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ī

①崔巍:山、建筑物高大伟岸。②崔嵬:a.有石头的土山;b.高大。③姓。

崔巍cuīwēi高峻,高大雄伟。指高峻的山。《西游记第六十六回》只言平坦羊肠路,岂料崔巍怪物侵。

崔嵬

cuīwéi

本指有石的土山。后泛指高山。宋 辛弃疾 《沁园春·有美人兮》词:“觉来西望崔嵬,更上有青枫下有溪。”②比喻巨大的障碍或困难。金瓶梅词话 第二回:“慎事关门并早归,眼前恩爱隔崔嵬。” 华罗庚 《病中斗(答众问)》诗:“驰驱絶广漠,腾跃越崔嵬。”③山顶。诗·小雅·谷风》:“习习谷风,维山崔嵬。” 毛传:“崔嵬,山巔也。”④高耸貌;高大貌。李白《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 杜甫《古柏行》:“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郭沫若 《十年建国增徽识·民族宫》诗:“中华自古多弟兄,屹立崔嵬民族宫。”⑤显赫;盛大。明 梁辰鱼《浣纱记·得赦》:“气吞宇宙真豪杰,谁似我崔嵬功业。”

cuī

①破坏,折断:摧残。摧折。摧颓。摧眉折腰。文选·曹植白马篇》:“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②挫败,挫折:摧败。摧挫。摧陷。摧毁。摧倒。唐 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资治通鉴 唐纪五》(李)世民曰:“(王)世充兵摧食尽,上下离心,不烦力攻,可以坐克。”③伤痛:摧怆。摧心。唐 李白《长相思 其一》:“长相思,摧心肝!”

摧败

cuībài

①挫败。指被打败或打败敌人。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於天下矣。”《汉书·李陵传》:“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於天下。” 颜师古注:“所摧败,败匈奴之兵也。” 唐 韩愈《顺宗实录四》:“既知内外厌毒,虑见摧败,即谋兵权,欲以自固。”鲁迅《坟·摩罗诗力说》:“创痛少去,即復营营於治生,活身是图,不恤污下,外仇又云,摧败继之。” 谓伤痛之极。蔡琰《悲愤诗》:“念我出腹子,匈臆为摧败。” 折损;损坏。唐 元稹《献荥阳公诗五十韵》:“张鳞定摧败,折角反矜怜。”宋 欧阳修《秋声赋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宋 苏轼《御试重巽申命论》:“发达万物,而天下不以为德;摧败草木,而天下不以为怒。”宋 沉括《梦溪笔谈·权智》:“岁久,井榦摧败,屡欲新之。”

摧黜cuīchù

犹废退。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颜延年负气摧黜;谢灵运空疎乱纪。”《南史·江总传》:“太建之时,权移羣小,諂嫉作威,屡被摧黜,奈何命也。”

摧藏

cuīzàng

①摧伤,挫伤。②收敛,隐藏。③极度伤心。“藏”古通“脏”。参见“zàng⑧”。汉 佚名《古诗 孔雀东南飞》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摧方

cuīfāng

谓磨去方正的节操。三国志·吴志·贺邵传:“佞諛之徒拊翼天飞,干弄朝威,盗窃荣利,而忠良排坠,信臣被害。是以正士摧方,而庸臣苟媚,先意承旨,各希时趣。”

摧锋

cuīfēng

挫败敌军的锐气。三国 魏 曹植《封二子为公谢恩章》:“文无升堂庙胜之功,武无摧锋接刃之効。”南朝 梁 刘孝标《出塞》诗:“陷敌摐金鼓,摧锋扬斾旌。”唐 杜甫《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诗之一:“四镇富精锐,摧锋皆绝伦。”《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三》两平蜀盗,大小数十战,摧锋与贼角,众伏其(石普)勇。明 唐顺之《重修解州关侯庙开彦楼记》:“然使侯为摧锋拔城之将,孰与侯为伏剑死绥之将也。”

摧锋陷坚

cuīfēngxiànjiān

摧:摧毁;锋:锋利;陷:攻陷;坚:坚锐。破敌深入。《新唐书 文苑传下 李翰》:“城孤粮尽,外救不至,犹奋羸起病,摧锋陷坚。”明·唐顺之《指挥佥事汤雪江墓碑铭》忠以诸弟给事幕下,摧锋陷坚,与有劳绩。

摧锋陷阵

cuīfēngxiànzhèn

冲锋陷阵、出生入死、赴汤蹈火。《晋书 景帝纪》乃与骁骑十余摧锋陷阵,所向皆披靡,遂引去。《晋书·谢安传》广武将军桓宝为前锋,摧锋陷阵,杀贼甚多。《宋书·武帝纪上》高祖常被坚执锐,为士卒先,每战辄摧锋陷阵,贼乃退还浃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六》特穆津(铁木真)有弟奇尔固岱、哈萨尔,骁勇善射,摧锋陷阵,不避艰险。《明史·常遇春传》遇春沉鸷果敢,善抚士卒,摧锋陷阵,未尝败北。

摧肝裂胆

cuīgānlièdǎn

撕心裂肺,主要是说令人很悲痛的事或物,让人产生一种肝胆俱裂的悲痛感,比喻极度悲伤和痛苦。《离骚》正是诗人蕴藏着满腔爱国激情,饱含着血泪写成的悲伤怨愤之歌,读之令人摧肝裂胆,撼人心魄。

摧刚为柔

cuīgāngwéiróu

摧:挫败。变刚强为柔顺。《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时。”

摧坚陷阵

cuījiānxiànzhèn

摧:击溃;坚:锋芒,引伸为精锐;陷:攻入。攻入并摧毁敌军的阵地。《南齐书 桓康传》:“随世祖起义,摧坚陷阵,膂力过人,所经村邑,恣行暴害。”《新五代史·杂传七·周知裕》:“梁晋相拒河上十余年,其摧坚陷阵,归化一军为最。”

摧沮

cuījǔ

①犹沮丧。唐 康骈《剧谈录·袁相雪换金县令》:“宰邑者为众所挤,摧沮莫能自白。”宋 王谠《唐语林·贤媛》:“煬帝目上(李渊),呼为阿婆面。上不懌,归家色犹摧沮。”《歧路灯》第七一回:“门外索讨,也难作摧沮败兴之诗。”②挫折阻挠。《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七》会韩琦论青苗之害,帝(宋神宗)语辅臣以(吕)公著上殿言:“朝廷摧沮韩琦太甚,将兴晋阳之甲以除君侧之恶。”明 张敬修《文忠公行实》:“大将军进退予夺,皆取自上意,下至偏裨,亦皆假重事权,为之罢监军使者,令文吏毋得摧沮。”

摧绝

cuījué

破坏。南朝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礀石摧絶无与归,石逕荒凉徒延佇。” ②伤心之极。清 周亮工《书影卷二》:“烈女,郾城人,年十七,聘安氏,无何,安氏子卒,烈女摧絶。”

摧枯拉朽

cuīkūlāxiǔ

摧折枯树朽木。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亦“拉枯折朽”。《汉书·异姓诸侯王表》镌金石者难为功,摧枯拉朽者易为力。《晋书 符坚载纪上》臣(王猛)奉陛下神算,击垂亡之虏,若摧枯拉朽,何足虑也!

摧枯折腐

cuīkūzhéfǔ

摧枯拉朽 摧枯拉腐。摧折枯枝腐木。比喻极容易办到。《后汉书·耿弇传:“我至长安,与国家陈渔阳、上谷兵马之用,还出太原、代郡,反覆数十日,归发突骑以轔乌合之众,如摧枯折腐耳。”亦作“摧枯拉腐 ”。三合会讨满清檄文:“摧枯拉腐,破釜沉舟。”

摧眉折腰

cuīméizhéyāo

低头弯腰,卑躬屈膝的样子。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摧衄

cuīnǜ

指畏缩。《晋书·蔡豹传》:“未战而退,先自摧衄。”《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八》当令指授方略,调度军食,持重镇抚,以靖四方,虽有摧衄,根本不摇。

摧圮

cuīpǐ

①谓伤痛之极。唐 元稹《告赠皇考皇妣文》:“哀哀劬劳,亦又何报!摧圮殒裂,酸伤五情。”②倒塌;倒塌的建筑物。《旧唐书·韩滉传》:“所有摧圮,葺之则已,岂敢改作,以伤俭德。”前蜀杜光庭《威仪道众玉华殿谢土地醮词》:“讲堂摧圮,道侣沦亡。”《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广政二十三年,(盐)井口摧圮,毒气上如烟雾,炼匠入者皆死。《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二》今之县邑,往往故城尚存,然摧圮断缺,不足为固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泾水乃绝深不能复入渠口,渠岸又多摧圮填淤。”

摧破

cuīpò

①摧陷攻克。《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咸推窦融以为元帅,卒立效绩,摧破隗嚣。《晋书 文帝纪》奇兵震击,而硃异摧破。《宋书 本纪武帝上》:“(隆安)五年春,孙恩频攻句章,高祖屡摧破之,恩复走入海。”“虽被摧破,犹恃其众力,径向京师。”“高祖进战弥厉,前后奋击,应时摧破,即斩(皇甫)敷首。”②摧毁破坏。

摧伤

cuīshāng

损伤;挫伤;伤痛之极。汉·蔡邕《伤故栗赋》:“适祸贼之灾人,嗟夭折以摧伤。”晋·潘岳《寡妇赋》:“思缠緜以瞀乱兮,心摧伤以怆恻。”魏晋 徐干《室思》:“良会未有期,中心摧且伤。”《隶释·汉凉州刺史魏元丕碑》:“民失慈父,四海之内,莫匪摧伤。”宋·王安石《邢太保有鹤折翼以诗伤之》:“不为摧伤改性灵,静中犹见好仪形。”宋·陆游《春晚简陈鲁山》诗:“向来苦摧伤,零雨杂飞霰。”

摧身碎首

cuīshēnsuìshǒu

即粉身碎骨。三国魏·曹植《谢封甄城王表》:“臣愚驽垢秽,才质疵下,过受陛下日月之恩,不能摧身碎首,以答陛下厚德。”

摧殄

cuītiǎn

摧折消灭。《魏书·崔延伯传》:“荆州土险,蛮左为寇,每有聚结,延伯輒自讨之,莫不摧殄。”《资治通鉴 宋纪四》今二寇(指宋夏)摧殄,将偃武修文,理废职,举逸民。《资治通鉴 梁纪二十一》甲寅,魏人百道攻城,城中负户蒙,胡僧亲当矢石,昼夜督战,奖励将士,明行赏罚,众咸致死,所向摧殄,魏不得前。《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今藉其屡奔,人情未固,夷獠乌合,易为摧殄,正当共出百死,决力取之,无故停留,时事去矣。《隋书·高祖纪上》:“公指麾藩镇,无不摧殄。”元 陈孚鹦鹉洲诗:“惟党錮祸,荐绅半摧殄。”

摧颓    

cuītuí

①摧折,衰败。焦赣 易林·蛊之否:“中復摧頽,常恐衰微。”《资治通鉴 梁纪十六》(荀)济曰:“壮气在耳!”(杨遵彦)因下辨曰:“自伤年纪摧颓,功名不立,故欲挟天子,诛权臣。”唐 元稹《花栽诗之一》:“买得山花一两栽,离乡别土易摧頽。” 宋 苏轼《南乡子·席上劝李公择酒词》:“秋色渐摧頽,满院黄英映酒盃。”②困顿,失意。三国魏 曹植《浮萍篇》:“何意今摧頽,旷若商与参。” 宋 范成大《李粹伯侍御挽词之一》:“磊落功名意,摧頽梦幻身。”《儒林外史第二五回》:“潦倒摧頽,波澜又兴多少。”③毁废。宋 苏轼《龟山诗》:“元嘉旧事无人记,故垒摧頽今在不?”清 方文《送侯赤社北归诗》:“顾念平生巢,摧頽委荒丘。” 

摧陷

cuīxiàn

摧毁攻陷。摧陷廓清(彻底肃清)。《晋书 文帝纪》简练将帅,授以成策,始践贼境,应时摧陷。《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蒨(喜)推高祖为前锋,所向摧陷,(李)贲走典澈湖,于屈獠界立砦,大造船舰,充塞湖中,众军惮之,顿湖口不敢进。

摧陷廓清

cuīxiànkuòqīng

攻破敌阵,肃清残敌,比喻写文章打破陈规。唐·李汉《昌黎先生集序》:“先生于文,摧陷廓清之功,比于武事,可谓雄伟不常者也。”《晚清文学丛钞·扫迷帚第一回》凭实验不凭虚境,举一切神鬼妖狐之见,摧陷廓清。

摧心剖肝

cuīxīnpōugān

摧:折。剖:划开。心肝断裂剖开。比喻极度悲伤和痛苦。晋·潘岳《为任子咸妻作孤女泽兰哀辞》:“耳存遗响,目想余颜,寝度伏枕,摧心剖肝。”

摧抑

cuīyì

挫折压制。《三国志·魏志·田豫传》:“(田豫)为校尉九年,其御夷狄,恆摧抑兼并,乖散彊猾。” 《资治通鉴 后唐纪二》(郭崇韬)性刚急,遇事辄发,嬖幸侥求,多所摧抑,宦官疾之,朝夕短之于上。宋 陈亮《陈春坊墓碑铭》:“整齐事务,摧抑侥倖。”明 沉德符《野获编·列朝二·工匠见知》:“又以掀翻大狱,疑刑官皆比周挠法,立意摧抑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民气不靖之不宜再事摧抑》:“毋论民间平日本视军界为畏途,经以此次之摧抑,以讹传讹,将百征而无一应也。”

催趱

催儹

cuīzǎn

①催赶,督促。《水浒传第六十六回》宋江见说,便要催趱军马下山,去打北京。②谓德业修养上努力前进。③清代漕运,沿途地方官皆有督同催运责任,谓之趲重催空,省称催趲。

摧折

cuīzhé

①毁坏;折断。②挫折,打击。《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赖神之助,将士宣力,用能摧折强竖,克翦大憝。③忧伤。④犹言虚心屈己。⑤犹死亡。

摧折恶类

cuīzhéèlèi

指打击丑恶的事物。《后汉书·朱晖传》:“摧折恶类。”

摧折豪强

cuīzhéháoqiáng

摧:折断。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的人。《汉书·严延年传》:“其治务在摧折豪强,扶助贫弱。”

cuī

①使赶快行动:催促。催办。催讨。宋 朱淑真《落花》:“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宋刘克庄《长相思 惜梅》:“寒相催。暖相催。催了开时催谢时。丁宁花放迟。”②使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加快:催化。催生。催眠。催奶。催肥。

催发

cuīfā

催促出发。宋 柳永《雨霖铃词》:“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催科

cuīkē

催收租税。租税有科条法规,故称。《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三》(宋仁宗)诏:“广南经蛮寇所践而民逃未复者,限一年复业,仍免两岁催科及蠲其徭役三年。”《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九》催科峻急而农民怨,关征苛察而商旅怨。《聊斋志异 潞令》宋国英,东平人,以教习授潞城令,贪暴不仁,催科尤酷,毙杖下者狼藉于庭。

催驱

cuīqū

催逼驱遣。唐 司空图《修史亭》诗之一:"少年已惯掷年光,时节催驱独不忙。"宋 苏轼《上神宗皇帝书》:"一市之价既平,一邦之食自足,无操觚乞丐之弊,无里正催驱之劳。"

催人泪下

cuīrénlèixià

催:催促,促使。形容事迹十分感人,使人不禁流下眼泪。

催趱

催儹

cuīzǎn催赶,督促。《水浒传第三十回》回归家来,又央浼人上下去使用,催趱打点文书。谓德业修养上努力前进。清代漕运,沿途地方官皆有督同催运责任,谓之趲重催空,省称催趲。

催妆

催粧

cuīzhuāng 旧俗新妇出嫁,必多次催促,始梳妆启行。或谓此为古代掠夺婚姻的遗迹。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凡娶媳妇……先一日,或是日早,下催粧冠帔花粉,女家回公裳花幞头之类。”《花月痕第三十一回》团香制字都成锦,列炬催妆好赋诗。