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 | cuò | ①不正确,与实际不符:差错。过错。错讹。错谬。错觉。错怪。不错。错爱。将错就错。②交叉着:交错。错乱。错杂。错综(纵横交叉)。错动。错落(交错纷杂)。盘根错节。③叉开:错开。错车。错过机会。④用来打磨玉石的石头:它山之石,可以为错。⑤打磨玉石:攻错。⑥镀金、银,涂饰:错金。错银。错彩镂金。⑦通“措”,放置。《论语·为政篇》“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颜渊篇》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子路篇》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庄子·达生》不如食以糠糟而 错之牢柙之中。 |
错彩镂金 | cuòcǎilòujīn | 错:涂饰;镂:雕刻。涂绘五色,雕刻金银,装饰地十分工丽。形容文学作品词汇绚烂。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谢(灵运)诗如芙蓉出水,颜(延之)诗如错采镂金。” |
错楚 | cuòchǔ | 错薪。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蛇人》:“出门数武,闻丛薪错楚中,窸窣作响。”蔡有守《师子林》诗:“但见错楚间,乱石支苔岑。” |
错刀 | cuòdāo | ①王莽所铸币名。《汉书·食货志下》:“又造契刀、错刀……错刀,以黄金错其文曰‘一刀直五千’。”王先谦补注:“错刀长二寸,文曰‘一刀平五千’。‘一刀’阴识,以黄金错之;‘平五千’阳识。”②引申为钱币的通称。唐 韩愈《潭州泊船呈诸公诗》:“闻道松醪贱,何须吝错刀。”③即金错刀。唐 独孤及《送陈兼应辟诗》:“因君附错刀,送远益凄其。” 宋 王安石《和耿天骘以竹冠见赠之二》:“玉润金明信好冠,错刀剜出蘚纹乾。”宋 陆游《金错刀行》:“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参见“金错刀”。 |
错愕 | cuò’è | 仓促间感到惊愕。错,通“促”。《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九》(鱼)朝恩忽从禁军十余人操白刃而出,宣言:“吐蕃数犯郊畿,车驾欲幸河中,何如?”公卿皆错愕不知所对。《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一》(杜)兼错愕出不意,遂径归。唐 韩愈 曹成王碑:“错愕迎拜,尽降其军。”《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张)汉思错愕不知所为,乃自门扇间投印与之。(陈)洪进遽召将吏告之曰:“汉思不能为政,授吾印矣。”将吏皆贺。宋 周密《齐东野语·王宣子讨贼》:“卒睹官军,错愕不知所为。”《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六》帝(宋仁宗)顾曰:“不乐邪?”(文)彦博知帝有疾,错愕无以对。清 黄景仁《献县汪丞坐中观技诗》:“此时四座羣错愕,主人劝醉客将作。”《聊斋志异 白于玉》(吴)生乃知其非常人,错愕良久,怅怅自失。鲁迅《呐喊·阿Q正传》:“阿Q很出意外,不由的一错愕。” |
错见 | cuòjiàn | ①犹误会。《封神演义 第十二回》三曰哪咤,俱拜名山道德之士为师,虽未见好,亦不是无赖之辈。长兄莫要错见。《水浒传第二四回》:“叔叔,不知怎地错见了,好几日并不上门,教奴心里没理会处。”《金瓶梅词话第二一回》:“你一片好心,都是为我的。一向错见了,丢冷了你的心,到今悔之晚矣。”②杂见。罗淳曧《文学源流·三代以上文学》:“惟道言错见羣籍,乃有朴辞,意者简直易传,或未尽依託。” |
错节盘根 | cuòjiépán’gēn | ①错:交错;节:枝节;盘:盘曲。树木的根枝盘旋交错。②比喻事情纷难复杂。③形容人坚韧不拔。《后汉书 虞诩传》:“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宋·张孝祥《赵通判》光风霁月,自是无尘,错节盘根,试规游刃。 |
错立族谈 | cuòlìzútán | 离开本位,聚集在一起议论。立,通“位”。《周礼·秋官·朝士》:“禁慢朝,错立族谈者。”郑玄注:“错立族谈,违其位僔语也。”贾公彦疏:“云‘违其位’,解‘错立’。”宋 司马光《请不受尊号札子》:“入则拜手稽首,请加鸿名;出则错立族谈,腹非窃笑。” |
错落不齐 | cuòluòbùqí | 不整齐的意思。叶圣陶《皮包》:“十多封来信……开口处错落不齐,是随手撕的。” |
错落有致 | cuòluòyǒuzhì | 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清·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遍山皆青皮古松,不下数百株,太湖石亦高低错落有致,异鸟飞翔,哢音木杪,真蓬莱仙境也。” |
错谬 | cuòmiù | 错乱;错误。《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比阴阳错谬,日月薄食。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大赦天下。《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然经历久远,传习多失其真,故令文体错谬,会义不惬,非所以示轨则于来世也。 |
错上加错 | cuòshàngjiācuò | 本来已经错了,又犯了新的错误。 |
错枉 | cuòwǎng | 摈斥邪恶。错,通"措"。语本《论语·为政》:"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唐 皇甫澈《赋四相诗·李岘》:"进贤黜不肖,错枉举诸直。"《辽史·列女传·耶律氏常哥》:"错枉则人不敢诈,显忠则人不敢欺。 |
错行 | cuòxíng | ①交替运行。《礼记·中庸》:“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朱熹集注:“错,犹迭也。”《鹖冠子·泰录》:“夫错行合意,扶义本仁。积顺之所成,先圣之所生也。”②谓错乱失常。《穀梁传·隐公九年》:“八日之间,再有大变,阴阳错行。”《史记·儒林列传》:“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③错杂在一起行走。 晋 皇甫谧《高士传·李宏》:“斑白不负担,男女不错行。” |
错意 | cuòyì | 在意,注意。错,通“措”。《列子·说符》:“有一丈夫方将厉之,孔子使人并涯止之……丈夫不以错意。”杨伯峻集释:“治要引‘错’作‘措’。”《战国策·魏策四》:“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三国魏 刘劭《人物志·流业》:“法家之流不能创始远图,而能受一官之任,错意施巧。” |
错杂 | cuòzá | 交错掺杂,混杂。老幼错杂。唐 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清稗类钞·战事类》于是众人竭力挠之,彼此错杂,纷纭拿斗,敌枪终不能发。 |
错折 | cuòzhé/cuòshé | 摧折。错,通“挫”。《聊斋志异 地震》屋梁椽柱,错折有声。 |
错置 | cuòzhì | ①杂然罗列。唐 柳宗元《愚溪诗序》:“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②处置;安排。错,通“措”。《三国志·魏志·袁绍传》:“黄门闻之,皆诣进谢,唯所错置。”③弃置。错,通“措”。五代 丘光庭《兼明书·错陶唐之象》:“张景阳《七命》云:‘错陶唐之象’……陶唐之代,人有犯罪者,画其衣冠,谓之象刑。言今晋德之盛,人犯罪者,其陶唐之象刑亦错置而不用也。” |
错综复杂 | cuòzōngfùzá | 错:交叉,交错。综:合在一起。错综:纵横交叉。交错综合,重复杂乱。形容头绪繁多,情况复杂。《周易·系辞上》:“参伍以变,错综其数。”华罗庚《统筹方法》:“在近代工业的错综复杂的工艺过程中,往往就不是像泡茶喝这么简单了。”秦牧《艺海拾贝·河汊错综》:“不管形式上怎样错综复杂,变化诡奇,实际上总有一个基本的道理贯串其间。 |
措 | cuò | ①安放,安排:措手。措辞。措置。措身。嵌置。《庄子·田子方》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孙子·虚实》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唐 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楷法。②筹划办理:措施。措办。筹措。举措失当。缩手无措。《魏书卷四 世祖纪下》雅长听察,瞬息之间,下人无以措其奸隐。《聊斋志异 乐仲》仲措税金如数,倾囊遗之;及租吏登门,自始典质营办。以故,家日益落。③弃置,废弃;搁置。刑措。《礼记·中庸》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宋 王禹偁《待漏院记》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④用。《礼记·中庸》:“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故时措之宜也。”郑玄注:“时措,言得其时而用也。”孔颖达疏:“措犹用也。言至诚者成万物之性,合天地之道,故得时而用之,则无往而不宜”。 |
措办 | cuòbàn | 筹集;筹画。措办粮草。《元典章·刑部二·系狱》:“即目正是冬月,诚恐各处官司不为用心措办,致使囚徒失所。”《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公子虽客边乏钞,谅三百金还措办得来。” 《聊斋志异 织成》别后,适有便舆,顷念官人亦侨寓,措办良艰,故遂送女归舟耳。 |
措辞 | cuòcí | ①选择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见。《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及至并州,慰谕将士,措辞款实。②说话,表示意见。 |
措大 | cuòdà | 旧时指贫寒的读书人(含轻蔑意):措大习气(寒酸气)。也说醋大。唐 张鷟 《朝野佥载》:“江陵号衣冠薮泽,人言琵琶多於饭甑,措大多於鲫鱼。”《聊斋志异 双灯》女郎顾笑曰:“君非抱本头者,何作措大气?” 《聊斋志异 西湖主》笑曰:“君小觑穷措大不能发迹耶?” 《聊斋志异 王子安》长班怒曰:“措大无赖!向与尔戏耳,而真骂耶?” |
措画 | cuòhuà | 筹画,计划,准备之意。《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九》伏望委任大臣,早赐措画。宋 岳飞《奏画守襄阳筹郡营田札子》:“苟行营田之法,其利为厚。然即今将已七月,未能耕垦,来年入春,即可措画。”《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八》边事令元帅府从宜措画。明 张居正《与蓟辽总督书》:“蓟中事,公所措画,咸极精当。” |
措怀 | cuòhuái | 犹措心。用心;留意。《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言往以政出权宰,无所措怀,自亲览万机,便图东讨。 |
措身 | cuòshēn | 安身;置身。《逸周书·官人》:“事变而能治,效穷而能达,措身立方而能遂,曰有知者也。”三国魏 锺会《檄蜀文》:“诚能深鉴成败,邈然高蹈,投跡微子之踪,措身陈平之轨,则福同古人,庆流来裔。”《资治通鉴 唐纪二》苟明公(李密)有所措身,(贾)闰甫亦何辞就戮!明 徐渭《女状元 第五出》:“老师这般説,叫门生措身也无地了。” |
措手不及 | cuòshǒubùjí | 指事情突然出意外,一时无法对付。元·无名氏《千里独行》楔子:“咱今晚间,领着百十骑人马,偷营动寨,走一遭去,杀他个措手不及。”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 |
措心 | cuòxīn | 用心。宋 苏辙《元祐会计录 序》:“今二圣之治,安而静,仁而恕,德积於世。秦隋之忧,臣无所措心矣。”明 方孝孺《与郑叔度书》之二:“仆少读韩氏文,而高其辞,然颇恨其未纯于圣人之道,虽排斥佛老,过于时人,而措心立行或多戾乎矩度,不能造颜孟之域。” |
措意 | cuòyì | ①留意;在意。《孔子家语·致思》:“有一丈夫方将厉之,孔子使人并涯止之……丈夫不以措意,遂渡而出。”《资治通鉴 宋纪九》(刘)劭自谓素习武事,语朝士曰:“卿等但助我理文书,勿措意戎旅;…”鲁迅《书信集·致杨霁云》:“大约这种文章,在身受者,最初是会愤懑的,后来经验一多,就不大措意,也更无愤懑或痛苦。”②用心。《魏书·崔鸿传》:“鸿弱冠便有著述之志,见晋魏前史,皆成一家,无所措意……乃撰为十六国春秋。”③指诗文的立意。 唐 皎然《诗式·诗有五格》:“其有不用事而措意不高者,黜入第二格。” 宋 许顗彦周《诗话》:“兵火间散辞不可復得,略记其叙数句,以见其措意如此。” |
措置 | cùozhì | ①安放;搁置;处置;安排。措置得当《礼记·中庸》"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唐 孔颖达疏:"言学不至於能,不措置休废,必待能之乃已也。"《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臣惶怖战栗,诚不自安,每会见,踧踖cùjí无所措置。"《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九》(王)韶言:“措置洮河,只用回易息钱,未尝辄费官本。”《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六》(宋神宗)诏:“本路措置事稍大奏候朝旨,如小事碍常法,许一面施行。”《水浒传 第一一八回》"不妨!既有路径,不怕他筑断了,我自有措置。"②筹措;筹集。《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亲眷们阻当他多不肯听,措置了些盘缠,别了家眷,冒冒失失,竟自赴任。" |
措置得当 | cuòzhìdédāng | 措置:安排,布置;得当:恰当,合适。谓处理事情安排布置得很恰当。 |
措置裕如 | cuòzhìyùrú | 形容从容不迫,很有办法的样子。清·刘坤一《提督因疾出缺请旨简放折》:“前署苏松、福山等镇篆务措置裕如,堪以很令署理。”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在所谓国民党偏师说的的指导之下,使得反对第四次“围剿”丧失了措置裕如的能力的事实。 |
措足 | cuòzú | 立足;置身。唐 谷神子《博异志·敬元颖》:"某以用钱僦居,今移出,何以取措足之所?"《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九》至西兴,又奉宸翰促行,且谕以图治之意,臣无地措足。明 陈继儒《读书镜》卷二:"尝论人才,浚剧谈桧善。鼎曰:'此人得志,吾辈无所措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