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 | cuò | ①不顺利,失败:挫折。挫败。挫伤。挫失。《国语·吴语》而未尝有所挫也。注:"毁折也。"《战国策·秦策》挫我于内。《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四》然(岳飞)忠愤激烈,议论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②按下,使音调降低:抑扬顿挫。③摧折。④书法用笔的一种。 |
挫动 | cuòdòng | 挫伤动摇。《三国演义第二回》:“虞大喜,令玄德为都尉,引兵直抵贼巢,与贼大战数日,挫动鋭气。”《三国演义第四五回》:“今只当先决水战,挫动北军鋭气。”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一一四回:今番收方腊,眼见挫动锐气,天数不久。 |
挫磨 | cuòmó | 折磨;虐待。《红楼梦第七一回》我想老太太好日子,發狠的還要捨錢捨米,周貧濟老,偺們先倒挫磨起老奴才來了?《天雨花第二十回》且他昨夜被你那般挫磨而去,難道今夜還要看燈不成? |
挫衄 | cuònǜ | ①挫折,失败。《晋书 宣帝纪》(诸葛)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宋书·刘敬宣传》若忽师行不利,人情波骇,大势挫衄。《南史·羊侃传》:若多,则一旦失利,自相腾践,门隘桥小,必大致挫衄。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 第五十七回》齐虽褊小,其赋千乘;诸臣私赋,不下数百。今偶一挫衄,未及大亏。元帅必不允从,请收合残兵,与元帅决战于城下!《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十三》今偏师尝敌,设若挫衄,非独广信不可下,吾衢先驿骚矣。②沮丧。《晋书·张方传》方退壁于十三里桥,人情挫衄,无复固志。多劝方夜遁。 |
挫气 | cuòqì | 犹丧气。宋 司马光《乞开言路状》:“但惜陛下(宋哲宗赵煦)临政之初,而二臣首以言事获罪,臣恐中外闻之,忠臣解体,直士挫气。” |
挫锐 | cuòruì | 摧折锐气;锐气受挫。《老子·第四章/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孙子兵法 作战篇》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孔子家语·颜回》:“好言兵讨而挫锐於邾,是智不足名也。” 宋 丁谓 《丁晋公谈录》:“东厢之乐,由是失次,宋亦觉其挫锐。”《三国演义 第七五回》:“于禁被擒,庞德被斩,魏兵挫锐。” |
挫辱 | cuòrǔ | 凌辱;受凌辱。《韩非子·亡徵》:“挫辱大臣而狎其身。”《后汉书·杜林传》:“夫人情挫辱,则义节之风损。” 宋 洪迈《夷坚丁志·德清树妖》:“德清民家为祟扰,邀宋至其居,治不效,更为鬼挫辱。”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锺生》:“无已,同往哀之,恐担挫辱不浅也。” 章炳麟《秦献记》:“鞅挫辱太子,而上不肆行。” |
挫缩 | cuòsuō | 谓因受挫而收敛。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故使锋芒挫缩,厥图不果。” |
挫抑 | cuòyì | 摧挫;抑制。《后汉书·史弼传:“弼为政特挫抑彊豪,其小民有罪,多所容贷。” 《资治通鉴 晋纪三》王浚自以功大,而为(王)浑父子及党与所挫抑,每进见,陈其攻伐之劳及见枉之状,或不胜忿愤,径出不辞。 唐 韩愈《咏雪赠张籍》:“千株照曜开,松篁遭挫抑。”明 沉德符《野获编·督抚·海忠介被纠》:“海忠介抚江南,立意挫抑豪强。”清 刘大櫆《张讷堂诗序》:“盖天所以挫抑之,使其胸中浩然之气,藴而不出。” |
挫针 | cuòzhēn | 捉针,捏针。谓缝衣服。《庄子·人间世》:“挫鍼治繲,足以餬口。”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挫鍼,缝衣也。” |
锉 | cuò | ①用钢制成的磨钢、铁、竹、木等的工具:锉刀。钢锉。扁锉。②用锉磨东西:把铁条锉细。③古同“挫”,折伤,挫败。 |
锉碓 | cuòduì | 斩断肢体的刑具。《魏书·汝南王悦传》:“悦为大剉碓置於州门,盗者便欲斩其手。”《资治通鉴 梁纪二十》刘神茂至建康,丙戌,(侯)景命为大锉碓,先进其足,寸寸斩之,以至于头。《隋书·刑法志》:“帝遂以功业自矜,恣行酷暴,昏狂酗醟,任情喜怒。为大鑊、长锯、剉碓之属,并陈於庭。”宋 洪迈《夷坚乙志·张女对冥事》:“廡下各列门户,或榜云‘鑊汤地狱’,或榜云‘剉碓地狱’。” |
锉药 | cuòyào | 抓药,到药店买药。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齐天大圣》:“但为延医锉药,而不从其祷。” |
莝 | cuò | ①铡碎的草:“置莝豆其削。” 《聊斋志异 褚遂良》赵乃导入家,土莝无席,灶冷无烟。②饲料草:“有论罪,输掌畜官,使斫莝。”《聊斋志异 念秧》少年又以家口相失,夜无仆役,患不解牧圉。王因命仆代摄莝豆。少年深感谢。参见“豆莝”。③锄草。引伸指清除。《素问·汤液醪醴论》:“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按:“去宛陈莝”,当作“去菀莝陈”,谓去血之瘀结,消水之蓄积。) |
剉 | cuò | ①古同“锉”,折损。②古同“锉”,用锉刀去掉物体的芒角。③铡切。④饲料。⑤方言,量词,段、截:吃一剉,剥一剉。 |
剒 | cuò | ①古同“错”,打磨;琢磨;雕刻。《尔雅》犀谓之剒。注:“谓治其朴,俱未成器,有此名也。”②斩,割:“刳肝剒趾。”《说文》剒,斩也。《尔雅》鱼曰剒之。《公羊传·成公二年》法剒。《楚辞·怨世》羌两足以毕剒。《后汉书·董卓传论》刳肝剒趾。 |
厝 | cuò | ①安置:厝火积薪。《列子 愚公移山》: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资治通鉴 晋纪一》贾谊独以为如抱火厝于积薪之下而寝其上。②停柩,把棺材停放待葬,或浅埋以待改葬:合厝:合葬。浮厝。暂厝。迁厝。《聊斋志异 宅妖》安厝未已,一女子率厮婢数人来,率细小如前状。《聊斋志异 冥宁》老母岑寂山阿,无人怜而合厝之,九泉辄为悼恨。《聊斋志异 曾友于》及葬,把持墓门,不使合厝。③磨刀石。④(方言)在闽南语中代表房屋。鼓浪屿的“内厝澳码头”《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三》一旦坏败,将军几无所厝。⑤同“措”,参见“罔知所厝”。 |
厝火积薪 | cuòhuǒ-jīxīn | 置火种于堆积的柴薪之下。比喻危机已伏,尚懵然未觉。《汉书·贾谊传》:“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九》古者使民岁不过三日,今之劳扰,殆无三日之休,至有生儿不复举养,鳏寡不敢嫁娶。厝火积薪,不足喻也。《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四》李绛曰:“汉文帝时兵木无刃,家给人足,贾谊犹以为厝火积薪之下,不可谓安。”明 刘若愚《酌中志·忧危竑议后纪》:“是何言哉?今之事势,正贾生所谓厝火积薪之时也。”清 朱彝尊《送少宰张先生假旋京口》诗之四:“厝火积薪曾上策,至今太息雒阳书。” 李大钊 《警告全国父老书》:“盖企平和于均势之局,犹厝火积薪以求安也。” |
厝意 | cuòyì | 注意;关心。《晋书·刘伶传》:“未尝厝意文翰,惟著《酒德颂》一篇。”《魏书·崔光传》:“初,永平四年,以黄门郎孙惠蔚代光领著作,惠蔚首尾五载,无所厝意。”《南史·谢弘微传》:“建昌国禄本应与北舍共之,国侯既不厝意,今可依常分送。”《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四》时上下以和议得成为幸,渊圣(指宋钦宗)在金,鲜有厝意者。梁启超《复友人论保教书》:“夫国计民命,即不厝意,试问栋折榱崩,孰免倾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