ān

①平静,稳定:安定。安心。安宁。安稳。安闲。安身立命。安邦定国。②使平静,使安定(多指心情):安民。安慰。安抚。③对生活工作等感觉满足合适;快乐:心安;舒适。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庄子·达生》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庄子·知北游》安化安不化?安与之相靡?《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④没有危险,不受威协:平安。转危为安。⑤装设:安置。安家立业。⑥存着,怀着(某种念头,多指不好的):他安的什么心?⑦疑问词,哪里,什么,怎么:安能如此?《礼记·檀弓 杜蒉扬觯》杜蒉自外来,闻钟声,曰:“安在?”曰:“在寝。”《史记·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夷维子曰:“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史记·伯夷列传》:“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两汉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汉 司马迁《史记 鸿门宴》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史记吕太后本纪》少帝曰:“欲将我安之乎?”滕公曰“出就舍。”舍少府。《汉书 霍光传》遂令诸女各归报其夫,皆曰:“安所相避?”《汉书 苏武传》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三国魏 曹植《白马篇》:“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唐 李白《行路难 其一》:“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宋 苏轼《贾谊论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 苏轼《超然台记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宋·苏轼《前赤壁赋》:“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宋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乐意。安难乐死。《商君书·开塞》:天下不安无君,而乐胜其法。《庄子·田子方》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⑨姓。


安邦定国

ānbāngdìngguó

邦:泛指国家。治理国家使稳固安定。宋·无名氏《新编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我这剑要卖与烈士,大则安邦定国,小则御侮捍身,您孩儿每识个什么。”明·无名氏《伐晋兴齐》第一折”:荐贤举善是吾心,安邦定国访知音。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七回》:“方今天下大乱,四方云扰,欲见孔明,求安邦定国之策耳。”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七回》:话说大梁人范雎字叔,有谈天说地之能,安邦定国之志。

安步

ānbù

缓步徐行。《战国策·齐策四》:“斶 (颜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娱。”史记·淮阴侯列传》:“騏驥之跼躅,不如駑马之安步。”宋 苏轼《乞赐度牒修庙宇状》:“到任之日,见使宅楼廡,欹仄罅缝,但用小木横斜撑住,每过其下,慄然寒心,未尝敢安步徐行。”清 黄遵宪《纪事诗》:“宝象黄金络,白马紫丝繮。橐橐安步靴,林林耸肩鎗。”参见“安步当车”。


安步当车

ānbùdàngchē

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形容轻松缓慢地行走。也指人能够安守贫贱生活。《战国策·齐策四》:“斶 ( 颜斶 )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娱。”《黄金世界 第十五回》早上出门时,安步当车,先过洋泾桥 。


安不忘危

ānbùwàngwēi

指处在平安的环境,要经常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困难危险。《周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安不忘危”。 汉·扬雄《长扬赋》:“事罔隆而不杀,物靡盛而不亏,故平不肆险,安不忘危。”东汉·班固《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且安不忘危,盛必虑衰,今国家素无文帝累年节俭富饶之畜,又无武帝荐延枭俊禽敌之臣,独有一陈汤耳!”


安禅

ānchán

佛教语。指静坐入定。俗称打坐。南朝梁 张缵《南征赋》:“寻太傅之故宅,今筑室以安禪。”唐 王维《过香积寺诗》:“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龙。”宋 陆游《病退诗》:“美睡三竿日,安禪半篆香。”清 读彻《送郎癯入匡山诗》:“偶向匡庐去,安禪第几重?”清 黄景仁《题上方寺 诗》:“试问安禪者,能忘入世情?”


安常处顺

ānchángchǔshùn

安于通常的际遇,顺应自然的安排,后指习惯于平稳的日子,处于顺利的境遇中。先秦·庄周《庄子·养生主》:“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清·梁启超《中国前途之希望与国民责任》而且安常处顺,人所优为,至于礼之变者不可不穷而司通也。


安常习故

安常袭故

安常守故

ānchángxígù

ānchángxī

ānchángshǒugù

安于常规,习惯旧例。形容按照常规和老套办事,守旧而不思变革。宋·刘挈《论人才》:“有安常习故乐于无事之论,有变古更法喜于敢为之论。”明·海瑞《申军门吴尧便宜五事文》:“本院非安常守故人也。至任以来,千万人以鼓舞作兴,翻然改革望之矣。”


安车

ānchē

古代可以坐乘的小车。古车立乘,此为坐乘,故称安车。供年老的高级官员及贵妇人乘用。高官告老还乡或徵召有重望的人,往往赐乘安车。安车多用一马,礼尊者则用四马。《汉书 王莽传》莽复乞骸骨,哀帝赐莽黄金五百斤,安车驷马,罢就第。《续资治通鉴元纪十六》中书参知政事贾钧以病请告,赐钞,给安车还乡。


安车蒲轮

安车輭轮

安车软轮

ānchēpúlún

ānchēruǎnlún

安车的轮子用蒲草包裹,以防颠簸。用以迎送德高望重的人,表示优礼。《汉书·武帝纪》:“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徵鲁申公。”颜师古注:“以蒲裹轮,取其安也。”《后汉书·明帝纪》:“尊事三老,兄事五更,安车輭轮,供绥执綬。”李贤注:“安车,坐乘之车;輭轮,以蒲裹轮。”《三国志·吴志·鲁肃传》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徵肃,始当显耳。《晋书 符坚载纪 上》以安车蒲轮征隐士乐陵王欢为国子祭酒。


安辞定色

āncídìngsè

神色安详,言语平和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


安厝

āncuò

停放灵柩待葬或浅埋以待正式安葬。出自《孝经·丧亲》:“卜其宅兆而安厝之。” 邢昺疏:“宅,墓穴也;兆,茔域也。葬事大,故卜之。” 《聊斋志异 宅妖》安厝未已,一女子率厮婢数人来,率细小如前状。


安得

āndé

①怎么才能求得;哪里能够得到。亦含有不可得的意思。《文选》刘邦·杂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北史 本纪卷九北周明帝宇文毓人生天地之间,禀五常之气;天地有穷已,五常有推移,人安得长在。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②岂可。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 第二十一回》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


安堵

āndǔ

犹安居。兵民安堵。《史记·田单列传》:“即墨即降,愿无虏掠吾族家妻妾,令安堵。”东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百姓安堵,四民反业。”《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一》(桓)温抚谕居民,使安堵复业。《资治通鉴 晋纪四十》川羌三万余户皆安堵如故。《资治通鉴 唐纪五》于是城中安堵,秋毫无犯。南方州且闻之,皆望风款附。《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四》边民安堵,垂四十年。宋 李纲《自海陵泛江归梁溪作诗》:“苍生倘有安堵望,笑傲可自终餘龄。”清 魏源《圣武记 卷十四》:“海寇攻城,不及乡里,而徧免四乡之赋,则利於安堵之民,而不利於被难之民。”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70篇》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安堵如故

āndǔrúgù

堵:墙壁,居所。故:原来的。像原来一样相安无事。《史记·高祖本纪》:“诸吏人案堵如故。”汉·荀悦《汉纪·高祖纪》:“吏人皆安堵如故,民争献牛洒。”清·张岱《王谑庵先生传》当涂、徽州、得以安堵如故,皆先生一谑之力也。


安分守己

ānfènshǒujǐ

安于命定的本分,只做自己分内的事情。北宋·袁文《翁牖闲评》:“彼安分守己,恬于进取者,方且以道义自居,其肯如此侥幸乎?”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安分守己”。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 卷一》这首词名为《西汇月》,是动人安分守己,随缘作乐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家业虽破,还好收拾支撑,我与你安分守己,过日罢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二回》:“从此养好了,可要安分守己,再不许胡行乱作了。”


安分守理

ānfènshǒulǐ

安于本分,遵守事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宝玉终是个不能安分守理的人,一味的随心所欲。”


安阜

ānfù

安定富足。宋 沈遘《上两府二书》幸东南偏方,安阜无事。《元典章 圣政一 饬官吏》有抚字尽心,百姓安阜,钞法流通,政事卓异者,不次旌擢。《封神演义 第二二回》但愿八方宁息兵燹,万民安阜乐业。《清史稿 圣祖纪二》朕抚驭区宇,惟以爱养苍生,俾臻安阜为念。


安富尊荣

ānfùzūnróng

安逸富足,尊贵荣耀。《孟子·尽心上》:“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明 刘基《春秋明经·公子结胜陈人之妇于邮遂及齐侯宋公盟齐人宋人陈人伐我西鄙》:“况於己为大夫,固当使其君安富尊荣,而民无侵陵之患也。”康有为《大同书乙部第四章》:“各君主经立宪既久,大权尽削,不过一安富尊荣之人而已。”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三章六》:“说句老实话,自有生以来,实在没有享受过这样的安富尊荣。”


安根

ān’gēn

①指植物扎根。南朝齐 谢朓《咏兔丝诗》:“烂熳已万条,连绵復一色。安根不可知,縈心终不测。”②喻事先做手脚。《西游记第五八回》:“行者就要先行。沙僧扯住道:‘大哥不必这等藏头露尾,先去安根。待小弟与你一同走。’”《红楼梦第六八回》:“是夜,王信到察院私宅,安了根子。那察院深知原委,收了贜银。”


安国富民

ān’guófùmín

使国家安定,使人民富裕。《汉书 汲黯传》:“公为正卿上不能褒先帝之功业,下不能化天下之邪心,安国富民,使囹圄空虚。


安集

ānjí

安定辑睦。抚循安集。《史记·曹相国世家》:“天下初定,悼惠王富於春秋,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汉书 王莽传下》(司允费)兴到部,欲令明晓告盗贼归田里,假贷犁牛种食,阔其租赋,几可以解释安集。《资治通鉴 随纪一》己巳,(隋朝)以黄州总管周法尚为永州总管,安集岭南。宋 叶适《舒彦升墓志铭》:“余偶为蘄州,被使一路,奉上指尽力安集,岁餘方少定。”张志哲《罗义俊论光武中兴之业》:“安集人心,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的重要意义,刘秀君臣早就有所认识。”


安辑

ānjí

①犹安抚。安辑一境。《汉书·西域传序》:“都护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 唐 李德裕《遣王会等安抚回鹘制》:“专往慰问,仍賑米粟二万石,俾其安辑离散,渐就漠南,再復旧疆。”金 王若虚《千户侯父墓铭》:“当贞祐兵火之餘,城邑几废,遗黎无依,侯以完復安辑之功,为众所推,由本县尉至为州刺史。”《儒林外史 第八回》:“务在安辑,与民休息。” 沈从文《边城三》:“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②安定;使安定。《汉书·王莽传 上》:“居摄之义,所以统立天功,兴崇帝道,成就法度,安辑海内也。”宋 曾巩《救灾议》:“疆内安辑,里无嚣声。”《明史·凌云翼传》:“成化中韩雍 经略西山颇安辑,惟东山瑶阻深箐剽掠,有司岁发卒戍守。”


安家立业

安家乐业

安居乐业

ānjiālìyè

ānjiālè

ānjūlèyè

指安置家庭,创立基业或事业;也指长期在一个地方劳动和生活。《老子·八十章》:“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六》:“一家正安居乐业,不想安禄山兵乱,潼关失守,天子西幸。”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第一回》:“不数年间,吴王削平祸乱,定鼎应天,……乡村人各各安居乐业。”梁斌《漫谈红旗谱的创作(代序)》:“于是背起铺盖卷下了关东,在关东挖参、淘金,积了一些钱,回来安家立业,准备报仇。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十三》他想叫郭全海安家立业,娶个好媳妇,让他日子过得好,工作更安心。


安靖

ānjìng

平静安宁。作及物动词表示使安宁。《左传 子产却楚逆女以兵》将恃大国之安靖己,而无乃包藏祸心以图之。《西游记 第四回》庶乾坤安靖,海宇得清宁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四》请戒饬中外群臣,各守礼义廉耻之维,坚安靖恬退之节,有不安意者,奏劾以闻。


安垲第

ān’kǎidì

建于1893年。取自英文名Arcadia,意思是“世外桃源”,是由英国建筑事务所有恒洋行设计建造的。这座建筑位于当时的上海,是上海第一高楼,由张叔和出巨资在张园内建造。曾朴《孽海花第一回》都好像没事的一般,依然叉麻雀,打野鸡,安垲第喝茶,天乐窝听唱


安居

ānjū

①安静、安定地生活。孟子·滕文公下》:“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汉 刘向列女传·齐管妾婧》:“浩浩白水,鯈鯈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国家未定,从我焉如。”汉 焦赣《易林·蒙之巽》:“患解忧除,皇毋相於,与喜俱来,使我安居。”②犹安处。《云笈七签 卷六十》:“譬於器中安物,物假器而居之,畏器之破坏,物乃不得安居。”③安逸。《逸周书·柔武》:“五曰盘游安居,枝叶维落。”


安澜

ānlán

①水波平静,现也常常被人们比喻为时世太平、祥和之兆。《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天下安澜,比屋可封。李善注:“澜,水波也,安澜,以喻太平。”明 无名氏《运甓记·帅阃宾贤》用之将帅,必能扶弱鼎于安澜;委以一方,定可起疲民于袵席。清 梁清标《送张伯珩同年按蜀 诗》按部诸侯争负弩,洗兵三峡见安澜。②使河流安稳不泛滥。《清史稿·河渠志一》前筑土坝,保固堤根,频岁安澜,已著成效。《清史稿卷八 圣祖本纪三》御书“灵渎安澜”额悬之。


安乐

ānlè

安宁快乐。回归故里,度过老年的安乐生活。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忧虑祸患则生长发展,安享快乐则堕落死亡。宋 司马光《肥水之战》陛下厌苦安乐,自取危困。


安利

ānlì

安逸;安吉。安养。安全与利益。荀子·儒效》:“比周而誉俞少,鄙争而名俞辱,烦劳以求安利,其身俞危。”荀子《荣辱篇》材悫者常安利,荡悍者常危害;安利者常乐易,危害者常忧险;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体也。后汉 班固《高帝求贤诏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杨家将 第十四回》推恩者何?在安而利之。民既安利,则戎狄敛衽而至矣。


安良除暴

ānliángchúbào

指安抚善良的人,铲除强暴的人。宋·李昉《太平广记》:“舍之职责,在乎除暴安良。”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三侠五义》间在叙勇侠之士,游行村市,安良除暴,为国立功。


安陵

ānlíng

战国时国名。本属魏,秦灭魏后,欲以五百里地易安陵。见《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安陵君

ānlíngjūn

魏襄王之弟安陵君,是战国时期时一个小国安陵(现在河南省鄢陵县西北)的君主,该国属魏国封地,最著名的手下有智勇双全的唐雎。汉 刘向《唐雎不辱使命》: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流

ānliú

舒缓平稳地流动。《楚辞·九歌·湘君》:“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唐 杜甫《雨不绝诗》:“眼边江舸何怱促,未待安流逆浪归。”明 刘基《旅兴诗之三九》:“沧浪迅风波,无风即安流。”②平稳的流水。南朝梁 何逊《慈姥矶诗》:“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宋 杨万里《回望黄巢矶之险心悸久之诗》:“若到峡中应更险,却思峡外是安流。”明 宋濂《阅江楼记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元 麻革《上云内帅贾君诗》:“安流欣鼓枻,奔浪独能篙。”③谓安然顺流。晋 陆机《文赋》:“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④比喻顺利的境况。明 李东阳《送顾天锡序》:“君子之处世,汎安流驰坦途者,不足以为难,惟涉患歷难然后可见。”


安眉带眼

安眉待眼

ānméidàiyǎn

有眉有眼。意谓象个人样。元 马致远《岳阳楼第三折》:“来时节,刚纔得安眉待眼;去时节,只落得赤手空拳。”《水浒传第二八回》:“差拨道:‘你也是安眉带眼的人,直须要我开口。’”明 无名氏《渔樵闲话第二折》:“安眉带眼,藏头顿项,耸背缩肩。所般的本见佯不看,耳装聋到得心安。”


安谧

ānmì

安定;平静。《南史·贺琛传》下安上谧,无侥幸之患矣。


安民

ānmín

安定人民生活;安抚人民。《尚书·皋陶谟》:“在知人,在安民。”孔颖达疏:“在於能安下民。” 西汉·贾谊《过秦论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晋 陆机《五等诸侯论》:“修己安民,良士之所希及。”明 张居正《请蠲积逋以安民生疏》:“窃闻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说唐第五六回》:“一面出榜安民,盘清府库。”


安民告示

ānmíngàoshì

原指官府在新官上任或社会变乱后,为安定民心所发布的文告。现多比喻开会或进行某项工作前,把内容预先通知大家,以便有所准备。清·金念劬《避兵十日记》:“嘱两县速出安民告示,谕令店铺照常开张。”


安命

ānmìng

安于命运。《庄子·德充符》:“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韩诗外传卷一》:“传曰:安命养性者,不待积委而富。” 南朝宋 鲍照《园葵赋》:“荡然任心,乐道安命。” 宋 叶适《送卢日新序》:“读古人之书,求志於义,安命於时,其退有以为仁,其进有以为智,使后有逑焉,岂不善哉!”清 李渔《怜香伴·惊飓》:“达人长避险,戒临危,知安命。”清 朱柏庐《朱子家训》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安内攘外

ānnèirǎngwài

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汉·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安内攘外之大经,富国强兵之远略。


安贫

ānpín

自甘于贫穷。《后汉书·蔡邕传》:“安贫乐贱,与世无营。”魏晋 张载《题北村六首 其二》:“求富诚非惮执鞭,安贫随分乐丘园。两间茅屋青山下,赢得浮生避世喧。”唐 许浑《送王总下第归丹阳诗》:“青芜定没安贫处,黄叶应催献赋诗。”明 邵璨《香囊记·讲学》:“求仁未入仲由堂,安贫且卧颜回巷。”川剧《评雪辨踪》:“我随你来在寒窑,粮无隔夜,衣无数重,我安贫若素毫无怨言,算得全了不?”


安贫乐道

安贫守道

ānpínlèdào

ānpínshǒudào

安贫:安于贫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处境虽很贫困,仍乐于坚守信仰。形容人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实现,宁愿处于贫困恶劣环境。亦“乐道安贫”。《文子·上仁》圣人安贫乐道,不以欲伤生,不以利累己。《后汉书·韦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三》朱熹今以疾辞,然安贫乐道,廉退可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八》安贫守道,所谓恬退。


安平

ānpíng

平安。《老子·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韩非子·六反》:“君上之於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焦赣《易林·旅之家人》:“土陷四维,安平不危,利以居止,保有玉女。”宋 司马光《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第一状》:“况所受祖宗光明盛大之基业,岂可不为之深思远虑,措之於安平坚固之地,以保万世无疆之休哉。”明 方孝孺《答郑仲辩书》:“閔夫人之陷溺,而欲拯之于安平之涂,诚不自知其过虑也。”《丝弦剧空印盒 第八场》:“事到临危,常转安平,苍天不绝无路人。”


安然无恙

ānránwúyàng

指人平安没有疾病;在现代汉语中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四卷》:“只求处士每岁元旦,作一朱幡,上图日月五星之文,立于苑东,吾辈则安然无恙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一八回》:“我见母亲安然无恙,便上前拜见。”


安期生

ānqīshēng

亦称“安期”。亦称“安其生”。仙人名。秦、间齐人,一说琅琊阜乡人。传说他曾从河上丈人习黄帝、老子之说,卖药东海边。秦始皇东游,与语三日夜,赐金璧数千万,皆置之阜乡亭而去,留书及赤玉舄一双为报。后始皇遣使入海求之,未至蓬莱山,遇风波而返。一说,生平与蒯通友善,尝以策干项羽,未能用。后之方士、道家因谓其为居海上之神仙。南朝宋 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安寝

ānqǐn

就寝。②安稳地熟睡。宋·苏洵《六国论》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安穷

ānqióng

①安于穷困。西汉·贾谊《治安策陛下何忍以帝皇之号为戎人诸侯,势既卑辱,而祸不息,长此安穷!唐 韩愈《复志赋》:“仰盛德以安穷兮,又何忠之能输?” 清 陈维崧《闺怨无闷·醉后排闷作词》:“长此安穷,定復不急,世事纷纷虎鼠。”②怎么有穷尽。西汉·贾谊《治安策陛下何忍以帝皇之号为戎人诸侯,势既卑辱,而祸不息,长此安穷!


安驱

ānqū

缓步徐行。《楚辞·九歌·东君》:“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既明。”宋 王安石《同学一首别子固夫安驱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堂,舍二贤人者而谁哉?


安痊

ānquán

痊愈。明 冯梦龙 《喻世明言》第一卷:每日请医切脉,服药调治,直延到秋尽,方得安痊。


安人

ānrén

①使人民安宁。使自己安顿。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封建时代命妇的一种封号。宋代自朝奉郎以上,其妻封安人。明清时,六品官之妻封安人。如系封与其母或祖母,则称太安人。③犹夫人,对妇人的尊称。《说岳全传第一回》却说那个人家姓岳名和,安人姚氏,年已四十,才生下这一个儿子。


安仁

ānrén

安心于实行仁道。《论语·里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后汉书·张衡传》:“吾子性德体道,篤信安仁。”宋 范仲淹《与韩魏公书》:“惟安仁乐道,无所陈请,此为高也。”


安忍

ānrěn

安于做残忍的事;残忍。《左传·隐公四年》:“夫州吁,阻兵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孔颖达疏:“安忍,行虐事刑杀过度也。”《史记 吕太后本纪》志怀安忍,性挟猜疑。《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杀主后,滔天泯夏,罔顾天显。《魏书·酷吏传·崔暹》:“贪暴安忍,民庶患之。”《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三年》:“夫绞以致毙,斩则殊形,除恶之体,於斯已极。梟首、轘身,义无所取,不益惩肃之理,徒表安忍之怀。”胡三省注:“忍,残忍也。安忍,安於为残忍之事。”《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四》(桓)玄乘晋室衰乱,盗据宰衡,猜忌安忍,刑赏不公,以臣观之,不如其父远矣。宋 张齐贤《洛阳搢绅旧闻记·宋太师彦筠奉佛》:“然性安忍,所幸婢妾有小过,鞭捶备至。”


安忍无亲

ānrěnwúqīn

安心于做残忍的事情,因而无所谓亲人。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读通鉴论 唐高宗》李世绩之安忍无亲也,置父于窦建德之刃下而不恤。


安如磐石

ānrúpánshí

如同磐石一般安然不动。形容事物非常稳固,不可动摇。《荀子·富国》:“为名者否,为利者否,为忿者否,则国安于磐石,寿于旗翼。”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秦纪·始皇帝二十五年》∶“夫如是,则国家安如磐石,炽如炎火……虽有强暴之国,尚何足畏哉”错误!未指定文件名。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七回∶“况岁星正在通州分野,通州是‘安如磐石’的一般。告那致仕则甚?”清·梁启超《责任内阁释义》∶“立宪国皇室所以安如磐石,道皆在是也。”参见“坚如磐石”


安如泰山

安如太山

安若泰山

ānrútàishān

指安稳得如同泰山一样,形容稳固,不可动摇。你不要自以为是安如太山。汉·枚乘《上书谏吴王》:“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安如泰山”。汉·焦赣《易林·坤之中孚》:“安如太山,福禧屡臻。虽有豺虎,不致危身。”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亮虽居虎口,安如泰山。”《南史 梁纪下论》:“自谓安若泰山,算无遗策。”宋 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七:夜宿丈人之馆,安若泰山。清·李汝珍《镜花缘》:“武后恃有高关,又仗武氏弟兄骁勇,自谓稳如泰山,十分得意。”


安身立命

ānshēnlìmìng

生活有着落。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卷十》:“僧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云:‘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明·施耐庵《水浒全传 第二回》那里是镇守边庭,用人之际,足可以安身立命。


安身为乐

ānshēnwéilè

身子安定就是快乐。《三国志·蜀书·秦宓传》:“安身为乐,无忧为福。”


安身之处

安身之地

安身之所

ānshēnzhīchù

ānshēnzhīdì

ānshēnzhīsuǒ

指得以立足容身的地方。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回》:“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得荆州为安身之地。”杨沫《青春之歌第三章》能够找到职业,找到安身之处,该是多么令人高兴啊。


安神定魄

ānshéndìngpò

魄:魂魄。安定心神,恢复神智。安定心神,恢复神智。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一回》:“自服了安神定魄之剂,……一夜稳睡。”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五回》贾母叫鸳鸯找些安神定魄的药,按方吃了。


安时处顺

ānshíchǔshùn

安于常分,顺其自然。他长期以来安时处顺,缺乏锻炼,因而经不起挫折。《庄子·内篇·养生主》:“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庄子·大宗师》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 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


安室利处

ānshìlìchù

指安全便利的处所。她很想有安室利处以栖身。先秦 庄周《庄子 徐无鬼》:“乳间股脚,自以为安室利处,不知屠者之一旦鼓臂布草,操烟火。”


安守本分

ānshǒuběnfèn

安于本身职分、环境,不过分的希冀、请求。形容人老实、守规矩。如:每个人若都能安守本分,则社会就更加详和乐利。


安肆

ānsì

安乐放纵。《礼记·表记》:“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孔颖达疏:“言小人安乐则其性情日为苟且。”《史记·吴王濞列传》:“吴与胶西,知名诸侯也,一时见察,恐不得安肆矣。”《宋史·张浚传》:“每论定都大计,以为东南形势,莫如建康。人主居之,可北望中原,常怀愤惕,至如钱唐,僻在一隅,易於安肆,不足以号召北方。”


安所

ānsuǒ

①安居,安定地生活。《史记·秦始皇本纪》:“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焦赣《易林·随之贲》:“大姒夏禹,经启九道,各有攸家,民得安所。”②何处。《史记·循吏列传》:“欲令农士工女安所讎其货乎?”《汉书·尹赏传》:“安所求子死?桓东少年场。”宋 苏轼《后赤壁赋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安恬

āntián

安逸恬适;安静。《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八》司马光又奏言:傅尧俞清立安恬,滞淹岁久。《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七》(李)宗勉言:“今朝廷安恬,无异于常时。”


安土

āntǔ

安居本土。使地方安定。《汉书 王莽传下》枹鼓稀鸣,盗贼衰少,百姓安土,岁以有年。安乐的地方。


安土乐业

āntǔlèyè

安居本土,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汉扬雄《连珠》:“吏不苟暴,役赋不重,财力不伤,安土乐业,民之乐也。”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今天下不见兵革之具,而元元安土乐业,人致其力,以生天下之财。


安土重旧

安土重居

āntǔzhòngjiù

āntǔzhòngjū

指留恋故土,不轻易改变旧俗。《后汉书 南蛮传》:“(蛮夷)外痴内黠,安土重旧。”《后汉书 杨终传》:“传曰:‘安土重居,谓之众庶。’”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四:蛮夷者,外痴内黠,安土重旧,以其受异气于天命,故待以不常之律。


安土重迁

āntǔzhòngqiān

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第七十八回》自古道:“安土重迁。”说了离乡背井,哪一个不怕的。


安危

ānwēi

平安与危险。《管子·参患》:“君主之所以尊卑,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庄子·则阳》:“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解相摩,聚散以成。此名实之可纪,精微之可志也。”②把危险的局面当成安全。《孟子·离娄上》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


安危相易

ānwēixiāngyì

易:变易,转变。平安与危难互为因果,相互转换。先秦 庄周《庄子 则阳》:“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章炳麟《菌说》:“‘安危相易,祸福相生’,事之由妄想而者,岂独胚胎然哉?”


安危与共

ānwēiyǔgòng

指共同享受安乐,共同承担危难。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连。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而臣敢陈闻于陛下者,诚与国分形同气,忧患共之者也。”


安习

ānxí

习惯于;习惯。《荀子·儒效》:“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后汉书·崔寔传》:“其顽士闇於时权,安习所见,不知乐成,况可虑始。”宋 方勺《青溪寇轨》:“而浙人安习太平,不识兵革,一闻金鼓声,则敛手听命。”明 吴承恩《春秋列传序》:“故士生其时者,耳目之所安习,意志之所厌飫,日渐而月涵之,犹性生也。”


安席

ānxí

①安眠。谓安然熟睡。《战国策·楚策一》:“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悬旌。”三国魏 曹植《求自试表》:“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伏以二方未尅为念。”《晋书 景帝纪》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司马师)寝如常,而文帝(司马昭)不能安席。唐 李白《出自蓟北门行》:“明主不安席,按剑心飞扬。”宋 苏辙《颍滨遗老传上》:“陛下昼不安坐,夜不安席。”安稳而坐。《南齐书·刘琎传》:“曅与僚佐饮,自割鹅炙。璡曰:‘应刃落俎,膳夫之事,殿下亲执鸞刀,下官未敢安席。’”③宴会入坐时敬酒的一种礼节。《西游记 第五四回》:“三藏下来,却也擎玉杯,与女王安席。”《红楼梦 第六三回》:“我们还得轮流安席呢。”《三侠五义第一回》:“这里二位妃子吩咐摆酒,安席进酒。”


安闲

ānxián

安宁清闲。安闲自在。宋 欧阳修《丰乐亭记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安闲自在

ānxiánzìzài

指安静清闲,自由自在,形容清闲无事。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六卷》:不如在家安闲自在,快活过了日子,却去讨这样烦恼吃!”《醒世恒言·赫大卿遗恨鸳鸯绦》:“我们出家人,并无闲事缠扰,又无儿女牵绊,终日诵经念佛,受用一炉香,一壶茶,倦来眠纸帐,闲暇理丝桐,好不安闲自在。”清·钱彩《说岳全 第十三回》:贤契们不必介怀,只恐朝廷放不下我;若能休致,老夫倒得个安闲自在。


安心定志

ānxīndìngzhì

指安下心来。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回:“又差五斗星君送悟空去到任,外赐御酒二瓶,金花十朵,着他安心定志,再勿胡为。”


安心乐业

ānxīnlèyè

指心绪安定,生活愉快。《红楼梦》第六八回:“那二姐得了这个所在,以见园里姐妹个个相好,倒也安心乐业的,自为得所。”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三十五回:“赵朴斋也趾高气扬,安心乐业。”


安心乐意

ānxīnlèyì

为内心情愿,十分愉快。·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十四回》:“我看二嫂子如今倒是安心乐意的孝敬我妈妈,比亲媳妇还强十倍呢。”清·李渔《奈何天·逼嫁》:“嫁到我家,须要安心乐意,不许憎嫌丈夫的。”清 李渔《奈何天·计左》:“大家像我一般,都安心乐意过一世罢。”《三侠五义第一回》:“此后刘后与郭槐安心乐意,以为再无后患了。”


安行

ānxíng

①徐行,缓行。马瑞辰《通释》:“安行对疾行言,即缓行。”《战国策·颜斶说齐王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后汉书·崔駰传》:“縶余马以安行,俟性命之所存。”李贤注:“安行,不奔驰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八十一》北兵今日取某城,明日筑某堡,而我以文相逊,以迹相疑,譬犹拯溺救焚而为安行徐步之仪也。②谓发于本愿,从容不迫地实行。《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二》协律郎沈既济上选举议,以为:“夫安行徐言,非德也;丽藻芳翰,非才也;累资积考,非劳也。执此以求天下之士,固未尽矣。


安性

ānxìng

庄子提倡的养生方法:顺应原本朴素无争的人性,剔除过度泛滥的欲望,使心灵处于一种空灵宁静的状态。唐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安燕

ānyàn

安逸。荀子·修身》:“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堕,劳勌而容貌不枯。” 梁启雄释:“燕,借为晏yàn《説文》:‘晏,安也。’”②安然。礼记·乡饮酒义》:“饮酒之节,朝不废朝,莫(暮)不废夕,宾出主人拜送,节文终遂焉,知其安燕而不乱也。”


安业

ānyè

安于本业。桓宽《盐铁论·备胡》:“是以行者劝务,而止者安业。”《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民夷安业,无或携贰。唐 韩愈《论淮西事宜状》:“徵役百端,农夫织妇,不得安业。”《清史稿·阿哈出传》:“敕分领所属,守法安业,毋事争鬭。”


安佚

ānyì

安乐舒适。《孟子·尽心下》:“孟子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声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终则遗显号於后世,传土地於子孙,事行甚忠敬,居位甚安佚,名声施於无穷,功烈著而不灭。”颜师古注:“佚,乐也。”唐 韩愈《上张仆射第二书》:“马之与人,情性殊异。至于筋骸之相束,血气之相持,安佚则适,劳顿则疲者,同也。”唐 韩愈《争臣》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张)耆为人重密有智数,太后预政,宠遇最厚,安佚富盛,逾四十年;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一:“四体之即安佚,人之情也。”


安逸

ānyì

安闲舒服。退休了而且过着安逸的生活。贪图安逸。《庄子·至乐》所苦者,身不得安逸 ,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


安营

ānyíng

指军队设立营寨驻扎。《晋书 宣帝纪》(诸葛)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隋书·礼仪志三》:“其安营之制,以车外布,间设马枪,次施兵幕,内安杂畜。”明 成化《说唱词话丛刊·花关索下西川传》:“屯下雄兵三十万,诸官头目各安营。”


安营扎寨

安营下寨

ānyíngzhāzhài

ānyíngxiàizhài

旧指军队到一个地方,须在野外扎帐篷设栅栏为营。现指部队、团体在一个地方驻扎、安顿下来。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教且安营下寨,再作商议。元·无名氏《两军师隔江斗智第二折:“这周瑜匹夫,累累兴兵来索取俺荆州地面,如今在柴桑渡口安营扎寨,其意非小。


安舆

ānyú

即“安车”。清·冯桂芬《万母徐太恭人六十寿序》:“会君方迎其生母徐太恭人就养京邸,始至,除书新贲,安舆适来,都人士荣之。” 《聊斋志异 医术》张由此称素封,益以声价自重,聘者非重资安舆不至焉。


安于盘石

ānyúpánshí

象盘石一样安然不动。形容安定稳固。《荀子 富国》:“为名者否,为利者否,为忿者否。则国安于盘石,寿于旗翼。”杨倞注:“磐石,盘薄,大石也。”参见“坚如磐石”。


安于所习

ānyúsuǒxí

习惯于自己熟悉的东西;常指习惯势力对人的影响和支配,使人固守常规,不知变通。·袁宏道《叙梅子马王程稿》:“人情安于所习,故虽至美,亦以至恶掩也。”


安于现状

ānyúxiànzhuàng

对情况习惯了,不愿改变。王朝闻《论风姐第十一章》:“这样的梦境,与我那不安于现状又不能改变现状的生活实际有关。”刘少奇《论党》:“另有些同志在工作中疲蹋,老一套,安于现状。”


安于一隅

ānyúyīyú

隅:角落。安心在某一个角落。形容苟安一角,不求进取。你不能只求安于一隅,要有更大的目标。宋 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二书》:“臣恭惟皇帝陛下厉志复仇,不肯即安于一隅,是有功于社稷也。”


安在

ānzài

健在,平安无事。何在。在哪里。《汉书 王莽传下》呼曰:“反虏王莽安在?”有美人出房曰“在渐台。”唐 李白《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宋 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词》:“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


安宅

ānzhái

犹安居、安所。《诗·小雅·鸿雁》:“虽则劬劳,其究安宅。”郑玄笺:“此劝万民之辞,女(汝)今虽病劳,终有安居。”孟子·公孙丑上》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孟子·离娄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三国魏 曹植《求通亲亲表》:“安宅京室,执鞭珥笔,出从华盖,入侍輦轂,承答圣问,拾遗左右,乃臣丹诚之至愿。” 唐 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乾元元年春,万姓始安宅。” 清 黄鷟来《和陶饮酒诗之十五》:“壮岁客四方,蹙蹙少安宅。”安于室。妇女安心于夫家。 晋 左思《咏史之七》:“买臣困樵採,伉儷不安宅。”


安宅正路

ānzháizhènglù

比喻仁义。谓以仁居心,以义行事。《孟子·离娄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安枕

ānzhěn

安眠。亦用以比喻无忧无虑。晋 袁宏《后纪·光武帝纪二》:“欲平赤眉而后入关,是不守其本而争其末也!恐国家之守转在函谷,虽卧洛阳,得安枕邪?” 宋 叶适《上殿札子》:“故内治柔和无狡悍思乱之民,不烦寸兵尺铁,可以安枕,此其得也。”《明史·兵志三》:“将士疲于奔命,未尝得安枕也。” 陈毅《宿欧西诗》:“十日荒烟尽涤荡,今夜安枕似我屋。”《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九》臣等生长汉地,开口仰食,岁时赏赐,动辄亿万,虽垂拱安枕,惭无报效之义


安枕而卧

ānzhěnérwò

放好枕头睡大觉。比喻太平无事,不必担忧。西汉 司马迁《史记 黥英列传》:“使布出于上计,山东非汉之有也;出于中计,胜败之数未可知也;出于下计,陛下安枕而卧矣。”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九回:孔子见疏,必弃鲁国而适他国,君可安枕而卧矣。


安之若命

ānzhīruòmìng

指人遭受的不幸看作命中注定,因此而甘心承受。《庄子·人间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宋·谢庄《与大司马江夏王义恭笺》家素贫弊,宅舍未立,儿息不免粗粝,而安之若命。


安之若素

ānzhīruòsù

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形容面对困境毫不介意,心情平静。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第三十八回》第二天宝小姐酒醒,很觉得过意不去。后来彼此熟了,见瞿太太常常如此,也就安之若素了。


安重

ānzhòng

①安适。《荀子·王霸》:"形体好佚而安重闲静莫愉焉,心好利而谷禄莫厚焉。"②安详稳重。《后汉书·姚期王霸祭遵传论》:"祭肜武节刚方,动用安重,虽条侯、穰苴之伦,不能过也。"宋·司马光《进孝经指挥札子》:"体貌尊严,举止安重。"《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四》(程)戡守延州凡六年,安重习事,治不近名,然不为言者所与。明·高启《跋眉庵记后》:"世方以仆仆为忠,察察为智,安重而为国之望者则以为无用。"


安坐

ānzuò

安稳地坐着。谓不劳神费力。《庄子·说剑》:“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战国策·秦策一》:“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年四十当安坐,年五十当安卧。”唐 韩愈《讲学解》:“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宋 朱熹《答黄直卿书》:“其势駸駸,恐未容饱食而安坐也。”《儿女英雄传 第二五回》:“公公只管安坐前厅静听消息。”戴望舒《秋诗》:“我是微笑着,安坐在我的窗前。” 古时坐的一种姿势。清 凤韶《凤氏经说·四牡》:“古者之坐皆跪。安坐,坐而著于蹠也。危坐,坐而直其身也。”清 恽敬《困说》:“古者危坐任膝,安坐任足,夷坐任臀。”


安坐待毙

ānzuòdàibì

坐着等死。指不积极想办法,坐等灭亡。我们要积极进取,不能安坐待毙。明 李贽《焚书复邓鼎石》:“惟是世人无才无术,或有才术矣,又恐利害及身,百般趋避,故亦遂因循不理,安坐待毙。”


安坐而食

ānzuòérshí

只知坐着吃饭,不想从事生产。用于描写光吃不做。唐·韩愈《进学解》:“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