡衣偷食,倾耳以待命者。”《梁书·武帝纪上》昔毛玠在朝,士大夫不敢靡衣偷食。 |
靡衣玉食 | míyīyùshí | 美衣美食。宋·苏轼《六国论·论养士》:“靡衣玉食,以馆於上者,不可胜数。” |
靡知所措 | mízhīsuǒcuò | 靡:无、不。措:处理。不知该如何办才好。晋·元帝《改元赦令》:“京都倾覆,宗庙为墟,孤悼心失图,靡知所措。” |
蘼 | mí | 蘼芜míwú:绿丝藻类。蔷蘼,虋冬。《尔雅·释草》又蘼芜。荼蘼túmí:物种名称。别名悬钩子蔷薇、山蔷薇等。蔷薇科蔷薇属植物。荼蘼花开意蕴末路之美。 |
蘼芜 | míwú | 草名。芎藭的苗,叶有香气。《镜花缘 第十五回》闻说此鱼味如蘼芜,闻如兰花之香,不知可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