瞒 | mán I. | ①隐藏实情,不让别人知道:瞒哄。隐瞒。瞒天过海。宋 唐婉《钗头凤》:“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②瞒瞒:贪爱酒色的样子。③闭目的样子。II.mén惭愧的样子。 |
瞒昧 | mánmèi | 隐瞒欺骗。《水浒传第八十回》惹有瞒昧,天地诛戮! |
瞒然 | mánrán | 惭愧貌。《庄子·天地》:“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 唐 独孤及《酬皇甫侍御望天灊山见示之作》诗:“思免物累牵,敢令道机退,瞒然诵佳句,持此秋兰佩。”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梅女》:“封(云亭)爱悦之,欲与为欢。瞒然而惭曰:‘阴惨之气,非但不为君利;若此之为,则生前之垢,西江不可濯矣。’” |
瞒上欺下 | mánshàngqīxià | 蒙骗上级,压迫下属和人民。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至今还不能替老百姓想,瞒上欺下,咱简直不是个人啦!”高阳《胡雪岩全传·萧瑟洋场》:“现在做官的,哪个不是瞒上欺下,只会做喜鹊,不肯当乌鸦。” |
瞒神弄鬼 | mánshénnòngguǐ | 欺骗摆弄别人,背着人在暗中捣鬼。靠瞒神弄鬼是骗不了我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0回:“你又护着他了!你们瞒神弄鬼的,打是我不知道呢!” |
瞒天大谎 | mántiāndàhuǎng | 指天大的谎话。形容漫无边际的假话。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七回:“把偏房说成正房,一味瞒天大谎,全无半点真实。”清·李渔《奈何天·媒欺》要晓得从来的假话,都出在媒人口里,这瞒天大谎,不是我说起的。 |
瞒天过海 | mántiān‘guòhǎi | 同义词:掩人耳目,瞒天昧地,瞒上欺下。反义词:实事求是,光明磊落。比喻用伪装来哄骗对方,背地里偷偷地行动。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伪装的手段迷惑、欺骗对方,使对方放松戒备,然后突然行动,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三十六计第一计。 |
瞒天瞒地 | mántiānmándì | 指瞒上欺下。不要瞒天瞒地了,我们已经取得足够的证据来证明你有罪。元 关汉卿《哭存孝》第一折:“你便休得要瞒天瞒地,你则会帐房里闲坐的,咱可便委其实。” |
瞒天昧地 | mántiānmèidì | 指瞒上欺下,没有一句真话。元 无名氏《闹铜台》第一折:“我那日离山营,到铜城见仓官坏法胡行径,专瞒天昧地不公平。”明·无名氏《闹铜台》第一折:我那日离山营,到铜城,见仓官坏法胡行径,专瞒天昧地不公平。 |
瞒天讨价 瞒天要价 | mántiāntǎojià mántiānyàojià | 瞒天:漫天,指无限度;讨价:指卖东西的人要价钱。没有限度的要高价。你这样瞒天讨价是行不通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四回:“这个正合着古语,‘瞒天讨价,就地还钱’,我说二三百银子,你就说二三十两!” |
瞒心 | mánxīn | 昧着良心。元 郑廷玉《看钱奴第二折》:“你还这等苦尅瞒心骂我来,直待要犯了法遭了刑,你可便恁时节改。”元 武臣《老生儿第一折》:“我也再不去图私利狠心的放解,我也再不去惹官司瞒心儿举债。” |
瞒心昧己 | mánxīnmèijǐ | 昧:欺瞒。违背良心干坏事。元 关汉卿《五侯宴》第一折:“我堪那无端的豪户,瞒心昧己使心毒,他可便心狡狠,倒换过文书。”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 卷十五》僧家四大俱空,反要瞒心昧己,图人财利。。老舍《神拳》第三幕:“乡亲们,有粮的让没粮的,咱们各凭良心,不准瞒心昧己。” |
蛮 | mán | ①粗野,凶恶,不通情理:野蛮。蛮横(hèng)。蛮不讲理。②愣,强悍:一味蛮干。③中国古代称南方各族:蛮荒。可指外族。番、蛮分别是古时对西部、南部异族的称呼,含有鄙视之义。蛮琛,外国的珍宝。明 宋濂《阅江楼记》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④方言,相当于“很”:蛮好。 |
蛮僰 | mánbó | 犹蛮夷。僰,古西南夷名,今云南贵州尚有其种族。《汉书·王莽传下》:“胡虏未灭诛,蛮僰未絶焚。” |
蛮不讲理 | mánbùjiǎnglǐ | 态度粗暴,不讲道理。我们要少跟这种蛮不讲理的人打交道。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我们社会里,也有少数不顾公共利益,蛮不讲理,行凶犯法的人。” |
蛮触相争 | mánchùxiāngzhēng | 蛮触:蛮氏、触氏,《庄子》寓言中的在蜗牛两角的两个小国。因细小的缘故而引起的争端。《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章炳麟《致江西统一党支部函》一:略观大体,同盟会固多不直,共和党亦务诈欺,蛮触相争,不离蜗角。 |
蛮横无理 | mánhèngwúlǐ | 野蛮横暴;不讲道理。我们作为学生,应从小养成礼貌待人的习惯,不应蛮横无理。刘操南《武松演义》第六回:“武松在旁边说话不得,恼恨县主得了贿银,这样蛮横无理。” |
蛮荒 | mánhuāng | ①野蛮荒凉。蛮荒时代。②旧时也指不开化的偏远地方。历险阻,入蛮荒。唐 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诗》:“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纔足甘长终。” |
蛮笺 | mánjiān | 唐时高丽纸的别称。亦指蜀地所产名贵的彩色笺纸。宋 柳永《定风波词》:“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
蛮荆 | mánjīng | 古代称长江流域中部荆州地区,即春秋楚国的地方。亦指这一地区的人。朱熹集传:“蛮荆,荆州之蛮也。”《晋书 文帝纪》以庸蜀未宾,蛮荆作猾,潜谋独断,整军经武。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序说:“一直到周宣王的时候,长江流域的中部都还是所谓蛮荆,所谓南蛮。”王勃《滕王阁序》:襟叁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
蛮来生作 | mánláishēngzuò | 形容强迫。请不要蛮来生作,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6回:“岂有此理!这事可是蛮来生作得的吗?” |
蛮貊 蛮貉 | mánmò | 亦作“蛮貃”。古代称南方和北方落后部族。亦泛指四方落后部族。《尚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论语·卫灵公篇》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行焉。’《礼记·中庸》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汉 桓宽《盐铁论·通有》:“求蛮貉之物以眩中国,徙卭筰之货致之东海。”西汉·贾谊《治安策》德被蛮貊四夷,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二》其所以然者,皆以争蛮貊不毛之地,乖子养苍生之道也。唐 岑参《陪狄员外早秋登府西楼因呈院中诸公》诗:“威声振蛮貊,惠化钟华阳。”清 俞樾《茶香室丛钞·包顺》:“按包公在当日已名动蛮貊如此。”原注:“指西羌于龙呵归汉,慕包拯名,乞姓包事。”罗正纬《滦州革命纪实初稿》:“蛮貃无知,没我恩德,虏运将絶,腥羶秽朝。” |
蛮酋 | mánqiú | 蛮人的首领。《宋史·仁宗纪三》桂阳蛮降,授蛮酋三人奉职。《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四》蒙古乌兰哈达攻乌蛮,次罗部府,蛮酋高升拒战,大破之,进至其所都押赤城。明 唐顺之《读 春秋》夫楚庄者,又蛮酋之雄耳。 |
蛮烟瘴雾 蛮烟瘴雨 | mányānzhàngwù mányānzhàngyǔ | 指南方的烟雨瘴气。借指荒凉地区。宋 欧阳修《再和公仪赠白鹇》:“蛮烟瘴雾虽生处,何必区区忆陋邦。”宋 黄公度《眼儿媚 梅词和傅参议韵》词:“如今憔悴,蛮烟瘴雨,谁肯寻搜。”黄天明《边疆晓歌》第四章:“这是到‘蛮烟瘴雨’的地方来参加建设,怎么能说他头脑不清醒呢?” |
蛮夷 | mányí | 古代泛指华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周文 王孙圉论楚宝》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西汉·贾谊《治安策》蛮夷者,天下之足,何也?下也。《汉书 李广苏建传》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汉书 王莽传》“始,风益州令塞外蛮夷献白雉。”“是以四海雍雍,万国慕义,蛮夷殊俗,不召自至。”《战国策 燕策》北蛮夷之鄙人。《旧题 李陵答苏武书》:“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询于庶民,外及蛮夷君长。《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吴黄龙)三年春二月,遣太常潘濬率众五万讨武陵蛮夷。柳宗元《柳河东集》来蛮夷间。 |
蛮毡/蛮氊 | mánzhān | 我国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产的毛毡。宋 苏轼《郭纶诗》:“我当凭軾与寓目,看君飞矢射蛮氊。”宋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蛮毡出西南诸蕃,以大理者为最。蛮人昼披夜卧,无贵贱,人有一毡。”宋 陆游《醉眠曲》:“一杯一杯意忽倦,径拨纸帐投蛮毡。”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
蛮做 | mánzuò | 胡作;硬干。《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上官翁早已识破其情,想道:‘省得他自家蛮做出事来,不免用个计较,哄他在圈套中了,再作道理。’”王古鲁注:“蛮做,吴语,即‘胡做’。” 《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四》若如今世上,小时凭着父母蛮做,动不动许在空门,那晓得起头易,到底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